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阅读 阅读 1 邓稼先/杨振宁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 家 14 驿路梨花/彭荆风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15*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4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怎样选材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阅读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5 黄河颂/光未然 第五单元 6 老山界/陆定一 阅读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7 紫藤萝瀑布/宗璞 8 木兰诗 18*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写作 19* 外国诗两首 学习抒情 20 古代诗歌五首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天下国家 文从字顺 第三单元 第六单元 阅读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21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10 老王/杨绛 22 太空一日/杨利伟 11* 台阶/李森祥 23*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12 卖油翁/欧阳修 24 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 写作 抓住细节 语言简明 名著导读 综合性学习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我的语文生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第一单元 阅读 1 邓稼先 《邓稼先》一深中主人公那稼先是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辐 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文章。为此,我进 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釆用了发现阅读法和问题学习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所谓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提问,发现深文中自己认为 很精确贴切的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 读方法。 问题学习法的出发点恰恰是本文作者杨振宁教授谈中美教育的比较:中国学 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者和提问 的缺点。实施问题学习法一般的步骤有: ⑴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舞向,经过一定时间 的准备,可提出问题。 (2)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 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 据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 不断探索的过程。 这样教学形式,恰恰体现了在深堂中教师应做到“处处有我,处处无我。" 本深给我最深的体会是: 自主学习,不待老師教;主动学习,不待老师管。 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硏究性学习,这两点便是问题核心之所在, 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有了这两点,学生将受用一茎子。 范例六我釆用“问题学习法",让学生阅读深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通用 自己已有知识,硏究深文,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不断寻找所需信 息,互相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 师通 过启发、引导,梨助学生找到答案。 学生通过尝试、探索之后,明确了“问题",不仅在思路、思维上得到了梳 理,思想感情上得到了锤炼,而且在 教師值晰、准确、简洁、优美的语言示范 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 下 扎实的基础。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来把握教学, 尤其要强化素质、能力、智力、感 情四方面意识。在本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 程中,我做了一次有意义,令人欣喜的尝试,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不 断硏 究创新教法会有更多的收获。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师还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播放《七子之歌》,同学可跟唱,创设 情境。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 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 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分,语言精警。本节课教师引导同学 反复诵读本文,领悟了文意,受到了熏陶,体会了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用 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方式,激发了同学的感情,调动同学诵读本文的积极 性。 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可以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 越俎代庖。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新课前, 先安排学生借助图书、网络查询与作者和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写作背 景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协助同学更好地掌握课文。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资料和剪裁资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 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同学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同学从课文中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以精益求精,使教学效果更好。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回忆鲁迅先生》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 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 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是让他的形象生活化、 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的篇幅较长,一共有 69个自然段。在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适时的引导 才 能让学生有思路可循,又不失枯燥。我决定釆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较长的 文章 进行分类。在完成每个部分的同时,解决整篇文章的教学。但这种方法我 发现有 个弊端,课堂时间不够用,我设计了两个课时上完本课,而实际用了两 个半课时。 当然这与我课堂把控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我在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我设计 了 这样的问题:“鲁迅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 读?" 在品读鲁迅提鬼这个故事时,“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鲁迅 是怎样的 —个入?……”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纟隹,有利于学生感 悟。实践证明, 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 由的感悟和体验。 我试着转变角色,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重视朗读,重视学 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明白当好一名语 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不容易,让学生掌握 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让学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容易……而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 4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 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 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 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 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 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 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 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 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 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 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 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 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 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 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 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 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 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 不可忽视的方面。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意在指导学生在 写人物外 在特点的同时,也能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就是将课内所学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 作过程中, 达到学以致用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 在本次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学生 在课堂上 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思考练笔。虽然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 任务但是其中不足 之处还是值得深思的。 其一、可以尝试先分类出示学生作品,在评议的过程中总结出运 用写作技 巧写出人物性格及精神应该注意的几点,然后再结合课内现 代文举一反三,加 深印象,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总结出的要点修改自己 的作文片段,边批改边深入 指导。 其二、可以在评议的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一些正能量思想教育。 其三、课堂上气氛还不够活跃,应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 主动参与 到课堂教学当中,做课堂的小主人。 第二单元 阅读 5 黄河颂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 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 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 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 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 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 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些 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 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 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直接反 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 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 一一举例了。 6 老山界/陆定一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 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 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 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 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 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 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 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 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 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 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 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 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 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7* 土地的誓言 结合得失谈所悟: 1.实践证明,我们的六步教学法(即语文课内阅读课课堂的教学模式)具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板块教学一样,较易把握。因此,以后 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践行。但要注意,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课堂的现场随 机调整(拓展的前调)或删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是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学情。而课堂教学 中“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要解决突破的便是重难点。我们采用主问题 牵引的方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 这里的交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交流结合的文本力求少而精,分析得透而细, 教师机智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力避多而泛,思维肤浅。二是体 现浓厚的语文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不管是情感品味、人物分析, 写法表达,修辞语气等等必须从语言入手,将这些丰富的`语文知识融入其中,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对第一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的理解赏析品味,结合的语文知识有很多:形容词语、描写的表达方式、排比比 喻的修辞运用、短句的运用……,因此,学生在交流中教师如若仅仅点拨到景物 叠加表现东北原野美丽丰饶,表达赞美怀念之情,远远不够。