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安平中学实验部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生物 一、单选题 ‎1. 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 )‎ A. 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2、用杂合子种子获得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选育; 3、用杂合子种子获得纯合子最好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详解】A、DdEe自交可获得四种表现型,由于ddee为双隐性纯合子,因此选择出双隐性个体即可,并且该方案最简便,不需要去雄、传粉,A正确; B、基因型为DdEe的个体直接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DDddEEee,方案不可取,B错误; C、种植(DdEe)→花药离体培养(DE、De、dE、de)→用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DEE、DDee、ddEE、ddee),可以从中选择出ddee个体,但是该方案与方案一比较,比较复杂,C错误; D、方案四也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与自交比较更复杂,D错误。 故选A。‎ ‎2.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 )‎ A. 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B. 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 C. 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数目 D.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诱变育种与自然突变相比能提高了突变频率,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从而加快育种进程,A正确;‎ B、羟胺处理后,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导致DNA序列中C-G转换为T-A,B正确;‎ C、羟胺处理过的番茄DNA分子,只是腺嘌呤代替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总嘌呤数目和中嘧啶数目没有改变,C错误;‎ D、羟胺处理过的番茄发生基因突变,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D正确。‎ ‎3.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B. 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C. 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多倍体植物较二倍体植物茎秆粗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 缺 点 ‎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 技术复杂,成本高 ‎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进而出现新的性状,但是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人工诱导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能提供变异频率,B正确;‎ C、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后代均为纯合子,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多倍体植物较二倍体植物茎秆粗大,果实种子大,但结实率低,发育缓慢,D正确。‎ 故选A。‎ ‎4.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下列有关质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粒不仅存在于细菌中,某些病毒也具有 B. 细菌的基因只存在于质粒上 C. 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存在于核(区)外的细胞质基质中 D.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酶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详解】病毒中不含质粒,A错误;细菌基因主要存在于拟核DNA上,也有少数存在于质粒上,B错误;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外或拟核外的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质粒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但不是工具酶,D错误。‎ ‎【点睛】注意: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5.‎ 生产上培育无子西瓜、太空椒、杂交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抗虫棉的培育依据的原理依次是(   )‎ ‎①染色体变异 ②基因重组 ③基因突变 ④基因工程 A. ②④③③ B. ①③②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②④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育种的方法一般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等,它们分别利用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将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的原理区分开,无籽西瓜属于单倍体育种,而无籽番茄是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 ‎【详解】生产上培育无子西瓜是三倍体.所利用的原理是①染色体变异;培育太空椒依据的原理是③基因突变;杂交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的原理是②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原理也是 ②基因重组,④基因工程是育种方法,不是育种原理。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已知一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用其进行杂交育种,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题意,玉米基因型为AABB,则其一定会产生AB的配子,所以后代个体的基因型必为A-B-。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出(   )‎ A. 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 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四倍体 D. 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育,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 ‎2、小黑麦的单倍体植株仍有四个染色体组(3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1个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不育。‎ ‎【详解】A、自然状况下,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两者杂交后经秋水仙素处理才产生可育的小黑麦,A错误;‎ B、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异源多倍体产生的单倍体,由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高度不育的,D正确。‎ 故选D。‎ ‎8.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 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 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 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突变体为1‎ 条染色体缺失导致,则可能是带有敏感型基因的片段缺失,原有的隐性基因(抗性基因)得以表达的结果,A正确;‎ B、突变体为1对同源染色体的片段都缺失导致的,经诱变再恢复原状的可能性极小,B错误;‎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再经诱变具有恢复的可能,但概率较低,C错误;‎ D、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该基因发生突变,也可能使控制的肽链提前终止或者延长,不一定是不能编码蛋白质,D错误。‎ ‎9.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根尖成熟区细胞一般均可发生此过程 B. 该细胞的子代细胞中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 C. 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 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而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该区细胞一般不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这可导致子代细胞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B错误;‎ C、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突变位点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进而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C正确;‎ D、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1个碱基对,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有关基因突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2、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0.