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解析版)
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导管、木纤维和花粉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 B. 胃蛋白酶、甲状腺激素、抗体等物质都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成功意味着病毒可构成一个生命系统 D.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代谢和繁殖离不开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都不属于生命系统。 【详解】A、植物的导管、木纤维是死细胞,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花粉是活细胞,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A错误; B、胃蛋白酶、甲状腺激素、抗体等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错误; C、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错误; D、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即使病毒也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D正确; 故选:D。 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罕见好氧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菌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实现增殖 B. 该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生产者 C. 控制该菌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 D. 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题干信息在新的题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A错误. 该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 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错误. 细菌没有线粒体,D错误. 【点睛】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中除了核糖体没有其它细胞器。 3.生物学研究常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 B. 转换为高倍镜时,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 C. 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D. 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有时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下方,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A正确;转换为高倍镜时,若图像不清晰,则应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但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B错误;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过程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因此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C正确;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若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色泽很浅,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D正确。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4.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蔬菜中的草酸不利于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B. 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C. 和ATP一样,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草酸与食物中钙结合形成沉淀物不利于吸收,A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运氧,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B正确。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C错误。燃烧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剩下来的是无机物,D正确。 【考点定位】无机盐 【名师点睛】熟知无机盐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5.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质壁分离时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力会逐渐增大 B.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 02 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水 C. 脱氧核苷酸在细胞核形成脱氧核糖核酸时会产生水 D. 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细胞中结合水的含量高于自由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质壁分离时成熟植物细胞失水后细胞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力增大,A正确; B.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 02 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水,B正确; C. 脱氧核苷酸在细胞核形成脱氧核糖核酸时发生脱水缩合,会产生水,C正确; D. 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细胞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但自由水含量仍大于结合水,D错误。 6.关于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 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是切片→制片→染色→洗去浮色→观察 C.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和苏丹Ⅲ染液可用棕色瓶长期保存备用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碘液染色后,镜检时可观察到蓝色颗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后,液体才由蓝色变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备用,C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淀粉,用碘液染色后,镜检时可观察到蓝色颗粒,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细胞中大分子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可能通过修饰从而不被其中的水解酶水解 B.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也是其供能物质 C. 将胰岛素溶于NaCl溶液中,其空间结构被破坏,生物活性丧失 D. 细胞中运输各种离子和氨基酸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蛋白质与糖类、细胞器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溶酶体内有多种水解酶,但不会破坏自身结构,据此可推知: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可能通过修饰从而不被其中的水解酶水解,A正确;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但不是其供能物质,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将蛋白质溶于NaCl溶液中,会降低其溶解度,使其沉淀析出,但不会破坏其空间结构,因此不会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C错误;在翻译过程中,细胞质中运输氨基酸的物质是tRNA,而不是蛋白质,D错误。 8.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C.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素食者主要通过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获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需识记相关知识点进行答题。 【详解】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正确;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脂肪在机体内脏受到外力冲击时具有缓冲作用,B正确; C. 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 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分解纤维素,D错误。 9.关于下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该图示结构上可发生H2O相关的反应,但一定不会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B. X与X之间能发生脱水缩合,但X不能与其他化合物缩合反应 C.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该图示结构的通透性未变 D. 氨基酸、乙酰胆碱、葡萄糖、胰岛素等物质被识别后并进入细胞的方式都与该图中的蛋白质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含有磷脂双分子层,为生物膜结构,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胰岛素、乙酰胆碱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即可传递信息,该信号分子不进入细胞内。 