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C.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D.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主动运输可以使离子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以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所以细胞膜两侧的例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错误;‎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有糖蛋白,线粒体膜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等,B错误;‎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D错误。‎ ‎2.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 ‎3.液泡来源于高尔基体,内含酸性水解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DNA等物质 B. 外界水分子至少经过2层磷脂分子进入根毛细胞液泡 C. 用纸层析法分离液泡中的色素,可以出现4条色素带 D. 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并保持细胞形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液泡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它由液泡膜和细胞液组成,其中细胞液容易和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混淆,其中主要成分是水;不同种类细胞的液泡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如无机盐、 糖类、色素、脂类、蛋白质、酶、树胶、丹宁、生物碱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会具有液泡这个结构,液泡具有贮存营养物质的作用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 ‎【详解】A、细胞液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但是不含DNA,A错误;‎ B、外界水分子至少经过4层磷脂分子进入根毛细胞的液泡,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出现4条色素带,C错误;‎ D、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并保持细胞形态,D正确。‎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A. 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 B. 脂肪酸和磷脂 C. 纤维素和胰岛素 D. 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三磷酸腺苷是由 1 分子核糖、1 分子碱基、3 个磷酸基团构成,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N、P,A 正确; ‎ B、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单位,其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B 错误; ‎ C、纤维素属于糖类,其元素组成是C、H、O;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C、H、O、N、S,C错误; ‎ D、血红蛋白是含Fe的蛋白质,元素组成C、H、O、N、Fe;胆固醇属于脂质,不含有Fe,二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A。‎ ‎5. 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甲、乙化合物共有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 B. 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甲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 图2中含量最多的元素a与正常情况下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无关 D. 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乙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甲、乙化合物分别为水和蛋白质,二者共有的元素中氧元素含量最高, A正确;‎ B、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甲化合物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 C、图2中含量最多的元素a为O元素,正常情况下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水,因为含有水多,所以O元素才是含量最多的元素,C错误;‎ D、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乙化合物为蛋白质,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和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 用碘液染色,检测马铃薯匀浆中的淀粉 B. 用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C. 用苏丹III染色,检测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D. 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分布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保持细胞活性,如观察细胞质环流、观察细胞中的线 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等实验,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经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时,经过盐酸处理后,细胞已经死亡。据此答题。‎ ‎【详解】A、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碘液无法进入细胞将淀粉染成蓝色,A错误; ‎ B、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B正确; ‎ C、在细胞保持活性的条件下,苏丹Ⅲ无法进入细胞将脂肪染色,C错误; ‎ D、在细胞保持活性的条件下,甲基绿吡罗红无法进入细胞将DNA 和RNA染色,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碳原子多少决定的 B. 氨基酸和蛋白质都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C. 蛋白质中折叠的肽链被解开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 D. 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不能检测出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 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决定的,A错误;‎ B、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 ‎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中折叠的肽链被解开时蛋白质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C正确; ‎ D、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蛋白质,因此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能检测出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8.下边表示糖类的一个转化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 A. 发生转化的四种糖均能发生水解 B. 完成该转化过程的可以是植物体 C. 发生转化的四种糖的分布场所不同 D. 麦芽糖和淀粉都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淀粉是植物多糖,糖原是动物多糖,根据题意“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在生物体中将淀粉分解最终合成糖原,可以看出是在动物体内完成的。‎ ‎【详解】A、葡萄糖是单糖,是不能水解糖,A错误;‎ B、糖原是动物多糖,植物不能合成糖原,B错误;‎ C、发生转化的四种糖的分布场所不同,淀粉和麦芽糖分布于植物细胞,糖原分布于动物细胞,葡萄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C正确;‎ D、麦芽糖是植物二糖,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质中,只有磷脂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B. 脂肪只存在于脂肪细胞中 C. 某些脂质可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D. 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多糖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 ‎1、脂肪: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1)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3)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参与动物细胞膜构成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A错误;‎ B、脂肪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B错误;‎ C、某些脂质可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如性激素,C正确;‎ D、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多糖多,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 血细胞中的水大部分是自由水 C. 