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七上语文测试卷第三单元 一、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倜傥(dǎng)   倘若(tǎng)   人迹罕至(hǎn)‎ B.感慨(gài)    争执(zhí)    拼凑(còu)    恍然大悟(huǎng)‎ C.抵达(dǐ)    难堪(kān)    贪婪(lán)    众目睽睽(kuí)‎ D.绅士(shēn)   搓捻(cuō)    奥秘(ào)    花团锦簇(zú)‎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云宵   尴尬   轻捷   油然而生 B.和霭   自卑   盔甲   混为一谈 C.畅销   惭愧   鉴赏   美不盛收 D.狼狈   诅咒   质朴   截然不同 三、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国歌的伴奏下,王琳和马进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然后深深地舒了口气。‎ B.台上的主持人说:“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的结果,请大家洗耳恭听。”‎ C.机敏的警察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破案线索。‎ D.她演讲的时候,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 四、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C.春天,兰州的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地方。‎ D.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     ;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 ‎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六、下列对本单元课文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 D.《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是一个讲究教育技巧,充满爱心,引领“我”走出黑暗、了解自然的老师。‎ 七、根据提示填空。‎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5)子曰:“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 八、拟写标语。为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 ‎                                             ‎ 九、阐释观点。当今社会,一方面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中考已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80字左右。‎ ‎                                              ‎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a)不亦说乎    说:        ;‎ ‎(b)人不知而不愠  愠:        ‎ ‎(c)温故而知新   故:        ‎ ‎(d)人不堪其忧   堪: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3)选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重点强调了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一下。‎ ‎                                              ‎ ‎(4)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                                              ‎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                      敬爱的“号兵”‎ ‎                      琦 君 ‎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做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 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只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地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                                              ‎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a)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做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                                              ‎ ‎(b)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                                              ‎ ‎(3)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 ‎(4)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                                              ‎ 十二、写作 ‎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也勾起了我们对老师的一些回忆。对他(她)们,我们或许是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也或许是痛恨。不管是感激或痛恨,我们的心中总是无法抹去对老师的印象。那么,就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吧。‎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C 二、D 三、B 四、A 五、B 六、A 七、(1)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遥怜故园菊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6)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八、【示例】①读经典书,做文明人。②雅言传承文明。③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九、【示例一】我赞成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来自于生活,新颖、时尚。写作时适当借鉴,会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另外,同学之间用网络语言交流更亲切,也更能体现出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风格。‎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使用规范汉语。汉语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的文字,更是中国的文化。新时代的中学生,是文化的传人,更应该主动学习并使用规范语言。(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十、(1)(a)同“悦”,愉快。‎ ‎(b)生气,恼怒。‎ ‎(c)旧知识。‎ ‎(d)能忍受。‎ ‎(2)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3)强调了复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统一。‎ ‎(4)这两句讲的是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十一、(1)解答有关穿制服的问题,为我们解读“号兵”的含义,晚归时为我们解围,第一堂课上(点名)做自我介绍,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为先生作诗送别。(答出任意两件即可)‎ ‎(2)(a)运用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紧张的样子(或“写出我们假装用心听课的样子”;或“表现出我们对沈先生的畏惧”;或“表现出我们的率真”)。‎ ‎(b)运用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沈先生的神气、洋派(或“表达出学生对沈先生着装的欣赏、喜爱之情”,或“表现出学生新奇的感受”,或“表现出沈先生注重仪表、着装干净整洁的特点”,或“表现出沈先生对课堂的重视,工作态度严谨”)。‎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沈先生为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情形,为下文写与沈先生交往的事做铺垫。‎ ‎(4)略。‎ 十二、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