【详解】图示结构含有磷脂双分子层和糖蛋白,可为细胞膜,细胞膜上可发生与H2O相关的反应,如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有多种酶的附着,可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的反应,而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上,核糖体没有生物膜,A正确;葡萄糖之间能发生脱水缩合,葡萄糖与其它化合物也能发生脱水缩合,B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C错误;胰岛素为大分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细胞内,乙酰胆碱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乙酰胆碱不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A。 10.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结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 同一个体的肌细胞与肝细胞细胞膜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相同 C. 硅尘可破坏吞噬细胞中溶酶体的膜,使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 D. 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主要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主要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详解】A、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在胞吞过程中,细胞膜也可以内陷形成囊泡,A错误; B、同一个体的肌细胞与肝细胞功能不同,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也不相同,B错误; C、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是含有生物体必需的所有的水解酶,硅肺是由于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的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C正确; D、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主要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细胞质基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有所区别 B. 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不能产生CO2 C. 哺乳动物受精卵的细胞质基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 D. 细胞核中的D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是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产生的RNA、蛋白质不同,所以不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有所区别,A正确;人体只有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正确;哺乳动物受精卵的细胞质基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精子几乎不提供细胞质,C正确;核孔具有选择性,RNA和蛋白质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而DNA不能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D错误。 【点睛】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之外的胶质状态的物质,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场所。 12.如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的代谢中心 B. ⑤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数量较多,④数目较多 D. DNA、RNA、蛋白质等主要是通过⑥进出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是核糖体,2是内质网,3是核膜,4是染色质,5是核仁,6是核孔;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而不是代谢的中心,A错误; B、⑤是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核孔数量较多,但④染色质数目不变,C错误; D、RNA、蛋白质等主要是通过⑥进出细胞核的,而DNA不能进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基础只是其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B. 体验制备细胞膜时,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C. 生物膜选择透过性是指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选择性的允许物质通过 D. 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共同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由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3、生物膜特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基础是其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且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A错误; B、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也有膜,这些膜会与细胞膜混在一起,科学家发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体验制备细胞膜时,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B正确; C、生物膜选择透过性是指生物膜只能让一些物质通过,不能让其他物质通过的性质,C错误; D、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组成的,D错误; 故选:B。 14.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 B. 1分子C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 C. 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D. 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的“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一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是基本单位之一。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依据RNA的化学组成并结合题意“ATP、GTP、CTP和UTP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A错误; B、1分子C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磷酸、核糖与胞嘧啶,B正确; C、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换言之,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C正确; D、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脱去两个磷酸基团,余下的部分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 故选A。 15.下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在无机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无机催化剂改为任何一种酶催化该反应,则b的高度一定下降 B. a+b段表示在无机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 需要的活化能 C. 只要增加底物浓度,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就会发生改变 D. 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a的高度将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a+b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a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即b);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将无机催化剂改为不同种酶催化同一反应,可能需要的活化能比a的高度高得多,A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a+b段表示在无机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 需要的活化能,B正确;增加底物浓度,并不改变酶的活性,也就是说,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变,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如果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将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显著,改变酶促条件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减弱,达到活化状态需要的能量增加,a的高度将增加,D错误。 16.如图所示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整个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详解】①表示有氧呼吸全过程,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②和③表示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④表示ATP的合成,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综上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 一定条件下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NADPH可来自水和有机物 C. 