细胞内结合水的含量与新陈代谢强度无关 D. 自由水可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与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自由水 结合水 形式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详解】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A正确;‎ B、血细胞中的水大部分是自由水,B正确;‎ C、细胞内结合水的含量与新陈代谢强度有一定的关系,自由水的比例越高、结合水的比例越低,新陈代谢越旺盛,C错误;‎ D、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可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与化学反应,D正确。‎ 故选C。‎ ‎11.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 A. 调节渗透压 B. 组成细胞内化合物 C. 维持正常PH D. 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无机盐作用的考查,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渗透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失水;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 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促进细胞从高盐、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这个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渗透压的调节,A正确;‎ B、题干中没有涉及钠离子参与化合物的组成,B错误;‎ C、题干中没有涉及钠离子参与酸碱度的调节,C错误;‎ D、液泡内的Na+不参与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12.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①②形成的复合物与细胞间的识别关系密切 B. 将图乙铺在水面上,A与水面接触 C. 由②参加的物质跨膜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 D.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②有关,而与③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细胞膜的成分包括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以及多糖,其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多糖,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A端表示亲水一端,B端表示疏水一端。‎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多糖,②表示蛋白质,两者组成的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关系密切,A正确;‎ B、图乙中的A部分表示亲水端,B端表示疏水端,因此将磷脂分子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B正确;‎ C、参与物质跨膜运输的②为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协助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C正确;‎ 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均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磷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膜的化学组 成,并识别图中数字标号表示的物质;识记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和疏水端;识记糖蛋白的组成 和生理作用等知识。‎ ‎13.如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数量有关 C.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 ‎【详解】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方式a,A错误;‎ B、方式b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所以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 C、方式a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C错误;‎ D、细胞呼吸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方式a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方式b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不一定需要能量,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 A. 并不是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细胞核中 B. 细胞核不仅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C. 在细胞分裂周期中,当染色质成为染色体时,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D. 在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变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的DNA中,还有少部分储存在细胞质的DNA中,A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在细胞分裂周期中,前期染色质成为染色体时,核膜、核仁逐渐消失,C正确;‎ D、在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D错误。‎ 故选D。‎ ‎15.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每一个单体都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B. 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一般要消耗ATP C. 不同多聚体的单体之间的化学键相同 D. 多聚体最终水解的产物不一定是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详解】A、每一个单体都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A正确;‎ B、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是耗能过程,都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B正确;‎ C、不同多聚体的单体之间的化学键一般不同,如蛋白质的连接的化学键是肽键,核酸连接的化学键是硫酸二酯键,C错误;‎ D、多聚体最终水解的产物不一定是单体,如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不是单体核苷酸,而是磷酸、碱基和五碳糖,D正确。‎ 故选C。‎ ‎16.测定下列哪项可简便且准确判断贮存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 A. 有无酒精的生成 B. 有无水的生成 C. 有无有机物消耗 D. 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种类及其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有无酒精生成,只能判断小麦种子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A错误;有无水生成 ,只能判断小麦种子是否进行了有氧呼吸,B错误;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消耗有机物,因此依据有无有机物的消耗不能判断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小麦种子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产生2molCO2,小麦种子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消耗6molO2,同时产生6molCO2,因此测定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可简便而且准确判断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D正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B. 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无关 C. 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tRNA是在细胞核内合成,其运出细胞核需要经过核孔,B错误;‎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应是基因发生了突变,C正确;‎ D、核膜是由两层膜,每层都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应是4层磷脂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18. 下列生理过程在生物膜上发生的是 A. 水绵细胞内CO2的固定 B. 人体细胞内DNA分子的复制 C. 人体细胞内丙酮酸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D. 酵母菌细胞内[H]与O2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绵细胞内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 B、人体细胞内DNA分子的复制主要在细胞核,B错误;‎ C、人体细胞丙酮酸分解成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酵母菌细胞内[H]和氧气结合线粒体内膜上,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 如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 B. 