我觉得,语文学科 的特点应先是工具性,然后是人文性。如若在课堂上将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能灵活应对,相机引导,并且引导得体到位,顺利地突破重、 难点,备课中的深挖教材便是最重要的了。 3.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有两点收获: ①设计预习卡片(自读提示),狠抓课前投入,遵循“避免语文课堂中学生 的零起点进入”原则。 ②字词教学的扎实。a 将音、形、义的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 b 词语的理解采 用换词分析法 不要过多地抱怨教材的编排不当,文本的选择欠妥,从深挖教材起步,开动 脑筋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思维灵动的主体探究式课堂。 8 木兰诗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 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 -----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 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 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 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 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 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 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 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 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 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 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 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 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 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 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 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 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 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 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 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 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 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 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 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 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 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 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 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 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 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 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 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 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 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 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 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 “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 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写作 学习抒情 在经过精心的备课之后,我实施了自己作文教学,现就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后 心得总结几点。 首先,在本次的写作教学中,我以问题为主线:什么是抒情?为什 么要学习 抒情(表达效果)?我们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怎样抒 情?来组织教学,紧扣 教材,让学生有书可依,从而快速的抓住 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其次,利用教 材中的名篇来做具体的片段 范文引导。通过对比阅读将知识点简化,让学生更 容易理解和掌 握。利用同一组片段对比阅读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进行区分, 并对间接抒情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再次,课堂练笔釆用成文填空 的方式进行,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同 时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如何引导学生细 腻真挚地抒发感情,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 一,在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方面也做的不够。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 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 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 生的主观能 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 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悅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商其 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必须学会对 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 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 让其价值在 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能客观 他描述每位学生,尤 其是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突出他们参与性与进步点,对每位 学生的表现尽量是加以鼓 励,以积极评价为主,并从务方面加以引导。其次, 倡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及帮助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无论从年龄、知 识层 次、心理范畴等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易于交流,易于沟通,让他们以各自的爰好兴 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组,也是 十分有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湧。第三, 存同求异,鼓励创新,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学生是相似的,在 很 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来说, 应该是善于发现相似之中的差异并进行恰当 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以此 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逐渐培养整个班同学的创新能力.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绘合的壷査美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 值得我们每位宣龄: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 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每位老 师都做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査养,作 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 了许多新要求,《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 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 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 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 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 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 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 阅读气氛。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对于 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 去直接面对文本。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 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 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 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对文本的处理要选好突破口, 对关键问题的设置要能统摄全局,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个文 本分解的支离破碎。如片断中,文中鲁迅得到《山海经》时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强 烈的感受?这一问题就将后面的三个问题统摄在了一起,使片断眉目清楚。思路 清晰。当然,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层次、梯度。 第三,在片断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储备和人生 体验,使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贴近人物,贴近作者,以使学生与人物、作者在 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10 老王/杨绛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间至情”的一篇叙事散文, 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于 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我”与 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在荒唐 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 校劳动锻炼,是人们担心的“造反派”,但老王却不受任何歪风邪气的影响,他 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老王在作者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象。),刻画了一 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 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 义精神老关心不幸者。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与课文内容,以及课标的要求,我确 定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读 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 “我”,也就是作者。因此,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弄明白:老王和“我”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和老王的关系如何。由于我班的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 能力比较差,为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主要写的人是老王和“我”,而不是只是老王;让学生把课文分文四个部分(老 王的生活状况、“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 总觉得对老王心存“愧怍”)去阅读,这样才能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在整体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课文,深入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 中渗透出的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给了我们一个准确地答案:老王的职业是蹬 三轮的;“我”是老王的顾客,同时也说明“我”对老王比较照顾;虽然是雇主 关系,但“说着闲话”说明“我”和老王之间关系教融洽。接着以“可以用哪两 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围绕着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以“老 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去研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重 点句子与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如: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懂得阅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老王》的重 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 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呢?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 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可 是“我”每次都没用真正体谅的老王的内心需要——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他 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他才 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说 明“我”对老王的是陌生的。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虽然引导学生认识了老 王和“我”,但是还是存在下面这样几个问题:1、把握文本特色不到位,学生 读得不深入,难于形成情感体验。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让学生选 择赏析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 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 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3、小组合作探究不够,研读文本的时间不多。 11* 台阶/李森祥 关于教学目标。这篇课文很长,所以,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把教 学重点放在“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上面。通过三个问题的串讲让学生整体感 知文章的内容,第一个问题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 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造台阶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预先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目标的制定 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也符合现代文的教学特点。 