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万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认识万说课稿

‎ ‎ ‎ 认识100万 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说 课 程 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 学 过 程 评 价 与 反 思 ‎1.教学目标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统计知识的开始,是小学相应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既提供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路,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新的途径,也为处理较大、较复杂数据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和帮助。‎ ‎1.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计算器的使用,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显著提高。‎ ‎(3)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和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 ‎(4)对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求知欲,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有效的探究办法。‎ ‎1.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讨论、猜想、估算等数学学习活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体会对100万等大数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珍惜粮食、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与快乐,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数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2.教学重、难点 ‎2.1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2.2难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对大数有正确的理解与感知。‎ 6‎ ‎ ‎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教法(关键词:情境、合作、体验)‎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即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论,我采用情境激学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实验操作――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愉快地掌握知识。‎ ‎3.2学法(关键词:动手、自主、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4.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 教 学 环 节 创设情境 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热”起来 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火”起来 实验操作 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狂”起来 合作探究 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稳”下来 拓展应用 ‎4.1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热”起来 (关键)‎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由此我充分开发当地资源 ,抓住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设计如下互动场景:‎ 苏堤的学生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村的线面历史吗?知道家里人一天大约生产多少箱线面吗?知道什么时候线面的销售量最大吗?‎ 通过学生对家乡特产的基本情况的介绍,激起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自然引入如下情境:‎ 6‎ ‎ ‎ 元旦、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特别是春节,是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吃团圆饭、吃长寿面已经成为老百姓节日期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省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的线面可谓是供不应求,不断地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苏堤村有600多户人家做线面,平均每天一户做6箱,一年大约生产100万箱,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百万箱线面放在一块儿,有多大体积?要多少辆五吨的汽车才能运走?我们怎样估测这样的问题?‎ 设计说明:这里引入符合当时、当地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走入生活的魅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100万箱线面放在一块,有多大体积?”,为了减少学生下面活动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开展师生交流,并确定应该先计算一个箱的体积,这时学生自然想到要去测量包装箱的长、宽和高。‎ 由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平时有经常训练,所以我就让他们分别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开始动手测量计算,并请四组代表把所得数据在黑板板书。由于各个组测量的数据可能不同,所计算的体积也可能不同,怎么办?这时再次开展师生交流,并确定取四组数据的平均值(即确定了100万箱线面的总体积)。‎ 在第二个问题上,先给学生这样的参考数据:五吨的汽车大约可装得下45立方米的货。再让他们思考并计算:刚才的100万箱线面大约要多少辆这样的汽车才能装得下?学生用计算器不难得到如下结论:‎ 一百万箱线面大约要444辆五吨的汽车才能运走(板书)‎ 通过以上活动,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了整个问题的知识构建,体验了家乡的特色,培养了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文化素养。到这里学生对一百万有多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点击思维,明确目标〕‎ ‎4.2实验操作,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火”起来(重点)‎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 ‎〔实验〕:古人云:粒粒皆辛苦。告诫我们珍惜粮食。那么我们一顿大约吃下多少粒米饭呢?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又是多少呢? ‎ 设计说明:由古训“粒粒皆辛苦”引出和学生生活熟悉但又感觉陌生的话题,再让学生大胆猜测一顿饭的米粒数,并思考估测的方法,这样子一下子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特征,从中再次体会了“问题解决”为什么是一个过程.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由于学生的饭量不同以及估算上的差异,我先请四位学生大胆猜测自己的 饭量及一顿吃下多少粒米饭,并要求在黑板上板书,以便跟后面的结论进行对比。从而对估测比较准确的学生加以肯定;对估测不够准确的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更自信。