图乙中液面不能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 图丙中③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D. 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a为半透膜外液、b为半透膜内液、c为半透膜,当b溶液浓度高于a溶液时,装置会发生“渗透吸水”而呈现液面上升现象;2、图乙所示,随着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减小及漏斗内液体重力的影响,水面上升速率减小直到不再上升.‎ ‎3、图丙中的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膜、④为细胞质、⑤为液泡膜,其中③④⑤统称为原生质层,植物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详解】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半透膜两侧的溶液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A正确;图乙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水与从烧杯进入漏斗内的水的量相同,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a的浓度仍小于b,B错误;图丙中③细胞膜、④细胞质、⑤液泡膜组成原生质层,C正确;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就相当于动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及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和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20.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B. 线粒体合成的ATP不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C. 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通过细胞呼吸,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供给细胞生命活动需要,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对ATP的大量需求;ATP合成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细胞呼吸合成的ATP用于主动运输等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质和细胞核这都需要消耗ATP,因此都有ATP的分布,A正确;‎ B、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可以进入细胞核中,被细胞核内的生命活动利用,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产生ATP,C正确;‎ D、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非常迅速,因此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正确。‎ 故选B。‎ ‎21.核糖不可能是下列哪一种物质的组成成分 A. HIV B. 核糖体 C. ATP D. 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糖是一种五碳糖,是构成RNA的成分,而脱氧核糖是构成DNA的成分;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RNA转化含有核糖,A错误;‎ B、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rRNA转化含有核糖,B错误;‎ C、ATP由腺苷和磷酸基团组成,而腺苷又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C错误;‎ D、噬菌体是D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不含有RNA,因此不含核糖,D正确。‎ 故选D。‎ ‎22.如图为用同一种酶进行的不同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研究的酶是淀粉酶 B. 图甲曲线是研究该酶具有高效性的结果 C. 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是7‎ D. pH=2与温度为20℃条件下酶活性减弱的原因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并受到温度、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有最高的催化效率。‎ ‎【详解】A、根据图丙可知,该酶可以催化麦芽糖水解,应是麦芽糖酶,A错误;‎ B、图甲曲线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B错误;‎ C、根据甲图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位于20℃~40℃之间,不能确定为30℃,C错误;‎ D、过酸的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温度影响酶活性的特点理解不准确。图甲中可以判断30℃时酶的活性最高,但只能确定酶的最适温度位于20℃~40℃之间,不能确定为30℃。‎ ‎23.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 探究课题 ‎ 选用材料与试剂 ‎ ‎①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 ‎②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③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④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温度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影响不大,一般用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中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可溶性淀粉,所以材料选取不合适,C错误; D、pH值不仅影响酶的活性,也会影响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ACD。‎ ‎24.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A.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 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C. 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D.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本题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不能说明是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BCD、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是新合成的,末端说明发生变化的是在远离A的P容易发生相应变化,含量变化不大和ATP的合成说明有部分ATP分解,故B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ATP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25.下列关于“葡萄糖丙酮酸CO2”的物质转化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蓝藻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过程①和过程②‎ B. ①、②过程可在同一场所进行,也可在不同场所进行 C. ①过程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可在线粒体中进行 D. ②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蓝藻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可以同时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A正确;‎ B、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同时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正确;‎ C、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只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发生于动植物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将题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 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 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 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黑暗条件下,细胞只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CO2扩散至细胞外,因此①增大、④减小;A正确;‎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①增大、③减小;B错误;‎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②、③保持不变;C正确;‎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②减小、④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细胞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细胞代谢时相应物质含量的变化。‎ ‎27.关于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其中以无氧为对照组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黄再变绿 C. 酵母菌无论进行何种呼吸,其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 D. 