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解析版)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 一、选择题 1.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当细胞中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其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异亮氨酸脱离苏氨酸脱氨酶,使苏氨酸脱氨酶重新表现出活性,从而重新合成异亮氨酸。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 A. 异亮氨酸的合成一定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B. 细胞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 C. 异亮氨酸的合成不需要其他酶催化其反应 D. 苏氨酸脱氨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题图分可知,苏氨酸经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需要苏氨酸脱氨酶,而该酶的活性受异亮氨酸含量的影响。异亮氨酸越多,越容易与该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导致合成异亮氨酸合成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异亮氨酸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催化,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A错误; 由题干可知,细胞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B错误; 异亮氨酸的合成不仅需要苏氨酸脱氨酶,B→C、C→D、D→E、E→异亮氨酸也需要酶催化其反应,C错误。由题干可知,苏氨酸脱氨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D。 2.氨酰-tRNA合成酶是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的酶,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研究发现,每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这些酶必须与tRNA分子上特定的反密码子序列以及特定的氨基酸同时对应时才能发挥作用,下列有关氨酰-tRNA合成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不同 B. 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tRNA C. 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 D. 氨酰-tRNA合成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tRNA上的反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氨酰-tRNA合成酶能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由于每种氨基酸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故氨酰-tRNA合成酶能催化一种或多种tRNA和氨基酸结合。 【详解】A. 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是一样的,故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也相同,A错误; B. 每种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或多种tRNA,故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能结合一种或多种tRNA,B错误; C. 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C正确; D. 酶是生物催化剂,故氨酰-tRNA合成酶起催化功能,D错误。 3.蚕豆叶片表面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围绕而成.如下图所示为一天中蚕豆完整叶片的气孔孔径的变化以及保卫细胞中钾离子含量和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蚕豆叶片不能主动调节气孔孔径的大小 B. 一天中各时段调节气孔开闭的主要物质不同 C. 一天中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D. 叶片缺水可能引起保卫细胞对钾离子的主动吸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蚕豆叶片能根据植物代谢情况,通过改变保卫细胞代谢速率,使其细胞浓度变化,进而主动调节气孔大小,A错误; B、由曲线可知,在8:00--11:00气孔孔径增大与钾离子主要有关,在17:00--21:00主要与蔗糖含量有关,B正确; C、在不同时段,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不相同,有光时主要是光照,同时叶肉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等也与气孔开闭有关,C错误; D、叶片缺水不可能引起保卫细胞对钾离子的主动吸收,否则保卫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气孔张开,水分散失增加,D错误。 故选B。 4.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时,人体LN(皮肤冷觉感受器直接相连神经元)和WN(温度感受器直接相连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表示WN的放电频率,B表示LN的放电频率 B.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LN比WN更敏感 C. 温度为35-39°C时,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含量较高 D. 温度超过43°C时体内降温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正常情况下,两曲线交的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蓝色线为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红色线为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A、从图中可以判断出A表示LN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B表示WN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在致热源的作用下,LN比WN更敏感,B正确; C、图示正常体温为37℃,因此温度为35-39℃时,当低于正常体温时,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含量较高;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这两种激素的含量下降,C错误; D、在温度超过43℃时,体内降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汗液蒸发散热,D错误。 故选B。 5.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药物M诱导正常小鼠发生体液免疫而导致糖尿病的机理,做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血清 注射药物M的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 - + 注射药物的M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 - + 注:“+”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A. 药物M没有改变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 B. 药物M使小鼠产生了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 C. 该种糖尿病小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 该种糖尿病小鼠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及糖尿病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A、分析表中实验记录可知,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和注射药物的M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在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血清中都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而在注射药物M的小鼠血清中都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说明药物M没有改变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A正确; B、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在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血清的情况下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而在注射药物M的小鼠血清的情况下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说明药物M使小鼠产生了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小鼠出现糖尿病的原因是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蛋白异常,因而该种糖尿病小鼠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 D、由于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含量高,导致其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该种糖尿病小鼠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较高,D正确。 