某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方法: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详解】A、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分为2种形态,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则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条染色体,而且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B正确;‎ C、细胞中也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组为2组,C错误; ‎ D、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4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概念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常见的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学生掌握在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1. 下列都属于基因重组的选项是( )‎ ‎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④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②错误;‎ ‎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④正确;‎ ‎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⑤正确.‎ 故选C.‎ ‎12.下列叙述中最确切的是(   )‎ A. 镰刀型细胞的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B.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C. 由于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原因,某些家庭兄弟姐妹甚多,但性状不尽相同 D. 某基因的一条链上有1个C变成了G,该基因连续复制4次后,突变基因占5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B、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四倍体西瓜,其种子内的胚含三个染色体组,种植后发育成三倍体,B错误;‎ C、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某些家庭兄弟姐妹性状不尽相同主要是由于基因重组导致,C错误;‎ D、由于DNA 分子由两条链组成,所以基因的一条链上发生了基因突变,由此链为模板进行复制产生的基因都发生了突变,占总数的50%,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DNA复制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实例和DNA复制的过程,理解应用染色体变异原理的多倍体育种实例,即无籽西瓜的育种过程,把握基因重组的意义,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3.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a变为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B. 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 C. 曲线d代表的菌株是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D. 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青霉菌菌株经诱变剂诱变后,能产生多种不同产量的青霉菌,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分析图形,青霉菌在诱变剂的作用下由a变异为b、c、d,青霉素的产量不等,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A错误;‎ B、诱变剂的使用加快了变异频率,但不会决定青霉菌的变异方向,B错误;‎ C、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其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C正确;‎ D、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但没有进行减数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4.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一般均为纯合子)变为突变型。让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 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为( )‎ A.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 B. 隐性突变 C. 显性突变 D. 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 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可判断为显性突变,突变型为显性性状;让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根据此杂交结果无法判断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错误;‎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正确;‎ 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 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错误。‎ ‎16.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 A. 没有蛋白质产物 B. 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基因的中部缺失”这一信息非常关键,根据这一信息可判断出基因会有蛋白质产物,但可能造成翻译在缺失位置终止或在缺失部位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详解】缺失核苷酸的位置在基因的中部,所以缺失位置之前的基因仍能正常表达形成相应的蛋白质,A错误;基因的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变成终止密码子,B正确;1个核苷酸对缺失后,在这个位置上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这样翻译过程就可能在缺失位置终止,从而使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C正确;基因的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致使翻译所形成的蛋白质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D正确。‎ ‎17.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 , 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 , 这些植株可能是 A. 单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杂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这称之为杂种优势。‎ ‎【详解】A、玉米是二倍体植株,其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籽粒,A错误;‎ 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因此不能产生籽粒,B错误;‎ C、四倍体属于多倍体,而多倍体发育迟缓,与题干中“早熟”一词不符,C错误;‎ D、杂交种具有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等优势,D正确。‎ 故选D。‎ ‎18.根据下图中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②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③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④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①双亲正常,而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其父亲必为患者,A正确;‎ B、②双亲正常,后代有病,必为隐性遗传,因后代患者全为男性,可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③父亲有病,母亲正常,子代女儿全患病,儿子全正常, 可判定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 D、④父亲有病,儿子全患病,女儿正常,则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但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遗传病的判断方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以及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利用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结合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9.