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三明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比较,错误的是 A. 二者的标志性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 这两种细胞都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 蓝藻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酵母菌没有 D. 在细胞分裂时酵母菌和蓝藻都有DNA的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蓝藻细胞内含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但没有叶绿体。‎ ‎2、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因此在细胞分裂时有染色体的复制。‎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这两种细胞均有核糖体,B正确;‎ C.蓝藻细胞内含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 D.不管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在进行细胞分裂时都要进行DNA复制,以保证子细胞中DNA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一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二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2.下图是我们在观察某种细胞时使用的一些镜头,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1、2、3 是目镜,4、5、6 是物镜 B. 1 与 6 组合看到的细胞最大 C. 3 与 4 组合看到的细胞最少 D. 3 与 4 组合看到的视野最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螺纹的是物镜,无螺纹的是目镜,故A正确。物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放大倍数最大应该是3和4组合,故B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数越少,故C正确。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3.下列化合物中,含化学元素种类最少的一组是(  )‎ ‎①胰岛素 ②乳糖 ③核苷酸 ④磷脂 ⑤脂肪⑥RNA ⑦抗体 ⑧纤维素 A. ①②⑦ B. ④⑤⑧ C. ②⑤⑧ D. ③⑥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胰岛素和⑦抗体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②乳糖和⑧纤维素均属于糖类,糖类与⑤脂肪只含有C、H、O三种元素;③核苷酸、④磷脂和⑥RNA均由C、H、O、N、P组成。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故选C。‎ ‎4.淀粉酶遇高温会失去活性,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 A. 氨基酸 B. 肽键 C. 肽链 D. 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强酸、强碱或高温等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 ‎【详解】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遇高温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淀粉酶失去活性。‎ 故选:D。‎ ‎【点睛】注意:高温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肽键、肽链等分子结构。‎ ‎5.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组成核酸的碱基有4种 B. 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C. 蛋白质具有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 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种类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能有20种,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A错误;‎ B.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碱基中,B错误;‎ C.蛋白质具有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中肽键数不变,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C正确;‎ D.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6.某蛋白质分子含有N条肽链,已知它共有M个氨基酸组成,则此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与氮原子数共有(  )‎ A. (M+N)个 B. (2M-N)个 C. (2N+M)个 D. (2M+N)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知某蛋白质分子含有N条肽链,由M个氨基酸组成,则共形成M-N个肽键,每个肽键含有一个氧原子,每条肽链的末端含有一个羧基(两个氧原子),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2N=M+N个氧原子;每个肽键含有一个氮原子,每条肽链的起始端含有一个氨基,所以蛋白质至少含有M-N+N=M个氮原子,因此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与氮原子数共有的个数为M+N+M=2M+N,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原子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注意肽键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且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氨基。‎ ‎7.鱼体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 A. 4种脱氧核苷酸 B. 5种含氮碱基 C. 1种五碳糖,4种碱基和磷酸 D. 8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分为四种,DNA中的四种碱基是A、T、G、C;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核糖核苷酸分为四种,RNA中的四种碱基是A、U、G、C;‎ ‎2、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鱼细胞含有DNA和RNA,但是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后可得到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进一步水解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A、T、G、C四种碱基,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只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即是DNA的彻底水解。‎ ‎8.下图所示生物大分子通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肽键,②表示中心碳原子,③的种类有20种 B. 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磷酸基团,②表示含氮碱基,③的种类有4种 C. 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脱氧核糖,②表示磷酸基团,③的种类有4种 D.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分子中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糖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 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 ‎3、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淀粉、纤维素、糖原的连接方式不同。‎ ‎【详解】A、若图为一段肽链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中心碳原子,②表示肽键,③表示R基,其种类约有20种,A错误; B、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核糖,②表示磷酸基团,③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四种,B错误; C、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①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磷酸基团,③是碱基,DNA中的碱基含有A、T、C、G四种,C正确; D、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但是不同多糖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肽链、RNA单链、DNA单链以及多糖等大分子的结构组成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9.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目的不包括 A.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 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 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 水解DNA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故选D。‎ 考点: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 点评:难度较小,熟记“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 ‎10.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 A. 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 花生种子子叶用苏丹Ⅳ染色后,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C.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D. 