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 A. 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2的通透性增加,C液增加 B.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 C. 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D. 1处的氧气浓度高于C处,C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为组织细胞,2为毛细血管,3为毛细淋巴管,A为血浆,B为淋巴。花粉过敏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增多,A正确;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B错;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C错;1处是二氧化碳的产生部位和氧气的消耗部位,根据扩散的原理,1处的氧气浓度低于C处,C处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处,D错。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知识的要点具有识记、理解、思维判断的能力。‎ ‎【答案】A ‎【解析】发生在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在内环境,抗体与抗原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还有组织液,故A正确。激素的合成是在细胞内,故B错误。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是在细胞内,故C错误。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是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故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要弄清内环境成分。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因此要注意血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3.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细胞仅仅依赖于内环境,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滲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如肝脏细胞参与血糖的稳态过程,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易错点是分不清血浆与血液的区别。‎ ‎4.己知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醜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 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b处不能兴奋 D. 若使用该种蝎毒,则导致肌肉抽搐(持续收缩)‎ ‎【答案】A ‎【解析】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顺浓度内流,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处于③与④之间为复极化过程,恢复为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大量开放,导致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以不影响a处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b处能兴奋,C错误;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不能产生兴奋,肌肉不会收缩,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的相关知识,理清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故A正确,C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故B、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借“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人工电刺激”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6.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体液中物质的参与 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A错;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人体的皮肤受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所致,B正确;神经调节过程中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传递神经递质,C错;对病毒具有识别功能必学与病毒接触,浆细胞不与病毒接触,没有识别功能,D错。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等知识的要点,具有理解、思维能力。‎ ‎8.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具有调节作用,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灭活;C正确。神经递质一般是小分子有机物;D错误。‎ 考点:激素和神经递质。‎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9.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故B错;‎ C、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功能,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故D错.‎ 故选: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0.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 ‎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⑤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1.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增强T 细胞的功能。据此分析胸腺素 A. 能与病原体特异结合 B. 适宜给药方式是口服 C. 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 D. 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答案】C ‎【解析】胸腺素能够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而不是与病原体特异结合,A错误;胸腺素是胸腺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组多肽,如果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酶催化分解,B错误;胸腺素是胸腺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组多肽,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缺陷病,C正确;对于器官移植的病人,T细胞会将其体内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加以排斥,故器官移植的病人不适合使用胸腺素,D错误。‎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可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对细胞免疫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免疫是建立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的 B.细胞免疫不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 C.效应T细胞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 D.效应T细胞能够使抗原裂解死亡 ‎【答案】C ‎【解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A错误;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需要吞噬细胞参与,B错误;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细胞内的抗原,C正确;效应T细胞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细胞内的抗原,但不能使抗原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 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14.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分裂形成浆细胞 B. 浆细胞与记忆细胞相比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C. 病毒侵入细胞后B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 D.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答案】B ‎【解析】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浆细胞与记忆细胞相比,由于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故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病毒侵入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C错误;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15.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人因意外导致胸腺功能完全丧失,则此人丧失了一切免疫能力 B.细胞d可将靶细胞裂解后直接将抗原消灭,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a、d细胞能识别抗原,⑤免疫不能单独将结核杆菌完全消灭 D.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某人因意外导致胸腺功能完全丧失,则此人丧失了细胞免疫能力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A错误;细胞d效应T细胞可将靶细胞裂解后释放抗原,抗原最终被抗体消灭,B错误;a吞噬细胞、d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⑤细胞免疫不能单独将结核杆菌完全消灭,必须通过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消灭,C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T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抗体,能运用抗原特异性结合;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 ‎1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 B.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则特异性识别抗原 D.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病原体为HIV,能攻击人的T细胞,使免疫系统瘫痪,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因此易患多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A正确;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让体内具有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B错误;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故C错误;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但是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具有强大专职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C细胞能利用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将摄入细胞内的抗原分解 B. 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C. T细胞受到DC细胞呈递的抗原的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记忆细胞 D. 将患者的DC细胞经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不会引起“排斥反应”‎ ‎【答案】B ‎【解析】‎ 树突细胞摄取病原体后形成内吞泡,内吞泡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使病原菌分解,A正确;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错误;树突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患者的DC细胞经体外增殖过程属于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回输入该患者体内不会引起“排斥反应”,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树突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处理病原体使之暴露出特有的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18.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突然遇见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含量上升,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9.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肠胃及时排空与体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体温升高,不会完全抑制消化酶的分泌,只能降低消化酶的活性,B错误;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C正确;人体发高烧时,并没有破环体温调节系统,也不会直接影响肠胃的吸收,D错误。