-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7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二、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三、第四学段目标(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79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四)口语交际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2.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79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79 四、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2.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五、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六、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七、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1.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八、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 79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o) 仲裁(zhî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79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79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 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 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 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 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 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79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 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 79 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凛冽、浩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为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奉献的志向。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澎湃(pénɡ pài) 呼啸(xiào) 桅杆(wéi) 凛冽(lǐn liè) 殚精竭虑(dān jié) 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xiào) 浩瀚(hàn) 紧绷(bēnɡ)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ɡǒu) 惊心动魄(pò) 2.理解词语 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战位:“战斗部位”的简称。舰艇战斗组织系统的最低一级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标志。 阻拦索:横向设置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降落跑道上的特制钢索,用于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一般设置4~6道。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苟:苟且,马虎。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竭尽。虑:思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二、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79 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感悟精彩句子】 1.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将航母比喻成“汪洋中的一片树叶”,体现了航母在大海中目标小的事实,从侧面烘托出这次着舰任务的难度之大。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刀尖上的舞蹈”写出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形象生动。 3.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说“一定会激动”的意思,强调了人们心情的激动和这次着舰意义重大。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为科技类题材,要想让读者对事件有最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就不能太过含蓄。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你观看了2015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吗?有什么感受呢?请你写一段话来简要概括一下当时的场景,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 79 教学反思: 学写新闻报道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对高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进行培养。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前几天,老师让大家留心了一下各类报刊,说说看你知道最近发生了哪些事吗?(学生畅谈) 2.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有最近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些事,还了解国外的一些动态,刚才大家讲的这些新鲜事用一个词来说,叫什么?(新闻报道) 3.看来,一则好的新闻报道会让人们了解你身边发生的事。想不想学写新闻报道?(揭题:学写新闻报道)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例文,了解新闻的特点 (一)怎样写好新闻呢?(出示例文)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这篇新闻报道是怎么写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读课本上这篇报道,你一定会有启发。 A.题目 1.轻声读例文,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 2.其实它的内容在报道中有醒目的表示,谁找到了?(生读标题)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题目就已经告诉我们报道的主要内容了,再去对照全文读读,体会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题目突出主要内容) 3.这个新闻报道的题目形式上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题目有什么区别?(有两行)老师告诉大家,这上面的一行叫——主标题,下面的一行叫——副标题。如果还有一个题目在主标题的上面——引题。 4.新闻报道的这标题的学问还真不少,每个词语都代表了它的意义所在。为什么它会有这些特点,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联系我们看报纸时的实际想想。(吸引人的注意力;报纸多,节省时间,吸收大量信息…) B.开头 1.自由读读第一段,写了什么?(板书:主要内容、交代结果) 2.题目已经写了内容了,这里又写了新闻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还写了新闻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情况) C.中间、结尾 1.第二段写了什么? 2.它与我们平时写的比赛经过有什么不同?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篮球比赛的段落,你比较一下。(板书:语言简洁 大致经过) 79 3.结尾可以怎么写?(板书:相关信息) D.根据板书小结新闻报道的特点 (二)(出示三则新闻报道)看看,读一读,再来体会新闻的特点。 三、选择材料,指导写作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记者,把这些活动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下来。先闭上眼睛静思默想片刻,有哪些是值得你去写的?(写字、朗诵、歌唱、拔河、篮球比赛……) 2.想好了,就跟小组的同学去交流交流,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3.在练说的过程,你发现哪一部分相对较为困难?(标题和经过) A.指导写标题 B.指导写中间经过部分 1.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你说说你觉得他说时有什么缺点? (一是过于详细,面面俱到 二是过于简洁,含糊不清) 2.以上两点是要避免的,写比赛是语言要简练,要把比赛双方胜败的原因概要地介绍出来,并且能相对的“点面”结合。 3.再指名练说,师生共同点评。 四、学生习作,师巡视指点 小记者们,快抓紧时间,让你的新闻报道早早地给大家阅读吧,现在就动笔写! 五、细致修改,认真讲评 (一)自查自改 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写通顺了吗?写清楚了吗?对不满意之处 进行修改。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二)邻座交流 同桌或邻座之间交流作文,提出看法、建议。看看写出新闻报道的特点没有。 (三)小组评议 写同类型题材的同学在一起交流,评一评你这组写的最好的,好在哪。互相取 长补短。 (四)全班点评 1.展示佳作、病文 2.共同赏析,取长补短 (五)自主修改 根据刚才的评析,进一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然后当回小记者向别人报道一回。 板书: 学写新闻报道 题目 突出主要内容 开头 交代结果 中间 语言简洁 大致经过 79 结尾 相关信息 口语交际:讲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讲解的技巧,学会讲演。 