甘蔗茎的薄壁组织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还原糖鉴定用斐林试剂,水浴条件下呈砖红色沉淀;脂肪用苏丹Ⅳ鉴定可呈红色;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详解】A.斐林试剂可以鉴定葡萄糖,蒸馏水将斐林试剂乙液稀释后,可以作为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A正确;‎ B.花生子叶用染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正确;‎ C.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是花生子叶,C正确;‎ D.甘蔗中含大量的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来鉴定还原糖,D错误。 ‎ 故选:D。‎ ‎【点睛】注意:可用斐林试剂鉴定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蔗糖和常见多糖都不是还原糖。‎ ‎11.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如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II→I B. 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 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 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为糖蛋白,据此可判断Ⅰ为细胞膜的外侧,尿素为细胞代谢废物,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A项正确;‎ B、糖蛋白即图示中的①与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密切相关,B项正确;‎ C、②和③分别为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流动速度,C项正确;‎ D、b过程所示物质为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自由扩散,不需要ATP,a过程所示物质是逆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难度稍大。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①~③的结构名称,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特点,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2.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吞噬处理 B. 动物、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两个中心粒,分裂前期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D. 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吞噬处理,A正确;动物、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一个中心体(两个中心粒),分裂前期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叶绿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能进行翻译过程),C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少数酶是RNA,其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另外部分激素也不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也不是核糖体,D错误。‎ ‎13.如图①~⑤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B. ②结构不含磷脂,其复制发生在间期 C. ⑥结构上的核孔保证所有大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核 D. 结构①和③中都存在A—T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结构中:①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②是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存在于动物细胞或者是低等植物细胞内;④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参与形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③是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⑤表示核膜。‎ ‎【详解】A. 该细胞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 B. 结构②为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因此不含磷脂,其复制发生在间期,B正确;‎ C. 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大分子都能自由通过,如DNA不能通过,C错误;‎ D. 线粒体中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核糖体中进行翻译过程,存在碱基A和U的互补配对,但没有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悉细胞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均有特定运输工具搬运原料到指定位置 B. 与海棠花的绿叶和红花相关的色素分别位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C.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但细胞中的核酸没有发生改变 D. 含有叶绿体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但自养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内DNA的转录过程没有特定运输工具搬运原料到指定位置,A错误;‎ B、与海棠花的绿叶和红花相关的色素分别位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液泡中,B错误;‎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中的DNA没有发生改变,但细胞中的mRNA已经发生改变,C错误;‎ D、含有叶绿体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定是自养生物,而自养生物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硝化细菌、蓝藻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细胞器的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 ‎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和细胞膜。‎ ‎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④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⑤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⑥含有 DNA 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⑦含有 RNA 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⑧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5.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成结构的实验是 A. 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 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 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D. 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液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肪的鉴定细胞已经被破坏、DNA和RNA及染色体的染色都已经用盐酸将细胞杀死了。‎ ‎【详解】A. 苏丹III染色花生子叶切片,无需保持细胞活性,A错误;‎ B. 观察有丝分裂时,材料经过了解离液处理,没有活性,B错误;‎ C. 观察线粒体需要保持细胞活性,一保持细胞的形态和线粒体的形态,C正确;‎ D. 观察DNA和RNA的分布时,材料经过盐酸处理没有活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相关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原理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16.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 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 抗体和胰岛素的释放方式均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中,甲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乙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分析曲线图:图丙中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戊中,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A.图甲和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A正确;‎ B.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是主动运输,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 C.氧气浓度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乙、丁和戊,但不影响方式甲和丙,C错误;‎ D.抗体和胰岛素均属于分泌蛋白,其释放方式为胞吐,即图戊,D正确。‎ 故选:C。‎ ‎【点睛】准确判断题图中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中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相同 C. 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之间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D. 