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131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不构成DNA,因此不会插入DNA或替换DNA中某些碱基。又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不会引起基因突变,并且突变后也不会遗传给后代。‎ ‎【详解】A、放射性同位素131I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C、DNA分子由CHONP元素组成,不含I元素,因此不能直接插入DNA分子或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B、C错误;‎ D、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因而很难引起基因突变,并且突变后也不会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A。‎ ‎20.为了研究血友病的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要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而后绘制出遗传病系谱图,从而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而调查发病率则应选择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使得到的数据准确。‎ ‎【详解】①调查发病率则应选择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使得到的数据准确,①正确;‎ ‎②应在在患者家系调查研究遗传方式,②错误;‎ ‎③应在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③错误;‎ ‎④要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而后绘制出遗传病系谱图,从而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造成的 B. 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 基因B1可能比B2的脱氧核苷酸数多 D. 正常情况下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的,A正确;‎ B、基因B1和B2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排列顺序不同,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C、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共用一套密码子,C正确; ‎ D、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二倍体的配子中B1和B2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不能同时存在,D错误。‎ 故选D。‎ ‎22.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详解】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 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推断出图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代入各选项进行计算,看后代患病概率是否为1/48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23.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  )‎ A. 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B. 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 产生的变异对生物均有利 D. 在显微镜下均可看到变异状况 ‎【答案】B ‎【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由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能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变异大都对生物体有害,C错误;只有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看见,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基因重组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4. 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 ‎①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 ‎②一个染色体组应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 ‎③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 ‎⑥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全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对,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②错,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可能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或部分父方部分母方;③错,配子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④错,该植株可能是单倍体,可能是三倍体;⑤错,由配子发育而来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可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⑥错,生物的精细胞或卵细胞属于配子,由其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综上分析,共5项错误,故选C。‎ ‎2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 B.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 C.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D.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答案】A ‎【解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A正确;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加,B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患病率在男女中相同,C错误;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D错误。‎ ‎26.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C. 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后者属于基因重组 D. 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动物性别应为雄性,A正确;‎ B、乙图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特征,由于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A、a等位基因,因此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 1与2的片段交换,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 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丙细胞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丙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27.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 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 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 C. 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 D. 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经紫外线照射后,酵母菌发生了基因突变,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A正确;‎ B、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被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基因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基因突变的概念进行分析与答题,明确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 ‎28.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 青少年性糖尿病 B. 21三体综合症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21‎ 三体综合征和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镰刀状,也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到;青少年性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所以利用组织切片难以发现。