2.过程和方法:讲解练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情境,进行讲解练习。 教学难点: 能抓住特点等要素进行正确的讲解。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教学时间: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讲解。讲解又叫解说,是针对某一事物或围绕某一内容向听众进行介绍、解释、说明。 二、 教师指导 讲解的基本要求 (一) 有备而讲,熟悉解说对象 讲解要有特定的事先准备好的讲解材料,包括实物、文字、表格、图像或多媒体软件等。有特定的听讲对象,如导游是以游客为对象介绍观光景点,讲解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悉所讲的内容,对所讲解的事物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不仅将出来的材料要烂熟于心,而且对于不一定讲出来的有关背景材料、备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二) 理清思路,内容详略得当 讲解要理清思路,安排好先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都要清晰、连贯,有条不紊。确定讲解内容的详略,对听众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解得要简略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和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解得要详细。 (三) 目中有人,注重讲解效果 不同的听众,其听讲目的、文化修养、性格兴趣都不尽相同,讲解时就不能“目中无人”,要根据听众的情况和反应随时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式,或调动情绪,或激发兴趣,或深入浅出,或变换节奏,或详尽周到,或化繁为简等等。 (四) 通俗易懂,语言准确流畅 三、 实例借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节选)。 三、 情境演练 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到你们学校参观实训基地或实习车间。请你当一回现场讲解员,从专业、设施、规模、师资、实训或实习的方式和成绩等方面向他们做讲解。 四、 拓展练习 以本校第七届田径运动会的一项比赛为内容,进行体育比赛解说的练习。 教学反思: 79 5.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79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79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二、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79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教学反思: 6.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 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3.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板书课题、作者。 二、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4.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品味亮点词语】 79 1.第④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2.第⑤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3.第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感悟精彩句子】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2.第⑨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3.“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4.第⑫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5.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语句,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6.第⑥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把握文章主旨】 79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7.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79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第2节、面部轮廓 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 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 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 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79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8.美丽的颜色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 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沸腾(fèi) 咽喉(yān) 溶液(yè) 触目(chù) 踱步(d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吹嘘:夸张地宣扬。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 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 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 体的“通风罩”等。 79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认真细致阅读本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 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 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 2.再次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棚屋。看 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最大启发。 教学反思: 79 写作——学写传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常识。了解传记体裁的特点。 2.正确运用生动、传神的笔法叙事写人。 3.逐渐搜集积累原始材料,选择和运用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布置课前预习。 2.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写一篇千字左右的自传,上交教师抽阅。 3.用一课时述评学生写的优秀自传,结合“与作指导”中的内容完成知识教学点的内容。 4.布置作业,课外搜集资料,写一篇他人的传记,字数千字以上,不封顶,两周之内随时交教师阅评,完成能力训练 教学步骤: 1.板书《传记》。 2.述评学生课前交来的预习作业。 3.散发并评点参考例文。 4.讲解写作传记的有关要点和要求。 写作指导: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如实地写作者对传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变化中。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基础就在这里。 1.应该如何写传记? 最好的传记作家向小说求教。他们决心详查主人公的性格并写出贯穿主人公一生的连冠的线索。......斯特霍奇说:“不经解释的事实与埋在土中的黄金一样无用。”事实太多反而会掩盖实质性的真相,使读者负担过重并切断读者的眼睛和大脑之间的联系。 2.传记作家应如何看待传主? 一个读者进入一部小说,他就步入了作者想象的天地。而当他打开一本传记,他却同时闯入了两个人的生活:传记主人公极其作者就好像孪生兄弟一样结合在一起直至这本书变成尘埃。 附备用资料之一:学生学习过的传记常识 a纪传体,中国古代史的传统写法之一,它以人物为中心组缀事件,反映史事及其变迁。纪传体写得较成功的被人们称为传记文学,我们写传记可以学习其中的有益成分。 ①观点明确,材料与观点相切合。古史人物传记常用“刚直”、“严正”、“清正”、“廉明”、“巧慧”、“阴鸷” 79 等性格评价语,在一开始处就给传主下定语评断,在后文中,缀选能说明观点的材料形成传记。用一人多事纪传法写成。 ②突出亮色,强化印象。古史人物传记也有着重写好一二件有代表性的事件,以详细叙写反映传主在领军用兵、析疑决案、处事施政、指挥工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殊品格和才能,给人鲜明的印象,是重点突显法写成。 ③烘云托月,对比彰显。古史人物传记也有借他人所受影响来衬托传主的,也有写同一事件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对比时显示传主品格的。 b.现当代传记文学。借用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传主的精神风貌,品德才华、事业贡献等。 c.典型事迹编年传记。依时序逐件记述主事迹。此种传记也叫简历式。 备用资料之二:传记的各类 我国从古迄今,是传记和传记文学写作十分繁荣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前进,传记这一文体的写作也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百蕾竞绽、争奇斗妍的绚丽景象。它既有尺幅精小的数百、数千言的短章,也有规模壮观的数万、数十万言的宏篇;它既有以记叙生平事迹为主的,也有以评述思想演变过程为主的。目前常常用的,则有自传、传(包括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一部分以追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和形式。 一、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一生中经过的历史,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有繁有简,繁的可达数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大的时代背景、周围的环境、人物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如爱新觉罗•溥义《我的前半生》即是。 