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糖类、脂肪等均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均不含有高能磷酸键,A项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项正确;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含有肽键,C项错误;腺苷指腺嘌呤与核糖结合的产物,是构成ATP、RNA的组成成分,不是构成DNA的成分,D项错误。‎ ‎18.下列过程会使ADP含量增加的是 A. 线粒体中的[H]与O2结合 B. K+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C. 甘油和酒精进入细胞 D.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因消耗ATP时,会使ADP含量增加,故根据题意找出相应的耗能的生理活动即可。‎ ‎【详解】A. 线粒体中的[H]与O2结合会产生ATP,ADP含量会减少,A错误;‎ B. K+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ADP含量增加,B正确;‎ C. 甘油和酒精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ADP含量不会增加,C错误;‎ D.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不消耗能量,ADP含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内ATP和ADP含量变化正好相反,当ATP含量增加,说明放能反应在发生;ADP含量增加,说明吸能反应在发生。‎ ‎19.现有甲、乙、丙三支试管,先向三支试管内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下图所示步骤操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试管和乙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甲试管和丙试管对照,说明酶活性受温度影响 C. 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 实验结果是乙试管和丙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不同和温度不同,实验的因变量是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的颜色反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A. 甲和乙试管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乙不能水解淀粉,故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 甲和丙试管对照,自变量是温度,故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 C. 甲试管内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形成还原性糖,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C正确;‎ D. 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乙、丙试管内不出现砖红色沉淀,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进而得出酶的专一性和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结论。‎ ‎20.如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过程②③④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质基质 B. 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 C. 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 D. 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条途径”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过程②和④都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过程②④的酶都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催化过程③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①③中均有ATP生成,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C正确;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2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第三阶段与O2结合形成水 B.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 C. 剧烈运动时,以葡萄糖为底物,若细胞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DP的消耗量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回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场所,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都产生[H],A错误;‎ B.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不产生ATP,B错误;‎ C.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人体以葡萄糖为底物时,若细胞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细胞也可能在有氧呼吸的同时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数量最多,因此ADP的消耗量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选项C,容易忽视人体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CO2。不能根据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氧气量是否相等来判断细胞内发生的呼吸方式。‎ ‎22.如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实验装置,把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装置可用来测定小麦种子有氧呼吸速率 B. 若将NaOH溶液换为清水,可用来测定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 C. 若把小麦种子换为死种子,可作为该装置的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D. 在实验全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中的液体是NaOH,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该装置可用来测定小麦种子有氧呼吸速率,A正确;无氧呼吸有气体的释放,所以若将NaOH溶液换为清水,可用来测定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B正确;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可把小麦种子换为死种子,作为该装置的对照,‎ ‎ C正确;呼吸作用会释放能量,所以在实验全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3.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其他条件适宜且恒定),单位时间O2产生总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 B. 光照强度为b时,呼吸作用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二倍 C. 光照强度为c、d时,该细胞能积累有机物 D. 光照强度为d时,细胞需吸收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二氧化碳释放量为可表示净光合作用量,氧气产生量为总光合作用量,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在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CO2释放量=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总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所以呼吸作用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二倍,B正确;光照强度为c、d时,细胞不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作用速率,该细胞能积累有机物,C正确;细胞呼吸速率是6个单位,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O2产生总量是8个单位,故细胞需吸收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D正确。‎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24.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下图,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 图一中呼吸底物为葡萄糖,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 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 图二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D. 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一中,横轴代表氧气浓度,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 图二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速率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即分别为喜阳、喜阴植物。‎ ‎【详解】A.无氧呼吸不吸收O 2,只释放C O 2;有氧呼吸吸收的O 2和释放C02量刚好相等,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相等,O2的吸收量等于总CO2的释放量的1/2,A错误;‎ B.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 C.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品种乙比品种甲的呼吸速率低,且品种乙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品种乙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 D.