水稻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中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 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乳酸菌只能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氧呼吸过程中只消耗有机物就能产生乳酸。 2、水稻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ATP远远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详解】A、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会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进入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由于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因此氧气浓度关系为: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正确; B、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水,即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NADPH只能来自有机物,B错误; C、水稻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中产生ATP最多,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C错误; D、同一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产乳酸或酒精的酶,D错误; 故选:A。 18.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樱桃根细胞厌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 B. 图中A.B.C三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还原氢最多的是点C C. 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 D. 实验过程中可以改用CO2的产生量作为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A错误。由图可知A.B.C三点,A的有氧呼吸速率最大,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还原氢最多的是A点,故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KNO3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速率降低越慢,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故C正确。樱桃根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用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图表示用韭菜宿根进行的相关对照实验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提取色素时,要加入无水乙醇、SiO2 和 CaCO3进行充分研磨 B. 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 C. 实验结果①可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 D. 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SiO2使研磨充分,CaCO3能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所以提取色素时,要加入无水乙醇、SiO2和CaCO3进行充分研磨,A正确; B、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B错误; C、实验结果①中共有的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则分别是卜叶黄素和胡萝素,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C正确; D、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D正确; 故选:B。 20. 下图表示人体内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干细胞与白细胞的基因型不同,因此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也不相同 B. 血小板和红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NA→DNA→RNA→蛋白质 C. 图示细胞中,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 D. 白细胞能够穿过血管壁去吞噬病菌,这是因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干细胞与白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也不相同,A错误;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无DNA,无法进行图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B错误;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C正确;白细胞能够穿过血管壁去吞噬病菌,这是因为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1.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下列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B. 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1 C.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染色体散乱分布,有丝分裂的前期;乙着丝点分裂,为后期;丙着丝点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的中期。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A正确;甲、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乙中无染色单体,B错误;甲细胞处于前期,中心体倍增在间期,C错误;该生物含中心体,无细胞壁,故不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D错误。故选A。 【点睛】低等植物细胞含细胞壁、中心体,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无细胞壁。 22.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用紫花萝卜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萝卜杂交,F1中红花、白花、紫花的数量比例分别如图①②③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B. 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 C. 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既有红花萝卜,也有白花萝卜 D. 紫花萝卜的体细胞中一定含有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①、②、③分别表示紫花萝卜与红花、白花、紫花萝卜杂交的结果。图①、②的比例都是1:1,图③中紫花萝卜自交产生了性状分离的现象,且比例为1:2:1,由题干得知萝卜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可以推断出,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分别体现不同的花色性状,且杂合子表现型为紫花,白花和红花都是纯合子。 详解:红花萝卜是纯合子,所以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A正确;白花萝卜是纯合子,所以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B正确;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即都是紫花萝卜,C错误;紫花萝卜是杂合子,所以其体细胞内应该同时含有控制红花和白花的等位基因,D正确。 点睛:柱形图中第三组杂交组合为本题突破口,根据后代比例为1:2:1可知,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能够确定紫花肯定为杂合子,但是根据比例不能确定谁是显性纯合子。 23.已知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比例为Ab:aB:AB:ab=3:3:1:1。该植物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的AaBb的比例为 A. 1/32 B. 5/32 C. 1/64 D. 5/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比例为Ab:aB:AB:ab=3:3:1:1。该植物进行自交,其后代能出现的AaBb的植株雌雄配子组合方式是:Ab雌配子与aB雄配子结合,Ab雄配子与aB雌配子结合,AB雌配子与ab雄配子结合,AB雄配子与ab雌配子结合。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比例为Ab:aB:AB:ab=3:3:1:1,故雄配子中Ab占3/8,aB占3/8,AB占1/8,ab占1/8,雌配子中Ab占3/8,aB占3/8,AB占1/8,ab占1/8。根据分析可知,该植物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的AaBb的比例为(3/8×3/8+1/8×1/8)×2=5/16,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下列有关遗传的核心概念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就是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故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1 C. 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是对其假说的演绎,对测交实验的实施,是对其假说的验证。 D. 