二、传与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壕较简或只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决不是人物小故事。远方是传还是小传,都不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而应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的概貌等。现在这类作品很多,如《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以及一些科学家小传,作家小传等。 三、评传。是全国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评传一般写得比较详细,既记述人物的事迹,,又评价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四、回忆录。可算作传记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全是传记。它有的记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回忆一个家庭的兴衰,有的叙说某人的片断故事,这些都不能说是传记。惟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叙述本人或他人生平事迹的,才能算作传记。此外,还有“外传”。 布置作业: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 教学反思: 79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目标导航: 1.通过对“诚信”主题的搜集、整理、探究,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感悟“诚信”的博大情怀。 2.以文字、图片、表演、论辩等形式展示成果,发现自己身边及社会上诚信的人和事,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诚信”。 3.参与诚信的故事讲述、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懂得信赖别人和被别人信任都是一种幸福,从而陶冶情操,激发互信之心,学会诚信做人、做事。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无信如同车轮子中心和边缘没有支撑一样,没法行走。诚信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由此可见,诚信非常重要,“人无信不立”。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次综合性学习,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吧。 二、重点解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1.引经据典话诚信 古代先哲在思考“信”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古今的道德楷模践行“信”的美德、品行令人景仰。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理解“信”的传统内涵。汇总并整理搜集的资料,可将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论述类和事例类,再将前者进一步划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也可将所有资料划分为“正面”“反面”两类。研读整理后的资料,讨论: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环顾身边觅诚信 诚信不难找到,诚信就在你我身边。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就像刮蹭轿车的扬州中学生一样,不回避自己的责任,诚实待人,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找一两位这样的人,去访问一下,听听他们的故事,问问他们的经历与想法,并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说出自己的感想。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事情,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假冒伪劣商品等。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3.班级演讲说诚信 围绕“诚信” 79 的话题,每人写一篇演讲稿,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试讲,小组再推荐一篇写得精彩的演讲稿和一位演讲出色的同学参加班级的演讲会。同学合作,共同修改演讲稿,并为推荐出来演讲的同学出谋划策。适时组织一次班级演讲会,事先做好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列出清单,大家分工完成。 三、研讨练习 题一:班内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其中的两个环节。 (1)【认识诚信】请写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名字,并简单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说诚信】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父,并郑重承诺3到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55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过款的曾鹏宇5月13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的利息。曾鹏宇翻看之前的微博才发现当年许涛说的是“借”而不是“要”。而这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许涛现在每个月收入约5000元。 材料二:今年3月20日中午,徐小建开着轿车行至中梁山某处时,与一辆车发生擦挂。两车司机发生冲突,抓扯中,徐小建将对方司机唐宏推倒在地,唐宏不省人事。徐小建在老爸提醒下,立即将对方送到医院。后在交巡警协调下达成谅解协议,其父亲老徐按照协议,一次性偿付43万元,并称自己“教子无方”,要为自己和儿子的行为承担责任。 (1)材料一中的许涛感动了无数国人,点赞中也有人提出异议。有评论者这样说道:“月工资5000却要还50多万的债务,不吃不喝也要10年!而这十年,正是许涛人生的黄金时期,恋爱成家、追逐事业都需要金钱的支持。许涛如果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把钱还清,他人生的黄金期估计会留下别样的遗憾。其实许涛不必还钱,因为爱心是不求回报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老徐的事迹在微博微信上迅速传开,很多网友纷纷为其点赞,网友“懒羊羊在晒太阳”这样写道:“儿子冲动伤人致人昏迷,父亲主动赔钱一次性偿清。你用行动诠释了诚信是一种担当。我为你点赞!”请你参考这个跟帖内容,为材料二写一条赞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79 9.三 峡 郦道元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79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 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79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79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 79 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1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79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79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12.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展开 野望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本探究】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79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本探究】 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渺,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文本探究】 1.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2.名句赏析: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大”。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方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文本探究】 1.诗的主旨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2.名句赏析: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9 钱塘湖春行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文本探究】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野望》 融情写景、动静结合。 开篇展示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黄鹤楼》 意境开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诗的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后两联实写楼上的所见所感,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中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连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使至塞上》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逼真传神地描绘出大漠凄美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眼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79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选择本课其中一篇唐诗,将其扩写成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写作--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 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 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 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79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 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多媒体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 ②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四、美文欣赏:《家乡的秋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和描写) 本文抓住了家乡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练笔:(能力迁移) 1.