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消耗ADP即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分析图解为解题关键.图一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图二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 ‎25.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脂肪 ‎ ‎④观察叶绿体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需要保持细胞活性,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观察细胞中的流动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等.‎ ‎【详解】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解离时细胞已死亡,①错误;‎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需要让实验材料保持生活状态,因为死亡的细胞不具有选择透过性,②正确;‎ ‎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脂肪,进行颜色反应即可,不需要保持活性,③错误;‎ ‎④观察叶绿体需要让实验材料保持生活状态,因为死亡的细胞观察不到叶绿体的运动,④正确; ‎ 故选:C。‎ ‎26.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 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 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D.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①是有丝分裂的后期,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核DNA数目为4a,A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由于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所以①③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①和③不含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核DNA比体细胞加倍,但染色体条数不变,故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C正确;③是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故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2a,D错误。‎ 故选C。‎ ‎27. 关于细胞癌变、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的多 B. 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 C. 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缩小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物质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少,A错误;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幼年个体也有衰老的细胞,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物质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癌变、衰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图为其性染色体简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 A.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性状表现一定与性别相关联 B. 位于II-2片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的个体基因型有5种 C. 位于II-1片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D. 一个含有3条性染色体的XYY男性患者,是由于父方或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Ⅰ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在该区段含有等位基因,Ⅱ区段是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1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Ⅱ-2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详解】A. X、Y染色体为性染色体,其上基因的表现性状与性别有关,A正确;‎ B. Ⅱ-2基因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女性而言,一对等位基因可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XAXA、XAXa、XaXa。对于男性而言,可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XAY、XaY。共有5种基因型,B正确;‎ C. Ⅱ-1基因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只有男性有Y染色体,致病基因只能从父亲处遗传,C正确;‎ D. 母方的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异常会有两个X染色体,该患者有两条Y染色体,只能是父方染色体遗传异常,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选项D,对含两条Y染色体的个体产生原因分析——由于只有父方才有Y染色体,所只可能是父方在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产生了含两条Y染色体的精子,再与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 ‎29.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B.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C.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是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A错误; B、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B正确; C、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B。‎ ‎30.豌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种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5紫花+105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9紫花+106白花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紫花×紫花→305紫花+105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紫花×白花→99紫花+106白花,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可能是Aa×aa→Aa、aa,也可能是aa×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②和③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常用方法,如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同一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等。‎ ‎3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 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 B. 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基因型有DD、Dd、dd C. 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抓取2次所得子代基因型的比值应为DD:Dd:dd=1: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装置分别模拟的是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A正确,B错误;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体现了受精作用,C错误;每1次抓取,所得子代的基因型只能是DD、Dd与dd这三种组合情况中的1种,所以抓取2次并不能出现“所得子代基因型的比值为DD∶Dd∶dd=1∶2∶1”的结果,D错误。‎ ‎32.某高等植物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此红花植株自交,其红花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A. 8/9 B. 6/9 C. 2/9 D. 1/9‎ ‎【答案】A ‎【解析】‎ 根据该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后代子代中有3/8开红花,可知A_B_出现的比例为3/8,而3/8=3/4×1/2,说明两对基因中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还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测交,则该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若让此红花植株自交,根据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可知后代中红花A_B_出现的比例是9/16,红花纯合子AABB出现的比例为1/16,故红花后代中杂合子占1-1/9 =8/9,故选A。‎ ‎【点睛】本题要求能灵活运用孟德尔的杂交试验过程,熟记每种杂交试验的结果,并且能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杂交类型,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如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 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 B. 