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却不尽人意。 首先,国庆回来的第一天,也就是星期四的第一节课,我在初二 13班上《台 阶》这篇课文,由于是刚放完国庆假期,他们的状态都不是很好,每个人的精神 劲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预习《台阶》这篇课文, 虽然国庆前已经布置他们预习。但并没有多少人预习。《台阶》的课文又很长, 如何在他们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把这篇课文上好,对于我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 其实也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在讨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 要他们在这篇文章中找出体现父亲人物性格的语句确实有困难。关于体现“父亲” 这一人物形象的语句有文段中有很多,只要细读文本其实也不难找。14班的课 安排在下午,他们班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好,预习情况也比较好。教学目标基本落 实!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自己分配得不够均匀。在 13班重点分析“父亲”这 一人物时,最后讨论讲解只剩 15分钟,前面浪费的时间太多。在 14班的时候, 李萌老师建议我删掉一些内容,缩小课堂容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究“父 亲”这一父亲人物形象。但是,在 14班又出现一个问题,前面讲解得太快,最 后居然剩 25分钟探究“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注意讲课内容的取舍,把时间 放在有意义的探究学习上,不用要求自己的讲解面面俱到。 教学要学会处理突发情况,要有应变能力。这次在 13 班就遇到一个突发情 况。一开始是电脑死机,后来是鼠标时灵时不灵,课件无法打开。当时,我矛盾 极了!一来《台阶》只有一个课时,如果不用课件,可能会讲不完。二来如果要 用课件,电脑又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用,修理它又会耽 误时间,在我两难的时候,我的导师及时解决我的难题,她帮我修好了电脑,打 开课件,我则利用这点时间给他们介绍作者及一些重点字词的拼音,这堂课终于 勉强上完。所以,这次的事例时刻提醒我。一定要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熟悉到 自己没有课件也照样可以讲课。 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要考虑一些突发因素。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如果 课件不能用,你该怎么做。你要做好两手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有课件你该怎么 上?没有课件你又该怎么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我在讲到“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家乡地势高, 不容易进水”。我就联系生活实际,“是啊!地基高,屋里不容易进水,你们看, 这次的“彩虹”台风来临,暴雨不断,许多人家的屋里都被进水了,你们有看到 过吗?要是他们把屋基做高一点,是不是就不容易进水呢?”学生的兴致一下被 提高了。其实,对于语文课,我们一定多一些生活联系,这样他们才会有更深的 感受。在 14 班的时候,在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同学回答道“父亲” 要强这一方面。我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体会父亲要强的性格。“不要你凑热闹,我 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情感读出“父亲”要强、不服 老的性格。通过语气的停顿和声音的感染力,让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 的印象。在朗读的过程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很融洽!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东西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比如 朗读,比如一些课外知识的讲解,比如一些生活事例。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课 课堂内容的话,没有延伸,没有拓展,没有一些活动形式来辅助,学生对课堂知 识的记忆可能会不牢固。学生在回忆一些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来巩固记忆。 比如,在《台阶》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让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 这个场面相信会给学生留下一些印象,当回想《台阶》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 学生很容易想起这个场景,进而回忆起上课的内容,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 样子上课,语文就不会枯燥无聊。 总的来说,这次上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课堂的调控能力较差,教学内容的时 间安排不合理。优点就是,能联系生活讲解课文,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 通过这次的上课,也渐渐掌握了现代文的上课模式。在教学的道路上,还需努力! 12 卖油翁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 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 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 节自读课为 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的 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 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 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 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 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 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 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 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 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 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 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 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 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 “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 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 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 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 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 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 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 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 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 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 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 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 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 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 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 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 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 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 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 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 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 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 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 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 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 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 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 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 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写作 抓住细节 描写细节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简言之,就是描写细节要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只有对 事件大概而空泛的叙述,却没有对事件过程中一些相关细节的精雕细琢,他们的作 文常常表现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鲁迅先生认为,好的细节描写“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尔扎克也说过:“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 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 见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任何深刻的主题,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表现出来.所以, 要使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 性;一是要教会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在本节课上,老师用优秀范文引路,引导学生品味了细节描写的好处是“在我 们的文章中,适当地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进行有关的细节描写,可以使得我们笔下的 事物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感染力”.而且教学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运 用动作描写、运用联想等来进行细节描写.由于“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动作描写、 运用联想……”是高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一点即通,所以,老师在这没有赘述. 之后,老师让学生马上进行堂上练笔. 从学生习作点评环节反馈得到的信息是,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 要性,而且已经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细节描写. 显然,这样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是有效的.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名著导读课。在 这个专 题里先给我们介绍了《骆驼祥子》这部名著的概貌,接着给我们介绍了 阅读名著的方法 ——圈点与批注法,然后在“专题探究”环节中,给我们设计 了四个探究问题,最后安 排了《骆驼祥子》的精彩选篇。 在精彩选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力壮,吃苦耐劳,有自信,有理想的 祥子。我带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平时课外阅读不多,知识面狭窄,而小说所反 映的社会 现实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上小说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技巧有限, 孩子们很难对小 说产生兴趣,更不会去深入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因此这就更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读 书方法对其引导,使其走入作品。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其实孩子最感兴趣的除了科普性文章外就数古诗了,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 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进入了三年级,在学会掌握停顿以后,学生还要学 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 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 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 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 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 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 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 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 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火眼金金”,值得。在 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 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 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 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 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 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 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 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 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 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 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 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 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逢入京使/岑参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 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 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 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 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 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 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 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 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 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 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 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 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 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 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 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 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 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 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 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 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 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晚春/韩愈 据说他们这里正进行着目标教学的改革,我们就是冲这个去的。 