故选C。 6.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W1和W2,两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见花粉粒空壳。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型与突变体间可进行正反交实验 B. W1和W2的雄性不育由显性基因控制 C. 通过DNA测序技术可以查找突变位点 D. 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变体W1和W2都是雄性不育的,即它们的雌性是可育的,可以作为母本,但是不能作为父本;它们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突变体W1和W2可以作为母本,但是不能作为父本,因此不能与野生型之间进行正反交实验,A错误; B、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说明雄性不育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B错误; C、通过DNA测序技术,与正常基因相比,可查找突变位点,C正确; D、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但是不能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7.线粒体自噬时,内质网膜包裹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此时LC3-I蛋白被修饰形成LC3-II蛋白,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研究人员选取周龄一致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测量大鼠腓肠肌细胞LC3-I蛋白和LC3-II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 B. LC3-II/LC3-I的比值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大 C. 运动可以抑制大鼠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D. 溶酶体内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实验数据显示随运动强度增大,LC3-II的含量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自噬体可以与溶酶体融合,这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正确; BC、据图可知,随运动强度加大,LC3-II/LC3-I的比值变大,因“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故运动可以促进细胞的线粒体自噬,B正确、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也可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两种蛋白的功能,并能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作答。 8.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ATP 则是直接能源物质,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酸对蛋白类的酶影响很大,但对核酸类的就没有影响,因为核酸不存在变性 B. ATP水解酶发挥作用时反应物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但该反应的发生还是需要活化能 C. 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每摩尔含的能量比每摩尔葡萄糖含的能量多的多 D. 用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来催化蛋白质,可以证明蛋白酶有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途径温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其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A、在高温、超声波、强酸、强碱等因素的作用下,核酸会发生变性,A错误; B、ATP水解酶发挥作用时,ATP水解释放出大量能量,而酶的作用是降低该反应所学的活化能,说明该反应的发生还是需要活化能,B正确; C、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每摩尔葡萄糖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多个ATP,说明,每摩尔ATP含的能量比每摩尔葡萄糖含的能量少得多,C错误; D、用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来催化蛋白质,蛋白质只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而不能被脂肪酶和淀粉酶催化水解,可以证明酶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9.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Ⅱ、Ⅲ、Ⅳ中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 ,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XDXD C. 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 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的组成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A错误;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BbCcXDYd,若其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B错误;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不在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0.已知某异花受粉的野生植物,其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紫花(B)对白花(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对这一野生植物种群进行研究发现,其表现型及所占比例分别是高茎紫花占2/3,高茎白花占1/12,矮茎紫花占2/9,矮茎白花占1/36(已知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该野生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50% C. 该野生种群中,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9 D. 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测交实验能够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以及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详解】A、高茎与矮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因此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单独分析高茎与矮茎可知,高茎:矮茎=3:1,且根据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B正确。 C、该野生种群中,高茎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单独分析花色可知,紫花:白花=8:1,则b的基因频率为1/3,B的基因频率为2/3,因此紫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所以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由于所有的高茎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9,;由于所有紫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l:1,则b的基因频率为1/4,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6,故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别分析两对性状的比例,并根据隐性性状的比例计算隐性基因频率,进而计算显性基因频率。 11.同等小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 B. 乙酰胆碱与树突或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 C. 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D.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A错误; B、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一种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而突触后膜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B正确; C、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才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高,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B。 12.