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 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 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答案】C ‎【解析】‎ ‎【详解】A、8号的线粒体DNA来自7号,7号的线粒体DNA来自4号,与2号的线粒体DNA无关,所以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A错误;‎ B、3号线粒体不能传给7号,再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B错误;‎ C、8号的Y染色体来自6号,5号和6号的Y染色体来自1号且相同,6号和1号的遗传物质都不能提取。因此可以提取5号的Y染色体以确定与本家族的关系,C正确;‎ D、8号的X染色体来自7号,7号的染色体组成是XX,一条来自3号一条来自4号,与 2的X染色体无关,所以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D错误。‎ 故选C。‎ ‎34. 一个含有m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n个,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因交替排列构成了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在第4次复制时需要4(m-2n)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C. 在该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D. 在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基团和1个含N碱基 ‎【答案】D ‎【解析】‎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了基本骨架,A正确;已知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因交替排列构成了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腺嘌呤n个,则含有胞嘧啶的数量=m/2-n个,则在第4次复制时需要24-1(m/2-n)=4(m-2n)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B正确;在该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数=2n+3(m/2-n)=(3m-2n)/2,C正确;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可能连接着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D错误。‎ ‎【考点定位】DNA的分子结构 ‎【名师点睛】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 ‎35.如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II-4不携带甲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 III-5的甲病基因最终来自I-2‎ D. 若III-1与正常男人婚配,建议他们最好生女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甲病:Ⅱ3与Ⅱ4不患甲病而儿子Ⅲ5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他们所生的女儿Ⅲ2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2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详解】A. 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Ⅱ1正常,Ⅲ1患甲病,Ⅲ2患乙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根据Ⅱ3正常,Ⅲ5患甲病,Ⅲ3患乙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B错误;‎ C. Ⅲ5甲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Ⅱ3,Ⅱ3甲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Ⅱ1,因此Ⅲ5甲病的致病基因最终来源于Ⅱ1,C错误;‎ D. 由于Ⅲ1的含有甲病,其基因型为XaXa,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女孩才不会患有甲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首先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再根据“有病女儿非伴性” 以及“儿子患病基因只来自于母亲,” 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6. 下图中①和②表示蓝藻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的模板是b链,场所是细胞核 B. ②过程的直接模板是c链,场所是核糖体 C. ①②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所需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D.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个,酪氨酸的密码子是AUG ‎【答案】B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过程的模板是b链,由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所以该过程发生在拟核中,A错误;②过程是翻译,发生在核糖体,模板是mRNA,即图中的c链,B正确;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C错误;由于3个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所以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图中络氨酸的密码子是UAC,D错误。‎ ‎【考点定位】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转录的区别:‎ ‎37.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均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B. ②③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 细胞中的tRNA通过④过程复制 D. ⑤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自我复制,⑤表示逆转录过程,其中④和⑤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 ③是翻译,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在线粒体中也可以发生,A错误;‎ B. ②表示转录,其配对方式有A-U、T-A、G-C、C-G,③表示翻译,其配对方式有A-U、U-A、G-C、C-G,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错误;‎ C. 细胞中的tRNA来自基因的转录,C错误;‎ D. ⑤表示逆转录过程,需要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D正确。‎ ‎38.以下有关研究方法的运用,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B. 科学家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D.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论.萨顿将看不到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沃森和克里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后人结合他的假设,用同位素标记法(N-14、N-15),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最终确定DNA的半保留复制,整个过程加上克里克的假设,构成假说-演绎法。‎ ‎3、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详解】A、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A错误;‎ B、科学家一般采用32P和35S两种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即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用假说-演绎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几个易混点:孟德尔和摩尔根都都用了假说-演绎法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萨顿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得到结论;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赫尔斯和蔡斯应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9.下图表示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 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 图丙、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一演绎的实验验证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丁的基因型是DdYyrr,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丁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3种表现型,B错误;图甲基因型Yyrr、图乙基因型是YYRr,不论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都产生比例是1:1的两种类型的配子,因此不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假说演绎法的验证阶段是测交实验,不是自交实验,D错误。‎ ‎40.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为芦花性状,雌性均为非芦花性状。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 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C. 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表现型雄鸡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D. 