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济南市济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在第五页的答题卡中 1.(2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分)“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2分)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 C.大变革 D.专制皇权加强 4.(2分)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5.(2分)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小篆 D.隶书 6.(2分)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第23页(共23页)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7.(2分)西汉初,经过几个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是(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8.(2分)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9.(2分)美丽的新疆古称西域。汉朝、唐朝和清朝中央政府都在这里设置了重要的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这个史实充分证明了( ) A.团结、统一、进步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 B.历代行政机构管辖新疆地区的范围固定不变 C.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D.各民族对开发、建设和保卫新疆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0.(2分)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11.(2分)“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了十余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选项中的判断与说明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张骞 ②这是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的情景写照 ③材料说明了张骞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④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同大月氏的友好往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分)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下列一组图片(图1﹣图4)中最能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雕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 ) 第23页(共23页) A. 司母戊鼎 B. 都江堰 C. 赵州桥 D. 秦兵马俑 13.(2分)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14.(2分)历史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三个提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元 D.明清 15.(2分)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 16.(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第23页(共23页)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7.(2分)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9.(2分)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20.(2分)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我国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实际上,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21.(2分)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義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22.(2分)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主要品质是( ) ①实践的精神 ②吸取前人的科技成果 ③乐于向他人求教 第23页(共23页) ④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2分)读书可以让阳光驻进我们的心灵,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书目并选出与叙述周武王、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等有关的一部是( ) A.《本草纲目》 B.《史记》 C.《农政全书》 D.《三国演义》 24.(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大交融 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25.(2分)周杰伦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锺繇 C.胡昭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第23页(共23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7.(16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结合所学知识,齐桓公在位时任用谁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的“西方人”主要是指哪国人?“使西方人迎头赶上”的重要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重要事件涉及哪些内容?并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3)针对材料二遇到的问题,作出了“抉择”的“北魏统治者”是谁?他的“抉择” 第23页(共23页) 带来了什么影响?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材料二中,“南迁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宋书》记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材料三中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怎样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4)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之间有着什么联系? 第23页(共23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在第五页的答题卡中 1.(2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图中依次为半地穴式房屋、彩陶、纺轮。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联系粮食知识的能力。 2.(2分)“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 【解答】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故选:B。 【点评】 第23页(共23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的青铜业。 3.(2分)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 C.大变革 D.专制皇权加强 【分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依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特征的知识。 【解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因此我们称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能力。 4.(2分)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据“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通过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国家越来越少,国家趋向统一。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分)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小篆 D.隶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篆。 【解答】为促进文化的交流,秦灭六国以后,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推广使用。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23页(共23页) 6.(2分)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等关键信息。 【解答】A.丞相,始设于秦朝,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不合题意; B.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具有监察百官之职,符合题意; C.太尉负责军事,不合题意; D.刺史设于汉朝,不合题干时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准确认识能力。 7.(2分)西汉初,经过几个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是(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8.(2分)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阅读能力。 【解答】从题文中“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以看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文的含义。 第23页(共23页) 9.(2分)美丽的新疆古称西域。汉朝、唐朝和清朝中央政府都在这里设置了重要的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这个史实充分证明了( ) A.团结、统一、进步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 B.历代行政机构管辖新疆地区的范围固定不变 C.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D.各民族对开发、建设和保卫新疆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唐朝和清朝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解答】汉朝、唐朝和清朝中央政府都在这里设置了重要的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这个史实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朝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唐朝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此进行管辖,清朝时设置了伊犁将军。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0.(2分)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准确识记。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11.(2分)“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了十余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选项中的判断与说明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张骞 ②这是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的情景写照 第23页(共23页) ③材料说明了张骞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④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同大月氏的友好往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 【解答】据题干“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了十余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张骞,材料说明了张骞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是关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的情景写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2分)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下列一组图片(图1﹣图4)中最能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雕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都江堰 C. 赵州桥 D. 秦兵马俑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雕塑艺术成就。重点掌握秦始皇陵兵马俑。 【解答】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造型精美,神态逼真,生动传神,体现了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艺术成就。 第23页(共23页) 13.(2分)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解答】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发展起来,所以A错误;B中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社会进步的说法是错误的;三国时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C也排除;自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很大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破坏生产,危害到百姓的安全。三国消灭了其他军阀,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后来的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14.(2分)历史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三个提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元 D.明清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 【解答】“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社会特点,据此可知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和发展;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5.(2分)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第23页(共23页) D.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知识点. 【解答】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淝水之战之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影响的记忆、理解能力. 16.(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 【解答】据所学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的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故选:C。 【点评】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7.(2分)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当时曹军有二十多万人,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故有②的选项都不对,应选①③④。 第23页(共23页) 故选:C。 【点评】比较记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8.(2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局面。 19.(2分)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等. 20.(2分)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我国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实际上,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分析】本题考查张仲景。掌握张仲景的主要贡献以及尊称。 【解答】 第23页(共23页)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1.(2分)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義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解答】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特点。 22.(2分)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主要品质是( ) ①实践的精神 ②吸取前人的科技成果 ③乐于向他人求教 ④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主要品质是①实践的精神、②吸取前人的科技成果、③乐于向他人求教、④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3.(2分)读书可以让阳光驻进我们的心灵,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书目并选出与叙述周武王、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等有关的一部是( ) 第23页(共23页) A.《本草纲目》 B.《史记》 C.《农政全书》 D.《三国演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记》的知识。《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周武王、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等有关史书是《史记》,其它三部作品不涉及相关史实。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24.(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大交融 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分析】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原因是:这期间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CD选项属于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的原因,B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25.(2分)周杰伦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锺繇 C.胡昭 D.顾恺之 【分析】本题以周杰伦演唱的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为依托,考查王羲之。 【解答】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A符合题意。 第23页(共23页)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第23页(共23页)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及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2)本题主要考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及孟子的政治理想。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解答】(1)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消除贵贱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据“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规范;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仁政”。 (3)据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仁政”。 (3)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23页(共23页) (4)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7.(16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结合所学知识,齐桓公在位时任用谁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的“西方人”主要是指哪国人?“使西方人迎头赶上”的重要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重要事件涉及哪些内容?并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3)针对材料二遇到的问题,作出了“抉择”的“北魏统治者”是谁?他的“抉择”带来了什么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结合所学知识控制,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经过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的“西方人”主要是指秦国人,“使西方人迎头赶上”的重要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控制,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第23页(共23页) ((3)针对材料二遇到的问题,作出了“抉择”的“北魏统治者”是北魏孝文帝,他的“抉择”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管仲;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国家:秦国;事件:商鞅变法;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材料二中,“南迁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宋书》记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材料三中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怎样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4)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之间有着什么联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及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及对修长城的看法。 (2)本题考查“南迁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23页(共23页) (3)本题考查南朝时期江南的状况与原因。 (4)本题考查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与“南迁浪潮”之间的关系。 【解答】(1)据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知,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据材料一“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及所学可知,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材料二中直接说明“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所以原因为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材料三《宋书》记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富庶。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 (4)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原因之一,是因果关系。由于大量的北人南迁,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 (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江南物产富饶,经济发达;原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 (4)因果关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原因之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与影响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7/16 10:55:42;用户:五峰中学;邮箱:wfzx88@xyh.com;学号:36725791 第23页(共23页) 第23页(共23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