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前者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看见。‎ ‎【详解】A、青少年性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的DNA序列改变,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可以利用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是镰刀状的而不是圆盘状的,可以通过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到,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以通过切片用显微镜到,D错误。‎ 故选A。‎ ‎29.如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过程不能发生细胞核中 B. ① ④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④ ⑤过程可发生在HIV侵染宿主细胞时 D. ② ③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①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①②过程主要发生细胞核中,而③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A错误;‎ B、①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C-G,而④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可见两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正确;‎ C、④⑤过程可在被HIV侵染的细胞内,并不是侵染宿主细胞时,C错误;‎ D、②转录、③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D正确。‎ 故选C。‎ ‎30. 某种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那么Y抑制该病毒增殖的机制是 A. 抑制该病毒RNA的转录过程 B. 抑制该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C. 抑制该RNA病毒的反转录过程 D. 抑制该病毒RNA的自我复制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内容是:。‎ ‎【详解】该RNA病毒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真核细胞的基因是DNA,因此RNA这种病毒的转变过程是逆转录过程;又知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因此不抑制DNA分子复制,则该物质抑制是逆转录过程。 故选C。‎ ‎31.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一现象说明基因( )‎ A. 在DNA 上 B. 在染色体上 C. 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分析题意可知:小鼠体内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对照的正常小鼠体内含有MGIC基因,实验小鼠体内不含MGIC基因,据此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各选项。‎ ‎【详解】依题意可知: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缺乏HMGIC基因的小鼠体重保持正常,含有HMGIC基因的小鼠变得肥胖,这一现象说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故选D。‎ ‎32.若DNA分子上某一段编码多肽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TACGCCCAT,而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与反密码子的关系如下表:‎ 反密码子 ‎ AUG ‎ UAC ‎ CAU ‎ GUA ‎ CGG ‎ GCC ‎ 所带的氨基酸 ‎ a ‎ b ‎ c ‎ d ‎ e ‎ f ‎ 试问:合成蛋白质时,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为 ( )‎ A. a—b—c B. b—f—c C. d—e—f D. d—b—f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该DNA转录来的mRNA的碱基序列是AUGCGGGUA,相应的tRNA上的碱基序列是UACGCCCAU,氨基酸序列为b—f—c。故选B。‎ ‎33.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 1/3 B. 1/‎4 ‎C. 1/8 D. 1/9‎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A1与A2基因表达产物结合成二聚体蛋白的种类。当N1、N2的数量关系不同时,组成的二聚体蛋白的比例不同。‎ ‎【详解】基因A1、A2的表达产物N1、N2可随机结合,组成三种类型的二聚体蛋白N1N1、N1N2、N2N2,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由于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因此N1N1占1/3×1/3=1/9。‎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关键字眼“N1和N2可随机组合”,根据题意可知A1与A2的数量关系,进而求出各二聚体蛋白所占的比例。‎ ‎34.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的数量、合成蛋白质时最多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 m、m/3-1 B. m、m/3-2‎ C. 2(m-n)、 m/3-1 D. m/3、m/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碱基的个数是mRNA分子中中碱基数目的二倍,故模板DNA分子的A+T数为2(m-n);mRNA分子中相邻的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因此m个碱基对应m/3个氨基酸,形成两条肽链脱去m/3-2个水分子。‎ ‎【详解】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且G+C=n可知,此mRNA。mRNA分子中A+U=m-n,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模板链中T+A=m-n个, DNA 分子中A+T=2(M-N(‎2m-n);由m。mRNA分子m个碱基可知,合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有m/3个氨基酸,此蛋白质分子有两条肽链,最多脱去的水分子数应为m/3-2。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5.如图是蛋白质合成时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情形,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tRNA上结合氨基酸分子的部位为甲端 B. 与此tRNA反密码子配对的密码子为UGG C. 图中戊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为氢键 D. 核糖体沿着mRNA由丙向丁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蛋白质合成时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情形,其中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其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由题图可知,tRNA上结合氨基酸分子的部位是甲端,A正确;‎ B、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是从甲端到乙端(高端①③→②低端),即CGA,那么与之互补配对的密码子应为GCU,B错误;‎ C、单链tRNA分子的部分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形成三叶草结构,C正确;‎ D、由密码子GCU可知,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沿着mRNA由丙向丁移动,D正确。‎ 故选B。‎ ‎36.图甲是DNA复制示意图,其中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如a1、a2、b1、b2等),然后再由相关酶连接成DNA长链;图乙是基因表达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起始多次 B. 图甲中连接b1与b2片段的酶是RNA聚合酶 C. 图乙过程①的编码链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图乙过程②碱基配对的方式有:A-U C-G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DNA复制过程,图乙为转录和翻译过程,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其中a为DNA,b为mRNA,c为tRNA。‎ ‎2、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 ‎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由于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故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只起始一次,A错误;‎ B、图甲中连接b1与b2片段的酶是DNA连接酶,B错误;‎ C、图乙过程①转录的编码链中除了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其余的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错误;‎ D、图乙过程②为翻译过程,碱基配对的方式有:A-U C-G两种,D正确。