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 ‎【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与非芦花鸡在雌性和雄性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则应该在Z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可知雄鸡只有当两个Z上都是隐性基因a时才表现为非芦花鸡,而雌鸡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非芦花鸡了,所以雌鸡的非芦花鸡比例比雄鸡大,则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B正确;已知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所以产生的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可见雌鸡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C错误;已知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则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D正确。‎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伴性遗传的规律,注意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与XY型性别决定类型正好相反即可解决。‎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所示是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填编号);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中。 ‎ ‎(2)如果该图为洋葱根尖细胞,则该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 ‎(3)在光照充足处,给该细胞提供含14C的CO2,在结构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该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⑨ (2). ④⑥⑨ (3). ④⑨⑦ (4). ④⑨ (5). ⑨ (6). CO2→C3→糖类(有机物) (7). 破坏了Ca2+ 的载体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⑨依次为细胞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质基质、核糖体、液泡和叶绿体。‎ ‎【详解】(1)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④线粒体和⑨叶绿体。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其场所分别④线粒体和⑥细胞质基质⑨叶绿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含少量DNA和RNA)、⑨叶绿体(含少量DNA和RNA)和⑦核糖体(含RNA);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因此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④线粒体和⑨叶绿体中。‎ ‎(2)如果该图为洋葱根尖细胞,则该细胞不含细胞器⑨叶绿体。‎ ‎(3)含14C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4)细胞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该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抑制了Ca2+的载体。‎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熟悉植物细胞中含有的各种结构及其功能,尤其要注意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组成和完成的生理功能。其次要注意一个易错点:洋葱根尖中所有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其中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还没有液泡。‎ ‎42.图1、2、3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3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 ‎(3)图2曲线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2实验过程中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浓度,请在图2中,利用虚线绘出曲线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 ‎(5)能否以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催化剂种类 (2). pH值 (3). 高效性 (4). 过氧化氢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5). (6). 不能 (7). 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观测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过氧化氢酶和Fe3+‎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3+。‎ 分析图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H2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趋于平衡。‎ 分析图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达到最适pH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2、3所代表的实验的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pH。‎ ‎(2)由图1可以看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明显高于Fe3+,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3)图2曲线bc段,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最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酶的数量有限。‎ ‎(4)增加过氧化氢酶的含量,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其曲线比原来的曲线高,图示如下:。‎ ‎(5)因为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所以不能以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是对题中三个坐标系内曲线含义的分析:其中图1中加酶与加Fe3+两组对比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加酶与不加酶对照可说明酶具有催化性。‎ ‎43.图1是在一定浓度的CO2和最适温度条件下,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图2表示CO2和O2的转移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________(CO2mg/100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该植物叶片实际(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是________ CO2mg/100cm2叶·小时。‎ ‎(2)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状态时,则对应图1的曲线中________点。‎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提高作物的产量,除可通过提高光照强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 (1). 6 (2). 12 (3). b (4). 光反应停止,[H]和ATP下降,C3不能被还原导致C5积累,因此C3迅速增加 (5). 提高CO2浓度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对应纵轴上的数值是呼吸作用强度,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的光的饱和点,c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可能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图2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 ‎【详解】(1)依据图1,在光照强度为零时,测得的值为呼吸速率=“6”CO2mg/100cm2叶•小时。光照强度为4 klx时,该植物叶片总(真正)光合作用速率=“6”CO2mg/100cm2叶•小时+6CO2mg/100cm2叶•小时=“12”CO2mg/100cm2叶•小时。‎ ‎(2)图2中状态是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而图1中只有b点的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故图2状态对应于图1的b点。‎ ‎(3)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处,光反应停止,[H]和ATP下降,导致C3还原速率减弱,二氧化碳固定继续,因而C3含量升高。‎ ‎(4)据图可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除光照强度和适当温度外,还有可能有CO2浓度,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通过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点睛】关键:‎ 首先是对图1中曲线的分析: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由此才能确定abcd等各点含义以及对应的光合速率。其次是对图2中叶片中细胞内气体扩散状态判断其特殊含义(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4.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后代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甲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 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答案】 (1). 乙 (2). 乔木 (3). DdHh、ddhh (4). 1:1:1:1 (5). 蟠桃(Hh)自交(或蟠桃和蟠桃杂交) (6). 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2:1 (7). 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3: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乙组中亲本均为乔化性状,而子代出现了矮化性状,即性状分离,说明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甲组和乙组后代蟠桃与园桃之比均为1:1,属于测交,已知蟠挑对圆桃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Hh×hh。