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平行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平行班)(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平行班)‎ 一、单选题 ‎1. 以下各组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的是 A. 脂肪酸、脂肪酶 B. 磷脂、核酸 C. 丙酮酸、丙氨酸 D. 糖蛋白、肝糖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脂肪酸中只含有C、H、O,A错误;磷脂由C、H、O、N、P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B正确;丙酮酸由C、H、O组成,丙氨酸是氨基酸,由C、H、O、N组成,C错误;肝糖原属于糖类,含有C、H、O,糖蛋白含有C、H、O、N等元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只要考生识记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即可。‎ ‎2.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若含18O的氨基酸在b过程中产生了H218O,则18O标记的是氨基酸中的羧基 B. 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C. 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称为胞吐 D. 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则出现3H的部位依时间顺序为①③⑤②⑥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脱水缩合反应,一个氨基酸的羧基提供一个-OH,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提供一个-H,-OH和-H合成水分子。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仅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参与,还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直接有关的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详解】A、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反应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提供一个-OH,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提供一个-H,-OH和-H合成水分子,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碘由浓度低运输到浓度高,逆浓度梯度运输,则为主动运输.故B正确。‎ C、甲状腺球蛋白在细胞膜内被一层膜包围,形成小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并向细胞外张开,使内含物排出细胞外,这种现象为胞吐.故C正确。‎ D、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在细胞中逐渐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这整个合成和运输过程经历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即①③②⑥④,故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D.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膜成分的间接转化 ‎【答案】B ‎【解析】‎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并且基本骨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即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A项正确;生物膜是指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共同组成的膜系统,即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而生物体内的肠系膜、腹腔大网膜不属于生物膜,B项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膜属于生物膜系统,C项正确;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膜成分的间接转化,D项正确。‎ ‎4.将相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图。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B. 细胞吸收M方式为主动运输 C.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D. 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特点,能够根据柱形图获得有效解题信息。‎ 分析题图:物质M的浓度增大的时候,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限制;通入空气后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该物质运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 ‎【详解】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而物质运输速率没有增加,可能物质M的载体蛋白饱和,因此说明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A正确;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和能量,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通入空气后不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D错误;故选A。‎ ‎5. 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图示过程只能在光下进行 D. 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过程表示以葡萄糖为反应物,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应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的水,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的O2。‎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②物质依次是H2O和O2,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均可以产生[H],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有氧呼吸不需要光照,C错误;‎ D.产物水中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氧气,而不是葡萄糖中的氧,D错误。‎ 故选A。‎ ‎6.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表面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等有关,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表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详解】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糖蛋白,A正确;‎ 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 细胞膜上不含脂肪,C错误;‎ 细胞膜上不含核酸,D错误;‎ 答案选A。‎ ‎7.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催产素和血管舒张素均为九肽,但它们的功能差异很大,完全取决于构成两者的氨基酸种类 B. 由三个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构成的三肽最多有27种 C. 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但并未引起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断裂 D. 肽键中元素组成的不同也是影响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催产素和血管舒张素均为九肽,结构不同取决于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故A错误;若有足量的三种氨基酸,则它们能形成多肽的种类还取决于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数,若该多肽由n(n≥)个氨基酸组成,由其种类最多是3n种,故B错误;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失去空间结构,但并未引起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断裂,故C正确;肽键(-NH-CO-)中元素组成相同,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多样性和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 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 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化学能等,但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A错误;‎ B.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故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B正确;‎ C.线粒体合成ATP需依赖氧气,叶绿体合成ATP不需要氧,C错误;‎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选项有几项 ( )‎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②酵母菌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③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⑥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故①正确;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而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故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故②错误;鸡血红细胞含有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故③正确;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故④错误;天花病毒只含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两部分,利用宿主细胞内的DNA聚合酶,而不含有DNA聚合酶,故⑤错误;⑥原核生物不含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故⑥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数目 C. 氨基酸种类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层次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等空间构型的变化→蛋白质。‎ ‎【详解】A、烫发时,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故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正确; ‎ B、该过程中,氨基酸数目未改变,错误; ‎ C、该过程中,氨基酸种类没有增多或减少,错误; ‎ D、该过程中,只是二硫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故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改变,错误; ‎ 故选A。‎ ‎11.如图甲为最适温度下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的CO2随O2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绿色植物在一昼夜中密闭容器内的CO2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的氧气浓度为6%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图1氧气浓度大于18%后,氧气不再是有氧呼吸的限制因素 C. 图2中a点对应的时间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 单独就图2看不能得出一昼夜有机物是否有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强度增加,无氧呼吸强度减弱;氧气浓度大于18%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不再增加。