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7年级语文教案:第6讲 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7年级语文教案:第6讲 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七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6讲 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课内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掌握其中的重要实词。‎ ‎2、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了解“铭”“说”类文体的知识。‎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三个步骤:一、通过《陋室铭》写作的缘由引出本节课主题;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梳理需复习的内容;三、《陋室铭》《爱莲说》背诵、默写小PK,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背诵、默写形式或者内容。‎ ‎1、同学们,你们知道刘禹锡《陋室铭》写作的缘由吗?‎ 刘禹锡的《陋室铭》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2、预习作业分享:《陋室铭》《爱莲说》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3、《陋室铭》《爱莲说》背诵、默写小PK 教法指导: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复习的知识梳理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等都可以;重点梳理作者、朝代、出处、重要字词、重要翻译句子、文章主旨等;最后通过例题与巩固题强化所梳理的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作者及文体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积极支持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请你把文章大声朗读出来,你能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吗?‎ ‎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2、字词大通关 ‎(1)名:著名。‎ ‎(2)德馨:品德高尚。‎ ‎(3)鸿儒:学识渊博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泛指佛经。‎ ‎(5)丝竹:泛指音乐;案牍:官府的公文。‎ ‎(6)乱: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3、走进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苔痕”都“上阶绿”了,可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陋室之景)‎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诸葛亮、扬雄的例子,及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 ‎①‎ 陋室十分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身处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 ‎②“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享受高官厚禄,宁可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③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背诵《陋室铭》(如果互动探索部分已采用了背诵的形式,此部分可删除)‎ ‎ 以接龙的形式,每个学生背一句,轮流背诵。把全文背诵2-3遍。‎ ‎5、知识拓展 诸葛庐指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你能大体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诸侯知道我而得到富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访我,拿当代国家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感慨激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从那时起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关于扬雄的诗句,前人写过不少,初唐时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的最后两句如下:‎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扬雄是西汉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在辞赋创作方面,他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写出《长杨》《甘泉》《羽猎》等赋,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在哲学方面,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模仿《周易》作《太玄》,具有唯物的倾向,在语言研究方面,他著有《方言》,为后世研究古代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诗歌中说,在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扬雄在幽深、空廓的屋子里,甘于寂寞、潜心著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始终不变,从而成就了他千秋万载的美名。‎ 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作者及文体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因他世居道州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他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墓迁葬于庐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周敦颐晚年来江西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长短不定。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字词大通关 ‎(1)蕃:多。‎ ‎ (2)染:沾染。‎ ‎(3)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 ‎(4)蔓:长蔓;枝:长枝。‎ ‎(5)益:更;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 ‎ ‎(6)亵:亲近而不庄重。‎ ‎(7)谓:认为。 ‎ ‎(8)隐逸:隐士;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9)鲜:少。 ‎ ‎(10)予:我。‎ ‎ (11)宜乎:当然。‎ ‎3、轮流翻译文章,每人翻译一句话。‎ ‎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4、欣赏莲花 ‎(1)世界上可爱的花只有莲花一种吗?作者还写了哪些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 陶渊明爱菊,菊花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是花中的隐逸者。‎ 世人爱牡丹,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是花中的富贵者。‎ ‎(2)莲花的特点分别属于哪个方面?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品?请为下面三列内容连线。‎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同流合污,仪态庄重 生长环境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自尊自爱,气节高尚 外形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名远扬,高洁独立 ‎(3)为什么作者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如何?‎ 衬托的手法,菊花是正面衬托,“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作者尊敬爱菊的陶渊明,但觉得陶渊明这种隐居避世的办法不可取。‎ ‎ 牡丹是反面衬托,“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厌弃世人对牡丹的追捧,鄙夷那些追求权势与富贵的凡世俗人。‎ ‎(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自己对莲花的喜爱,表达自己不追逐名利富贵的人生态度,要在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高远理想。“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的“予独爱”,另一方面也是慨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太少,在当时的社会上志节高尚的人物是何其稀少。‎ ‎5、知识拓展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也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在唐朝,牡丹和诗歌一起繁荣,如果是珍奇的牡丹品种,皇宫、寺院、私家园林都会种植。当时有一种斗花活动,人们头插牡丹花(无论男女),在京城大路上游行,长安的西明寺、洛阳的上清宫等牡丹观赏胜地,一到此时就拥挤异常,人们熙来攘往,争赏国色天香。 牡丹盛开时,确实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至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西京、东都牡丹盛开,谁若不赏牡丹,便被视为一种耻辱。当时,赏牡丹是大唐的一种时尚。‎ ‎【典型例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人名)。(2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 (2)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 ‎12.文章开头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的作用是什么?(2分)‎ ‎ ‎ ‎ ‎ 答案:‎ ‎9、宋朝 周敦颐 ‎10、(1)多 (2)少 ‎11、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玩弄。‎ ‎12、写陶渊明“独爱菊”是正面衬托作者喜爱的莲花,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作者喜爱的莲花。‎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黄浦区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___________(人名)。(2分)‎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2)陶后鲜有闻(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写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 B.“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C.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的理解是: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排比、比喻、设问等。‎ 答案:‎ ‎1、宋代 周敦颐 ‎2、(1)水 (2)少 ‎3、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 ‎4、D,设问应该是反问。‎ 嘉定区丰庄中学201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陋室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5、《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______________(人名)(1分)‎ ‎6、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往来无白丁(   ) (2)无案牍之劳形(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 ‎ ‎8、《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现了作者 的高尚情操。(2分)‎ 答案:‎ ‎5、刘禹锡 ‎6、(1)平民百姓,此处指没有学问的人 (2)身体 ‎7、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8、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所涉及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 二、分别说出《陋室铭》《爱莲说》的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自己对莲花的喜爱,表达自己不追逐名利富贵的人生态度,要在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高远理想。‎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 巩固练习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本文选自 ,作者是唐朝的 。 (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 (2)可以调素琴( )‎ ‎3、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2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4、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 ‎ ‎ ‎ 答案:‎ ‎1、全唐文 刘禹锡 ‎2、(1)使人劳累 (2)不加装饰的 ‎3、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缺乏文化知识的平民。‎ ‎4、不矛盾,“调素琴”指的是弹奏没有装饰的古琴,“阅金经”指的是阅读佛教经典,不同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说的嘈杂的管弦类的乐器,以及繁琐让人劳累的公文。‎ 二、预习思考 ‎(一)下节课主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二)预习作业: ‎ ‎ ‎ ‎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 ‎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5、你能尝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 ‎ ‎ ‎ ‎ ‎ ‎ 答案:‎ ‎1.①味美 ②增加,促进 ③即使;道理 ④困惑,理解不透 ‎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 ‎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5.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道自己理解不透。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会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