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阅读 17 紫藤萝瀑布/宗璞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 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 “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 “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 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 1982年,创 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 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宗璞当时的心境的,我们借助 工具书共同协作,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 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所 得。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 却毕竟是真实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 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 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 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思想很活跃,自己设置的课堂导入激发了他 们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压力”的欣赏文章是他们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觉得 很新鲜,有与他人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完课文之后,他们很激动,很乐 意借用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因此我较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 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 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有些乱。使学生学得更好, 这应该是一切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所在。千万不要只顾让学生“自主”学习,追 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而乱了课堂,疏忽课堂老师的引导作用。今后的教学道路 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 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 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 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 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 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种影响无形中也会带到 写作中去。 语文教学中,不能总是拿体验说事,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历,也就 不会有那么多的体验,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句子比如,“生死谜,手足情”,“花和 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他们一时是无法完全 理解的,也不必强求,老师一厢情愿的解释,效果反而不好,课堂上,我们更多 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借助有限的生活经历来 理解这些蕴涵哲理的句子。 18*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好的语文课,都是家常味道,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明显斧凿的 痕迹,一切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如苏轼所言的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我一直努力着朝着这样的方向,《一棵小桃 树》的教学就在寻常味道上下了功夫。没有特别精巧的问题,没有特别出奇的构 思,平常的导入,常态的提问,家常的对话,为的就是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学语文, 真真切切悟人生。 一、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情,凸显阅读类别特点 只有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 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没有花里胡哨,简洁导入,却是了解学情的最好 方式。朱永新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 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 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 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 多种回答,既是对贾平凹散文意韵的充分挖掘,又能对学生的真实学情做出大致 判定,使教师粗略知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据此可以调整预定的教学设计。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把握了这篇 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 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此举一石双鸟,一是通过学 生的思考、回答更具体真切地感知学生的阅读状况;二是告诉学生自读课文的学 习之道:关注编者的旁批和问题,学会自主阅读。 当下,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教统学的大有人在。固然,两者并没有本质 的区别。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把教师所授之法 内化为自身的实践之法,不一味依赖老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己读懂一 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也是教学的终极意义。 这堂课,我利用文本属于自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即课程资源),加 以巧妙的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 悟意义之深,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语文之旅。 二、读散文应该注意什么——由点及面,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 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诗歌朦胧的意象指向和凝炼跳跃的非常态语言,戏剧跌荡起 伏的情节设计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散文作为教学最为常见的文体角色,理应最 被学生熟知。事实上,学生对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师相机调教。这节课做 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利用第二个批注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细节描写的语言中,对学 生强调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是在教读这类散文的一个方 法。接着开始重锤敲打这一段落,先读后品。 大凡经典散文名篇,无一不重视细节的构画。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的细 节描写,是因为“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如此不厌 其烦地让学生不断寻找小桃树的细节,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细节就是散文 的生命力。而在具体品读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细节描写的两大方法:一是陌 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 感受。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面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很自然地渗透 精当的写作知识。 课堂尾声,我利用文中的资源,即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 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一句,问学生:“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 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爱”、 “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在此处我再追问“你从哪些些句子 中读出了梦(缘、怜……)” ,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从抽象的 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接着我让学生猜我所喜欢的字——“蓄”, 并顺此托出散文的“蓄势”写法,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势而为,蓄情而作,不要 开始就把感情达到高潮。 此外,我给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双线结构(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条 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出来了。又多次提及“读这类文章,要注意作者 潜伏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的深义。 这些都是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要义。这节课,能从文本固有的意蕴中沿坡讨源, 自然引申出相关写作知识,这样的传授显然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这些 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性质的,而是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展示自己。 三、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情感——细琢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 并陶醉于其中。”