多媒体出示几幅秋景的画面,学生认真观察,试选取其中自己的一幅进行描写。写好后进行交流。 2.品味下列写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谦逊地向大地低头,因为是大地养育了它们。 听到:晴朗的天空中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它们是在商量南飞的路线吧! 闻到:累累果实飘散缕缕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飘落的黄叶。 触到: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它是最纯净的,凉爽地轻轻掠过了脸颊。 六、总结,布置作文(学以至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那么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心灵去感悟,写出家乡最美的风景。 教学反思: 79 13.背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79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三、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教学反思: 79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79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79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教学反思: 15.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2.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新课展开 永久的生命 79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 作者在文中运用自己对生命的亲身体验,具有生活的实感,再对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作出阐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作者在开头阐述了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见解,随后对生命充满乐观的看法,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而活着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作者认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分层阐述,条理清晰。 2.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79 例如,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以上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16.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成: 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划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内容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吟哦讽诵,读出情感。) 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辨析:辩读句子,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 五、总结归纳,课外美读 (推荐阅读《葡萄月令》)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 想念 口语 不气闷 喜爱 自然 明亮 感激 平淡 丰满 赞美 清新 使人动情 教学反思: 79 写作——语言要连贯 目标导航: 1.多读书,丰富词汇,体会恰当、准确的词语及语言连贯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品美文,交流讨论,赏析行文语言连贯、表达流畅、文笔优美的技巧与方法。 3.勤动笔,养成善于表达、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做到文字通顺,条理清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写作中,语言连贯通顺非常重要。连贯与畅达一前一后,相互因果,又浑然一体。要做到语言畅达,胸有成竹、思路明晰是关键。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说得好:“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就要求写作之前思维活跃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笔下自然就汩汩滔滔而不绝。叶圣陶先生也教导我们:“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连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本次写作课。 二、写作要求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三、技法点拨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造成困扰。 1.保持所述话题一致 作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说明一个意思或描述一个对象时,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前后一致,语言才能连贯。 3.顺序要合理 写作时,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并按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言之有序。句段之间也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有的语段若出现话题的转换,需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句)。 79 4.语境要和谐一致 保持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尤其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都必须和谐一致。 5.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1)词语的衔接与呼应。比如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所以代词指代句往往在后;表明话题的词句、提出大概念的词句往往在前;还要注意关联词语的前后呼应,方位词、数词的位置等。 (2)句式的统一。看是长短句,还是整散句或单复句等,句式尽量统一,保持语脉贯通,语势畅达以及表达方式的对应。 (3)语意的呼应。某一内容的表达方式会受到上下文某些语句意义的制约,如不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将受到影响。 (4)问答的衔接与呼应。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的问题,后句便要作出回答。有的问题一连提出两个,便要兼顾两个问题作答,不能答非所问或者一概肯(否)定。 【范文引路】 节日 宇宙浩瀚,生命短暂。每当夜深人静时,自己常扪心自问:忙忙碌碌所为何来?是否怅然若有所失?生命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是一时快乐,还是时时快乐? 有人告诉一位不快乐的国王:“找到世上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你就会快乐了。”后来,国王终于找到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可是他穷得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有一位货车司机,每天都载花到花市卖。有一回,他载女儿去上学。女儿问:“爸爸,你喜欢载花吗?” 爸爸说:“我喜欢载花,但我最喜欢载的还是你!” 女儿看看美丽的花朵,脱口而出:“爸,这些花好漂亮!” 爸爸说:“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要活得漂亮。” 人的一生,追求的还不就是这颗漂亮的心吗! 人生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当你站在镜子前面:望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 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你就能找到自己了。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就能提高自己,拥有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却不得快乐,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仍旧感受不到快乐的存在。其实,快乐很简单,能够呼吸到自由新鲜的空气就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吗?心情快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漂亮的心。 享受生活的每一天,虽是平凡却不乏“节日”的韵味。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就是给自己最好的赞赏。 四、学以致用 79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五、拓展巩固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目标导航: 1.