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7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使至塞上》 人教版(2016部编版)
使至塞上王维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译: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是诗人自喻。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长河:指黄河译: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颈联绘景——塞外风光: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护都)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译: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刻石记功以返的典故,歌颂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也显示出使臣对边关战事的关心。。)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景由事终小结 主题《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布置作业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杜牧 简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那么唐代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体会诗意: 赏析诗歌。一、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这两句是写景,写了哪些景物?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2.“笼”是什么意思?(笼罩)3.“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4.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二、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小结:主题:此诗写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诗中运用的形象的动词描绘了一幅迷茫、冷落景色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表达作者感受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描绘出声音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命运而无比忧愤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暗示晚唐国事衰颓,统治者还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诗中冷静地揭示历史教训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诗中运用讽刺手法,表达深沉的悲痛,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8、诗中互文见义,描写出秦淮河两岸空冷寂寞情调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9、诗人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借以表达自己深沉的忧郁之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1、诗中借叙事斥责统治者腐化堕落,不顾国家安危,以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2、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的两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无题》李商隐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2、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3、体会诗歌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风凋谢方、始:才早起时对镜梳妆改:指容颜变得憔悴替、帮理解诗意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全诗从头至尾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从相见离别到相思盼望,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缠绵的深情。哪一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译:相见本已艰难,离别更是令人难受,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谢,让人更加伤感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后者为“难舍、难受”,道出离别之苦。作品赏析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3、抒发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译: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1、品析“丝”的妙处。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作品赏析 2、“春蚕”“蜡炬”在这里仅仅是实写两种实物吗?如果不是,作者又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形象贴切,含意隽永。3、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意思?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译:早起对镜梳妆,担心鬓发变白、容颜憔悴,忧虑青春年华易逝。所爱之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踟蹰苦吟吧!此联是从谁的角度出发的?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虚写。推己及人,设想爱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表现恋人双方的苦苦思念。从“应”字可见,“应”是忖度、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难以知道你的音讯。希望有青鸟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传递消息。1、这一句中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典故1:相见很难(可望而不可及);典故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体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 本诗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诗歌主旨 名句赏析1、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者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答:从内容方面赏析:虽与爱人分别但相思无尽、挚爱不变,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从写法方面赏析:“丝”与“思”谐音双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以两个生动的比喻句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从现实意义的赏析: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来形容奉献者的献身精神,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浣溪沙晏殊 文体知识: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叫《稼轩长短句》。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本词是小令。浣溪沙,是词牌名。与词内容无密切联系,只是曲谱。本词是一首感时伤怀之作。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huànpáihuái读课文 疏通词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⑴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⑵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⑶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赏析上片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由景触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和去年暮春对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似乎一切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慨叹: 1.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学法)——抒发了词人感时伤春的惆怅和落寞,叹惜年华易逝的情思。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⑷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⑸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⑹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佳句。“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有深深的叹息;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下片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学法探究点一)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好处是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前句写出了曾经花繁叶茂的得意生活及秋来花谢萧索的无奈失意;后句写出了秋尽冬过,春暖燕回,一派重生新机、蓬勃向上的景象,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似乎已展望着新一度的花繁叶茂。被称为“天然奇偶”。) “小园香径独徘徊”句:直抒寂寞和忧伤。“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庭台。“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所有的思绪都由这“独”字而来。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也词人怎样的情感?(学法)它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失落、落寞、孤独。 4、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象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法)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5、联系具体内容说说对比手法的作用。“新”与“旧”对比,新是所唱的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去”与“来”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小结中心: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特色:结构完整,情感委婉,含蓄,一唱三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义。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3、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者简介: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创作背景:作于丙辰中秋(1076)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时值中秋,除了政治很不得意外,与其弟弟子由(即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作者并不因此超脱尘世,而是热爱这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 听录音,整体感知1、掌握基本生字词的音义。2、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èng(旧读shēng)chánmiánzhuǎn 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端着凭借担心受不了欣赏如何比得上雕花门窗不能入睡的人为什么常常品味重点词语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整体感知上片大意 深入思考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指作者的政治遭遇,想回朝廷去,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句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整体感知下片大意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1、下片蕴涵人生哲理的是哪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愿?深入思考2、怎么样理解上面这一句?(学法探究二)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归纳小结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表现了词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感伤乐观思念亲人怀才不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情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景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情绪。主题思考 练习 1、哪一句可以表现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 2、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还是觉得人间比天上好,由此面喜爱人间的感情。 3、哪一句表现作者骨肉分离,心中痛苦?照无眠 4、这一句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因感伤离别而对明月也有的埋怨之意 5、哪一句表现出作者善于自遣,豁达开朗? 6、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共赏明月,平安幸福。 你能说出写月的诗词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见。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