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解析版)

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一、单选题 ‎1. 下列物质中,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主要的能源物质的依次是( )‎ A. 糖类,脂类、纤维素、核酸 、糖类 B. 蛋白质、核酸、脂肪、磷脂、糖类 C. 蛋白质、核酸、淀粉、糖类 、脂肪 D. 蛋白质、磷脂、脂肪、核酸、糖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质(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故选B ‎2.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 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RNA 和纤维素必需成分 C. 细胞液中盐浓度的高低影响植物根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D.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随生物个体代谢的强弱而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4)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A正确;纤维素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无机盐,B错误;生物体内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外液和细胞液的浓度,从而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C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随生物个体代谢的强弱而变化,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D正确。‎ ‎【点睛】易错点:注意区分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以及纤维素的组成元素。‎ ‎3.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 人的肝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在其中。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常用来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详解】A、人肝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2倍,A错误;‎ B、蛙是两栖动物,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2倍,B错误;‎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C错误;‎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功能主要由磷脂分子承担,遗传信息主要由DNA储存 B. 原生质层也是双层膜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水分代谢有关 C. 染色体是细胞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细胞骨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能维持细胞形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质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组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含有核孔)、核仁、染色质。‎ ‎【详解】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是由蛋白质承担的,A错误;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相当于半透膜,与植物细胞水分代谢有关,B正确;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不是细胞器,C错误;细胞骨架富含蛋白质,能维持细胞形态,而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D错误。‎ ‎5.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破坏 丁 ‎+‎ ‎+‎ ‎+‎ ‎+‎ ‎+‎ ‎+‎ 外层破坏 问:甲、乙、丙、丁4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种生物 A. 乳酸菌、青蛙、水稻、衣藻 B. 水绵、青蛙、水稻、衣藻 C. 颤藻、乳酸菌、青蛙、水稻 D. 颤藻、青蛙、水稻、衣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表格分析,甲生物没有核仁属于原核生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生物为蓝藻,蓝藻包括颤藻、念珠藻和蓝球藻;乙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由于没有叶绿体,并且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说明不是植物细胞;丙生物有核仁,并且细胞壁能被纤维素酶破坏,因此属于植物细胞;丁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因此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从题目所给的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曾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II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6种终产物 B.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C. 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20种氨基酸 D.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RNA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包括4种碱基、核糖和磷酸,A项正确;‎ B.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不能自由进出,B项错误;‎ C.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属于非编码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项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7.如图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细胞结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X代表氨基酸,b、c依次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 B. 结构a中进行的是脱水缩合和盘曲折叠过程 C. 原核细胞中因缺乏a、b、c、d等结构而不能进行该过程 D. 分泌蛋白通过结构d主要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图示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细胞结构,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分析可知,题图中的X是氨基酸;a是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b是内质网,对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行粗加工;c是高尔基体,负责对蛋白质进行再加工;d是细胞膜,将合成好的蛋白质通过胞吐(外排)排出细胞.‎ ‎【详解】由以上分析知,物质X代表氨基酸,b、c依次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A正确;结构a核糖体中进行的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而肽链盘曲折叠过程发生在b内质网中,B错误;题图中的a、b、c、d四部分结构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该四种结构中的核糖体和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也具有,C错误;分泌蛋白通过结构d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主要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性,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考查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瓜含有大量的糖,常被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 通过对双缩脲试剂B液进行稀释可获得斐林试剂乙液 C.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某些染色剂进入细胞 D. 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提取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 ‎【答案】C ‎【解析】‎ 西瓜汁是红色的,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否则会产生颜色干扰,A错误;通过对斐林试剂乙液进行稀释可获得双缩脲试剂B液,B错误;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某些染色剂进入细胞,便于染色,C正确;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洗去浮色,D错误.‎ ‎【考点定位】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名师点睛】1、鉴定类实验中,取材时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否则会形成颜色干扰.‎ ‎2、正确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9.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 胞吞、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胞吞 D.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方式的判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和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详解】免疫球蛋白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有机物,其进出细胞的方式分别为胞吞和胞吐;而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因为细胞吸收半乳糖时消耗ATP,可知半乳糖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胞吞、主动运输,B正确。