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感受互联网传递信息便捷的神奇性。 2.学习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搜集和整理信息,知晓网络交往的规则和网上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对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文明、恰当地进行网络交往,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抑恶扬善,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微博吗?你们会用微信QQ聊天吗?你们会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和娱乐吗?相信大家都有过这些经历吧!没错,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思考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二、重点解读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1.网络词语小研讨 “点赞”“吐槽”“抢沙发”“萌萌哒”“3Q”“喜大普奔”等网络词语,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起于键盘敲击的错误,进而干脆以谐音或简化的方式,构成一种简洁的表达;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最近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搞清楚意思,做一下分类,分析它们是怎样产生的;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达它们的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小组讨论: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作文中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网络词语?应如何规范地使用网络词语? 2.电子阅读面面观 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学、老师、家长、亲友中做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他们花费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电子阅读的方式或途径,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等等。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3.用互联网学语文 79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丰富,搜索快捷。善用互联网,有效利用其中海量的信息,可以扩大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邀请信息技术课老师或者IT从业人员到班级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教大家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词典和专题数据库等。讲座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信息游戏——掌握检索的要领;求助和指教——运用社交媒体;不期而遇——漫步网络图书馆。利用所学的网络技能,搜索一下本单元有关散文的各方面知识,包括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等。小组讨论: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 三、研讨练习 题一:在学校的科技月活动中,××班开展了 “科海泛舟:漫谈我们的触屏时代”的语文实践活动。 下面是一同学收集的资料,阅读后,请完成相关题目: 近日,网络流传甚广的《低头族之歌》:“你沉默的刷屏,亿万个屏奴一样的人们,用你那囧囧的眼神,低头在那形形色色的伤痕……紧紧盯着小小的荧屏,不抬头看路边的风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似乎提醒着我们手机已经占据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沉默的“屏奴”时代。 根据文段和你的理解说说“屏奴”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歌词中“囧囧的眼神”为何不用“炯炯的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题二:现代社会,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近日,学校将组织一次“网络与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网络时代的我们,喜欢给自己取个网名,以便与人交流,获取信息。一个好的网名,既要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要体现高雅的志趣,如“一江春水”“夜雨时”“隔水樵夫”“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并说说它的由来和含义。 示例:网名:一江春水 由来和含义: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含义是:春水如蓝,丹心似火,我希望从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不竭的动力,用满怀的热情期待美好的明天。 网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来和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2016年,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量。你能说说下列网络新词的意思吗?请自选两个作答。 给力 蜗居 微博 雷人 豆你玩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给力”“雷人”“PK”等网络热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中学生更是将这些新词用在了组词、作文中。作业或作文中用网络热词该不该?一时间,这成了争论的焦点。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试作说明。 7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17.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4.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洨(Xiǎo) 匀称(yún chèn) 鷟(zhuó) 佥(qiān) 河堤(dí)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 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79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五、完成课后练习五 六、布置课后作业:精读课文,研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并列出层次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略)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二、学习新课 1.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小结: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小结: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小结:由整体到局部 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 (1)要求学生列举出课文中表示准确数字和概数的词句。 小结:不能改动或去掉。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用词准确的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2)教师突出一些有修饰语和关联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分析。 79 3.总结课文。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学写一篇选择有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 教学反思: 18.苏州园林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79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79 4.字数:500字 教学反思: 19.蝉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79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79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20.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 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 鉴 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 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juàn) 漕运(c áo) 舳舻(zhú l ú)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沉檀(tán) 摄取(shâ)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 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 79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交流点拨】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步骤三 文本精读 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 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 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79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教学反思: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对“特征”的理解。 