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教案(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教案(全)

七上语文第01课. 春. 教案 教学目标 ‎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 教学重点 ‎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 课前准备 ‎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 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 教学内容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 教学设计 ‎ 整体感悟 ‎ ‎①导入新课 ‎ 课文中这一幅 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 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 ‎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 ‎②感知内容 ‎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 ‎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 勾勒轮廓 ‎ 春草图——草报春 ‎ 春花图——花争春 ‎ 盼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 颂春 ‎ 春雨图——雨润春 ‎ 迎春图——人迎春 ‎ 研读与赏析 ‎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 动的活力和生 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 ‎①潜心精读: ‎ ‎[问题组] ‎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 b.说说 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 c、读一读,读出情。 ‎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 ,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 ‎[明确]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 ‎[教师小结] ‎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 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 体验与反思 ‎ ‎①质疑交流 ‎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 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 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 ‎②拓展延伸 ‎ ‎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 ‎[作业] ‎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2课. 济南的冬天. 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巧。 ‎ ‎2.在阅读中分析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草一木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设计理念 ‎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阅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在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期间,他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在《济南的秋天》这篇文章里他曾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瑞士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被称为世界花园,夏日美景宜人,西湖山水更是名闻天下,作者却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 二. 整体感知 ‎ ‎1.介绍文学常识 ‎ 多媒体展示作者情况: ‎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 本文写与1930到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 ‎2.指点学生有感情的分段朗读课文 ‎ 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 ‎3.把握全文结构 ‎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 ‎——写了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温晴 ‎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的这一特点?具体是怎样应用的? ‎ ‎——对比手法。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晴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济南冬天的呢? ‎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小.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 ‎——温,绿,清 ‎ ‎4.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扣紧“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山水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 三. 合作探究 ‎ ‎1.赏析下面这段话 ‎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写山水之前,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文章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济南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而且其中一睡一晒一醒更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 ‎2.体会文中这几个字的妙用 ‎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的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 ‎ ‎3.章描写山水冬景之美的段落中划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喜爱它的原因。 ‎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 ‎4.出示课件,展示济南冬天山水之美的图片,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立体体会济南冬天之美 ‎ 四. 拓展延伸 ‎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 ‎1.给下列生字注音: ‎ 暖和( ) 宽敞( ) 地毯( ) 狭窄( ) 髻( ) 水藻( ) ‎ ‎2.解释加点词语在下列句中的意思 ‎ ‎①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 ‎②慈善的冬天 ‎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 ‎④那些小山太秀气 ‎ 五. 小结本课 ‎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 六. 布置作业 ‎ 学习本文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述今年潍坊的第一场雪。 ‎ 教学反思: ‎ ‎  ‎ 七上语文第03课. 雨的四季. 教案 教学目标:‎ ‎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开课导语:‎ ‎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 整体感知:‎ ‎ 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并伴着它默读课文,酝酿一下情感。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放音乐)‎ 明确:‎ ‎ 1、更有韵律美 ‎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目标达成: ‎ ‎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叫美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文,我想恐怕非美字不可。‎ ‎ 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很喜欢雨的,他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通过四幅雨景图表现了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 在这四幅图画中我最喜欢第一幅——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欣赏它。‎ ‎ 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春雨图”部分。(配乐,小评,一语带过)‎ ‎ 问: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 明确:不是,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 问:所以这一段最后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凭生活经验谈)‎ ‎ 交流结果: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不仅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喜爱它、感谢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的雨”和“雨的春”。‎ ‎ 问:那么,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 明确: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 问: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也 就是怎么写的)说出你的理由(好在哪里)。(学生思考、发言)‎ 点悟:‎ ‎① 树:‎ ‎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为什么?‎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下面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再带我们走进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让我们共同沉浸其中吧(音乐起)‎ 小结:‎ ‎ 多美的文字啊!透过这美的文字我们更感受到了雨的春季那美的意境。‎ ‎ 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春季。雨的春季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借春雨点染了整个春天,一支升花之笔借春天写活了万物。美丽的春天被作者用美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通过分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领会了“春雨图”的语言美、意境美,下面请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夏雨图”。(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简单点评:热烈粗犷)‎ 实践:‎ ‎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学生写,读3-5个,略评)‎ 总结:‎ ‎ 今天,我们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好在哪里入手,分析了前两幅图,课后请大家继续分析后两幅雨景图,继续领会作者笔下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 ‎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 教学重点: ‎ ‎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 ‎ 2、品味诗、词的特点。 ‎ 教学难点: ‎ ‎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 ‎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课时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二、学习《观沧海》 ‎ ‎1、走近作者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 ‎2、朗读 ‎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 ‎3、研读诗歌 ‎ ‎(1)教师讲解: ‎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 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 ‎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 ‎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 ‎1、解题: ‎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2、朗读 ‎ ‎3、研习诗歌内容: ‎ ‎⑴ 疏解诗句: ‎ ‎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 ‎⑵ 整体把握: ‎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明确: ‎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 ‎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 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 ‎⑶ 名句赏析: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 ‎ 第二课时 ‎ ‎【一】、 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 教学目标: ‎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 教学流程: ‎ 一.