‎ 故选D。‎ ‎37.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 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 20个 B. 15个 C. 16个 D. 18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密码子共用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只是终止翻译的信号,不编码氨基酸;59种其他密码子只编码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遗传密码的阅读,不能从一条RNA的最前端开始,而是要从起始密码子的位置开始阅读。由题干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根据题意题目中有AUG,从这个位置开始,到后面的UAG终止密码子为止。能决定氨基酸的碱基数量为48个,而每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最终可以决定16个氨基酸。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8.珠蛋白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如果将非洲爪蟾的网织红细胞的珠蛋白的mRNA,以及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非洲爪蟾的卵细胞中,结果如下图甲所示。如果注射含有珠蛋白mRNA的多聚核糖体以及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则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外源mRNA的注入不影响卵细胞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B. 珠蛋白mRNA在卵细胞中可能竞争利用其中的核糖体 C. 若不注入珠蛋白mRNA,卵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珠蛋白 D. 卵细胞内没有控制珠蛋白合成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可知,注入mRNA,珠蛋白合成有所减少,但卵细胞自身蛋白质合成减少,注入多聚核糖体,珠蛋白合成明显增加,卵细胞自身蛋白质合成几乎没有影响,说明珠蛋白mRNA在卵细胞中可能竞争利用其中的核糖体。所以B选项正确。‎ ‎39.遗传信息是指(   )‎ A. 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 B. 脱氧核苷酸序列 C. 氨基酸序列 D. 核糖核苷酸序列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序列中。‎ ‎【详解】A、遗传信息的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正确;‎ B、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不能代表遗传信息,B错误;‎ C、遗传信息储存在核苷酸序列中,C错误;‎ D、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不能代表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A。‎ ‎40.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基因R的表达过程,①〜③表示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起始密码子位于②链的左侧 B. 过程a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C. 基因R的表达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 D. 最终形成的③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③为肽链,较长的肽链应先合成,核糖体由右向左移动,起始密码子位于②mRNA链的右侧,A项错误;过程a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B项正确;基因R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C项错误;最终形成的③由同一条mRNA指导合成,应相同,D项错误。‎ ‎41.研究发现,mRNA与其互补序列形成双链后将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已知某基因片段以下图中乙链为模板转录致病因子,现开发出一种核酸分子药物,能成功阻止该因子在人体内的表达而大大缓解病情,这种药物成份最可能具备的结构简图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乙链的碱基序列为,以该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若mRNA与其互补序列形成双链后,将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能成功阻止该因子在人体内的表达而大大缓解病情的核酸分子的碱基序列应该为,故选A。‎ ‎42.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 DNA双链 T G mRNA tRNA反密码子 A 氨基酸 苏氨酸 A. TGU B. UGA C. ACU D. UCU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密码子是指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其碱基序列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相应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根据tRNA反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是U,且DNA的下面一条链为模板链;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根据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的前两个碱基是A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U。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 ‎43.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相关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是翻译过程 B. 过程②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 C. 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 r-蛋白就与b结合,阻碍b与a结合,这属于反馈调节 D. c是基因,是指导rRNA合成的直接模板,需要DNA聚合酶参与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代表的结构是核糖体,b代表的分子是RNA,过程①表示翻译产生r蛋白,②表示r蛋白和转录来的rRNA组装成核糖体。‎ ‎【详解】AB、据图可知a是核糖体, b是mRNA,c是基因,过程①是翻译,过程②是r-蛋白与rRNA组装形成核糖体,该过程由核仁完成,A、B正确;‎ C、由图可知r-蛋白过量时,r-蛋白便与b结合,阻碍r-蛋白的合成,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 ‎ D、rRNA的形成需要转录过程,而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44.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亲代DNA双链用白色表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一次后得到的两个DNA分子只含有白色和灰色,而第二次复制得到的四个DNA分子以这两个DNA分子的四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四个DNA分子中,都含有黑色的DNA子链,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5.某同学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 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又没有标记DNA,所以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 B、②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即使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也不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错误;‎ D、由于实验结果是为了观察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是来自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还是DNA,所以被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不能带有放射性标记,即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C.‎ ‎46.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B. 萨顿用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 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 ‎47.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 A. 氢键 B.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C. 肽键 D.