教学设想: 接着出示两段说明同一种动物的文字,并且结合例文赏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再指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的方法,并进行片段训练;然后对整篇习作进行构思指导;最后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猜一猜谜 1.出示投影片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生猜一阵后) 师小结:上述文字正因为没能说清这种事物自身独有的标志,所以不好猜。(板书:独有标志)现在我们把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换上另外一个名称,即事物的特征。(板书:事物的特征)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板书课题:说明事物的特征) 过渡语: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的独有标志。究竟什么是独有标志呢? 指导学生理解“特征”。 2.出示投影片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问: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 比较投影片,问:为什么投影片2能更清楚的看出是写兔? 小结:兔。写出了兔的毛、耳朵、眼睛处的独有标志。 79 3.出示投影片 (小白兔)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其形态,问:它还有哪些标志? “嘴巴尖尖的,耳朵有时直竖,前腿短,后腿长。” 小结:比较投影片写出了兔的形态特点,当然事物的特点不仅仅只限于形态,特征还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4.请大家归纳整理一下,还“兔子”一个原来的模样。 出示投影片 “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师归纳小结:写特征不仅要写出它的独有标志,而且还必须写得细致具体。(板书:细致具体) 解释事物的特征:可供识别事物的特殊象征或标志。或者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二)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1.事物的特征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例如:作者简介,人物传记。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2.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1)同中求异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似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 ●(2)多面展示法——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表里合一法——有些事物,其内在的特征是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的。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请看这样几段文字——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知识:一是什么是事物特征,即一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独有标志;二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说明,即平时要认真观察、深入思考 、重视积累,查阅资料,写作时,可选择采用同中求异法,或多面展示法,或表里合一法等方法,分析事物自身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并且要细致具体。只有抓住了事物特征,才能把纷繁的事物区别开来,给我们留下准确的印象。 (四)写作实践: 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79 1.生活中,你会接触到很多的事物。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以《XX的自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2.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某个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3.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600字。 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学会将听到的话转述给第三者听,要求将主要内容陈述清楚,意思表达完整; 3.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转述试验: (1)要求每位家长在今天晚上6点到8点这段时间里给语文老师打一个电话。具体内容由学生干部布置。 (2)与家长电话联系,由他们自行设计几句话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转述给老师。 2.随便准备一些小道具(诸如:剪刀、书籍、花盆、制作材料等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没有亲自来布置作业,而是让玲玲来告诉大家的,大家听得明白吗?老师从昨天晚上所接到的电话中就知道谁明白了,谁没有明白。今天,有没有人让你告诉老师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转述家长交待的话。 3.听到了各位家长让你们告诉我的话,真高兴。你们看昨天老师和你们没有见面,而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呢?你们的家长没有和老师见面又怎么知道给老师打电话的呢?老师没有见到你们的爸爸妈妈又怎么知道了他们要告诉老师的话的呢?对呀,都是请另外一个人转告的,把你知道的消息告诉一个当时不在现场的人,这就叫“转述”。 4.板书课题:学会转述 二、指导转述的方法 1.调查:刚才向老师转述了你们家长的话的同学举手。 2.谈话: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转述,只要将意思说明确,注意不要太啰嗦,让听话的人明白你的意思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转述。 三、具体案例练习 79 1.出示题目要求:二(1)班老师通知大家: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画比赛,要求同学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李响请假了,没有到校。如果老师请你把上面的通知内容转告给他,你见到他该怎样说? 2.自由读题,弄清题意。 3.说说题目中有几个角色:老师、李响、转述者 4.分小组进行练习:先由老师通知转述者,再由转述者进行转述练习。 5.指派某小组到台前表演,大家评议。评议要点:是否将老师的通知清楚地告诉了“李响”;人物之间的交流语言是否文明礼貌。 例:刘畅(转述者):请问这是李响的家吗? 李响:是刘畅呀,快请进。 刘畅:你明天上学吗? 李响:明天我要上学了,有什么事吗? 刘畅:明天下午,我们班级将要举行树叶贴画比赛,美术老师要求同学们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你赶快做好准备吧!千万别忘了。 李响:是嘛?不是你告诉我,我明天肯定做不好。谢谢你! 刘畅:不用谢!好朋友还用这么客气吗?你记住了就行,我也要回家了。再见! 李响:再见! 四、实例练习 1.指定一个接受转述的人暂时离开教室,以听不到教室里的谈话为宜。 2.老师对选定的转述者说:“请你告诉戴广顺,让他将教室里的那盆君子兰先浇点水,然后搬到外面晒晒太阳。” 3.转述者离开教室,向戴广顺转述。 4.让戴广顺进教室,大家看他的行动就可以判断出转述者是否转述成功。 五、师小结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必须做好哪两件事呢?(一个听,一个说)如何听:听别人讲话要集中,不随便插话,边听边思考。 如何说:要说普通话,学会用礼貌语言,说话声音要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六、分组设计 1.各小组选派一名转述者; 2.各组讨论设计一个转述内容; 3.将内容告诉非本组的转述者,并转述给另一个小组。 4.按小组进行积分,最后评比。 七、作业 向各位家长转达老师对他们的谢意。感谢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所给予的支持。 教学反思: 79 21.《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1.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3.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3.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 79 “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6.拓展延伸:请学生说出与本文主题相近的名言?再列举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教学反思: 79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79 1.通假字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3.情节曲折 79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教学反思: 23.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营,军队驻扎的地方。文题交代了事情的主要发生地。 2.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79 第一段: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匈奴。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同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四、故事背景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五、细读把握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材料补充:补充介绍周亚夫 七、合作探究 1.文中的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2.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明确:“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可见军营戒备森严;在军纪上,必须由将军亲自命令才能开壁门,不能在营中驱驰;在个人言行上,“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作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 4.