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甲、乙两组互为对照,A错误;‎ 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C正确; ‎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溶液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 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求考生在平时 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8.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 D.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左移,b点右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点时CO2的吸收速率是0,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CO2浓度是CO2补偿点;b点为CO2饱和点,b点后随着CO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不再增加,据此分析。‎ ‎【详解】A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不变,则需要提供更多CO2,才能使植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a点应右移,同时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暗反应受到限制,因此CO2饱和点降低,即b点向左移,故AB错误; C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上升,呼吸速率不变,这时在较低浓度CO2下就能达到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故a点左移,而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会产生更多的ATP和[H],利用CO2能力上升,需要更高浓度的CO2才达到CO2饱和点,所以b点右移,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 ‎29. 下列有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细胞与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 B. 细胞的产生和凋亡可同时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体中 C.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D. 分化后的细胞的增殖能力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精细胞一般不再分裂,所以细胞内染色体不再变化,A错误;‎ B、多细胞生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的不断增殖,但部分细胞又在不断凋亡,B正确;‎ C、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细胞内脂褐色素的积累的结果,C错误;‎ D、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增殖能力越低,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0.下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 B. 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甲时期 C. 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丁;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丙 D. 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是作用于丙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其中甲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乙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向内凹陷,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A正确; 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即甲时期,B正确; 染色体出现于分裂前期,即丁时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单体的时期是末期,即丙时期,C正确;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即丁时期,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是作用于丁图,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 如图所示为人工培养的肝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细胞周期时长为14小时 B. 染色体数量倍增发生在I段 C. II段可以看到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D. 基因突变最可能发生于III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时间应为20小时,A错误; 染色体倍增发生在Ⅱ段,B错误; 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逐渐变成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C正确; 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分裂间期。D错误。所以C选项正确。‎ ‎32.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变的细胞中 B. 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RNA片段 C. 原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 细胞中1个原癌基因突变就可导致癌症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癌基因在正常的细胞中也存在,A项错误;‎ B、原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项错误;‎ 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C项正确;‎ D、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1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导致癌症发生,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列关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选材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红色花瓣比白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同一材料的不同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若采用有色溶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也可用于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 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 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详解】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 B、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 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错误; ‎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因此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正确; ‎ D、采用有色溶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也可用于质壁分离的实验实验,无色的液泡的体积变小,D正确。‎ 故选B。‎ ‎34.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 假设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一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一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二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二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相等,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故A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说明没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故B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故C正确;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即没有氧气的消耗,也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说明酵母菌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装置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5.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适当增加光强度,a点将左移 C. 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等 D. 