第一节课我们听的是初一三班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古代诗歌 四首》。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是回忆上节学诗方法;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其余三首; 三是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四是作业延伸。可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 确,也充分发挥了小学合作学习的作用,是比较成功的。听课之后我们几个都心 头热热的,有伸手一试的欲望。 回校之后,恰恰赶上我们课本上的古诗两首,我就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 按着听课学到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引出了本 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懂诗意、悟诗情。接着就让学生分小 组自由学习古诗。集体汇报阶段却没有预想的顺利,()学生几乎连最基本的都没 学到,更不用说探讨研究了。 别人的课堂,红红火火,我的课堂用同样的方法却不行,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三年级小学生年龄太小,还不会合作,不知道交流,不知道该讨论什么;他们缺 少自主学习的资料,合作探究无从做起,比如对诗人的了解,手头没有资料,但 平坦就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我们的课堂改革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合作,让他们知道合作该学什 么,该如何合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套配套学习的资料,让学生探知有据。 第四单元 阅读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堂课基本能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课堂预设合理,生成也不错,主要的亮 点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趣’味横生。 虽然这篇文章语言平易,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我仅仅抓住‘趣’来做足文 章使整堂课主线明确,不散乱。从开始导入时的情景激趣,到目标引趣,识人入 趣,字词知趣,这些设计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对作家作品字词等的畏难情绪,后面 的感知理趣,品读悟趣,又借助学生最熟悉的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了解文本。最后的小结存趣环节,又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课堂 不仅有情趣,还有理趣;不仅有知识的获得,还有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文内涵。 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好像在 情感上没有可以深挖之处,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留露真情, 特别是开头段的‘‘ 双层的悲哀’’,让人读后眼含泪花。最后一节,‘‘叶 圣陶先生,人往矣”,标点符号的停顿又蕴含了无尽的缅怀之情。 三、语言还需精炼一些。 上课时的语言不够精炼,还需练习。 14 驿路梨花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 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 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 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并且就这节课来说,就“如 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反思: 一、进行精心的课堂架构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 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 德。从这个认识出发,我把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情节、赏析、 背景和理解四个板块,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进行。 。 二、情节板块 重点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展开,从而层层深入,理清课文的调 理和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教给学生的三步阅读法的第一步。在曲折的情节中 层层深入了解本位的妙处。 三、赏析板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 的准确性。 四、思考和背景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能加深对那 个时代的了解和课文主题的挖掘。从而让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 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 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 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 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 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15* 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 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 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 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 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由 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 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 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有三个亮点: 1、在新课导入方面,我采用学生身边 发生的容易理解的话题展开讨论,一上课就调动了学生上课的情绪,让学生集中 注意力上课。2、语言积累及训练:本文的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积累(含 拓展)及训练十分重要,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句子的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 及表达能力。3、人文教育: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 论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我经验不足,对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没 把握好速度,整堂课显得很赶,再加上上课时语速较快,学生跟上我的步伐显得 很吃力。没把握好时间,就是课堂调控不够好。根据一些大师的经验:注意课堂 “调控”,教学节奏分明,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则注意集中;反之,则思 维呆滞,兴味道索然,注意分散,令人昏昏欲睡。课堂调控,就教学内容而言, 一堂课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如何调控,就得讲究难易相同,深浅适度,快慢得 当。课堂调控,就教学情感而言,一堂课有浓有淡,有起有伏。讲课时要调控情 感节奏,或热烈,或冷静,或愉悦,或悲愤,或悠闲,或紧张。在感情倾注上要 起伏交替,浓淡相间。教学的高潮部分,感情倾注宜浓一点,其它部分,感情倾 注则可谈一点。课堂调控,就课堂结构而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边活动调 控时间有长有短,程序有先有后,节奏有松有紧。整堂课得讲究动静交替,讲练 结合,手脑并用。课堂调控,就教学语言而言,要根据学生听课的心理和启发讲 解的需要来调控,做到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断续得当,强弱有度,使学生思维 时刻保持竞技状态,以取得听课的高效益。其次,我在要求学生朗读时,没注意 倾听,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纠正。再次,在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这 个活动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也应给更多学生一点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再次,字迹潦草,板书显得杂乱无章,作为一个语文 老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几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完成的不是很好,找出了 原因,我又信心倍增的投入到下面的课堂教学中。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 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 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 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初步进入文本。3 、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 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 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 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 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 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 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 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 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 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 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 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 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 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 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 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 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 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 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爱莲说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 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 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 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 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 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 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 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写作 怎样选材 上午的第4节作文指导课,新授了《怎样选材料》。设置此指导课为教学计 划的第一教时,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找不到所选的素材,无内容可写,这也 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两点:1、教会学生怎样 选择材料;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3、学有所用,课后写一篇作文。教学效 果良好,总的感觉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 一、导入新授,明确目标。首先出了一题“______的味道”半命题作文题, 要求学生思考:选词填空,补全作文题目,并用一句话概括写什么?学生们的 回答与课件呈现出的选材调查结果大致吻合;接着又分别呈现了“从现在开始 _____”、“与_____相伴的日子”作文题,教法与第一题一样。学生们见自己的 回答与调查结果大致一样时都笑了起来,我接着谈了根据选题评分的看法:“有 新意的选材得高分,大家选材大致雷同的得低分。”学生们有点傻眼了。接着 抛出话题“怎样选择材料”,并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当场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选材方法的第一步:选择范围, 发散思维。这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实际生活,包括“家庭、学 校、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思想情感。再次呈现作文题“与_____相伴的日 子”,引导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选材,学生们见到课件上的所填选材分类范围 的词语,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露出喜悦之色。接着,又呈现作文题“让我紧握 你的手”,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方面来选材,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高,再见课 件上的选材词语,终于有所领悟,教学目标1、2基本达成。 三、选准切口,佳作点评。我选取了两篇不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一篇内容 较空泛,一篇内容很具体,要求学生点评,指出第一篇的不足处,第二篇具体 生动。顺势引导学生要掌握选材方法第二步:选准切口,具体生动。四、达成 目标,布置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选材“二步走”的方法,根据作文 提示,课后完成作文:“留在我心底的风景”。整个这节作文指导课,学生的 参与度较高,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怎样选择材料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 一定程度地培养,最终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定 的不足,如学生参与度还不太高,有待继续激发提高,少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 趣,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接受。 