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课文理解检验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课文理解检验含解析新人教版

1 课文理解检验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本段写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中的“闹”换成“叫”,意思一样吗? 为什么?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春花,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作者写出了春花的多、艳、甜。 C.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行文的。 D.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 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 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5.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6.“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在文中有何作用? 2 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述雪后小山的?找出几个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 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 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大意。 10.找出第①段中的三组对比,并指出这三组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11.第②段中,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2.第②段中,“暖”“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3.请你用“济南的冬天,美在……”的句式开头,写一段话。 3 四、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 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 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 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 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 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14.第①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那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句中的“早已习惯”和“还习惯”能否互换,为什么? 16.文章结尾处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五、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4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 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 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 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 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 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 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 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 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7.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1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9.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 20.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2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 具体说明。 2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 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 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 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 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捕到覆盆 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3.下面是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肯定,放在一起使用是矛盾的。 B.因为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印象模糊,只能用“似乎”表示推测,应该删掉“确凿”。 C.百草园留在记忆深处,给自己带来欢乐的情景扎根脑海,因而用“确凿”来加以肯定。 D.作者故意用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无限留恋的感情,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准确。 24.请给选文第二段拟一个小标题。 6 25.文段中写泥墙根一带有趣味的事有哪几件?请概括这些事件。(每件事不超过 4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的表达效果。 27.请概括文段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 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 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 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28.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29.选文第一段中说“突然间,我恍然大悟”,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7 30.选文第二段写道:“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含意? 31.选文第三段中说道:“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这 句话里的“浸”字用得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八、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 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 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 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 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 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 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 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啊……” 8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 过去。 32.请概括选文写了“我”与先生的哪几件事。 33.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 去。”本句中“疑心”能否改为“觉得”,为什么? 34.结合文中三处画线句,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教学上有什么特点? 35.“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列选项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我在叔祖家看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十分渴望,在阿长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一套。 B.因《陶庵梦忆》中有对迎神赛会盛况的记载,我便十分渴望去看东关的五猖会。 C.我对为我一人所独有的《二十四孝图》画图本子中的故事一直喜爱,念念不忘。 D.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我就极愿意有这样一个墨猴。 九、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 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 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 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 9 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 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6.“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37.请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作赏析。 38.选文第二段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对作者写景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多、艳、甜。 10 2.不完全一样。“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写出了春花多、 艳、甜的特点;而“叫”,只表达“叫喊”之意,感情色彩不浓。 3.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了“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感觉。 4.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写花的语句,根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分析,写出了花的“多”;根据“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分析,写 出了花的“艳”;根据“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分析,写出了花的“甜”。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一样,然后结合语境和词语的含义分析即可。“闹”字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不仅能让读者仿佛听到声音,感受到一派繁忙的热闹景象;还能让读者感受到花多、 艳、甜的特点;而“叫”则没有这一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野花的特征理解。野花很多也很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 发光,就像眼睛、像星星。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由“树上”“花下”“遍地”等这些表方位的词语,可确定作者 写花的顺序是由上到下。故选 C。 5.济南的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6.