‎ 接着教师提到:“今天让我们亲自动手,看一看一顿到底有多少粒米饭?怎么估算呢?” ‎ 为了减少学生下面动手操作时的盲目性,首先进行师生探讨。探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教师要让他们积极大胆地说出来,并及时给予肯定、给予表扬,让他们养成敢于发表见解的好习惯。然后让学生按组开始动手操作,这过程教师巡视并指导他们分工合作:调天平、数米数、计算。‎ 6‎ ‎ ‎ 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四个组的数据依次写到黑板上,并取平均值,得出: 〔实践结论1〕:如果一顿饭吃二两米,那么大约吃下4800粒米饭;‎ 利用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以及用计算器得到:‎ ‎〔实践结论2〕:100万粒米大约是20千克(板书);‎ ‎〔设计意图:启迪思维,收获新知〕‎ ‎4.3合作探究,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狂”起来(既重点又难点)‎ 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充分感受100万,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 ‎〔探索研究〕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实验来体会100万有多大呢?‎ 教师课前已布置好四个主题的实验项目,分别是:‎ 第一组主题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准备计算100万棵树能绿化多少平方米土地?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操场那么大?‎ 第二组主题是:“知识就是财富”。准备计算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几层楼高?‎ 第三组主题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准备估测自己的步长,计算100万步大约有多长?相当于在我们操场走几圈?‎ 第四组主题是:“节约用水,保护自然资源”。准备计算100万滴水有多少立方米?相当于多少瓶矿泉水?‎ 设计说明:教师课前布置四个活动项目,把实验项目由教室转向户外,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下基础。另外,教师刻意给每个活动项目都赋予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无形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比较枯燥的数据显得更亲切易于接受.这正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目标。‎ 课堂上,让学生收集、整理并分析组内的数据,这过程教师到各组中参与指导,特别是如何分析组内的数据以及如何估测我们的操场面积、楼高等。最后探究得:‎ ‎〔结论〕:‎ 组1:一棵树能绿化16平方米,100万棵树大约能绿化1600万平方米,相当于1800个我们操场那么大.‎ 组2: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大约是一万米高,相当于2500层楼高.‎ 组3:100万步大约400公里,相当于在我们操场走1000圈.‎ 组4:100万滴水大约是6万毫升,相当于109瓶矿泉水.‎ 这四个结论由学生到黑板简要板书。‎ ‎〔设计意图:开放思维,加深体验〕‎ ‎4.4拓展应用,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稳”下来 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考察如下问题:‎ ‎〔拓展〕:平时和我们接触很多的是人民币,在我们穆阳有两个体育彩票点和一个福利彩票点,有些同学的家长也都有买彩票、“献爱心”的习惯,如果突然有一天,一个大奖落在了你家长的头上,他要去领100万现金,那么多大的箱子才能装得下呢?(通过多媒体观看场景)‎ 6‎ ‎ ‎ 设计说明:设计该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及“平稳”的心态去享受问题解决的快乐.同时通过多媒体中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验学科整合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估测的兴趣.‎ ‎〔设计意图:深化思维,应用现实〕‎ ‎〔总结提炼〕:‎ 既然七年级学生爱发表见解,这里我就让他们畅谈本节课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有什么样的感受?‎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畅谈感受,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与倾听的美德。‎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内化知识〕‎ ‎〔布置作业〕:‎ A 、必做题:(1)完成P199习题6.1数学理解1、2,问题解决1、2.‎ ‎(2)补充题:若每个人一天节约1粒米,中国共有人口13亿,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千克?若用5吨的车来装,需要多少辆?够你们家吃多长时间?‎ B、选做题: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一百万》为题,谈谈自己对一百万有多大的感受.‎ 设计说明: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做题”是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100万,进一步掌握巩固本节课知识;“选做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养成平时在有话可说时就撰写数学小论文的好习惯,并选取优秀论文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6.1 认识100万 结论:‎ 1、 ‎100万箱线面大约要444辆五吨的汽车才能运走。‎ ‎2、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20千克。‎ 四个实验项目的结论:‎ ‎1‎ ‎2‎ ‎3‎ ‎4‎ ‎〔设计意图: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5、评价与反思 就《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活动中的表现;当然,还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努力推行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和愉快教育的理念,并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 我认为要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是:‎ 1. 精心设计好情境;‎ 6‎ ‎ ‎ 1. 突出学生的活动;‎ 2. 有效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但要教好教材,更要用教材教”、“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因此,我从当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难点,对教材上的有关活动进行了调整和修改,重点突出三个特点:‎ ‎1、 情境引入的真实性与教育性 利用当地学生熟悉的线面引入,把他们的思维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中,把所提的问题设计在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我要数学”、“我会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为家乡、爱家乡的情感。另外,几个情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体会“粒粒皆辛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节约用水,保护自然资源”等的深刻含义。‎ ‎2、 活动的多样性与问题的开放性 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100万,因此适当增加了几个可操作性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的诸多知识点及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