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概况 (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征集了80多万兵力的苻坚与仅有8万精兵的东晋。 (3)结果与特点:前秦大败,东晋以少胜多。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战胜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前秦失败的原因 (1)前秦内部民族矛盾严重,被强征的各族人民不愿为前秦卖命。 (2)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3)晋军战斗力强,团结一致,抵抗坚决。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鲜卑族崛起: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迁都洛阳 4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推行的汉化措施 (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4)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作用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相关链接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思维拓展 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孝文帝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交融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鲜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4 2.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思维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原因: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为交融提供了便利。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则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2)生活上: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而鲜卑族北魏朝廷提倡穿汉服,与汉族联姻,改汉姓。 (3)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魏孝文帝时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1 383年淝水之战,东晋取得完胜,其原因不包括( ) A.东晋团结一致 B.前秦部队民族矛盾尖锐 C.苻坚骄傲自满 D.东晋实力强大 点拨 此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意在考查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可用排除的方法,逐一分析选项并结合教材识记,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从兵力的对比来看,前秦拥有60余万步兵,27万骑兵,而东晋只有八万精兵,实力上要弱于前秦,故应该选D项。 4 答案 D 例2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点拨 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意在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题干中的“南朝”提示当时的北方正是北朝统治时期,而洛阳曾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的洛阳已经没有“异族”风气,礼仪兴盛,这些都是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他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学习汉族的礼法。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例3 在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D.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 点拨 本题考查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不单纯是迁移、杂居、互相通婚,而是指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答案 C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