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分子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A错误;‎ 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错误;‎ C、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错误;‎ D、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扣住关键词“单链”答题,明确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若审题不清,误认为是“双链间”则会误选A选项。‎ ‎48.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B. 基因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胰岛素合成异常致糖尿病,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实例 D. 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的形成,A正确;‎ B、基因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 C、胰岛素合成异常致糖尿病,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胰岛素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实例,C错误;‎ D、生物体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49.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 R型菌无毒,不使小鼠致死;S型菌有毒,可使小鼠致死。①S型菌的DNA被DNA酶破坏,单独加入的R型菌不转化为S型菌,小鼠不死亡;②加入的S型菌会导致小鼠死亡;③④中高温加热后R型菌和S型菌均会死亡,而单独的S型菌或R型菌的DNA不会转化为活的S型菌,小鼠不死亡;故选D。‎ ‎50.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5S和31P的大肠杆菌时,只有32P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含32S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噬菌体DNA按照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利用大肠杆菌内原料、酶、合成场所和能量复制出子代噬菌体DNA,并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在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其蛋白质外壳都含有35S,全部具有放射性。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只有含亲代噬菌体DNA的子代噬菌体含有32P,其它噬菌体的DNA只含有31P。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51.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表现型 白花 乳白花 黄花 金黄花 基因型 AA____‎ Aa aaB 、aa D_‎ aabbdd 请回答:‎ ‎(1)白花(AABBDD) x黄花(aaBBDD),F1自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 ‎(2)黄花(aaBBDD) x金黄花,F1自交, F2中黄花基因型有_______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_______。‎ ‎(3)欲同时获得4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或_____或______的个体自交,子一代中______花的比例最高,比例是_____。‎ ‎【答案】 (1). 白花:乳白花∶黄花=1∶2:1 (2). 8 (3). 1/5 (4). AaBbDd (5). AabbDd (6). AaBbdd (7). 乳白花 (8). 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花的基因型为AA----,乳白花的基因型为Aa----,黄花的基因型为aaB---或者aa--D-,金黄花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1)让白花(AABBDD)与黄花(aaBBDD)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DD,表现型为乳白花,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1:1:1,根据以上分析控制,所以F1自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白花:乳白花∶黄花=1∶2:1。‎ ‎(2)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基因型为aaBbDd,2对基因是杂合的,aaBbDd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3×3=9种,表现型是黄花(9aaB-D-、3aaB-dd、3aabbD-)和金黄花(1aabbdd),故F2中黄花的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 ‎(3)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则亲代需同时含有A和a、B和b、和dd或者同时含有A和a、bb和D、d,故可以选择基因型是AaBbDd、AabbDd、AaBbdd的个体自交,子代白花的比例是1/4,乳白花的比例是1/2,黄花的比例是1/4×3/4×3/4+1/4×3/4×1/4+1/4×1/4×3/4=15/64,金黄花的比例是1/4×1/4×1/4=1/64;所以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见比例以及实质,能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推导出相应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52.如图表示某植物在红光照射下,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图中的SSU、LSU和LHCP表示三种不同的蛋白质)。请分析回答:‎ ‎(1)完成图中的过程①时,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_______种(注:C-G 、G-C算一种),此过程既需要__________作为原料,还需要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__________酶进行催化。由图分析,过程②发生在位于__________的核糖体上。‎ ‎(2)从图中分析,LHCP合成后转移至__________上发挥作用,影响与之相关的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3)从其分布位置推断,Rubisco酶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有关。‎ ‎【答案】 (1). 3 (2). 核糖核苷酸 (3). RNA聚合 (4).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5). 类囊体 (6). 光照强度、温度 (7). 暗反应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合成好的LHCP转移至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发挥作用,SSU转移至叶绿体基质发挥作用,LSU在叶绿体基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其中SSU和LSU组装成Rubisco酶,Rubisco酶在叶绿体基质发挥作用.细胞左侧表示细胞核结构、右侧表示叶绿体结构。‎ ‎【详解】(1)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该过程需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U、G-C、T-A共3种;还需要RNA聚合酶进行催化。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核糖体上。‎ ‎(2)由图可知,LHCP合成后转移至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发挥作用,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影响光反应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 ‎(3)RuBisCo酶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而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说明RuBisCo酶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关。‎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反应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的场所以及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基本条件和场所,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根据图示分析,正确判断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53.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图所示。请回答:‎ ‎(1)利用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__________染色,利用蛋白酶处理巴士小体,剩余的丝状物主要是_______。正常情况下有巴氏小体的猫的性别是__________性。‎ ‎(2)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__________个巴氏小体。