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孙权劝学学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孙权劝学学案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编制教师 ‎ ‎ 总序号 ‎ ‎ 审核人 ‎ ‎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4、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 2.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 一、预习案 ‎ ‎ ‎ ‎ ‎1.资料链接  ‎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 ),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 文正 ),是( 北宋 )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 ‎(4)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5)《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3、解释下面的成语。 ‎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4、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卿:你   当途:当道,当权 ‎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孤: 我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谁(哪一个)若: 比得上 ‎ 4‎ 蒙乃始就学。就:从事,做。           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5. 古今异义。 ‎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2) 士别三日 古:几天,这里指“少”                      今:确数 ‎ (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往事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 ‎6.通假字 ‎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 ‎(2)卿今当涂掌事      “涂”同“途” ‎ ‎7.一词多义 ‎ ‎(1)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 ‎(2)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 ‎(3 ) 就: 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8、学生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 ‎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列出我的疑惑 二、探究案 ‎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伴为朋友的故事。 ‎ ‎(2)以“学”为线索填空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 ‎2、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 ‎(1)孙权一劝 ‎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 ‎(2)孙权二劝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交流点拨】“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 4‎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 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 ‎(3)鲁肃叹学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交流点拨】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3、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人物性格评价、写作手法、人生指导等)‎ ‎(1)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 ‎(2)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3)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 ‎(4)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 ‎(5)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 ‎(6)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 ‎(7)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 ‎(8)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 ‎(9)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 ‎(10)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我的知识网络图 ‎ ‎ 三、训练案 ‎ ‎ ‎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孙权劝学》 ‎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 1.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①②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③题必答。‎ ‎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③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 4‎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2、孟母断机 ‎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教与学反思 写作提示 ‎3、《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