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一抓住细节习题课件
写作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及其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2.学习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3.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培养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你写作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或某些场面片段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一种方法。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学会抓住细节,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细小的举止行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性格。在习作中,就要抓住这些细小的一举一动来刻画人物或场景,使人在读文章时从细小动作见到作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2.抓细微的个性情态每个人在各种变化的情境和心理暗示下,都会表现出富有个性的神态表情,人物外在的个性情态正是人物性格的真实表现。抓住了人物的细微的个性情态,其实就抓住了其内在心理和品格素养。如《卖油翁》中写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 3.抓细腻的语言表达运用语言的细节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鲁迅写的《祝福》中,祥林嫂在小说中先后四次不变地重复两段话:“‘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这个细节描写把祥林嫂失去唯一的孩子阿毛后的近乎崩溃的精神面貌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可见,语言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 4.抓细致的环境渲染在不同的环境情境中,人物的表现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环境渲染下,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不相同。典型的环境描写可以把文章的“枝干”变得“枝繁叶茂”。5.巧用修辞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再加入联想、想象,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6.多角度描摹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深入挖掘,细腻描摹,将人、景、物的形、声、味等要素写准写活。7.抓住典型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文引路照片里的故事每当翻开我的相册,一张醒目的照片便会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张我们班到河边野炊的照片。一看到它,那次野炊的情景就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几年前的春天,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要去野炊。老师先给我们分好小组,然后让我们回家准备自己需要的东西。返回学校时,有的同学背了铁锅,有的同学带了碗筷和炒菜的佐料……来到河边,在老师告诉我们要注意安全后,我们便各自找了一块平地挖坑煮饭。我们挖了两个坑当灶,放上锅,便开始煮饭。舀上水,淘好米后,王小明开始烧火。他将一把干草点着放进灶里,结果火竟熄灭了。他把 头伸到灶口用嘴去吹,烟一下子钻出来,呛得他眼泪都流出来了。他用手揉了揉眼睛,结果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大花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王小明负责烧火煮饭,我们几个就负责炒菜。我们准备做一个莴笋炒腊肉,一个炒胡萝卜,再烧一个番茄蛋汤。莴笋要去皮,胡萝卜要切,这都是技术活儿。虽然莴笋被我们弄得坑坑洼洼的,胡萝卜也被我们切得大小、厚薄不均,但它们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所以大家心中还是蛮高兴的。腊肉倒不用切,是家长给我们切好的。一切材料准备就绪,我们就往锅里倒油。老师告诉我们,要等油冒烟了才能放菜。我们看见油冒烟了,就把切好的莴笋倒入锅里,只听“哧”的一声,小油珠溅得我们脸上、手上到处都是,还隐隐作痛。张军赶紧舀来一勺盐放进锅里,又把腊肉倒进去,总算不溅油了。十多分钟后,第一道菜终于做好了,我们心 里别提多高兴了。于是,我们一鼓作气,又炒好了胡萝卜,烧好了番茄蛋汤。要品尝劳动成果了,我们请老师一起品尝。结果却出人意料:莴笋炒腊肉咸了,炒胡萝卜淡了,番茄蛋汤水少了,就像红烧的。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老师笑着说:“不错嘛,这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虽然不太理想,但我相信你们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老师说完,便用相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虽然照片上的我们一个个灰头土脸,但脸上的笑容却是那样的灿烂。一次野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技法点评本文自照片始,至照片终,回忆了一次野炊的情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详略安排也很得当。尤其是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传神。习作试水——见本单元测试题学生用书P4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