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用的实验或研究方法,其中正确的有( )项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研究方法) ①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构建概念模型 ②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对比实验 ③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④ 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 取样器取样法 ⑤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⑦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类比推理法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如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回忆和梳理各个实验的原理、过程、方法、现象、结论等,据此答题。 【详解】①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①错误; 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②正确; ③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③正确; ④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④错误; ⑤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⑤正确; 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了纸层析法,⑥正确; ⑦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⑦错误。 故选C。 13.下图是细胞内基因表达在不同调控水平的示意图。图中一个基因可由若干个外显子与内含子组成,基因被转录后经拼接加工把内含子转录出的片段切除,就形成了成熟mRNA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代表的是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的表达调控。图中转录水平调控不仅控制基因________,还控制转录次数。 (2)加工水平调控为我们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体现的_______(填“多因一效”“一因一效”或“一因多效”)提供了理论依据。泛素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含76个氨基酸),控制泛素合成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至少有___________(不考虑终止密码)个。 (3)若基因3是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图中的抑制子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高血糖素。直接刺激该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有效刺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 【答案】 (1). 能否转录 (2). 一因多效 (3). 456 (4). 不是 (5). 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浓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发生在细胞核中的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和加工水平的调控过程以及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翻译水平的调控过程,其中基因1没有产生新生RNA,而基因2和基因3产生了新生RNA,说明基因是选择性转录(表达)的;基因2的结构图显示其含有多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其转录形成的新生RNA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该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形成多个相同的多肽链,该过程为翻译,受抑制子的调控。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基因1没有产生新生RNA,而基因2和基因3产生了新生RNA,说明转录水平调控可以调控基因是否转录。 (2)加工水平调控为我们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体现的一因多效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泛素是含有76个氨基酸的小蛋白,且不考虑终止密码,则翻译该蛋白质的mRNA至少含有的核糖核苷酸数=76×3=228个,而控制该mRNA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228×2=456个。 (3)不同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而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因此若基因3是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则图中的抑制子不是胰高血糖素;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刺激有血糖浓度升高、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浓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场所、基本条件等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弄清楚转录、加工和翻译水平的调控机理和过程,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4.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问题: (1)IAV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________道防线。除此防卫功能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__功能。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___饲料饲喂。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 细胞的数量________。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3)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 组别 小鼠种类 饮食方案 检测指标 1 a________ b____ d________ 2 普通小鼠 c ____ 同上 ①请补充上表中a、b、c、d处的内容,完善实验方案。________ ②实验的检测结果为________,证明γT细胞增强了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答案】 (1). 二 (2). 监控和清除 (3). 高脂肪低糖类(KD) (4). 显著增加 (5). 组别 小鼠种类 饮食方案 检测指标 1 a A基因敲除小鼠 b KD饮食 d小鼠生存率 2 普通小鼠 c KD饮食 同上 (6). 1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2组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分析图1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详解】(1)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包括监控和清除功能。 (2)①本实验研究的是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因此实验组应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 ③分析图2坐标图,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①实验的目的是验证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因此小鼠种类用普通小鼠做对照,实验小鼠用A基因敲除的小鼠,两种小鼠的饮食一致,都用KD的饲料饲喂,两组都用小鼠生存率作为观察指标。 ②根据实验验证的目的可知,1组小鼠的生存率应该显著低于2组。 【点睛】本题以甲型流感病毒严重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感染为背景来研究高脂肪低糖类( KD )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机理研究,通过分组实验先对不同的饮食处理对于病毒感染的存活率以及机体内T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再设计实验验证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 15.美国西部某山林生活着不少彩蝶,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从琥珀类“化石”分析来看,距今1000年前的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形状差异很大;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就干涸,该地区依然保留A、B两种彩蝶,C种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种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雌蝶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变成成虫。 (1)近20年,三种彩蝶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_____(填编号)彩蝶。 (2)近20年,林地的降水量显著减少,气温上升,研究人员对乙区、丙区的B、D蝶的数量与蝶的翅色(T﹣t)、翅形基因(H﹣h)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B蝶 D蝶 数量 T H 数量 T H 1990年 4000 26% 66% 2800 39% 59% 1993年 3950 26% 63% 3000 40% 60% 1996年 3200 25% 48% 2700 38% 57% 1999年 2100 27% 32% 2900 42% 61% 1996年时,基因型为TT的B蝶数量为_____________。 (3)影响B蝶数量减少的基因可能是_____。 (4)已知B、D蝶个体基因数几乎相同。