这节课,语言品析做得比较实在,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 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 的深沉情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这堂课的高潮之一是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对于关键词语进行 重锤敲打。我先让同学们朗读,在对文字有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主问题“你 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 进行探究品析。这个环节做得比较扎实,效果良好。比如对于“委屈”这个词的 理解,我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 几个学生 “‘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不断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 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词语在这里运用的 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 真正地发生。再如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我通过联系生活情 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又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 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 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对于“拱”这个字,我将这个词改成了“长”,是因 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果然,学生很自然 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 很有助于理解“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成长的艰辛。如此,通过对散文细节 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等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 情境,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 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体现了“以语言为 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 原则。 大凡名家写作,都极其关注文本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的妙用。这堂课有一 处语言品析细节,大家印象颇深。文中有一句“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 桃树是没出息的……’”,“奶奶也说”这个“说”字能不能换成“奶奶也笑话它”? 这个“说”,多数老师会忽略,其实细细思考,我们能从中嗅出不一般的味道, 品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即奶奶与其他人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倾向是不同的,用 词自然也有差异。这样,会对学生以后咬文嚼字自读好文章打下好的基础。 品析语言,就需要老师有一颗敏感的语言心,能透过文字洞察更多的内涵。 在“委屈”一词的分析时,我课后想想一些老师提出的看法,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委屈”还应该是与其他事物对比才能体现出来,要是独自伫立在天地之间,没 有对比,估计就不会有“委屈”可言了。对于“紧抱”着,有思考,但没有太析 透。为什么“紧抱”?当然是胆怯、害怕,不太敢面对其他的物类啊。今后,在 语言的品味上,我们还得更下功力。 19*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这是他 26岁时写给邻居女儿的一首诗,全诗以一种温柔敦厚的口吻,劝告安慰邻居的 女儿。此诗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力很强。 如何把这么好的诗让学生心领神会呢?讲这课之前,我看了大量的优秀教 案,最后采用了一下几个步骤: 一 读 。反复读。这首诗字面意思简单,又很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怎样 让学生反复体会呢?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齐读。此环节过后再设置情 景读。比如假如你的同桌受了伤害你该怎么读?你的朋友努力学习,但考试成绩 不理想你该怎样读给他听?假如某个学生让老师很生气,你该怎么读给老师听? 假如你的朋友闹矛盾,不和你玩了,你该怎样读给自己听? 此环节学生们互动 的很热烈。效果很好,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沸点。 二 写。 换词写。试着把文中的“欺骗”换成其它词语,创作诗歌,诗中 的其他词语也可稍作改动。此环节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此处学生们发言踊跃,令人欣喜! 三 逆向思维写。 请同学们以《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为题目,写一首诗。 有的学生写道:“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也许你会得到暂时的快乐,朋友啊,请相 信,世事皆有因果,总有一天,你会喝道自己酿的苦果......”此环节我看到了学 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也尝到了创作的成就感! 最后我又以宫玺的一首诗结束了全文,从孩子们认真的诵读中,我又感受到 孩子们内心的成长! 从此次执教过程中,我充分的感受到,哪怕是再简单的一首诗,只要是自 己肯用心,多收集材料,多思考,就能把课上出不一样的高度来!再接再厉吧!!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 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 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 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 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 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 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 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 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 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 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 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 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 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 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 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 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 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 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 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 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 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 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 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 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是面对大地的苍茫、时间的无限、历史的风流时所流露 出的怅恨和无奈。古人云:远望当归,长歌当哭。陈子昂眺望远方,然而却归向 何处?陈子昂放声长歌,然而却只能呜咽悲吟。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读之有 心力尽瘁之感,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难喘,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 情,以及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的。 在上课时,我考虑这首诗并不难懂,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让 他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先去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 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但是课前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述写作背景,我觉得在课堂 上一个恰当的时候给出背景比在一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给出更能让学生 产生深刻的共鸣和体悟。课堂上学生讨论积极而热烈,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文本 有了自己的感受并且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和要求,这时我们只用给他们提供一个 平台,给他们一点空间和时间就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热情。果然, 当我刚说完展示开始时,六个小组依次而行,发言踊跃:有的进行了扩展,有的 是短剧表演,并带有旁白,还有的对诗歌进行了分析讲解。每一个小组展示完后, 我都做了一个小评。当学生把陈子昂抑郁悲愤的情感基本分析出来后,我问道“陈 子昂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凄凉郁闷之感?”随后我给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 告诉学生,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 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此时给出背景,学生不但没有突兀的感 受,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或纠正之前不到之处,而且这个时候给出背景学生会 听的更认真,因为这符合他们的认知需求。 课后我又总结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粗笔勾勒,横空出世。