中有四对等位基因,其中Aa与Dd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成对的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本题中Aa与Dd符合分离定律,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测交后代也会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但不是性状分离,A错误;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指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B错误;假说--演绎法中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是演绎过程,实施测交试验是试验证明的过程,测交后代产生了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说明子一代产生了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验证了假说,C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中B、B不是等位基因,而是相同的基因,图中有三对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点睛】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在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提出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裂,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设计测交试验是演绎过程,做测交试验是试验证明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25. 如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B. 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 C. 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 D. 乙、丁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丙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丁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都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图中的甲、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的乙、丁细胞着丝点分裂、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而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所以甲、乙、丁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细胞,C正确; D、由于乙、丁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D错误. 故选:D.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26.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离不开细胞膜内侧的糖蛋白 B. 受精卵中来自卵细胞的染色体有50%,而DNA多于50% C. 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D. 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离不开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A错误;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受精卵中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来自卵细胞的染色体有50%,而DNA多于50%,B正确;精子进入卵细胞会发生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C正确;受精作用过程精卵随机结合,这有利于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摩尔根等人利用假说演绎法,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2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 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 B. Ⅱ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不相关 C. Ⅲ片段上某基因(M)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的女儿全正常,儿子全患病 D. Ⅰ片段上某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该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详解】Ⅰ片段为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A正确;Ⅱ片段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Ⅱ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假设致病基因为b)的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相关,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女性均正常,男性患病率为1/2,B错误;Ⅲ片段为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其上某基因(M)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的女儿全正常,儿子全患病,C正确;正常情况下,男性的X来自母亲,遗传给女儿,因此Ⅰ片段上某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该病,D正确。 【点睛】只要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就与性别相关联。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互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Y染色体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遗传。 29.用纯种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P F1 ①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 B.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 C. 由组合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但无法判断显隐性 D. 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与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D项正确;由组合② 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位于X染色体,且白眼为隐性,C项错误;根据组合①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体色遗传与性别无关,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A项正确;根据组合②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不考虑体色,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B项正确。 30.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c的内部插入一小段DNA,属于染色体畸变 B. Ⅰ、Ⅱ区段内部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C.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 控制毛色的a、b、c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详解】A、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据图分析,Ⅰ、Ⅱ为非基因序列,基因序列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b、c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C错误; D、等位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控制着不同性状的基因。a、b、c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D。 31. 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磷酸和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分子只与1分子含N碱基和1分子磷酸基团相连 C. 当DNA复制时,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 D. DNA是一种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其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代表着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中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的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 【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DNA分子片段中,末端的脱氧核糖只和1个磷酸基团相连,B错误; C、当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参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C正确; D、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极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中,D错误。 32.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放射性RNA与T4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3H—胸腺嘧啶可以标记RNA B. 与T4噬菌体DNA杂交的RNA是大肠杆菌DNA转录的 C.