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写有层次地描写了雪色、雪光、雪态,使读者不仅领略到雪 的外在美,更能感受到雪的神韵。 8.最后一句既是与老天爷商量的语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又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 济南小山的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玲珑秀美的济南小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5.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 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文章描写的主体是济南的小山,时间是 雪后,因此可以概括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6.此题考查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 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展示了两幅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通过两幅画分别表现了济南冬天小山的慈爱与秀气,表现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而“最妙的是下 11 点儿小雪呀”将两部分的内容连结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本题考查文章的描写顺序,解答时学生通过文章的内容、重点词语来确定顺序。从文段中“山上、山尖、 山坡上、山腰”等词语,可以判断本段所用的顺序是空间顺序,从山上到山腰,自上而下的顺序。空间顺 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写景很有层次,使读者不仅领略到雪的外在美,更能感受到雪的神韵。 8.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文章的语言和描写性的语句,分析作者的 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济南的山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雪后济南小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展开分析,可以从修辞手法入 手来作答。 9.说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10.三组对比:①北平刮大风与济南没有风声作对比;②伦敦阴天与济南响晴作对比;③热带的毒日光与 济南的温晴作对比。作用: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引出对“济南是个宝地”的描绘。 11.过渡(或承上启下)。 12.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示例)济南的冬天,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的灰雾,没有毒辣的烈日,真是一 块宝地。 【解析】 9.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做了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 情”的特点。可概括为:说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意近即可。 10.“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把济南与北平做了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没有风的特点。“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 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把济南与伦敦做了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响睛的特 点。“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把济南与热带做了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三处对 比,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引出下文对“济南是个宝地”的 详细描绘。 11.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第二段首句的前半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紧承第一段对济南阳光的描述, 后半句“那也算不了出奇”引出下文对“理想的境界”的描绘,所以本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 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暖”“睡”“醒”把老城,也就是济南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的展现了“理想的境界”,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这处拟人也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如:济南冬天,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 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 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点睛】 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 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 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14.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南方的田野充满着生机,为下文在此散步发生的事埋下伏笔,同时,这也暗 示着作者母亲成功地熬过了一个冬天,迎接新的生机,新的春天的到来。 15.不能互换,因为“早已习惯”是母亲老了,所以“早已习惯”,而“还习惯”是儿子还小,所以用“还” 这个字,如果两者互换,就会读得不顺,会出现语病,让读者摸不清头脑。 16.这一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身上背着的是上一代,而妻子身上背着的是儿子, 是下一代,三代人紧紧串连在了一起, 仿佛就是整一个世界。 【解析】 14.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 地铺着”“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等描写表现了春天田野生机勃勃的特点, 春天来了,母亲也挺过了寒冬,烘托出一家人的喜悦之情,同时为下文去田野散步做铺垫。 15.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早已习惯”说明这种表现已经时间很长了,很好地照应了“我的母亲 老了”一句;“还习惯”说明了因为儿子还小,还很乖巧,还处于“父亲权威”的模式。互换之后不能与 13 上句相照应。据此理解作答。 16.此题考查的是对结尾的理解。这里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他们如 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 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过去的时代和 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这是中年人一 代,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子女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 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 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17.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18.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9.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0.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 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1.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 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2.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一段“‘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 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第三段“‘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 14 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和最后一段“妹妹推我去 北海看了菊花”可见,全文都围绕“看花”为中心安排材料;“看花”象征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母亲 执着于让“我”去看花,正是希望“我”能走出断腿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体现了母亲的爱;而 最终“我”看到了高洁淡雅热烈深沉的各种花卉,则象征着“我”已经找到生活的希望,完成了母亲的愿 望。 18.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 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 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喜欢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儿子双腿瘫痪让母亲再也无心侍弄花朵,放弃了美好生活的追求;“后来 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通过插叙,“我”才知道母亲的病情如此严重, 而为了儿子她一直在以超常的努力来忍受病痛的折磨;“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通 过别人的口转述母亲对“我”的牵挂,说明母亲至死都在为儿子的幸福考虑,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19.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 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 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我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扑”的意思是用力 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可见母亲看见儿子的自伤自残的痛苦和焦急心态,“扑”字显出母亲的 焦急;“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十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树叶飘落 带来生命流逝的伤感,母亲为了不让“我”触景生情而“挡”住,转而央求“我”去看充满生机的花,可 见母亲的细心,无时无刻不为儿子考虑。 20.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和语境,综合进行分析。“换词”类这种 题型的答题格式: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或人物性格)+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 果+得出结论(一般不能换)。结合语境看,“央求”一词是恳求、乞求的意思,写出了母亲希望儿子能通 过去北海看花来摆脱消沉的情绪,但又担心儿子“暴怒无常”的情形下拒绝,反映出母亲既期盼儿子早日 摆脱阴影,而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写出了母亲理解儿子和对儿子的爱。