文学常识介绍 ‎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 二.释题 ‎ 人物、事件、距离 ‎ 三.整体感知 ‎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 ‎3.景物的特点 ‎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 四、拓展 ‎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 五.学生小结 ‎ 六.布置作业 ‎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 ‎1、解题 ‎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 ‎2、朗读 ‎ 补充解释: ‎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 ‎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 ‎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5课. 秋天的怀念.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 ‎“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 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 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 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 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 铭的材料)‎ 附:名人墓志铭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七、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6课. 散步. 教案 教学目标 ‎ ‎1. 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 ‎ ‎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 ‎ ‎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教学重点: ‎ ‎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 ‎2.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 教学难点: ‎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 教学方法: ‎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 ‎ 生字:嫩芽(nèn) 拆散 ( chāi )委屈 ( qū ) 熬 ( áo ) ‎ 分歧( qí ) 水波粼粼( lín ) ‎ 多音字: ‎ ‎ 累 铺 ‎ 解释词语: ‎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 ‎3、 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 三、 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 ‎1、 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 ‎ ‎2、 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教师板书) ‎ 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 ‎1、 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 ‎2、 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 ‎3、 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 问题: ‎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可以调换吗? ‎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什么是“熬”过了一个严冬? ‎ 发生分歧后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 ‎4、 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 五、文本延伸 ‎ ‎1、 请学生说说关于亲情的故事。 ‎ ‎2、 动笔书写亲情。 ‎ 六、课堂小结 ‎ 七、布置作业 ‎ 阅读课本后的《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一个故事更感动你?为什么? ‎ 八、教学反思:‎ ‎ ‎ 七上语文第07课. 散文诗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 过程与方法: ‎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 课时安排:1课时 ‎ 一、导入 ‎ ‎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 二、研读《金色花》 ‎ ‎1、走近作者 ‎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 ‎2、朗读 ‎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 ‎3、感知诗意 ‎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 ‎4、问题探讨: ‎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 ‎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 ‎5、理性感悟 ‎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 三、品读《荷叶 母亲》 ‎ ‎1、走近作者 ‎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 ‎3、问题探讨: ‎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 ‎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 生: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 教学反思: ‎ 七上语文第08课.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教学目标】 ‎ ‎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 ‎  2、背诵两篇短文。 ‎ ‎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 ‎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 ‎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 ‎【教学重点】 ‎ ‎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 ‎  2、背诵课文。 ‎ ‎【教学难点】 ‎ ‎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 ‎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 ‎【教学方法】 ‎ ‎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 ‎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 ‎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 ‎【教具准备】 ‎ ‎  多媒体 PPT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 ‎【课时安排】 ‎ ‎  2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 ‎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 ‎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 ‎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 ‎  多媒体显示: ‎ ‎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 ‎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 三、研读《咏雪》 ‎ ‎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 ‎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 ‎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 ‎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 ‎ ⑴各组提问: ‎ ‎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 ‎ ⑵教师归纳问题: ‎ ‎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 ‎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 ‎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 ‎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 ‎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 ‎  明确: ‎ ‎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 ‎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 ‎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 ‎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 ‎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 ‎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6、默写课文。 ‎ 四、课堂练习 ‎ ‎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 ‎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 ‎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 ‎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 ‎  2、简答: ‎ ‎   ⑴ “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 ‎   ⑵ “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 ‎   ⑶ “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 ‎   ⑷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 ‎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 ‎   明确: ‎ ‎  1、A(窃:偷偷地、悄悄地) ‎ ‎  2、⑴ 王冕 ‎ ‎    ⑵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 ‎    ⑶ 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 ‎    ⑷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 五、布置作业 ‎ ‎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 ‎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 ‎    附原文: ‎ 徐孺子 ‎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 木犹如此 ‎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 ‎  设计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 ‎  设计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 ‎  1、各小组提问。 ‎ ‎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 ‎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 ‎   ⑴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 ‎   ⑵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 ‎   ⑶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 ‎   ⑷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 ‎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 ‎  明确: ‎ ‎  ⑴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 ‎  ⑵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 ‎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 ‎  ⑶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  ⑷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 ‎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 ‎  ⑴投影显示: ‎ 陈太丘与友期 ‎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⑵ 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 ‎  ⑶ 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 ‎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 ‎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 六、课堂练习 ‎ ‎  投影显示: ‎ ‎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 ‎   2、翻译下列句子。 ‎ ‎   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⑵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⑷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 ‎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 ‎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 ‎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 ‎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 ‎  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 ‎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 ‎    ⑵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 ‎    ⑶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 ‎    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 ‎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 ‎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 七、课堂小结 ‎ ‎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 八、布置作业 ‎ ‎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 ‎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 雪夜访戴 ‎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活动与探究】 ‎ ‎  1、说话训练: ‎ ‎   ⑴飘扬的雪花像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 ‎   ⑵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任选一例) ‎ ‎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 ‎   附答案: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 ‎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 ‎   附答案: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 ‎   ③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   附答案: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 ‎   ④诚信是什么?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 ‎   附答案: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 ‎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 ‎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 ‎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 ‎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 ‎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 ‎  4、开放探究: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 管宁割席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 阮裕焚车 ‎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 ‎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 ‎〖参考答案〗 ‎ ‎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 ‎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 教学重点 ‎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 教学难点 ‎ ‎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 二、‎ ‎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 三、 查预习。 ‎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 四、 整体把握 ‎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 ‎1、提问: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3、 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 细读课文 ‎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 ‎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 ‎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 ‎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 ‎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 ‎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 ‎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 声:长吟、弹琴 ‎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 味:又酸又甜。 ‎ 春景:桑葚、菜花。 ‎ 夏景:鸣蝉。 ‎ 秋景:蟋蟀的叫 ‎ 四、布置作业 ‎ ‎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 ‎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 捕鸟 。 ‎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 ‎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 ‎1.学生齐读过渡段。 ‎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 ‎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 ‎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 ‎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 ‎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 ‎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 ‎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 三、小结 ‎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 四、作业 ‎ ‎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 ‎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 ‎ ‎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 ‎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 二、小组讨论: ‎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 ‎3、 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 板书:成长。 ‎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 三、作业 ‎ ‎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 ‎ ‎ 七上语文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cuō niǎn)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食(mì) 惭愧(kuì) 譬如(pì)‎ 栖息(qī) 小憩(qì) 遨游(áo) 花团锦簇(cù) 冥思遐想(xiá)‎ ‎2.解释下列词语。 ‎ ‎ 企盼:盼望。 ‎ ‎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 迁徙:迁移。‎ ‎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 明确:‎ ‎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 明确:‎ ‎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 ‎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 1.研讨与练习一。‎ ‎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1课. 窃读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 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 ‎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窃”字的含义:‎ ‎(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 “窃读”的含义:‎ ‎(1) 一般含义;‎ ‎(2) 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 ‎(1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 ‎(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 ‎(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 ‎3、全班交流 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 ‎ (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 ‎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问: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四、简述“窃读”的收获。‎ 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 ‎1、问: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 ‎(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 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 ‎2、拓展材料 ‎(1)引导学生回忆“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活动中所收集到的高尔基的读书格言;‎ ‎(2)分发材料;‎ ‎(3)指导学生浏览材料及思考题,并布置分组讨论任务。‎ ‎3、总结:‎ 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 ‎4、联系实际:‎ ‎(1)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 ‎(2)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板书设计:‎ ‎ 窃 读 记 ‎ 林 海 音 ‎“窃” ‎ ‎ “窃读”‎ ‎ 因窃读被赶出书店 ——孤独无助 ‎ 详写两件事 ‎ 人物描写 得到帮助,读完好书 ——感动、感激 ‎ 略写窃读方法 ‎ ———— 一个家境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 ‎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 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 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 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 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 准确翻译句子。‎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 学习方法:‎ (1) 学而时习之。‎ (2) 温故而知新。‎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 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 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 ‎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吾日三省吾身。‎ ‎ 品德修养: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3课. 纪念白求恩. 教案 ‎ ‎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 狭隘(ai) 满腔热忱(chen )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 鄙视(bi) 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4“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 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讨论并归纳:‎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 ③④⑤67 |③⑤@‎ ‎—“叙”叙”‎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5.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 ‎├───┼─────┼──────────────┤‎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 ‎│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 ‎├───┼─────┼──────────────┤‎ ‎│对技术│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 ‎│ .....│ .........