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自主组织活动,无论是设计小报,还是编 排剧目、讨论等活动过程中,都充分体现出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生大家在学习 过程中提出了感兴趣的议题,共同讨论方案,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等各种 渠道中获取资料,这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关注过程的特点。 在组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引导每组确立和设 计具有价值和可探索性的内容;选择和利用最优的资源;引导他们在探究方法和 思考问题时的方式、策略要有科学性;实践活动做到各组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非常积极,合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回想起来,刚开始许多学生在综合课上表现畏畏缩缩,施展不开甚至哭鼻子, 对比今天课上的大胆组织协调;刚开始分工时互相推诿而现在工作分工迅速组织 有效;刚开始小组展示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再看现在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和比拼, 孩子们的成长让人特别开心,尤其是这次展示课上,几个小组间从主持词、课件 制作、文字撰写、选定故事、介绍名言、朗诵、古诗词、歌曲以及到最后的总结 逐个环节都展开激烈竞争,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许多同 学在台上真情流露,一时间台上台下互相呼应,互动的效果非常好,坐在台下的 我想:孩子们的能动性真是太大了,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能调动起他 们的兴趣,也才能使他们很快的成长起来。许多同学课下告诉我展示课上某某同 学哭了,某某同学的眼圈也发红,许多家长也反馈孩子最近好像变了,懂事了许 多,能为家长分担家务,更加尊重、孝敬长辈,有些同学还给家长写下感恩的话 语,明显感到孩子们通过综合课成长了不少,这真让人欣慰! 综合课学习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 思维能力,也促使他们把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情感、品德和情趣等 整合起来,来了一次综合运用,对学生的考察和提升都是全方位的。除此之外, 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鼓励自信表达,引导他们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通 过这个平台引导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开课外阅读,在理解和品味感悟中全 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感悟关爱,理解孝的含义,体 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生发感恩之心,从课本走向生活——这个更为广阔的语文 天地。 第五单元 阅读 17 紫藤萝瀑布/宗璞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 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 “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 “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 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 1982年, 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 想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宗璞当时的心境的,我们借 助工具书共同协作,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 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 所得。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 的,却毕竟是真实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 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 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 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思想很活跃,自己设置的课堂导入激发了他 们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压力”的欣赏文章是他们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觉得 很新鲜,有与他人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完课文之后,他们很激动,很乐 意借用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因此我较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 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 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有些乱。使学生学得更好, 这应该是一切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所在。千万不要只顾让学生“自主”学习,追 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而乱了课堂,疏忽课堂老师的引导作用。今后的教学道路 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 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 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 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 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 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种影响无形中也会带到 写作中去。 语文教学中,不能总是拿体验说事,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历,也就 不会有那么多的体验,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句子比如,“生死谜,手足情”,“花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他们一时是无法完 全理解的,也不必强求,老师一厢情愿的解释,效果反而不好,课堂上,我们更 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借助有限的生活经历 来理解这些蕴涵哲理的句子。 18*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好的语文课,都是家常味道,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明显斧凿的 痕迹,一切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如苏轼所言的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我一直努力着朝着这样的方向,《一棵小 桃树》的教学就在寻常味道上下了功夫。没有特别精巧的问题,没有特别出奇的 构思,平常的导入,常态的提问,家常的对话,为的就是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学语 文,真真切切悟人生。 一、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情,凸显阅读类别特点 只有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 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没有花里胡哨,简洁导入,却是了解学情的最好 方式。朱永新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 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 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 ‘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 心’”……多种回答,既是对贾平凹散文意韵的充分挖掘,又能对学生的真实学 情做出大致判定,使教师粗略知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据此可以调整预定的 教学设计。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把握了这篇 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 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此举一石双鸟,一是通过学 生的思考、回答更具体真切地感知学生的阅读状况;二是告诉学生自读课文的学 习之道:关注编者的旁批和问题,学会自主阅读。 当下,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教统学的大有人在。固然,两者并没有本质 的区别。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把教师所授之法 内化为自身的实践之法,不一味依赖老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己读懂一 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也是教学的终极意义。 这堂课,我利用文本属于自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即课程资源),加 以巧妙的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 悟意义之深,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语文之旅。 二、读散文应该注意什么——由点及面,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 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诗歌朦胧的意象指向和凝炼跳跃的非常态语言,戏剧跌荡起 伏的情节设计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散文作为教学最为常见的文体角色,理应最 被学生熟知。事实上,学生对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师相机调教。这节课做 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利用第二个批注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细节描写的语言中,对学 生强调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是在教读这类散文的一个方 法。接着开始重锤敲打这一段落,先读后品。 大凡经典散文名篇,无一不重视细节的构画。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的细 节描写,是因为“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如此不厌 其烦地让学生不断寻找小桃树的细节,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细节就是散文 的生命力。而在具体品读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细节描写的两大方法:一是陌 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 感受。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面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很自然地渗透 精当的写作知识。 课堂尾声,我利用文中的资源,即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 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一句,问学生:“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 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 “爱”、“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在此处我再追问“你从哪 些些句子中读出了梦(缘、怜……)” ,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 从抽象的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 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接着我让学生猜我所喜欢的字 ——“蓄”,并顺此托出散文的“蓄势”写法,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势而为,蓄 情而作,不要开始就把感情达到高潮。 此外,我给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双线结构(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 条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出来了。又多次提及“读这类文章,要注意作 者潜伏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的深义。 这些都是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要义。这节课,能从文本固有的意蕴中沿坡讨源, 自然引申出相关写作知识,这样的传授显然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这些 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性质的,而是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展示自己。 三、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情感——细琢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 并陶醉于其中。”这节课,语言品析做得比较实在,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 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 的深沉情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这堂课的高潮之一是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对于关键词语进行 重锤敲打。我先让同学们朗读,在对文字有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主问题“你 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 进行探究品析。这个环节做得比较扎实,效果良好。比如对于“委屈”这个词的 理解,我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 几个学生 “‘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不断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 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词语在这里运用 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 真正地发生。再如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我通过联系生活情 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又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 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 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对于“拱”这个字,我将这个词改成了“长”,是因 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果然,学生很自然 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 很有助于理解“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成长的艰辛。如此,通过对散文细节 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等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 情境,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 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体现了“以语言 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语 文教学原则。 