“期待”指期盼、 等待,是对别人的较高要求,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此时,“我”明白 了母亲生前的期待和愿望,她希望“我”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我俩在一 块儿,要好好儿活……”也可以看出“我”决心要与妹妹相互鼓励扶持,不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坚强地 15 面对生活。 22.本题考查原文标题的妙处。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文章还赋予标题的更深刻 的内涵,以此来分析原文标题的好处。通读全文可知,全篇选取的情节都与“秋天”有关,母亲是在“秋 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整篇文 章的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所以不应删去;另外,“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 与“我”遭遇挫折、心情黯淡的情况相照应;“是秋天,妹妺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 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见“秋天”也是“我”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时间,象征 着新的、美好的生活追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3.CD 24.(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25.①找蜈蚣 ②按斑蝥 ③拔何首乌 ④摘覆盆子 26.(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叫声的悦耳动听,体现出百草园给儿时 的“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27.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儿童形象。 【解析】 2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似乎” 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 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 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所以 A、B 两项的说法不正确。故选 C、D。 24.此题考查拟写文段的标题。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 出发概括出简练的词语。注意抓住文中的起总结作用的关键词。本文段描写了不同季节下的百草园的美丽 景色,可拟题为:五彩缤纷的“乐园” 。 25.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根据“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应从此句以下来寻找答案。即:捉蜈蚣、按斑 蝥、拔何首乌、摘桑葚。 26.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 题。由“低唱”“浅吟”可知,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叫声的悦耳动 听,体现出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 16 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27.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 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从 “我”在百草园中体会到无比的乐趣可知“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儿童 形象。 28.主要记叙了“我”在井房认识“水”的经历。 29.领悟到语言文宇的奥秘,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明白了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人们新的思想。 30.“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 而是能够敞开心扉,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才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 值与意义。 31.“浸”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满眼都是泪水的样子,真实深刻地写出了“我”内心的自责和愧疚。 【解析】 28.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 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要以“我”为陈 述对象,概括“我”和“水”之间发生的事情。 点睛:情节概括题。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1、总览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 失彼、概括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地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 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 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 29.考查人物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 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是情节是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 奇妙的东西,明白了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而每个名称都能启发人们新的思想。所以“突然间,我恍然大 悟”。 30.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把握。“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此题 实际上是让考生答出“水”对人的意义,特别是对人的启示。这要从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答案。读懂 课文是答题的关键。 17 31.考查重要词语的表现力。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 含义。“浸”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满眼都是泪水的样子,真实深刻地写出了“我”内心的自责和愧 疚。这样就答出了此词的语境义。答作用时不能忽略对人物心理的意义。 32.我给先生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先生读书。 33.不能;“疑心”表示怀疑,不确定;“觉得”是“认为”,表确定。(意思相近即可)“疑心”在原文 中突出“我”不确定先生是否读到好文章。 34.方正、质朴、博学(知识渊博)等。(意思相近即可) 35.D 【解析】 32.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 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 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给先生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听先生读书的事件。 33.考查词语的表现力。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首先要亮 明观点:不能。因为“疑心”表示内心感到怀疑;“觉得”“认为”含有肯定成分。“我”小小年纪又这 么会懂这些复杂的文章?所以含有疑问、怀疑。所以用“疑心”最好。 34.题干要求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教学上有什么特点。并要求结合文中三处画线句来分析。“先生便和蔼地 在一旁答礼”“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是说质朴、慈祥、渊博。“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 怒色了”是说严厉、方正。本题还可直接提取选文的第 3 段末“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 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分析作答。 35.D 选项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鲁迅文章中的墨猴出自《狗·猫·鼠》,是看到“隐 鼠”舔墨汁想到一种传说中能吃墨的动物“墨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只是表达对“隐鼠”的喜爱。 而其它三项都写到了图书的名字和读书的情况,很好地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36.不矛盾。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 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7.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 的乐趣。 38.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色彩的调配,高低错落的掩映,多 种感官的调动,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意对即可) 【解析】 18 36.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文中写“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 七八年”,对那里的记忆已不那么清晰了,印象模糊;“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在作者童年 那模糊的记忆里,百草园就是长满杂草的。所以“似乎”与“确凿”两词不矛盾。 37.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来分 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低唱”、“弹琴”本是人的动作, 在这里是把油蛉和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的声音之美妙,突出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38.考查对写景画面的理解和写景特点的分析。文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 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描写了静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覆盆子”等。动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 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等,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先写植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描写顺序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鲜 明突出。蟋蟀和油蛉的叫声,木莲和何首乌的形态,从形、色、味等多方面写覆盆子……由点映面,写出 百草园中景物众多,形,声,色,味,样样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找蜈蚣、 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的趣事,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 味无穷的画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