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大肠杆菌的基因活动逐渐受到抑制 D. 该实验结果说明T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答案】C 【解析】 胸腺嘧啶只参与DNA的合成,3H—胸腺嘧啶不能用于标记RNA,A项错误;与T4噬菌体DNA杂交的RNA是T4噬菌体DNA转录的,B项错误;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大肠杆菌内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比例下降,说明大肠杆菌的基因活动逐渐受到抑制,C项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的RNA主要以T4噬菌体DNA而不是大肠杆菌DNA为模板转录形成,可以说明DNA是T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T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RNA,D项错误。 33.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S型菌有荚膜,R型菌无荚膜 B. 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 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 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出现上清液放射性偏高一定是保温时间过短导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A、肺炎双球菌有R型和S型两类。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是无毒性的;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是有毒性的,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A正确; B、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正确; C、 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正确;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这些子代噬菌体(部分含有32P标记)将分布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D错误; 故选:D。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1)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由于32P标记的是DNA,而DNA是要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所以,理论上,当全部的噬菌体都侵入大肠杆菌时,经过离心后,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而噬菌体的外壳在上清液中,这样放射性就集中在沉淀物中。 但是,如果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或保温时间过长,新合成的噬菌体释放出来了,都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偏高,因为子代噬菌体中有一部分的遗传物质是带有放射性的。 (2)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34.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RNA聚合酶、ATP等 C. 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D. ②过程中共有64个密码子对应着20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等基础知识;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错误。 ②过程是翻译不需要RNA聚合酶,B错误. 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进而催化黑色素的合成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C正确. 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所以②过程中共有61种密码子对应着20种氨基酸,D错误. 【点睛】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图中显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35.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个男性多指患者(Aa)的下列各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①神经细胞 ②成熟的红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肌肉细胞 ⑥精细胞 A. ①②⑥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神经细胞属于体细胞,肯定含显性基因A;①不符合题意;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结构,所以肯定不含显性基因A;②符合题意;③初级性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仍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肯定含显性基因A,③不符合题意;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可能不含有基因A,④符合题意;肌肉细胞属于体细胞,肯定含有基因A,⑤不符合题意;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精细胞中可能不含有基因A,⑥符合题意。所以②④⑥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下图为真核细胞内基因Y的简图,共含有20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Y复制第2次时,需要240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①、③两处 C. 若②处T//A替换为G//C,则Y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 Y的等位基因y中碱基A不可能占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碱基对;③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该基因共有2000对碱基组成,其中碱基A占20%,则T%=A%=20%,G%=G%=50%-20%=30%。 【详解】A、该基因共有2000对碱基组成,其中碱基A占20%,则T%=A%=20%,G%=G%=50%-20%=30%,因此该基因中含有鸟嘌呤数目为2000×2×30%=1200个,则基因第2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1200×(22-21)=2400个,A正确; B、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③处,即氢键,B错误; C、若②处T/A替换为G/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Y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 D、Y的等位基因y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y中碱基A也可能占20%,D错误; 故选:A。 【点睛】DNA复制n次和第n次复制的区别: DNA第n次复制是指由第n-1次产生的DNA分子的复制,DNA的数目增加2n-1个。比如说DNA第3次复制,产生8个子代DNA,但是DNA分子数量增加了4个,这是相对于第二次复制时来说的。DNA复制n次指DNA复制n次共产生2n个子代DNA分子,DNA数目增加了2 n -1个;比如说DNA复制了3次,那么产生8个子代DNA分子,DNA数目增加了7个,是相对于原来的DNA来说的。 37.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B超检测出7号为双胎妊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5号与正常男性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25% C. B超检查可诊断出胎儿是否带有患病基因 D. 若图中?是龙凤胎,两者都正常的概率为25% 【答案】D 【解析】 根据系谱图中1和2夫妇都正常,他们生出了一个患病的6号男孩,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再根据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其后代患病8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4号,由此推断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A错误;假设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控制基因为a,则1和2号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其正常女孩5号的基因型可能为1/2XAXA或1/2XAXa;她与正常男孩(XAY)生出患病孩子(XaY)的概率1/2×1/4=1/8,B错误;B超检查只能诊断出胎儿外观形态发育是否正常,不能诊断出胎儿是否带有患病基因,C错误;由于图中6号和7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若图中?是龙凤胎,两者都正常(即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的概率为1/2×1/2=25%,D正确。 38.1916年布里吉斯(Bridges)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杂交的F1中,2000一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甲),同样2000~ 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乙)。经研究发现,甲、乙果蝇的变异是由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状的关系如表: (注:“O”代表不合性染色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果蝇的产生一定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引起 B. 乙果蝇的产生一定是父本减数分裂异常引起 C. 甲果蝇的细胞中可以找到Y染色体 D. 