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七上《夜上受降城闻笛》精美课件
从这三幅图画中 , 你感受到了什么 ? 你能背几句边塞诗吗 ? 导入 边塞诗 是以 边疆地区汉族军民 生活和 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诗。以 边塞军旅生活 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 塞外风光 ,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 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 思乡之情 以及 保家卫国 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让我们一起跟随唐代诗人 李益 ,走进他所描绘的古代军旅生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 、能结合诗句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4 、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李益 ( 748 - 829 ),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 )进士,授华州郑县尉。有 《 李君虞诗集 》 , 《 全唐诗 》 存诗二卷。 写作背景 贞元元年 (785) 起,李益佐灵州 大都督 杜希全 幕 ,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夜上 / 受降城 / 闻笛 李益 回乐 / 烽前 / 沙似 / 雪, 受降 / 城外 / 月如 / 霜。 不知 / 何处 / 吹 / 芦管, 一夜 / 征人 / 尽 / 望乡。 注释 【 1 】 受降城: 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 2 】 回乐烽: 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 3 】 芦管: 即指题中之“笛”。 【 4 】 征人 : 戍边的将士。 【 5 】 尽 : 全。 翻译诗句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分析诗句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什么诗?( ) A. 古体诗 B. 乐府诗 C. 绝句 D. 律诗 2. 本诗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属于什么诗?( ) A. 古体诗 B. 乐府诗 C. 绝句 D. 律诗 C 合作探究 2. 本诗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 ① 这两句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 比喻 , 营造 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 氛围 ; ② 烘托 征人 心境 的孤独、悲惨、凄凉 ; ③ 为 后面“尽望乡” 作铺垫 ; ④ 为 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 奠定情感基调 。 合作探究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 这是一首抒写 戍边将士乡情 的 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 乡思 和满心的 哀愁 之情。 小结 : 1. 运用了四种 艺术技巧 : ① 诗人采用 比喻 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 对偶 修辞的运用; ③ 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 上下交映 , 景色、声音、感受 融为一体 , 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 环境 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结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 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课堂作业 赏析后两句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赏析后两句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后两句 正面写情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 迷惘 心情, 映衬 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 深重和急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