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满江红》 (11)_苏教版(2016)
满江红秋谨 秋瑾简介(1877-1907)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秋瑾兄妹四人。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期间,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岳飞)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秋瑾绝命诗 写作背景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词作翻译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上阕:下阕:冲破家庭牢笼既喜又忧---矛盾胸怀凌云壮志,却难觅知音---苦闷 名句赏析的方法第一步: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表明意象的名词等)或分析修辞或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第二步:概括诗句的内容或描写的意境。(是写景的诗句要指出描写对象及其特点。)第三步:诗句表达的感情或道理。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两句诗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写秋色,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秋瑾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岳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