‎ ‎10. 如图表示一酶促反应,它所反映的酶的一个特性和a、b、c最可能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 A. 高效性、蛋白酶、蛋白质、多肽 B. 专一性、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C. 专一性、麦芽糖酶、麦芽糖、葡萄糖 D. 高效性、脂肪酶、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酶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不发生改变,故根据图解a是酶,b、d是酶的催化底物,根据其只和底物b反应,可知此图表示的是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A、D项错误;淀粉属于多糖,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形成多个麦芽糖,而麦芽糖属于二糖,图解c表示由二个分子组成的物质,故B项正确;麦芽糖(属于二糖)在麦芽糖酶的催化下形成两个分子的葡萄糖(属于单糖),与图解不符,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以图解形成考查酶的专一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1.图1为ATP的结构图,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B. 图1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C. ATP与ADP能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 D. 酶1和酶2的作用不同,但作用机理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和ADP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也就是ATP的水解,图1中的c键断裂,也就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并释放能量,A正确。‎ B、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都为高能磷酸键,储存大量的能量,B错误;‎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和专一性,C正确;‎ 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1是催化分解,酶2是催化合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ATP的结构图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12.如图表示一株生长迅速的植物在夏季24 h内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表示(图中A、B、C表示相应图形的面积)。下列表述不合理的是 A. 在18:00时和6:00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 假设该植物在24 h内呼吸速率不变,最大光合速率为85mg/h C. 该植物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代数式可表示为A+C–B D. 中午12:00时左右,与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时间相比,该植物叶绿体内C5的含量下降 ‎【答案】D ‎【解析】‎ 图中可以看出,在18:00时和6:00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均为0,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被光合作用吸收,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正确;图中夜间的只进行呼吸作用,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10mg/h,该值表示呼吸速率.假设该植物在24h内呼吸速率不变,在图中C区段二氧化碳吸收的最高值为75mg/h,此值为净光合速率,因此此时的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75+10=85mg/h,B正确;白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A和C区段表示的是白天积累的有机物;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B区段表示夜间消耗的有机物,因此该植物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代数式可表示为A+C-B,C正确;中午12:00时左右,二氧化碳浓度低,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少,而C3的还原仍在发生,因此与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时间相比,C3的含量下降,C5的含量上升,D错误。‎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3.甲、乙两图都表示苹果组织细胞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 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若CO2释放量为6mol和O2吸收量为4mol,则此时有氧呼吸占优势 C. 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适合储藏苹果的氧浓度 D.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答案】B ‎【解析】‎ 甲图中的浓度为a时,不吸收氧气,只释放CO2,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A项错误;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若CO2释放量为6mol和O2吸收量为4mol,则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4/6mol,无氧呼吸CO2释放量为6—4=2mol,消耗葡萄糖为1mol,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较多,B项正确;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浓度时CO2释放量,是适合储藏苹果的氧浓度,C项正确;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氧气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等,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没有酒精产生,D项正确。‎ ‎14. 下图表示森林中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用O18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 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物质②是O2,A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 的葡萄糖中的18O 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 的丙酮酸中的18O 到了二氧化碳中.即18O 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C错误;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 ‎15.如图中abcd分别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与d过程均存在基因选择性的表达 B. a与b主要差异之一是前者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b与d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前者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D. c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a、b、c、d分别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d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A、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d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A正确;‎ B、a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b过程中,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方式产生配子,因此a与b主要差异之一是后者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d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这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 D、c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16.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属于其研究过程中“演绎”的是 A. 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B.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若F1进行测交,则分离比为1:1‎ ‎【答案】D ‎【解析】‎ 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的验证,不是演绎过程,A错误;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 D正确。‎ ‎17.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及通过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分别是(   )‎ A. 孟德尔、萨顿、摩尔根 B. 约翰逊、萨顿、摩尔根 C. 萨顿、孟德尔、摩尔根 D. 约翰逊、摩尔根、萨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存在着平行关系,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1)孟德尔首次提出“遗传因子”一词,后来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2)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首次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3)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首次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人类的秃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型如表所示。