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自变量是不同的植物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 ‎【详解】甲植物在a点时,净光合速率=0,故a之前已经开始,A错误;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大,呼吸速率不变,故a点左移,B正确;二氧化碳浓度为b时,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二者的呼吸速率不同,总光合强度不相同,C错误;在二氧化碳饱和点之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光合速率加快,超过二氧化碳的饱和点之后,光合速率不变,D错误。故选B。‎ ‎【点睛】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点时,二者净光合速率相同,若呼吸速率不相同,总光合速率不同。‎ ‎36. 下列有关5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烟草花叶病毒  ②酵母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 A. ①和②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突变 B. 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 C. ②③④⑤都具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 ②③都是需氧型生物,且都能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可以复制增殖,‎ ‎ ②酵母菌是真菌,真核生物,含有遗传物质,能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③是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B错误; ②③④⑤都具细胞结构,③④是原核细胞生物,②⑤是真核细胞生物,且都有细胞壁,C正确; ②是兼性厌氧生物,可以有性生殖,③是需氧型生物,无性繁殖,D错误。答案是C。‎ ‎37.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 798、2和2 B. 798、12和10‎ C. 799、1和1 D. 799、11和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脱下的水分子数=肽键数目=氨基酸数-肽链数,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该蛋白质至少有氨基和羧基分别为m个。‎ ‎【详解】根据题意,氨基酸有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为800-2=798个,每形成一个肽键要消耗一个氨基和羧基,所以氨基数=氨基总数-肽键数=810-798=12,羧基数=羧基总数-肽键数=808-798=10,B正确。‎ ‎38.如图表示温度对某种植物在光照下和黑暗中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单位:mg/h)的影响情况。已知除了温度变化之外,其他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等)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图中曲线,无法确定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B.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光合作用所需的CO2量 C. 图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 环境温度超过25℃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会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随着温度的上升,黑暗中CO2的释放量不断增大,所以根据图中曲线,无法确定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A正确;‎ B、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是净光合速率,表示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B错误;‎ C、由于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实线表示呼吸速率,所以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错误;‎ D、环境温度超过25℃时,净光合速率有所减小,但仍大于0,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仍在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睛】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 ‎(1)解答有关光合作用的坐标曲线时,要注意对“四点三趋势”(起点、折点、交点和终点以及升、平、降三种变化趋势)的生物学意义的分析,命题者常从这些特征性的地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2)光合总产量和净产量的常用判断方法:若CO2‎ 的吸收量出现负值,则纵坐标为光合净产量;光下植物对CO2吸收量、O2的释放量和有机物的积累量都表示为净产量;生理过程中,光合作用对CO2吸收量、O2的释放量和葡萄糖的生成量表示总量。‎ ‎39. 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如图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该蛋白( )‎ A. 无法继续合成 B. 可以进入高尔基体 C. 可以被加工成熟 D. 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现在P肽段缺失,肽链无法进入内质网,也就无法分泌到细胞外,故选D。‎ ‎40.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②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 ‎③表示的是DNA,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④表示的是RNA,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大圆圈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①和④.‎ 故选:D.‎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 ‎(2)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__。b、c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 ‎(3)Na+、K+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所示曲线。‎ ‎(4)若图甲表示的是白细胞的细胞膜,其吞噬病毒的方式为________。这种运输方式依赖膜的__________。‎ ‎(5)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做材料。‎ ‎【答案】 (1). D 糖蛋白 (2). 氧气 (3). 二氧化碳 (4). 乙 (5). 主动运输 (6). 丙 (7). 胞吞 (8). 流动性 (9).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是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代表糖蛋白,有糖蛋白的一侧是 膜的外侧;a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进细胞;b、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进出细胞;d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出细胞。图乙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细胞外液呈正相关,表示自由扩散;图丙物质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表示主动运输。‎ ‎【详解】(1)图甲中D表示糖蛋白,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b、c分别表示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因此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图乙曲线所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也是自由扩散。‎ ‎(3)Na+、K+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符合图丙所示曲线。‎ ‎(4)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方式为胞吞,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准确判断图甲中各个大写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和各个小写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式的类型。‎ ‎42.如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_ 。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2)如下图所示中与图甲中c点相符合的是______。请写出下图B所发生的生理过程反应式_________。‎ ‎(3)图乙中e点与d点相比较,在短时间内,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e点与f点相比较,在短时间内,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4)图甲中,当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1、M2的大小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1、N2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1__M2、N1________N2。(填“﹥”,“﹤”,“﹦”)‎ ‎【答案】 (1). A (2). A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3). 右移 (4). D (5).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6). 低 (7). 高 (8). = (9).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 点时,植物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植物细胞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 植物为阳生植物,B 为阴生植物。