据此答题。‎ ‎【详解】(1)由于乙组实验中,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 ‎(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矮化=1:1,蟠桃:圆桃=1:1‎ ‎,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4)实验方案:让杂合蟠桃与杂合蟠桃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点睛】分析本题首先根据乙组实验判断乔化和矮化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其次是能将两组杂交实验的表现型个体数转化为理论近似比,进而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和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三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测交结果应出现1:1:1:1这样的表现型比例,如果是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应为9:3:3:1。‎ ‎45.下图甲、乙是某种雄性动物性腺中细胞分裂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染色体,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甲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姐妹染色体单体,甲乙所示细胞的时期分别与丙图中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期对应。‎ ‎(2)乙细胞中共有________个四分体,基因A和基因a的分离发生在丙图的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期。‎ ‎(3)图乙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精细胞,其中一个基因型为AB,其余三个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 (2). 初级精母细胞 (3). 4 (4). 8 (5). D、G (6). 2 (7). 1 (8). AB、ab、a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丙图:A-E表示有丝分裂,F-M表示减数分裂。‎ ‎【详解】(1)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为雄性动物,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甲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丙图中D时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丙图中的G时期。‎ ‎(2)乙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2个四分体。等位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丙中的I时期。‎ ‎(3)图乙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精细胞,其中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基因型相同,如果其中一个的基因型为AB,则其余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 ‎【点睛】熟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而判断分裂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分裂时期;其次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内核DNA的变化规律,对题中曲线对应的分裂时期才能准确判断。‎ ‎4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材料进行了比艾弗里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化学组成成分只有________。‎ ‎(2)如何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35S标记的实验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用32P标记的实验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①结果说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遗传的,只用标记32P的一组实验结果________(能、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②用35S标记的实验组中,离心后,沉淀物中也出现了少许放射性,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普通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破裂释放出200个子代噬菌体,这2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31P的占________%,含32P的有________个。‎ ‎【答案】 (1). 蛋白质和DNA (2). 首先在含有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让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 DNA (4). 不能 (5).‎ ‎ 搅拌不充分,有的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 (6). 100 (7). 2‎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其构成是外壳的蛋白质和内部的DNA组成,蛋白质中含有特有原色S,DNA含有特有原色P,所以可以用32P和35S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核心DNA,通过遗传实验观察二者在遗传中的作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化学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方法。‎ ‎(2)由于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要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需要先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 ‎(3)用35S标记的实验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用32P标记的实验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①该结果说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只用标记32P的一组实验结果,由于缺少对照,所以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②用35S标记的实验组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是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如果搅拌不充分,则有的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导致沉淀物中也出现了少许放射性。‎ ‎(4)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普通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破裂释放出200个子代噬菌体,这2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31P的占100%,但含32P的只有2个。‎ ‎【点睛】易错点: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了标记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需要先培养带放射性元素标记的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标记的噬菌体就可得到带标记的噬菌体。‎ ‎47.如图为发生在拟南芥植株体内的某些代谢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对应图甲中的过程____(填序号),参与该过程的RNA分子有______。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体外研究miRNA的功能,需先提取拟南芥的DNA,图丙所示为拟南芥的部分DNA,若对其进行大量复制共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 (1). ①②③ (2). ④ (3). mRNA、tRNA、rRNA (4). 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5). 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的简并性) (6). 381‎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甲中①是DNA复制,②和③是转录过程,④是作为翻译的模板,⑤是表示tRNA参与翻译过程;图乙是结合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图丙是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再到蛋白质。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在图甲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进行的,所以是①②③过程。‎ ‎(2)图乙是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的翻译过程,对应图甲中的过程④。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翻译场所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rRNA的参与。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通过转录RNA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 ‎(4)要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至少需要复制7次,原DNA片段中有3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那么复制7次,需要3×(27-1)=381个。‎ 点睛:在复制过程中关于脱氧核苷酸的计算公式是:该脱氧核苷酸×(2n-1),n代表复制次数,所以计算时需要先知道该脱氧核苷酸在DNA片段中的数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