一对夫妇中,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则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和秃顶男孩的概率分别为(  ) ‎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 1/4;3/8 B. 1/4;3/4 C. 1/8; 3/8 D. 1/8; 3/4‎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为bb的个体表现为秃顶;基因为Bb的男性个体表现为秃顶、女性个体表现为非秃顶。‎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可知妻子基因型为Bb;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可知丈夫基因型也是Bb。这对夫妇所生女孩基因型及比例为1/4BB、1/2Bb、1/4bb,其中bb表现为秃顶,故生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为1/4;所生男孩基因型及比例也为1/4BB、1/2Bb、1/4bb,但是Bb、bb都表现为秃顶,概率3/4,故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3/4×1/2=3/8。 综上所述,A正确,BCD项均错误。故选A。‎ ‎19.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是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以自由组合 D.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详解】A、F1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1:1:1:1,A错误;‎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F1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产生的YR、Yr、yR、yr的配子的种类比例是1:1:1:1, B错误;‎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C错误; D、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F1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D正确。‎ ‎20.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中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情况,B错误;C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G和H、g和h为非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D错误。‎ ‎【点睛】注意:只有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1.已知基因A、B、C及其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一对夫妇,妻子的基因型AaBBCc,丈夫的基因型为aaBbCc,其子女中的基因型为aaBBCC的比例和出现具有aaB C 表现型的女儿的比例分别为 ( )‎ A. 1/8 3/8 B. 1/16 3/16‎ C. 1/16 3/8 D. 1/8 3/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3、Aa与aa杂交,后代基因型有Aa和aa2种,比例为1:1;BB与Bb杂交,后代基因型有BB和Bb2种,比例为1:1;Cc与Cc杂交,后代基因型有CC、Cc和cc3种,比例为1:2:1。‎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夫妇,妻子的基因型为AaBBCc,丈夫的基因型为aaBbCc,其子女中的基因型为aaBBCC的比例1/2×1/2×1/4=1/16;出现具有aaB C ‎ 表现型女儿的比例为1/2×1×3/4×1/2=3/16。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22.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kl段 C. 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hj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的曲段形成的原因都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可能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则基因A、a位于一常染色体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A错误。‎ B.图甲中每条染色体两个DNA,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1个染色体组;B错误。‎ C.图乙中的bc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代表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hj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组加倍,但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C正确。‎ D.图乙中的cd段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丙中的曲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凹陷形成子细胞,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23.正常情况下,下列人体细胞中可能存在两个X染色体的是(   )‎ A. 第二极体 B. 初级精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精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其他时期不变。‎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减半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短暂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又减半一次。‎ ‎【详解】A、第二极体是女性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产物,只含有1条X染色体,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B错误;‎ C、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当着丝点分裂后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也可能存在两条Y染色体,C正确;‎ D、精细胞只含有1条性染色体,可能是X也可能是Y,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4.将白眼雌果蝇(XaXa)与红眼雄果蝇(XAY)杂交,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现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形成该个体的生殖细胞来源于(不考虑基因突变) (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观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推知基因型为XaXaY,又由于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可知子代多了一条Xa;A是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图像,B是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像,C是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图像,D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的分裂图像。‎ ‎【详解】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观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推知基因型为XaXaY,又由于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进一步推知子代中白眼的雌果蝇中两个Xa都来自亲本雌果蝇的卵细胞。可能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产生XaXa卵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为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为分离,产生XaXa卵细胞,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分析出异常细胞产生的原因,在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25.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Ⅱ)上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Ⅲ片段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A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在同源区Ⅱ上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非同源区Ⅰ段位于X染色体上,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可用XAY表示,该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遗传给女儿,儿子是否患病看母亲,C错误。若该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 ‎,儿子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因此儿子肯定患病,D正确。‎ ‎【考点定位】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探究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方法: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结果预测及结论:‎ ‎(1)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 ‎(2)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6.