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 战国 因鲁国编年史 《 春秋 》 而得名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 战国策 》 一书而得名 公元 年 前 770 公元 年 前 221 公元前 年 476 公元前 年 475 公元前 770 年 ,周 平王 东迁 洛 ,史称“ 东周 ”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秦 魏 赵 燕 齐 楚 韩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学历史 知典故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魏国遭重创 战 国 想一想? 春秋时期 和 战国时期 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兼并 统一 几十万大军,时 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 长垣 西北。公元前 354 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 田忌 、 孙膑 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 邯郸 ,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 庞涓 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 菏泽 ,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 围魏救赵 ”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 周显王 二十八年(公元前 341 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 田忌 为主将, 田婴 , 田盼 为副将, 孙膑 为军师,运用“ 围魏救赵 ”战法(见 桂陵之战 ),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 庞涓 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1]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长平之战,是 周赧王 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 白起 率军在赵国的 长平 (今山西省晋城 高平市 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 40 万降兵。此战,是 秦 、 赵 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 赵括 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4]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 围歼战 课堂小结: 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 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 秦国 商鞅变法 1. 时间:前 356 年 2. 人物:商鞅 3. 支持者:秦孝公 政治 : 1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 1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 的人可免除徭役 3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并赏赐土地 内容: 作用: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土地私有制 经济发展 国富 军队战斗力增强 兵强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 ︼ “立木取信”的故事说明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 公孙鞅 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 木头 )。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 公子虔 处刑,将另一个老师 公孙贾 脸上 刺字 ,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 公孙鞅 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讨论: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评价标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 统治者的支持 3. 商鞅本人有改革的勇气和毅力 启示 : 1. 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坚持改革、创新。 2. 改革道路可能是曲折的,需要改革者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社会性质的剧变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大变革的时代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 》 想一想 你能说出李太守是谁吗 ?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有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 民言 说他的功绩连治水的大禹都比不了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二王庙 成语出自 《 韩非子 · 说林上 》 :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记载:战国时 赵国 名将 赵奢 之子 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 廉颇 为赵将,在 长平之战 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 冲突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形容射术高明, 百 不 失 一 。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 把握 。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 养由基 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 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晋献公 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 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反复无常。 故事出自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后来,“三 …… 五 ……” 成为了一种语言结构,比如人们常说“ 三年五载 ”、“三番五次”等等。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 684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 先声夺人 ,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 按兵不动 ,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3] 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 苦尽甘来 。 完璧归赵 ,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 蔺相如 将完美无瑕的 和氏璧 ,完好地从 秦国 带回 赵国 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 归还 物品主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