│无出路,见异思迁........... │‎ ‎└───┴─────┴──────────────┘‎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6.提问: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7.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 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思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 ‎5.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二)《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三)《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七上语文第14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 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1*cnjy*com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出处:21教育名师】‎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21*cnjy*com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1cnjy.com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www.21-cn-jy.com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21·cn·jy·com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2·1·c·n·j·y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www-2-1-cnjy-com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2-1-c-n-j- ‎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 ‎.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1教育网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布置作业:‎ ‎     预习《在山的那边》,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5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 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 ‎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 最后 巨大成就感 ‎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 四、小结: ‎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 板书: ‎ 事 小 实 ‎ ‎ 理 大 虚 ‎ 五、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 六、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七上语文第16课. 诫子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7课. 猫. 教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 郁(yù)闷 一缕(lǚ) 娱(yú)乐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 伏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7、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 第二课时 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感悟。 ‎ ‎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 ‎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 ‎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 ‎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布置作业。 ‎ 板书(见前表) ‎ 六、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18课. 鸟. 教案 ‎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www-2-1-cnjy-com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 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21*cnjy*com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   羽翮 (hé)    蜷伏(quán)  栅栏(zhà)  饮啄(zhuó) 呱呱(gū)  曳着(yè)  长喙(huì)  丰腴(yú)  迷惘(wàng)  鸢鹰(yuān)【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②指艳丽纤巧。‎ 高踞:高踞的踞同倨,基本字义是蹲、坐、占据。高踞即是指遇事待物高高在上,表现出傲慢之意。‎ 蹐局:局促;拘束。‎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鸱枭:鸟名。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中国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 瞵视昂藏:形容左顾右盼,神采焕发的样子。‎ 课堂练习:请用上述词语写一段有创意的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划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总结固趣:‎ 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课文大意。我们基本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一下作者的爱鸟与一般人的爱鸟有什么不同,作者通过写“我爱鸟”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来源:21cnj*y.co*m】‎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www.21-cn-jy.com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21‎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2. 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五、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 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六、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21·cn·jy·com 七、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21·世纪*教育网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2-1-c-n-j-y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自己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课外拓展 古人有关鸟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古人咏鸟的诗谜:‎ 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水阔天低云暗淡,朔风吹起自成行。(欧阳修)(大雁)‎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燕子)‎ 鲜鲜羽毛耀朝晖,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欧阳修)(喜鹊)‎ 总结固趣 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布置作业:‎ ‎     1.预习《动物笑谈》,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2.课外阅读《雅舍小品》。‎ ‎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0课. 狼. 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文言词汇。‎ ‎3、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认识狼的另一面(忠诚、团结、坚持不懈……),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学习重点: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 ‎2、认识狼的另一面(忠诚、团结、坚持不懈……),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 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引入。‎ 引狼入室  豺狼当道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狼烟四起  鬼哭狼嚎  前怕狼,后怕虎 前门惧狼,后门进狼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 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2、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做评价)‎ ‎3、教师范读课文或视频范读。(注意紧张感和生动)‎ ‎4、学生自由读并齐读。‎ ‎5、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6、再读课文 四、小结字词 ‎1、一词多义:‎ 其:‎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其一犬坐于前  指两狼,可译作其中 之:   复投之        代词,代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可译作“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用在主谓句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久之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以:‎ 介词, 把 投以骨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意:‎ 神情  意暇甚 ‎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人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 向前  狼不敢前 2、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3、通假字   止同“只”,虚词的用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 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 2、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3、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 开端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5、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6、《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板书:‎ 发展 ‎ 屠夫遇狼 狼 叙事 ‎ 屠夫惧狼 屠夫御狼 屠夫杀狼 高潮、结局 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1课. 皇帝的新装.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 ‎2、把握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 ‎ 能力目标: ‎ ‎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 情感目标: ‎ 认识人性中的虚伪,现实生活中要努力让自己“说实话,做真人” ‎ 教学重点: ‎ ‎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 ‎2、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格。 ‎ 教学难点: ‎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 ‎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么一个故事——皇帝的新装。 ‎ 二、作者和童话的介绍 ‎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想象和夸张)本文就是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著称。 ‎ 三、整体感知 ‎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如何展开的?每空只能用一个字。 ‎ 明确:(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 ‎ 四、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 如:“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 ‎ 如: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 ‎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 ‎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 ‎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 ‎(小孩子) ‎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用意(意图)是什么? ‎ 明确: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肢体于诙谐的故事之中,也表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心,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 ‎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 如 旁白:自然、平缓 ‎ ‎ 皇帝:傲慢、自负 ‎ ‎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 ‎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 ‎ 小孩:天真 ‎ 五、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 六、体会感悟 ‎ ‎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 ‎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 ‎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 ‎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虚伪、欺诈是丑陋的,而真诚、坦荡是高尚的。 ‎ 附:板书 ‎ 一个____的皇帝 ‎ ‎ 爱新装 (引子)‎ 织新装 (开端) 虚伪 看新装 (发展) 揭露、讽刺 愚蠢 展新装 (高潮) 腐朽 揭新装 (结局)‎ 七、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2课. 诗二首. 教案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 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 ‎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 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 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 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 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 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 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 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明星——街灯 ‎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 ——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 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 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 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 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1、2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 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 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 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 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你知道关于月亮的哪些传说?试展开想象: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的宇航员,也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嫦娥,你将会……‎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附: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 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太阳船》‎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吴望尧先生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评价说:“吴望尧的诗作产量丰富,风格多元,佳作不少。大致分来,约有三类。第一类是少作,受了新月派和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轻倩柔美,意浅情浓,和我早年的情况相似。第二类仍是抒情的小品,但命意转深,个性转强,感性独特,风格渐向现代诗接轨,看得出大有发展的潜力。”“他的第三类诗也没有长篇,都以组诗的结构建成,有一种辐辏聚焦的引力。这一系列的巨构展现出作者壮阔的雄心,善变的机心,值得诗评家认真评定。”‎ 吴望尧先生有的诗令人震撼动情而又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如《乃有我铜山之崩裂》开始两句是:‎ 乃有我铜山之崩裂了你心上的洛钟也响着吗?‎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当年望尧写好后示我,只看起句就震撼了我。太有气象了,动情,就应该如此的。古谚有云,“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根据东方朔的解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洛阳的铜钟无故响了三天,是因为远在西方有山崩的关系。这典故我那时并不清楚,否则也会用到《莲的联想》中去。足见望尧涉猎杂书比我广博,而又眼明手巧,竟能用来象征情人之间心心相映,不,心心交撼之状。‎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 布置作业:‎ ‎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趣味教学资料 吴望尧简介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 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3课. 女娲造人.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神话的特点。 ‎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 ‎ ‎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 课时安排:1课时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 二、整体感知 ‎ ‎1、正音正字 ‎ ‎2、关于神话 ‎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 三、探究文本 ‎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 ‎ ‎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 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 ‎④作者的评述。 ‎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 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 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 ‎ ‎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 生:男女结合 ‎ ‎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①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 ‎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 ‎③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气) ‎ ‎④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 ‎8、比较阅读 ‎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 ‎③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 ‎9、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 生: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 四、拓展延伸 ‎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 如:《夸父逐日》 夸父与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教学反思:‎ ‎ ‎ ‎ ‎ 七上语文第24课. 寓言四则. 教案 教学目标 ‎ ① ‎ 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 ‎② 分析故事情节。 ‎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教学重点 ‎ ‎①分析故事情节。 ‎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 课前准备 ‎ ‎ 学生:熟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 ‎ 老师:投影仪。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教学设计 ‎ 导入 ‎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 ‎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 ‎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 蚊子和狮子 ‎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 ‎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 ‎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 ‎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 ‎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 ‎②自编寓言练习。 ‎ ‎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 ‎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 ‎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 总结 ‎ ‎①教师小结。 ‎ ‎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 ‎②布置作业 ‎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 b.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教学设计 ‎ 导入课文 ‎ ‎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 翻译《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WWw.sLKJ.ORg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杞人忧天》 ‎ ‎【原文】‎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其人曰:“奈地坏何?” ‎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译文】‎ ‎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 ‎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教学反思: ‎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 朝 花 夕 拾 》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1. 简洁的导入 ‎ ‎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 读书三功:“诵” “疑” “评”。‎ 二、走近鲁迅 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 三、深入文本 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 四、合作交流 概括内容 ‎ ‎1. 阅读文本, 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 小引 ‎ 狗·猫·鼠 ‎ 阿长和山海经 ‎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后记 ‎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 发表独到见解。‎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第二课时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 写出感受 ‎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重点)‎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指导阅读 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 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 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 勇于实践 ‎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 ‎《西游记》‎ 学习目的:‎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 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块:展开语文活动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2、组织学生辩论(任选一题):‎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正方:           。‎ ‎②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反方:                                        ‎ ‎4、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学学习的。但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把它抽象地看做一项魔、除恶务尽、便表现了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是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