图2中,a、b两点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一昼夜后有没有有机物的积累,要看最终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若浓度降低有有机物的积累,否则没有。‎ ‎【详解】A、氧气浓度为6%时,由于无法判断消耗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的关系,所以不能判断苹果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氧气浓度大于18%后,氧气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不再增加,说明氧气此时不再是有氧呼吸的限制因素,B正确;‎ C、图2中,a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 D、单独就图2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能得出一昼夜有机物是否有积累,D错误。‎ 故选:B。‎ ‎12.关于呼吸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水产生的细胞呼吸一定是有氧呼吸 B.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ATP C. 酵母菌细胞呼吸中,若VCO2/VO2小于4/3,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 D.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同学只做了如图装置,若a中液滴往左移动,b中液滴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无氧呼吸只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有水产生的细胞呼吸一定是有氧呼吸,A正确;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ATP,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B正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放出的CO2之和与吸收的O2之和的比是4:3,所以若测得VCO2/VO2小于4/3,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C正确;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同学只做了如图装置,若a中液滴往左移动,说明有氧气消耗,b中液滴右移,说明二氧化碳的产生大于氧气的消耗,即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酵母菌兼性厌氧性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13.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 B. 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D.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能力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先升高,释放能量增加,有利于抵御寒冷;但持续冷害,会使呼吸减弱,供能不足,导致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能力下降;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对可溶性糖消耗减少,使得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 ‎【详解】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而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B错误;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减少,导致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呼吸速率增强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但是长期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较低,呼吸速率降低,影响细胞的供能。‎ ‎14.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装置(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装置中微生物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可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B. 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植物无氧呼吸的强度 C. 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 D. 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植物有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量则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故能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A正确;‎ B、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不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强度,B错误;‎ C、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C错误;‎ D、在遮光条件下.植物能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D错误。‎ 故选:A。‎ ‎15.取三个玻璃瓶,两个用黑胶布包上,并包以锡箔,记为A、B瓶,另一个白瓶记为C瓶,其中B、C瓶中放入长势良好的同种植物。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A瓶以测定水中原来的溶氧量(初始值)。将B、C瓶沉入取水深度,经过一段时间,将其取出,并进行溶氧量的测定。错误的一项是 A. 有初始值的情况下,黑瓶中氧气的减少量为有氧呼吸量 B. 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氧气的增加量为净光合作用量 C. 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与黑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之和即总光合作用量。‎ D. 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与黑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之差即总光合作用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黑白瓶法:也是一种定量测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方法。原理及方法:取三只玻璃瓶,一只用黑胶布包上,并包以锡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以测定水中原来的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深度,经过24小时或其他时间,将其取出,并进行溶氧量的测定,黑瓶中的浮游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黑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而白瓶完全被曝晒在光下,瓶中的浮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白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增加。所以通过黑白瓶中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以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详解】黑瓶B中的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有初始值的情况下,黑瓶中氧气的减少量为有氧呼吸量,A正确;白瓶C中的植物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在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氧气的增加量为净光合作用量,B正确;黑瓶中的氧气变化量为有氧呼吸的消耗量,白瓶中的氧气变化量是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差值,因此在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与黑瓶中测得的现有氧气量之差为总光合作用量,C错误、D正确。‎ ‎16.以下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在剧烈运动中,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吸能反应也增强 B. 人体在紧张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或化学能 D.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答案】B ‎【解析】‎ 人体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多,ATP合成的速率加快,则吸能反应也增强,A正确;ATP、AD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体紧张时,ATP合成速率与ADP的产生速率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或化学能,C正确;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正确。‎ ‎17.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第一步应将酶与底物进行混合 B. 运用淀粉酶、蔗糖、淀粉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可用碘液检测 C. 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不适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真核细胞内合成的酶都要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温度、pH等。‎ ‎【详解】A.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样的pH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而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A错误;‎ B. 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分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加碘液都不会变蓝色,B错误;‎ C. 加热会加速H2O2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不宜以H2O2为底物,C正确;‎ D. 真核细胞胞中的胞内酶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也不需要细胞膜的胞吐作用,D错误。‎ ‎18.将长势一致的A、B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容器内,给予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每隔5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较低CO2浓度的环境中,B植物固定CO2的能力比A植物强 B. 10min之前,B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C. 在两条曲线交点M处两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相等 D. 20min以后,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植物和时间,因变量是小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由图可知,B植物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故在较低CO2浓度的环境中,B植物固定CO2的能力比A植物强,A正确;‎ B、10min之前,B植物所处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B正确;‎ C、在两条曲线交点M处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呼吸速率未知,故真正光合速率无法判断,C错误;‎ D、20min以后,A、B两种植物所处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正确。‎ 故选C。‎ ‎19.