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 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79 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 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八、教师小结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二、新课展开 饮酒(其五)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文本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79 春望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文本探究】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文本探究】 “黑云压城城欲摧”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呢?请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赤壁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文本探究】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渔家傲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79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开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文本探究】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彩奠定了基调,李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化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春望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于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雁门太守行 用词精巧,意境奇特。 例如“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诗人以这些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赤壁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 79 之后东吴的灭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发人深省,韵味深长。 渔家傲 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这首词运用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想象丰富,瑰丽多姿,笔势雄健,奔放驰骋,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浪漫气质。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在下阕中,词人渴望借助大鹏把自己送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正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将《春望》这首诗扩写成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作文:表达要得体 一、导入新课 某地选美,一位小姐被选中。这位小姐打扮漂亮,言谈涵养却不尽人意。当男主持人问她“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时,她竟然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主持人因此十分尴尬,但他镇定了一会之后,彬彬有礼的向小姐深深的鞠了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观众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想一想:这位美女的话得体吗?主持人话隐含怎样的潜台词?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 二、怎样才能做到得体 材料1:《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2:《悲剧是这样产生的》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病人又问:“象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护士不耐烦了,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得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你能说说造成悲剧的原因吗? 材料3:假如你在全省的作文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备加赞赏,在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你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①与你平时很要好的一位同学在私下的场合向你祝贺时,你的回答是: ②在庆祝大会上,面对向你祝贺的广大与会者,你的回答是: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 79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 不同文体的语言差异: 议论文——准确严密 记叙文——流畅生动 说明文——平实严谨 新闻稿——简洁扼要 广播稿——明白清楚 广告词——通俗凝炼 合 同——严密清楚 贺 辞——热情洋溢 语体又分: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通俗易懂 书面语:庄重典雅 材料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三、课堂训练 1.下列说话比较得体的一句是( ) A.喂,去卫校怎么走? B.老头,去卫校怎么走? C.阿姨,去卫校怎么走? D.小孩,去卫校怎么走? 2.下列标语与张贴场合相协调的项是:( ) A. 敬老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 C.陡坡,慢!(某盘山公路下山方向) D.某一交叉路口竖者:“多拉快跑,争分夺秒”的标语牌。 3.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一位同学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欢迎下次再来。” B.当好朋友盛情邀请你看一场有姚明与奥尼尔对决的NBA球赛,你说:“都快中考了,没看我忙着吗?” C.某镇政府代表在某地举行的招商会上致辞:“为加快我镇建设步伐,我们竭诚恳求各位商家到我镇投资办厂” D.张先生在公司不得志向老板投上辞呈。老板挽留他,张先生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4.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一位语言专家的信的正文,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把不当之处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加以修改。 我能给您写信,很为你感到荣幸①。您是大语言学家②,知识渊博,写了那么多书,给我们这些初生牛犊③以很深的影响。我喜欢读您的书,可当地偏僻,很难买到,麻烦您为我寄一本您写的《古汉语常识》,并一定④复信教诲⑤。 5.按下面设定的情景写话。(6分) 79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同学们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点。 ①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思。 ②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份,用一句话劝同学们。 6.当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时 ,应该怎么对她说?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目标导航: 1.认知文化遗产。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身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2.懂得文化遗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 3.运用文化遗产。能将地域文化遗产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激发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古为今用,助人成长。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的主题搜集资料,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一、新课导入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等。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 二、重点解读 1.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如北京的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陕西的秦陵兵马俑,四川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等。 79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其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4.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三、学以致用 【研讨练习】 题一: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题二: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水中学201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益阳文化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了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收集:以上两则材料透露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2.