乙果蝇的细胞中一定找不到Y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甲果蝇是由含XwXw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形成,故一定是母本减数分离异常引起,A正确;乙果蝇是由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W的精子受精形成,故一定也是母本减数分离异常引起,B错误;甲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Y,体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C正确;甲果蝇的基因型为XWO,体细胞中不含Y染色体,D正确。 39.豌豆是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传粉。现有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3。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结实率相同的情况下,子代中AA∶Aa∶aa的比例是( ) A. 7∶6∶3 B. 4∶6∶3 C. 2∶2∶1 D. 25∶30∶9 【答案】A 【解析】 分析: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AA个体的后代都是AA,Aa的个体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运用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Aa=1:3,AA占1/4,Aa占3/4,AA自交后代全部是AA,Aa自交后代有1/4AA、2/4Aa、1/4aa,因此子代AA=1/4+3/4×1/4=7/16,Aa=3/4×2/4=6/16,aa=3/4×1/4=3/16,所以子代AA:Aa:aa=7:6:3,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对一对基因杂交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解题关键是明确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将题目转化为自交过程即可。 40.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六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该六个精细胞至少来自_____个次级精母细胞。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的染色体两两相同。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所以①②可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③⑥也可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④⑤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但是来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故图中六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次级精母细胞。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判断不同的精子是否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①如果在四分体时期,不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2种精子细胞。②如果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4种精子细胞。③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完全相同,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④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⑤若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只能判定可能来自同一个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二、非选择题 4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当成熟红细胞破裂时,仍然保持原本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红细抱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影,结果如表所示:(“+”表示有,“一”表示无)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影的形状 实验处理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糖类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_____产生的ATP供能,通过_____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__(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呼吸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根据图形和表格分析可知,A、B、C、D、E、F是细胞膜上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如G是钠钾泵,运输两种离子都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F消失,红细胞影变得不规则;试剂乙处理后,蛋白A、B消失,红细胞影还能保持。 【详解】(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蛋白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为主动运输排出Na+和吸收K+提供能量。 (2)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低渗溶液中,让其吸水涨破;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F消失,红细胞影变得不规则,说明蛋白E、F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 (3)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运输的方式等知识,掌握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能够根据浓度差等条件判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表现型为________。 (2)若表现型为紫花和红花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4紫花∶3红花∶1白花。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3)表现为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为鉴定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将该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确定出待测三种紫花亲本基因型,若子一代为1紫∶1红,则待测紫花亲本植株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 ②只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还不能确定待测亲本基因型的紫花植株是________(基因型)。若子二代中,紫花∶红花∶白花的比例为_________,则待测紫花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基因的自由组合 紫花 AaBb和aaBb 6 AaBB AABB、AABb和AAbb 3∶0∶1 【解析】 (1)据分析可知,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F1 为AaBb,全开紫花,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表现型为紫花。 (2)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1:1:2:1,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紫花(1AaBB、2AaBb、1Aabb):1红花(1aaBB、2aaBb):1白花(1aabb)=4:3:1。 (3)根据紫花:红花:白花=12:3:1,可推测出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6种.为鉴定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将该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 ①若子一代为1紫:1红,则待测紫花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②后代出现红花或白花的必含Aa,即可确定待测紫花亲本基因型的三种情况为AaBB、AaBb和Aabb,其余则不能确定,即还不能确定待测亲本基因型的紫花植株是AABB、AABb和AAbb.若紫花亲本基因型为AAbb,则子二代中,紫花:红花:白花的比例为3:0:1。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解题思路点拨: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可判断:含A基因的个体开紫花,不含A基因但含B基因的个体开红花,不含A、B基因的双隐性个体开白色.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是AaBb,F1自交得F2,根据F2中表现型比例可知,紫花植株基因型A_B_和A_bb,种类分别是4种和2种,共6种。 43.IAS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糖症,其致病的机制是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IAS患病的原因是输入了外源胰岛素,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了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外源胰岛素属于__________,IAS低血糖症属于__________病。 (2)IAS患者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___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饭后4小时,IAS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会快速下降,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自身免疫 (3). 高于 (4). 此时胰岛素分泌旺盛,但胰岛素和抗体结合无法发挥降血搪作用 (5). 