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木兰诗学案 新人教版
木兰诗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8、木兰诗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通过赏析民歌的艺术风格,提高记诵能力。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这首诗的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 3. 能举例分析木兰的美好形象, 归纳课文主旨。 学习重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 2、分析这首诗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 学习难点 两个方面表现木兰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学会精读,把握特征。 一、预习案 1.完成资料卡 (1)《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本文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 的官署,负责 ,“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魏晋以后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做“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参考答案:1. ①北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 ② 音乐 采集民间诗歌 2.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相扶将(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í( ) 阿zǐ( ) 参考答案:zhù jiān jì tuò xūn cì jiāng 鬓 辔 朔 雌 姊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 参考答案: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 列出我的疑惑 二、探究案 一、根据时间顺序,划分情节,并翻译每一情节。 时间顺序:代父出征(①、②)——征途思亲(③)——十年征战(④)——获胜辞赏(⑤)——归家团聚(⑥);插图顺序:木兰纺织(①)——木兰从军(②、③)——木兰征战(④)——木兰还乡(⑤、⑥) 翻译(略) 二、这首诗歌详写了什么情节?略写了什么情节?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参考答案:探究二: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这样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子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子的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处理题材的详略,非常恰当。 三、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英雄?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女英雄形象。 答案:1.代父从军 勤劳、善良(孝顺)、机智、勇敢、淳朴 分析:她不仅是个金戈铁马的战士,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有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不慕荣利,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和非英雄的统一,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见教参94页) 四、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启迪? 我的知识网络图 一、故事情节 1.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2.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3.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4.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二、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三、训练案 语文主题阅读(一) 十五从军征 4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岁到八十岁,六十余的军队生活不着一字,只落在一个“归”字上,可谓匠心独运。 C.不言家中无人,只就兔、雉、野谷、野葵着笔,家中人死亡已尽自在言外,含蓄蕴藉,用笔灵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调悲凉幽远,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十分成功,用第一人称叙写,更有真实感。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怎样?主人公的感受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无幽远)2.家中已没有亲人,主人公感到十分孤单。 3.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语文主题阅读(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1.语段极力描写了罗敷的( ) A、品德高尚 B、才智高超 C、貌美惊人 D、武艺出众 2.诗人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指出各句描写的角度: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肖头( ) D、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参考答案:1.C 2.依次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答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课后延伸阅读:课下阅读关于穆桂英 樊梨花 梁红玉 秦良玉 等巾帼女英雄的故事。 4 教与学的反思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