大凡名家写作,都极其关注文本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的妙用。这堂课有一 处语言品析细节,大家印象颇深。文中有一句“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 桃树是没出息的……’”,“奶奶也说”这个“说”字能不能换成“奶奶也笑话 它”?这个“说”,多数老师会忽略,其实细细思考,我们能从中嗅出不一般的 味道,品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即奶奶与其他人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倾向是不同 的,用词自然也有差异。这样,会对学生以后咬文嚼字自读好文章打下好的基础。 品析语言,就需要老师有一颗敏感的语言心,能透过文字洞察更多的内涵。 在“委屈”一词的分析时,我课后想想一些老师提出的看法,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委屈”还应该是与其他事物对比才能体现出来,要是独自伫立在天地之间,没 有对比,估计就不会有“委屈”可言了。对于“紧抱”着,有思考,但没有太析 透。为什么“紧抱”?当然是胆怯、害怕,不太敢面对其他的物类啊。今后,在 语言的品味上,我们还得更下功力。 19*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这是他 26岁时写给邻居女儿的一首诗,全诗以一种温柔敦厚的口吻,劝告安慰邻居的 女儿。此诗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力很强。 如何把这么好的诗让学生心领神会呢?讲这课之前,我看了大量的优秀教 案,最后采用了一下几个步骤: 一 读 。反复读。这首诗字面意思简单,又很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怎样 让学生反复体会呢?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齐读。此环节过后再设置情 景读。比如假如你的同桌受了伤害你该怎么读?你的朋友努力学习,但考试成绩 不理想你该怎样读给他听?假如某个学生让老师很生气,你该怎么读给老师听? 假如你的朋友闹矛盾,不和你玩了,你该怎样读给自己听? 此环节学生们互动 的很热烈。效果很好,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沸点。 二 写。 换词写。试着把文中的“欺骗”换成其它词语,创作诗歌,诗中 的其他词语也可稍作改动。此环节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此处学生们发言踊跃,令人欣喜! 三 逆向思维写。 请同学们以《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为题目,写一首诗。 有的学生写道:“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也许你会得到暂时的快乐,朋友啊,请相 信,世事皆有因果,总有一天,你会喝道自己酿的苦果......”此环节我看到了学 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也尝到了创作的成就感! 最后我又以宫玺的一首诗结束了全文,从孩子们认真的诵读中,我又感受到 孩子们内心的成长! 从此次执教过程中,我充分的感受到,哪怕是再简单的一首诗,只要是自 己肯用心,多收集材料,多思考,就能把课上出不一样的高度来!再接再厉吧!!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 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 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 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 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 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 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 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 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 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 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 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 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 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 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 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 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 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 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 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 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 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 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 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 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 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是面对大地的苍茫、时间的无限、历史的风流时所流露 出的怅恨和无奈。古人云:远望当归,长歌当哭。陈子昂眺望远方,然而却归向 何处?陈子昂放声长歌,然而却只能呜咽悲吟。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读之有 心力尽瘁之感,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难喘,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 情,以及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的。 在上课时,我考虑这首诗并不难懂,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让 他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先去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 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但是课前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述写作背景,我觉得在课堂 上一个恰当的时候给出背景比在一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给出更能让学生 产生深刻的共鸣和体悟。课堂上学生讨论积极而热烈,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文本 有了自己的感受并且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和要求,这时我们只用给他们提供一个 平台,给他们一点空间和时间就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热情。果然, 当我刚说完展示开始时,六个小组依次而行,发言踊跃:有的进行了扩展,有的 是短剧表演,并带有旁白,还有的对诗歌进行了分析讲解。每一个小组展示完后, 我都做了一个小评。当学生把陈子昂抑郁悲愤的情感基本分析出来后,我问道“陈 子昂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凄凉郁闷之感?”随后我给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 告诉学生,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 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此时给出背景,学生不但没有突兀的感 受,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或纠正之前不到之处,而且这个时候给出背景学生会 听的更认真,因为这符合他们的认知需求。 课后我又总结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粗笔勾勒,横空出世。前渺渺,后茫茫, 先古有贤君,未来有明主,而诗人独不写现在,隐喻可知当下既无贤君,又无明 主,正是有志之士的悲哀,不写是因为无处可写,比写更痛心;两个眼中不见, 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限,浩瀚无 边;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的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却一事无 成,高广更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凉之情。 望岳/杜甫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 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 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 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 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 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 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 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 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 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 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 登飞来峰/王安石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 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 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赵志祥老师那个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 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 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 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 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 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 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 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 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 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 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 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 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 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 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 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 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 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 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 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 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 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 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 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 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 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 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写得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围绕一个“游”字 贯穿全文。 上课之前,我抓住“柳暗花明”、“山重水复”这两个关键词,在黑板上画 了一幅简笔画,引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山西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上课时,我按照学古诗三步法,先让学生解诗题,知作者,这部分学生基本 没问题,通过课前课外资料的收集,学生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他们的 基础上,我补充了当时陆游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大概的体悟。 接着走进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生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 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在来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 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山 西村不但景美,更重要的是人美,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我做陆游,让他们来当当山西村的村民,通过这样一番情景模拟, 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有的说“热情”、有的说 “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 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 被这样热情的村民们包围着,如果你是陆游,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的呢?围绕着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诗的后两句,两句优美的诗,既写 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在接下来 的过程中,我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 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这首诗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 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色困难时,都能够想 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觉得有虎头蛇尾之感,毫无疑问,开头的简笔画配合着 富有诗意的讲解,将学生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情境,随后的现场表演更是带动了课 堂的氛围,将课堂推向的高潮,也许是由于之前的心情还来不及平复,在之后哲 理的理解部分,学生口头上都能举出相应的例子,但到动笔写作之时,语言却乏 味的很,也许是没有选好训练的点吧,以至于让学生无内容可写。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本首诗时,我首先表扬了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敷衍了事的也让组长当 即扣了 10分。接下来我宣布:“今天我们将请两个小组全过程展示学习古诗的 过程,从介绍诗人、作诗背景到读诗、解读诗的含义,再到体会是表达的思想感 情、多音字的组词板书等环节都要有条不紊地体现出来。其他组则认真倾听,可 以给予补充。展示好的小组每人加 10分,认真听的小组每人加 5 分;反之则扣 分。下面先给你们几分钟准备,做分工合作的协调。”任务明确后,各小组立即 开始了积极地准备。我也是下位巡视,只见每组的组长都在分工分任务,谁读谁 讲都很那么一回事。对个别组我进行了指导。 最后,我请举手人数最多的小组展示。