大量的胰岛素和抗体分离后能正常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 【解析】 【分析】 IAS是一种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引起的低血糖症,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1)IAS是外源胰岛素引起的机体产生的胰岛素抗体,故外源胰岛素相当于是抗原,该病是由于机体产生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 (2)该患者饭后半小时,血糖含量较高,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但因为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会与胰岛素结合,故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故此时血糖含量相对于正常人较高;饭后4小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大量的胰岛素与抗体分离,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故血糖快速下降。 【点睛】根据“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判断,饭后半小时,该患者血糖含量较高;饭后4个小时,该患者血糖会快速下降。 44.研究小组探究了生长素类似物(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因变量是_________,400 mg/ L生长素类似物具有___________(增加或减少)生根数的效应。 (2)研究发现未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有些也能生根,原因是__________;与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相比,未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首次出现根需要的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方法很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 (4)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平均生根数、生根率 (2). 增加 (3). 扦插枝条上的芽能合成生长素 (4). 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 (5). 浸泡法 (6). 沾蘸法 (7). 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梳理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并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探究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据此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了生长素类似物(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生根率。题图显示:用400mg/L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平均生根数多于用0mg/L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对照组,说明400 mg/ L生长素类似物具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2)未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有些也能生根的原因是:扦插枝条上的芽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由于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所以,与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相比,未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扦插枝条首次出现根的时间较长。 (3)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4)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点睛】依据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判断生长素类似物(NAA)生理效应的方法:抓住因变量平均生根数、生根率,并且将实验组(NAA浓度大于0)与对照组(NAA为0)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NAA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45.[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酶甲、乙、丙三者的活性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通常,用清水洗涤衣服上的新鲜血迹时,不应该使用开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去除衣服上的血渍,应选择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蛋白酶甲”、“蛋白酶乙”或“蛋白酶丙”)的碱性洗衣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洗衣时在市售的蛋白酶洗衣液中添加脂肪酶,该同学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溶液的pH可以影响酶的活性,请推测pH影响某种蛋白酶活性的原因可能是其影响了酶和底物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填“羧基和氨基”、“氨基和甲基”、“羧基和甲基”或“甲基和甲基”)等基团的解离状态。 【答案】开水使血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沉淀,难以清洗 蛋白酶丙 碱性条件下只有蛋白酶丙有活性 不合理 蛋白酶会降解脂肪酶 羧基和氨基 【解析】 (1))用清水洗涤衣服上的新鲜血迹时,如果使用开水,会使血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沉淀,难以清洗。由图可知,碱性条件下只有蛋白酶丙有活性,故应选择含有蛋白酶丙的碱性洗衣粉去除衣服上的血渍。 (2)脂肪酶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会被洗衣液中的蛋白酶水解。 (3)蛋白酶和其作用的蛋白质类污渍的氨基和羧基均会发生解离,pH会影响其解离状态。 【考点定位】酶的研究 【名师点睛】“四步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1)识标:“识标明变量”。明确酶促反应曲线坐标图中横坐标(自变量)和纵坐标(因变量)的含义。 (2)析线:“析线理关系”。分析酶促反应曲线走势,明确因变量怎样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3)明点(特殊点):“抓点求突破”。明确酶促反应曲线中起点、终点、顶点、拐点、交叉点、特殊条件下的交点等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4)判断:“先分后合巧辨析”。对于多条酶促反应曲线图,根据曲线上不同标示物识别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有的曲线直接标出),首先对每一条曲线单独分析,进行比较,判断曲线间有无联系或找出相互关系,然后综合分析。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6.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猪细胞中,然后通过核移植技术培育基因编辑猪,可用于生产基因工程疫苗。下图为基因编辑猪培育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1号猪使用_________处理,使其超数排卵,收集并选取处在__________时期的卵母细胞用于核移植。 (2)采集2号猪的组织块,用__________处理获得分散的成纤维细胞,放置于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其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获得更多基因编辑猪,可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进行__________。产出的基因编辑猪的性染色体来自于_________号猪。 (4)为检测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是否被导入4号猪并正常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DNA测序 ②染色体倍性分析 ③体细胞结构分析 ④抗原—抗体杂交 【答案】 (1). 促性腺激素 (2).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4). 维持培养液的pH (5). 分割 (6). 2 (7). ①④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基因编辑猪培育过程涉及的技术手段有转基因技术、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目的基因)导入2号猪的体细胞核中,然后将2号猪的体细胞核移植到1号猪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再将重组细胞培养到囊胚并移植到3号猪的子宫中去,最后分娩产生了4号转基因克隆猪。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1号猪提供的是卵母细胞,对其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使其超数排卵,获得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进行核移植。 (2)将2号猪的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的成纤维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该细胞的培养应在37℃含5%的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其中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对图示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可以获得更多的基因编辑猪;据图分析可知,核移植的细胞核来自于2号猪,因此产出的基因编辑猪的性染色体来自于2号猪。 (4)检测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目的基因)是否导入4号猪,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的序列;目的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是蛋白质(病毒外壳蛋白),可以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检测,故选①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过程,能够弄清楚题图中不同的猪提供的结构和作用,明确核移植时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