1999年时,B蝶比D蝶的基因库_____(填大或小或相同) 【答案】 (1). AB (2). 200 (3). H基因 (4). 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000年前甲乙丙地区之间没有地理隔离,500年前乙丙之间出现了大河,开始出现地理隔离,AB与C蝴蝶之间不能进行交流;近20年出现D蝴蝶,说明由于地理隔离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该地区依然保留A、B两种彩蝶,C种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种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而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说明D彩蝶不育,因此三种彩蝶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AB彩蝶。 (2)根据表格分析,1996年时,B蝶总数量为3200,T的基因频率为25%,因此基因型为TT的B蝶数量= 3200×(25%×25%)=200只。 (3)几年中,B蝶的T基因频率没有很大的区别,而H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因此影响B 蝶数量减少的基因可能是H基因。 (4)已知B、D蝶个体基因数几乎相同,而1999年时B蝶的数量比D蝶少,因此B蝶比D蝶的基因库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图形变化分析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弄清楚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表格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计算。 第Ⅱ卷 提高题 16.如图表示盆架子(树名)部分光合作用过程。 (1)图1所示为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物质B为________。 (2)图1过程能够产生ATP,下列实验处理使其不能不能产生ATP的有( ) A.破坏图中结构甲的活性,再进行光照 B.破坏植物叶绿素a的结构,再进行光照 C.向类囊体腔注入一定量的H+,但不进行光照 D.通过超声波振动,破碎类囊体的薄膜后再进行光照 (3)O3污染会对某些植物造成毒害,影响植物生长。有人认为缺水引起的气孔关闭会减少O3进入细胞,从而降低对细胞的损害,并建议在O3污染严重的地区可适当减少水分的灌溉,以提高产量。为此,科研人员以盆架子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表的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气孔导度指气孔开放程度,净光合速率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 组别 O3含量(μg/L) 土壤水分含量% A 40 75 B 150 75 C 40 45 D ① ② 注:非污染地区O3的含量为40µg/L 表中,组别D的实验条件①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4)气孔导度的变化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胞间CO2浓度B.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光合作用酶活性 C.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水分蒸发D.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叶绿素含量 【答案】 (1). NADPH (2). ABD (3). 150、45 (4). A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部分光合作用过程图,该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表示光反应阶段,其中的A、B、C依次表示O2、NADPH、ADP和Pi,甲为ATP合成酶。分析表格信息可知,A、B形成对照,C、D形成对照,自变量都是O3的含量不同;A、C形成对照,B、D组形成对照,自变量都是土壤水分的含量不同,因此表格中①、②应分别为150、 45。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B表示NADPH。 (2)A、甲为ATP合成酶,其被破坏将导致ATP无法合成,A正确; B、光反应阶段,叶绿体a能够转化光能用于ATP和NADPH的合成,因此破坏植物叶绿素a的结构,再进行光照,将无法合成ATP,B正确; C、向类囊体腔注入一定量的H+,当腔内H+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经类囊体膜上ATP合成酶复合体穿过膜进入基质,同时将能量传递给ADP ,使ADP和Pi合成ATP,此过程不需要光照,因此向类妻体腔注入一定量的H+,不进行光照,仍能产生ATP,C错误; D、ATP是在类囊体膜上形成的,通过超声波振动,破碎类囊体的薄膜后再进行光照,不能产生ATP,D正确。 故选ABD。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格中组别D的条件中①是150,②是45。 (4)A、气孔导度指的是情况的开放程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气孔进入植物细胞,因此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A正确; B、光合作用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气孔导度一般不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B错误; C、植物细胞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的,所以气孔导度一定会影响水分蒸发,C正确; D、气孔导度不影响叶绿素含量,D错误。 故选A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据此分析部分光合作用过程图、表格呈现的信息和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呈现的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7.回答下列关于信息传递与有机物代谢的问题。 Ⅰ.神经突触后膜的小电位可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某研究小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1)。 ①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 ②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 ③给B一个刺激,(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各一个刺激; ④给A、B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 记录每组实验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只有④产生动作电位。 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1)实验分析:突触后膜的阈下小电位________(能/不能)传播,小电位叠加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主要引起________离子通道开放增多,导致电位变化增大。 Ⅱ.下列图示生物体内信号分子传递的方式,图中①-⑥表示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 (2)若图中细胞5为靶细胞,请据图分别写出下列实例中信号分子达到靶细胞的途径编号。 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传递给肝细胞________。 ②神经冲动传至唾液腺细胞,引起唾液分泌________。 ③致敏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________。 (3)若图中细胞1为肝细胞,那么在糖代谢中①可表示________过程,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答案】 (1). 不能 (2). 钠离子 (3). ①② (4). ⑤⑥ (5). ④ (6). 葡萄糖进入血液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1中A、B都与C形成了一个兴奋型的突触;图2实验结果说明,连续两个刺激的间隔越短,小电位叠加效应越明显,多个小电位叠加可能引发动作电位。 2、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①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如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结合;②信息分子由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③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信息分子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等。 【详解】(1)据图分析,图2中①②③中突触后膜都没有产生兴奋,说明突触后膜的阈下小电位不能传播;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钠离子通道开放增多,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2)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途径①②传递给肝细胞。 ②神经冲动通过途径⑤⑥传至唾液腺细胞,引起唾液分泌。 ③致敏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通过途径④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3)若图中细胞1为肝细胞,那么在糖代谢中① 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进入血液过程,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的产生与传递、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知识点,能够准确判断图1中突触的位置和类型,并能够根据实验过程和图2分析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