某同学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 )‎ A. 液面上升的速率先逐渐加快后逐渐减慢最终维持稳定 B. 水分子只能通过半透膜从清水向蔗糖溶液扩散 C. 当漏斗内液面保持不变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扩散 D. 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烧杯内是清水,漏斗内是蔗糖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不允许蔗糖溶液通过,漏斗内渗透压高于烧杯,因此从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多于由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水分子。‎ ‎【详解】A、液面上升的过程中,漏斗两侧浓度差减小,则速率起始最快,之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A错误;‎ B、在在长颈漏斗内液面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清水向蔗糖溶液扩散,也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只是水分子进去的多,出来的少,B错误;‎ C、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仍然存在水分子的扩散,只是扩散达到动态平衡,C错误;‎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D正确。‎ 故选:D。‎ ‎20. 姜汁中含有一种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某同学向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mL新鲜姜汁,加入不同温度的400mL牛奶,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00℃时酶的分子结构破坏,酶失去活性 B. 60℃是该酶催化牛奶蛋白质凝固的最适温度 C. 将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 D. 若用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则牛奶均不能凝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A、100℃时,15min后牛奶仍未凝固,是因为高温使酶失活,A正确;‎ B、60℃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B错误;‎ 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运用了平行重复的原则,C正确;‎ D、若用煮沸的姜汁、酶失去活性,重复这项实验,则牛奶均不能凝固,D正确;‎ 故选:B.‎ 考点:酶的特性.‎ 二、原文填空题 ‎21.(1)细胞核的功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鉴定酒精用____________;鉴定二氧化碳除了用澄清石灰水还可以用__________。‎ ‎(3)ATP全名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_,A中含有的单糖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__________两大类,在环境条件不良时更容易破坏的是__________。‎ ‎(5)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上,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信息库 (2). 重铬酸钾水浴液 (3).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4). 三磷酸腺苷 (5). 腺苷 (6). 核糖 (7). 类胡萝卜素 (8). 叶绿素 (9). 类囊体薄膜 (10).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物质的鉴定及染色:‎ ‎【详解】(1)细胞核是DNA的主要场所,DNA中储存了遗传信息,故细胞核的功能:一是遗传信息库;二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酒精遇酸性重铬酸钾水浴液变为灰绿色;鉴定二氧化碳除了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ATP全名为三磷酸腺苷,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核腺嘌呤组成,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4)绿色植物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其中叶绿素容易被破坏。‎ ‎(5)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中需识记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理解性记忆相关知识点,即可答题,需要注意的是尽量用课文原话答题。‎ 三、读图填空题 ‎22.下图是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测定装置图及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玻璃瓶中的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测定光合速率时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即是______________(“净光合速率” 或“实际光合速率”)。测定呼吸速率时,应将整个装置放在________环境中.‎ ‎(3)曲线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在A、B点时都可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在曲线中,限制A-F段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若曲线图表示该植物在30℃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降低到25℃,理论上分析D点将 ________(左移、右移、不变)。‎ ‎(5)利用上述实验装置,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光照下CO2吸量/mg.h-1‎ ‎1.00‎ ‎1.75‎ ‎2.50‎ ‎3.00‎ ‎3.75‎ ‎3.50‎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1‎ ‎0.50‎ ‎0.75‎ ‎1.50‎ ‎2.00‎ ‎2.25‎ ‎3.00‎ 若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的条件下,该植物体能否生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 ‎【答案】 (1). 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2). 净光合速率 (3). 黑暗 (4). 线粒体 (5). 光照强度 (6). 右 (7). 能生长 (8). 因为12 h光照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比12 h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多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左装置中的NaHCO3溶液可分解提供二氧化碳,从而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因此装置内的气体量变化表示氧气的变化量,该氧气的变化量可以用图中的水滴移动的距离表示,该距离表示净光合速率。表格中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图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测定装置图。当测定装置用来测量光合速率时,小玻璃瓶中应放入适量的NaHCO3溶液,NaHCO3分解产生CO2,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稳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2)图中装置二氧化碳供应充足且稳定不变,故影响液滴移动的是氧气量的变化,所以测定光合速率时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表示氧气释放量,可表示净光合速率。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测定呼吸速率时,整个装置必须放在黑暗环境中,以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曲线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在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为线粒体。B点时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所以植物叶肉细胞在A、B点时都可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在曲线中,A-F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加快,所以限制A-F段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4)若曲线图表示该植物在30℃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降低到25℃时,光合速率增加,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大,所以理论上D点将右移。‎ ‎(5)若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的条件下,则一昼夜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光照下的有机物积累量-黑暗下的呼吸消耗量=2.50×12-1.50×120,故该植物有机物含量会增加,即能够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四、探究题 ‎23.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和该细胞内进行的某种代谢活动, 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同学绘制的甲图中有两处错误,他多画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规律的消失和重建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序号),结构[⑦]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 ‎(3)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时,仅需要结构[①]上的载体协助,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_。‎ ‎(4)乙图过程A和过程B进行的场所分别是甲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请写出乙图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 ‎【答案】 (1). ③中心体 (2). ⑥叶绿体 (3). ⑧⑨ (4). DNA和蛋白质 (5). ‎ 协助扩散 (6). ⑤和② (7). C6H12O6 + 6H2O+6O26CO2 + 12H2O+能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 ①是细胞膜,②是线粒体,③是中心体,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叶绿体,⑦是染色质,⑧是核膜,⑨是核仁。‎ 分析图乙:过程A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B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详解】(1)因为该同学绘制的甲图为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应该没有③中心体和⑥叶绿体。‎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⑧核膜和⑨核仁会有规律的消失和重建,结构[⑦]是染色质,其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时,仅需要 [①]细胞膜上的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故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最可能是协助扩散。‎ ‎(4)乙图过程A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⑤中,过程B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②中。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为:C6H12O6 + 6H2O+6O26CO2 + 12H2O+能量。‎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图,考查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各阶段反应式及反应场所。熟悉相关知识点根据题意答题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