乙图表示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强度影响曲线。题(2)图中:A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B状态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C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D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表示阳生植物,其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会受到显著影响;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则其叶绿素合成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因此图甲中的b点(补偿点)将右移。‎ ‎(2)图甲中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对应于图D所示状态;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B只发生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所发生的生理过程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3)据图分析,乙图中e点的光照强度大于d点,光反应强度大,合成的ATP、[H]多,因而还原的C3多,所以e点的C3含量较d点低;e点的CO2浓度比f点的高,因而固定的CO2 多,合成的C3也多,所以e点C3含量较f点高。‎ ‎(4)据图分析,图甲中当光照强度为g时,植物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1、M2为净光合作用,两者相等;而有机物合成速率N1、N2的表示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由于A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大,所以A植物的真正的光合速率N1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甲中各点和各个线段之间的含义,并能够根据题(2)各图中二氧化碳在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箭头关系判断各自的生理状态。‎ ‎43.图甲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乙、图丙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图像。回答问题:‎ ‎(1)细胞增殖包括______________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图甲中AD段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_________。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图乙、图丙分别处于图甲中的________、 ______段(填字母)。‎ ‎(3)图乙细胞的下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__________。与图丙相比,此时期乙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 ‎(4)图丙结构H为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质准备 (2). 适度生长 (3). 着丝点分裂 (4). CE/DE (5). FG (6). 1:2:2 (7). 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 (8). 细胞板 (9). 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FG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构H为细胞板。‎ ‎【详解】(1)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图甲中AD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生长。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乙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对应于图甲中的DE段;图丙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对应于图甲中的FG段。‎ ‎(3)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其下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 1:2:2。图乙为动物细胞,其前期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的,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4)图丙结构H为细胞板,其作用是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及其特点,判断图甲中各个线段的含义和可以代表的时期,并能够判断图乙、图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44.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酿制葡萄酒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它的代谢类型是__,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反应式为:___。‎ ‎(2)某同学自酿葡萄酒时,在发酵后期向发酵液中通入空气,并将发酵液置于30℃-35℃环境中,结果发现发酵液中有____出现,这类微生物在糖类缺乏时可以使_转化为___,后者再转化为___(物质)。‎ ‎(3)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先将切好的豆腐块放置在笼屉内,为使毛霉发酵充分,必须提供适宜的温度和__________等条件。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菌丝来自于_____________。密封腌制时添加卤汤,卤汤中的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会导致__________。‎ ‎【答案】 (1). 异养兼性厌氧 (2). C6H12O6 →(酶)2C2H5OH (酒精)+ 2CO2 + 能量 (3). 菌膜 (4). 乙醇 (5). 乙醛 (6). 醋酸 (7). 湿度 (8).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9). 其他微生物生长(腐乳腐败)‎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 ‎、腐乳制作的原理: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2C2H5OH(酒精)+ 2CO2 +能量。‎ ‎(2)醋酸菌是嗜氧菌,其生存的适宜温度是 30℃-35℃,因此在葡萄酒发酵后期通入空气,并将发酵液置于30℃-35℃环境中,发酵液中会出现醋酸菌的菌膜;在糖类缺乏时,醋酸菌可以使乙醇转化为乙醛,后者再转化为醋酸 ‎(3)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先将切好的豆腐块放置在笼屉内,为使毛霉发酵充分,必须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菌丝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密封腌制时添加卤汤,卤汤中的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会导致其他微生物生长(腐乳腐败)。‎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弄清楚各个发酵过程的菌种代谢类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45.请回答与大肠杆菌纯化培养有关问题:‎ ‎(1)制备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培养基在接种前要进行______灭菌。‎ ‎(2)纯化大肠杆菌 ‎①通过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连续划线操作,将聚焦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 ‎②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_____(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为什么?________。‎ ‎(3)讨论分析 ‎①纯化大肠杆菌时,__________(可/不可)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防止杂菌感染。‎ ‎②用该方法分享大肠杆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肠杆菌与酵母菌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调pH (2). 高压蒸汽 (3). 平板划线法 (4). 是 (5). 需要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6). 不可 (7). 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8). 大肠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解析】‎ ‎【详解】(1)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pH,培养基在接种前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①通过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连续划线操作,将聚焦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种方法称为平板划线法。‎ ‎②因需要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故需要设置对照。‎ ‎(3)讨论分析 ‎①纯化大肠杆菌时,不可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防止杂交污染,抗生素也可以杀死大肠杆菌。‎ ‎②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③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