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___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 (橙色) 、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若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 ‎ 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 填“父方”或“母方”) 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_____。‎ ‎【答案】 (1). 碱性染料(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龙胆紫染液、 醋酸洋红染液) (2). DNA (3). 雌 (4). 2 (5). 转录 (6). XAXaY (7). 父方 (8). XAY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中可以看出,如果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因此正常雄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而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另有一条X染色体转变成为巴氏小体。‎ ‎【详解】(1)巴氏小体的本质仍属于染色体,所以仍可用染色体染色剂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等),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故用蛋白酶处理后剩余的丝状物主要是DNA。猫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只能有两条性染色体XY或XX,根据题意细胞只能保留一条X染色体,多出的X染色体变成巴氏小体,所以正常雄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而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另有一条X染色体转变成为巴氏小体。‎ ‎(2)一个巴氏小体是一条X染色体转变而来,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则形成2个巴氏小体。基因的表达分为先转录后翻译两个阶段,而转录首先要进行解旋的过程,因此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必然影响转录过程。‎ ‎(3)雄猫的X染色体上基因能正常表达,所以XAY表现为橙色;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中有一个巴氏小体,说明体内同时存在橙色和黑色基因,其基因型为XAXaY;由于母亲只有Xa一种染色体,所以子代雄猫的三条性染色体XAXaY中XA、Y两条染色体只能同时来自父亲,故父方形成了异常精子,由于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异常精子XAY的形成必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A、Y染色体没有分离造成的。‎ ‎【点睛】本题以巴氏小体为背景考查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伴性遗传和转录与翻译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审题获取有效信息是突破该题的关键。理解巴氏小体出现的原因以及与性染色体X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该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54.下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和乙病(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遗传。‎ ‎(2)若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则 ‎①Ⅱ5和Ⅲ1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Ⅲ9与Ⅲ12近亲结婚,子女中患病可能性是__________。‎ ‎(3)若乙病是白化病,对Ⅱ3、Ⅱ4、Ⅲ9和Ⅲ10进行关于乙病的基因检测,将各自含有白化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用酶E切割后电泳法分离,结果如下图。则:‎ ‎①长度为__________单位的DNA片段是来源于白化病基因。‎ ‎②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个人当中有1个白化病患者,若让个体d与该地一个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aaXBXb (3). AAXBY或AaXBY (4). 17/24 (5). 7.0和2.7 (6). 1/101‎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遗传病系谱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遗传定律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个体基因型的判断与概率的计算等。与遗传系谱图相关的题目中,通常设置以下几类问题即遗传病的遗传的方式、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某个体的基因型以及相应的概率计算。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解答问题的顺序,通常要先要根据亲代与子代的性状表现来断定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与基因的遗传方式即判断相关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然后再判断某个体的基因型并计算相应的概率。若题目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遗传病时,则要遵循“各个击破”与“化零为整”的原则--先将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作独立的研究,然后再将二者按题目的要求而合理的整合起来。‎ ‎【详解】(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患有甲病,其女儿Ⅲ-11不患甲病,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2)①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3和Ⅱ-4不患乙病,Ⅲ-10患有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如果Ⅱ-3家庭无乙病史,则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5不患甲病和乙病,但是其父亲患有乙病,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aaXBXb;Ⅲ-12及双亲患有甲病,且Ⅲ-11不患甲病,因此Ⅲ-1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②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或1/2aaXBXb,Ⅲ-1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Y或2/3AaXBY,Ⅲ-9与Ⅲ-12近亲结婚,子女中不患甲病(即基因型为aa)的概率=2/3×1/2=1/3,不患乙病(即基因型为XB_)的概率为1-1/2×1/4=7/8,两种病都不患的概率是1/3×7/8=7/24,因此患病的概率为1-7/24=17/24。‎ ‎(3)①分析电泳图可知,a、b、c表示杂合子,d表示纯合子,Ⅱ-3、Ⅱ-4、Ⅲ-9和Ⅲ-10‎ 中,Ⅲ-10是纯合子,含有2个白化病致病基因,因此长度7.0和2.7单位的DNA片段是来源于白化病基因。②由题意知,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个人当中有1个白化病患者,则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b=1/100,B=99/100,表现型正常的人是杂合子Bb的概率是Bb=Bb÷(BB+Bb)=(2×1/100×99/100)÷(2×1/100×99/100+99%×99/100)=2/101,因此若让个体d(基因型为bb)与该地一个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bb=1/2×2/101=1/101。‎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55.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600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理论上有__________株。‎ ‎(3)过程⑤常采用__________技术得到Ab个体。‎ ‎(4)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基因重组 (3). 100 (4). 花药离体培养 (5). 定向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⑦是诱变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杂交、②和③自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杂种子一代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600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1600×1/16=100株。‎ ‎(3)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 ‎(4)⑦是用γ射线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方向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造生物;过程④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基因,其明显优势是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过程、原理和优缺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育种的知识点分析图示,正确判断图中各种育种的方式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