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燕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海燕教案3

‎2《海燕》‎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作用:‎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 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 5‎ 的现象。好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导入课文——情景法 初步感知——诵读法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 把握主题,学习写法——讨论法 知识迁移——练习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的学法如下:‎ ‎1、情境体验法: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读书入境法:训练学生朗读感知的能力。‎ ‎3、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发散联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程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文教学,第一课时:文本解读。第二课时:拓展 实践。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 所学材料感兴趣。”‎ 5‎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并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视觉感官导入新课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 第二环节:多样诵读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所以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我采取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听读中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在听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给生字词正音,教师订正明确。‎ ‎2、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教师指明学生回答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说明之。‎ 第三步:指明学生诵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设计说明:为了突破朗读这一教学重点,主要训练学生“听”、“读”的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洋溢的激情。‎ 第三环节: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 ‎1、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 5‎ 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性格特点(勇猛矫健,英勇无畏,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 ‎2、 插播一段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短片,意在交代时代背景,‎ 让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先要求学生研读文本,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再明确答案。‎ 思考题:‎ ‎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联系时代背景,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5、文章题目是《海燕》,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替作者拟定一个副标题。‎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环节正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 第四环节: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几种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想: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 5‎ 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第二步:说: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海燕》美在——?(提示:准确生动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圆熟精湛的技巧、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第三步:写:播放一段动物世界,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环节时间可灵活运用,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部分移至课下作为作业。‎ 设计说明:为了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五、说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