前渺渺,后茫茫, 先古有贤君,未来有明主,而诗人独不写现在,隐喻可知当下既无贤君,又无明 主,正是有志之士的悲哀,不写是因为无处可写,比写更痛心;两个眼中不见, 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限,浩瀚无边; 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的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却一事无成, 高广更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凉之情。 望岳/杜甫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 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 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 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 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 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 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 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 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 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 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 登飞来峰/王安石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 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 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赵志祥老师那个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 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 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 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 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 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 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 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 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 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 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 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 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 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 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 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 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 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 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 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 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 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 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 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 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 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 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写得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围绕一个“游”字 贯穿全文。 上课之前,我抓住“柳暗花明”、“山重水复”这两个关键词,在黑板上画了 一幅简笔画,引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山西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上课时,我按照学古诗三步法,先让学生解诗题,知作者,这部分学生基本 没问题,通过课前课外资料的收集,学生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他们的 基础上,我补充了当时陆游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大概的体悟。 接着走进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生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 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在来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 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山 西村不但景美,更重要的是人美,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我做陆游,让他们来当当山西村的村民,通过这样一番情景模拟, 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 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 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 被这样热情的村民们包围着,如果你是陆游,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的呢?围绕着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诗的后两句,两句优美的诗,既写 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在接下来 的过程中,我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 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这首诗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 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色困难时,都能够想 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觉得有虎头蛇尾之感,毫无疑问,开头的简笔画配合着 富有诗意的讲解,将学生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情境,随后的现场表演更是带动了课 堂的氛围,将课堂推向的高潮,也许是由于之前的心情还来不及平复,在之后哲 理的理解部分,学生口头上都能举出相应的例子,但到动笔写作之时,语言却乏 味的很,也许是没有选好训练的点吧,以至于让学生无内容可写。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本首诗时,我首先表扬了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敷衍了事的也让组长当 即扣了 10分。接下来我宣布:“今天我们将请两个小组全过程展示学习古诗的过 程,从介绍诗人、作诗背景到读诗、解读诗的含义,再到体会是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音字的组词板书等环节都要有条不紊地体现出来。其他组则认真倾听,可以给 予补充。展示好的小组每人加 10分,认真听的小组每人加 5 分;反之则扣分。 下面先给你们几分钟准备,做分工合作的协调。”任务明确后,各小组立即开始 了积极地准备。我也是下位巡视,只见每组的组长都在分工分任务,谁读谁讲都 很那么一回事。对个别组我进行了指导。 最后,我请举手人数最多的小组展示。其实每个组都想展示呢。我不得不说 明以后请没有展示的组展示。结果是这节课只展示了一个组,整个环节全都到位。 之后请其他组补充纠正。同学们关注了“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读音。在 大家有争议的之后,我给了结论,读第一声。还有就是对第一行诗“秦时明月汉 时关”的理解,我也给了说明,是说“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 的边关 ”,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是没有变的,但变了的是什么?是人。“对这 批战士战死了,又换了另一批战士。所以说“万里长征人为还”呀!还有就是对 “不教”的理解是“不让,不允许”的意思。 总之,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说不清楚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 大部分问题还是孩子们自己解决的。所以,这节课因为相信,因为放手,学生学 得积极投入,都参入到了学习的过程中。 写作 文从字顺 为期一周的优质课比赛已圆满结束。我在本次比赛中所讲的内容是七年级下 册第五单元作文《文从字顺》,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修改例文和自己的 作文,逐步锤炼语言,追求准确、连贯、简明。“语言通顺”已经不是初一学生 作文的主要问题,但表达准确、连贯、简明还需要专门的训练,语感和锤炼语言 的意识需要通过每次作文来培养。 本节课总体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我看来,这节课应是较活跃的一节 课,但是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同学们还是在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非主动 去探索。我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要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是否是主动接受 知识。通过课下检测,发现学生并没有取得一定的进步,大多数学生还是处在原 有水平。课下认真反思,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了他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 浅: 1、挑典型:课堂范文不宜过长,应截取学生中的作文片段,贴近学生距离, 进行重点讲解。 2、结合教材:本次作文课我过分依赖外在而脱离了教材,为达到教学目标, 还是应以教材为本。 3、亲和力: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这次的讲课,我今后定会查漏补缺,及时给自己充电,做到要给学生一 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