其实每个组都想展示呢。我不得不说 明以后请没有展示的组展示。结果是这节课只展示了一个组,整个环节全都到位。 之后请其他组补充纠正。同学们关注了“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读音。在 大家有争议的之后,我给了结论,读第一声。还有就是对第一行诗“秦时明月汉 时关”的理解,我也给了说明,是说“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 的边关 ”,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是没有变的,但变了的是什么?是人。“对 这批战士战死了,又换了另一批战士。所以说“万里长征人为还”呀!还有就是 对“不教”的理解是“不让,不允许”的意思。 总之,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说不清楚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 大部分问题还是孩子们自己解决的。所以,这节课因为相信,因为放手,学生学 得积极投入,都参入到了学习的过程中。 写作 文从字顺 为期一周的优质课比赛已圆满结束。我在本次比赛中所讲的内容是七年级下 册第五单元作文《文从字顺》,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修改例文和自己的 作文,逐步锤炼语言,追求准确、连贯、简明。“语言通顺”已经不是初一学生 作文的主要问题,但表达准确、连贯、简明还需要专门的训练,语感和锤炼语言 的意识需要通过每次作文来培养。 本节课总体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我看来,这节课应是较活跃的一节 课,但是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同学们还是在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非主动 去探索。我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要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是否是主动接受 知识。通过课下检测,发现学生并没有取得一定的进步,大多数学生还是处在原 有水平。课下认真反思,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了他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 浅: 1、挑典型:课堂范文不宜过长,应截取学生中的作文片段,贴近学生距离, 进行重点讲解。 2、结合教材:本次作文课我过分依赖外在而脱离了教材,为达到教学目标, 还是应以教材为本。 3、亲和力: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这次的讲课,我今后定会查漏补缺,及时给自己充电,做到要给学生一 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 第六单元 阅读 21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 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 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 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 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 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 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 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 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 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 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 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 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 ——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 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 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 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 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 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 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 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 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 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 教的教学思路,。 四、 注重教学的整合 通过“追随探险者——悲剧”“ 畅谈探险者——伟大”“ 感悟探险者—— 伟大的悲剧”“ 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 悲中大爱——伟大的英雄”的环 节设计,逐层深入,步步升华,将感知、研读、探究、迁移、拓展、升华,有机 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畅的教学流程。 五、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现上,突出亮点 从让学生话说身边的英雄起,到教师出示感动中国人物,再到关注时事日本 大地震,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贯穿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 自主讨论并发言,学生有了许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说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 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 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总体来说,本节课采用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既有 了长文的整体感知,又有了细节突破,注重教学的有机整合,这样的教学我觉得 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教学上确实有了很多的突破,很多 亮点。从课堂效果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在长文该如何教方面,给了教师们一个很 好的示范,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该教师在课后做的反思中所说,平日教学中应 更加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以上是我对该教师对本文处理方 面的一点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立志于“有效教学”“生本课堂”的探索。 22 太空一日 我们马上要学第六单元了,其中有《太空一日》,是杨利伟通过叙述乘“神舟 五号”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 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看完这期节目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要把这一期 的《朗读者》放给同学们看看。 那天上课,我说:“我们在学习《太空一日》之前,先看一段《朗读者》这 个节目的选段视频。”学生顿时兴奋了,交头接耳,了解这个节目的学生谈的很 高兴。我这里刚把视频打开,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一个个都坐好,抬头,瞪着两 个大眼盯着屏幕。连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都目不转睛。他们那认真劲儿,真让 我惭愧,如果我的课节节都上到这种程度,我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了。 整个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很安静,聚精会神。当杨利伟谈到“宇航员实际 上是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把我们送到太空的”“我出仓的第一句话是‘为祖 国感到骄傲’”学生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看完之后,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视频 中。然后,我们结合课后题学习新课,从中感受杨利伟身上的诸多宝贵的精神品 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又做了综训上有关航天的文章。我想, 教学中,能利用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情感得到升华。 在随后将要学习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正巧,我又从《朗 读者》(主题词:那一天)中看到董卿对刘慈欣的采访和刘慈欣朗读霍金的'《时 间简史》。我又把这一段视频也放给了学生看。学生从视频中了解了刘慈欣是怎 样走上科幻之路的过程,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还认识了阿瑟·克拉克、儒勒·凡 尔纳、霍金。我让学生自学完这篇课文,做综训时,其中有个续写题“随着科技 的发展,加入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地心一号’研制成功。你很 荣幸,成了‘地心一号’地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落日六号’并同 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我让学 生当堂写,并交流、展示、师生点评。学生都很积极展示自己写的,而且都写的 很好。让学生想象,他们真敢想。我提醒学生看课本 P144的旁批“对地航飞行 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并告诉学生:即使想象力丰富, 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才能让别人读了感到不荒诞,喜欢读。随后也是做 了综训上的科幻文章的阅读题。我想,语文的学习就是不断地丰富知识,开阔视 野。我喜欢语文,也希望我的学生能热爱语文。 我把《朗读者》这个节目,推荐给了学生,希望他们能从更多的真实人物身 上受到精神的鼓舞、情感的教育,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3* 带上她的眼睛 《带上她的眼睛》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新增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读来悬 念四伏、高潮迭起,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科幻小说。课文设计教学时 长为两个课时,更确切地说一个半课时最为适宜。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障碍, 认识科幻小说及作者刘慈欣,训练快速阅读、把握小说情节四要素以便掌握课文 大意。第二课时则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伏笔问题,将课文旁批问题串连起来解决, 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都能找对伏笔及其照应,对 课文的主旨大意有清晰的理解,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仍存在不少问 题: 1、旁批问题的提出要更明确化,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自读课文中注意旁 批的阅读提示 2、以伏笔手法为主要教学目标,其实也给教学带来许多局限,如科幻 小说中科学与幻想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凸显出来;人物作为任何一篇小说 的三要素之一,对其解读还是有所欠缺……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速稍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低时,教师要 重复语句的所在位置,同时也要及时肯定、评价学生 4、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潘老师所 说,如能把找伏笔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 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5、最后布置的续写作业对于 7 班的学生还是比较难的,一般学生很少 能当堂完成,本来准备的续写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展示出来。在课后检查这一 作业时,果然大部分学生完成的质量不是很好,换而言之,这样的续写可能并不 适合 7班的学情。 言而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在自读课文上尤是如此。如何设计符合 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 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 24 河中石兽 这篇课文我本节课重点放在梳理文章脉,把握文章层次。并且我把这篇课 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 容。 读了几分钟后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 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更正之后我再带他们朗读一篇课文,紧接着让他们 自己在朗读几篇。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 习课文。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带他们多读文章,这样不仅能熟知课文内 容,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让 学生自己展示预习结果。对字词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我先让他们自己翻 译字词,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 我让每个小组自由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讲解课文内容,由于文章内容有点长我让他 们一段一段来学习。如果将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 么多的内容记 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 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学习的情况, 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 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 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学完文章内容之后,我马上进入第二环节提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 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 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 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 河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 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对于这篇课文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生朗读和让他们课文重要词句这方面做得 还可以。他们之后做这课的习题时很多学生都不用看书,这点值得我高兴。在课 文提升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好。以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问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提高 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我一定会不断的学习,是自己越来越优秀!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点指点,谢谢! 写作 语言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 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 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理解度。