社会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三国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有这些名胜。请你就这一情况向益阳市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3.对联探究 在考察资阳区林坳老武圣庙时,同学们录下了一副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请写出对联中涉及的三国人物两个,并联系名著《三国演义》,写出其中一个人物的相关故事。 人物:(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故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复习教案(一) ——如何准确识别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 “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例如: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这是区别比喻和比喻义的关键。 例如:①党是太阳,我是花。②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没有“太阳”的意思,而且“太阳”也没有“党”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生的,换一下环境,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同理,“我”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临时产生的,所以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 4.不同类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这是区别比喻和比较的关键。 例如:①她长得像一束百合花。②她长得像她姐姐。 79 句①中“人”与“百合花”不是同类事物,所以构成比喻。句②中“她”和“她姐姐”是同类事物,都是人类,所以是比较。 掌握了以上四种方法,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复习教案(二) ——试卷 一、选择题(20道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藩篱(pān) 绮丽(qí) 褶皱(zhě) 销声匿迹(nì) B.簌簌(sù) 疮疤(cuānɡ) 伧俗(cānɡ) 惟妙惟肖(xiāo) C.归咎(jiù) 蟾蜍(chú) 丘壑(hè) 五彩斑斓(lán) D.瓦砾(lè) 荒谬(miù) 轩榭(xiè) 重峦叠嶂(zhā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驻足 制裁 因地制宜 月明风清 B.追溯 帷幕 大庭广众 草长莺飞 C.肃穆 琐屑 天衣无缝 物竞天择 D.推祟 颠沛 日薄西山 世外桃园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在码头上做事) 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样本) C.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一点也不相同) D.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形容非常零碎)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它们一直相安无事。 B.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C.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D.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问我饿了没有?这正中了我的心事。 B.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民族英雄。 C.他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79 D.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的脸上浮现出了欣慰。 B.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C.中心明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D.这朴素的话多么深刻的蕴含人生哲理啊!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④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⑤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中原我百万大军解放南阳、南阳守敌汤恩伯弃城逃窜的事实。 B.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认为:只有赵州桥和卢沟桥才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C.杜甫在记叙文《石壕吏》中告诉我们:面对“有吏夜捉人”的野蛮行径,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只能隐忍屈从。 D.《陋室铭》的“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如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9.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10.“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 ) A、吴敬梓 B、蒲松龄 C、曹雪芹 D、罗贯中 11.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12.以下表示条件反射的一个成语是( ) A.朝三暮四 B.耳濡目染 C.望梅止渴 D.乐不思蜀 13.下列诗句中不含典故的是哪一项( ) 79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到乡翻似烂柯人 C.山河破碎风飘絮 D.青鸟殷勤为探看 14.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 ) A.骑马 B.杂技 C.射箭 D.驾车. 15.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复习教案(三) ——病句修改 1.修改下列病句。 (1)外边的吵闹声突然渐渐消失了。 (2)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3)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4)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5)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6)在江苏省经济贸易洽淡会上,外商和港澳同胞参观了丰富多彩的洽谈会的展 品。 (7)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寄予很高的厚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他们。 (8)从世界杯上的表现来看,我国的足球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9)许多下海经商的人成了高薪阶层,相比之下,大多数政府官员却成了“清水衙门”…… (10)如果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 (11)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小明的学习成绩是班级中 最好的同学。 D.参加家务劳动,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 背下来,每块大约三百来斤左右。 B.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 C.台阶旁栽着 一棵桃树,台阶遮出一大片绿阴。 D.他觉得终于可以造屋了,便破土动工,选定一个日子。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79 ) A.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雷雨》这部话剧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D.只要坚持不懈的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白衣天 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 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 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复习教案(四) ——词性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1.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2.指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表示具体事物的) 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3.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4.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5.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1.行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2.存变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3.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4.能愿动词和助动词: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5.趋向动词: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6.判断动词: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 想——想想;试——试试 讲——讲讲 79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 7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