‎ 考点: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特异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的活性主要受温度和pH的影响,当人体体温升高或下降时,酶的呼吸都会降低。‎ ‎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机体的生理活动 B.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C.维生素和生长激素均不能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D.酶、激素和维生素都可以直接从食物中获得 ‎【答案】B ‎【解析】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A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激素是某些细胞产生,B正确;生长激素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C错误;酶不能从食物中直接获得,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 ‎21.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 A. 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 使体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BC所述是稳态的生理意义具体实例。‎ ‎22.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B.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C. 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D. 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经乙外流的结果 ‎【答案】D ‎【解析】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错误;据图分析,静息状态下,K+外流,其方式是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错误;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Na+,因此运输K+的载体蛋白不都能运输Na+,C错误;静息状态下,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3.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C. 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答案】A ‎【解析】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有关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 )‎ A.大脑、脑干和小脑 B.大脑、小脑和脑干 C.小脑、大脑和脑干 D.脑干、小脑和大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凋各种运动。‎ 脑干: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故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有关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大脑、小脑和脑干。‎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脑各部分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脑各部分的功能 ‎25.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增加 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 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加;人发生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所以A、C正确。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膜结构;所以B、D不正确。‎ 考点:内环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成分之间相互转化的理解。‎ ‎2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央),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刺激a点,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a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A项错误;兴奋由c传导到e,需借助突触才能完成,此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项正确;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则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抑制性递质,C项正确;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央,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两接线端,因此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到达电表①的右接线端时,还可能会通过突触依次到达电表②的左、右接线端,所以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分析图示,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 ‎27.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 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③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C错误;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⑥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理解不清 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8.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调节中枢,①正确;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存在于大脑皮层,②错误;在寒冷条件的刺激下,下丘脑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调控性腺的分泌活动,④错误,故选A。‎ ‎29.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30℃‎室外进入‎0℃‎冷库中,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30℃‎进入‎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是非条件反射现象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C. 从‎30℃‎进入‎0℃‎环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抗利尿激素也增加 D. 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的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C ‎【解析】人为恒温动物,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冷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当人从‎30℃‎进入‎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应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代谢加快,汗腺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30.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抗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 ‎【考点定位】自身免疫病 ‎31.请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 ‎(1)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2)特异性免疫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__。(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4)病毒进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细胞依赖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抗原。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需要______的参与,病毒的清除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最终处理还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 ‎【答案】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C 糖蛋白(受体) 效应T细胞 抗体(体液免疫) 吞噬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联系,再结合题意作答。‎ ‎(1)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免疫球蛋白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接受刺激后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消灭,因此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故选C。‎ ‎(4)病毒进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细胞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抗原,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需要效应T细胞的参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接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释放到细胞外,被抗体特异性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2.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豁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细胞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 ‎(5)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可以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的调节。‎ ‎【答案】 胞吐 协助扩散 增加 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胞中被利用,降低血糖 是 先升高后降低 血糖浓度 神经—体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再结合题意作答。‎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吐,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3)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这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增加,促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减少,因此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变化为先升高后降低。 (5)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血糖浓度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激素)调节。‎ ‎33.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以下是其机理的简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即 调节均可以对免疫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 ‎(2)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通过信息分子,如 (最少两项)等,在体液中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信息交流,途径二:吞噬细胞与T细胞之间是通过 实现信息交流。‎ ‎(4)若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 神经和体液(或激素)‎ ‎(2)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3)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H+ 细胞间的接触 ‎(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解析】(1)由图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还可通过神经和体液来对免疫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 ‎(2)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因此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3)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4)若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属于自身免疫病;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过敏反应。‎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