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 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又要在学 生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 的内涵;在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在修改习 作中,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语言运用方面还不够简明,或旁生枝节,僞离中心;或 用词重复,语言罗唆;或用语随意,表达不规范;或语序不当,产生歧 义…… 致使事情写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因此,本课的 教学设 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简明''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 运用能 力,提升学生的作丈水平。 如何做到语言简明?教材上谈了两点:一是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二 是避免词语的重复和堆砌。结合学生写作实情,本课有意识地增加两点:一 是 明白易懂,准确规范;二是避免含糊,消除歧义。本节课,将结合教材上的 具 体例子,及补充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以上四点的修改训练,使学生掌握“语 言 简明"的基本方法。 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综 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设置的,是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 的一大亮点,为学生 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学习 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教材的设置已 向大语 文观迈出可喜的一步,在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的崭新气象的同时, 也发现了综合性学 习教学的误区一学习目标单一狭隘地把“综合性学习”当作 课本内容延伸的一种课外学习, 从而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 径和手段,对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 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直奔目标而去,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的生成性、 多层性。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既是本单元由课内认 识名人 向课外了解的延伸,又是为了对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予 以正确引导,树立健 康髙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 定位在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名 人、伟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懂得为人之道, 明白成功之道,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 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阅读 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把学习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没有考 虑 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所以 很多学生 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资料为借口,两周下来査阅资料工作收获 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 了解,自然就谈不岀什么心得体会,课堂交流就只好照 本宣科,读读资料。这次学习活动的 失败,使我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理 解,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 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 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 学习活动的重 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 智 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础来确定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成性的特 点,及时 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 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 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所以在设计这堂阅读交流课时,我 的 内心也是充满了快乐的。因为是一本科幻小说,写的是一群人在海底漫游的 故 事,这一点给了我启示,让我想到其实读一本书不也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 行 吗?所以我把这堂课用了模拟“一次海底之旅”来串起整个课堂,主要由三 个 活动构成:畅游海底世界、聆听人物心声、探寻自己的身影。这三个活动带 领 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分析领悟了这本书的丰富的内容和主旨,学生上完这堂阅 读 交流课后也感觉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想去读这本书了。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地进行引导,让他们 能 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走到文本的核心中去,与此同时,还能习得一种阅读的 方 法“读文、读人、读己”,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自主阅读中,能运用这种方法, 更 快地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实现名著教学的真正意义。 这堂课上完后,留下的遗憾是将分角色朗读没能更多地到课堂中去,对于 人 物形象的把握,如果通过朗读能解决的话能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总之,这堂课从整体上来说,还算是让我自己满意的,虽然留有遗憾,但 正 是这些遗憾让我学到了更多名著教学的方法、策略!所以也希望自己在名著 阅 读教学中去继续探索下一段“海底两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我也评一评”这一 环节中,每人都写下了自己的感触,并且有个别学生文情结合出色。不过,过程 中也有值得思考和修改之处。在剖析诗人的深层情感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 深刻地、近距离地了解、贴近诗人那晚的内心世界,我准备了三则材料,一则是 诗人的仕途资料,第二则是《过华清宫》,第三则是《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这 两则诗歌都是杜牧本人的作品。希望学生能从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该句的复杂情感,除了鞭笞、抨击上层人物之外,还有无 法遇到明君的无奈、愁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两则材料理解上有些困 难,难度较高。所以,设想可以只选取其中一则,材料的选择应该少而精,不能 多而糙。也许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品析《泊秦淮》诗歌本身,可能学生的情感体验 会更深刻一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材料使用应该紧紧围绕文本,为挖掘文本做铺垫, 不能主客易位,让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材料的天下。 贾生/李商隐 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不同于其他题材的课文。如何使学生读会、读懂 古诗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最先要让学生解决字词的解释,并对重点字词进行敲打, 加强学生对考点的认识,并且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第二,要介绍作者的生 活背景以及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和表达意象。此举 有利学生对整诗的理解,如果仅从实词、虚词的文字进行理解,可能会遗失部分 信息,对某些意象不能完全了解。第三,对特定意象的教授。在古诗词中由于篇 幅有限,作者通常会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感情。在《望岳》中的泰山,《观沧海》中的海,都有着特殊的意象,对表现作 者的意志和情感有重要作用,也是考试容易考到的考点。在对意象的讲解中,我 应该通过物象本身的特点来讲述,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和联想。由于对意象的分析 是在练习中讲到,而在课堂上学生能对古诗词主旨把握较好,但却容易遗忘,直 到联系物象本身特点,学生才能对此意象快速记忆和运用。 最后,对于古诗词的赏析不可忽略“读”。在教学中,我对“读”的重视还 不够,充分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自己品味古诗词中的意韵,这种意韵是教师无法教 授给学生的,需要学生自己品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 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 题。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 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 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有所感触,因为在平时的语文 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悖于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在应试教育这 样一个大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学生要的是高分,老师要的是教学质量,在高分、 高效的驱动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思想都出现了扭曲,这是教育的悲 哀,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 回想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又何尝不是这么做的了?归结我的古诗文教学主 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重名句积累 在教学古诗文时,我常常把重点放在了名句解读上,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与默写,很多时候我忽略了学生是不是对名句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一来学习好 的学生可能能掌握和理解,程度稍差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了。就是这一招,对 待考试可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答积累与运用题时,学生可能能打得很好,但是, 要是从长远来考虑,这是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的。 二、只注重教师的讲授 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也可能与我的教学经验有关吧。在 课堂上,我总想把我备课备到的以及讲课时想到的都告诉给学生,生拍讲课有什 么漏洞,其实殊不知一节成功的课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讨论出来的, 在课堂上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古诗文的作者、内容及创作背景离我们都比较久远, 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不能太主观,不能太武断,其实只要我们分析的 在理就行,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如此,一个文 本,我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我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我们的人生经历不同等等,都 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说老师过多的讲授不一定是好事,他可能会 禁锢学生的思维,误导学生的多样理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把握 忽视了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我在讲古诗文的时候,往往会显的很枯燥,不 外乎介绍作者、理解重难点字词、解读名句命短、背诵文本等,这些都是知识层 面的,掌握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 来说,我们的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 估量的,这也是咱们中国五千年来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 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一代一代人在这种厚重的文化熏陶下 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真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千万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高分,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都是“高 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约客/赵师秀 古诗文诵读,教师一般的教学方法停留在背诵、默写的范围。我觉得这样的 学习,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单薄。中华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学生应该 对诗词赏析有所涉猎才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要求“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 形成的,需要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教师帮助学生慢慢形成。我认为初中起始年 级就应该在这些方面予以关注。 《约客》属于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文,本节课我主要是想以此为支点,教给学 生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我认为,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 诗词赏析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的。 本节课的亮点是: 1.通过图画法让学生在遵从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笔来勾勒诗 词的意境。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要把它画出来,肯定会仔细研究诗歌 的内容。学生参与度极高,几乎都能用笔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内容,化无形于 有形。虽然他们的画笔还显稚嫩,这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喜欢就行。假以时日, 他们一定会画得更好。以后还会与美术老师沟通,教给学生中国画的画法,有理 由相信,中国画和古诗词,一定是最好的搭配。 2.文字描述法,学生能够从自己学的诗词内容出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 的意境。我认为孩子们各有特色,甚至有的孩子利用古诗词来解读诗词,真的很 好。 3.我对一些孩子的评价,也是用古诗词进行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评价方式非 常的喜欢。孩子们很是崇拜我。亲其师才可以信其道。课余,还有一些孩子问我 索要诗词。课堂的预设性诗词发给孩子。至于他们需要,依然会利用课余时间完 成孩子的愿望。 4.古诗词素养需要“熏”。即使现在孩子不懂得古诗词如何押韵,如何平仄? 那有什么关系。教师只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熏陶,相信有很多的孩子会喜欢上 古诗词,能做好前文明的继承;还有个别的孩子会通过学习会作诗填词,那就是 传承了。多好! 不足之处: 40分钟的课堂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不够,第六个环节没有很好的展开。希望 有一种课堂,称之为长短课堂,如果适用于现在的教学,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 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