线粒体疾病是一种由线粒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线粒体疾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疾病的男性婚配,你认为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发病风险率及防治对策中科学合理的是( )‎ A. 所生子女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4,且两病兼患者都为男性 B. 线粒体疾病属细胞质遗传,所生子女都患线粒体疾病,因而他们不宜生育后代 C. 所生子女中女儿患病概率为0,儿子患病率为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 D. 如果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如果已知是女性,还需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遗传过程中,由于雄性生殖细胞(精细胞)几乎不含细胞质,故线粒体疾病会随着雌性细胞质遗传,虽然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疾病但会细胞质遗传也会受到性别决定。‎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线粒体疾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疾病的男性婚配,后代中患男性红绿色盲概率为1/2,女性不会患红绿色盲,母本细胞质中无线粒体疾病患病基因故后代均不患线粒体疾病,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若妻子已怀孕,需要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若为女性,则一定不患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选项错误。‎ ‎【点睛】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细胞核遗传中,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会受到性别决定影响;细胞质遗传中,由于精细胞几乎不含细胞质,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源于卵细胞的细胞质,故细胞质遗传只受母本影响。‎ ‎27.‎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R型菌都能转化为S型菌 B. 噬菌体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含有35S的氨基酸从而被标记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一部分R型菌能转化成S型细菌,故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从培养基中获取营养物质,故B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C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去研究他们的作用,而用的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使用了分离提纯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8.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350个 D. C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并搅拌、离心后,根据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可判断进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成分。‎ ‎【详解】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 则胸腺嘧啶也是50个,所以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50×(23-1)=350个,C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正确。‎ 二、填空题 ‎29.甲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乙图表示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的元素组成为_______,在人体内可以合成的B属于 ________ ,请写出C(化学键)的化学式 _____ 。‎ ‎(2)乙图中,三十九肽被水解后肽键数量减少 ____ 个。这些肽链和三十九肽相比,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 ___ 、 ___ 个,C原子减少 ____ 个,O原子减少 ______ 个。‎ ‎(3)若该蛋白质是血红蛋白,说明蛋白质具有 ______ 作用;若该蛋白质是酶,说明蛋白质具有 ______ 作用。‎ ‎(4)高温加热后,该蛋白质 ___ (填“具有”或“不具有”)生物活性, _____ (填“能”或“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某蛋白质分子中的一条肽链为156肽,其分子式为CxHyNzOwS(z>156,w>157),并且是由图丙五种氨基酸组成的,那么,将该156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 ______ 个赖氨酸, ______ 个天冬氨酸(结果可含分子式中的未知数)。‎ ‎【答案】 (1). C、H、O、N (2). 非必需氨基酸 (3). -CO-NH- (4). 7 (5). 3 ‎ ‎ (6). 3 (7). 12 (8). 1 (9). 运输; (10). 催化 (11). 不具有 (12). 能 (13). z-156; (14). (W-157)/2‎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元素形成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2、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3、丙图中的五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简式:五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N原子(R基中含有一个氨基),只有天门冬氨酸含有2个羧基(R基中含有1个羧基,每个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 ‎【详解】(1)B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一定含有C、H、O、N元素;能在人体内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图中C是肽键。‎ ‎(2)由题意知可知,丙氨基酸的位置是8、18、27、39位,因此掉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需要水解7个肽键,消耗7分子水;四条短肽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氨基和羧基数增加3个;C原子减少12个,O原子减少8-7=1个。‎ ‎(3)若该蛋白质是血红蛋白,说明蛋白质具有运输作用;若该蛋白质是酶,说明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 ‎(4)高温加热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蛋白质不具有生物活性,但是其肽键并没有破坏,因此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由以上分析知,构成该156肽的五种氨基酸分子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N原子,设该156肽中含有赖氨酸M个,根据蛋白质中的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可得:Z=(156-1)+1+M,解得M=Z-156个;构成该156肽的五种氨基酸分子中,只有天门冬氨酸含有2个羧基,设该156肽中含有天门冬氨酸N个,根据蛋白质中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可得:w=(156-1)+2×1+2N,解得N=(W-157)/2个。‎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应用元素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30.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请回答有关问题.示例:[3]蛋白质分子。‎ ‎(1)图中[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___(A/B)表示细胞外,判断依据是:____。‎ ‎(2)若该图表示人的肝细胞膜,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这种方式除需要图中[3]以外,还需要____。‎ ‎(3)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与图中[2]____有关,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功能。‎ ‎(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____,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答案】 (1). 1 (2). 磷脂双分子层 (3). A (4). A侧有糖蛋白 (5). 主动运输 (6). 能量 (7). 糖蛋白 (8). 信息交流 (9). 选择透过性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中1是磷脂双分子层,2是糖蛋白,3是蛋白质,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因此A侧是细胞膜外侧,B侧是细胞膜内侧。‎ ‎【详解】(1)图中1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糖蛋白位于A侧,因此A侧是细胞膜外侧。‎ ‎(2)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需要消耗能量。‎ ‎(3)2糖蛋白在细胞间的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与糖蛋白有关;这表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4)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学会分析模型图解答问题,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1.图甲曲线表示某植物在其他条件适宜,恒温30°C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测定的一天内密闭玻璃罩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曲线中B点对应光照强度下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叶肉细胞将表现为O2______(吸收、释放、不吸收也不释放)‎ ‎(2)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C,甲图曲线中E点将向______移动.如果在E点条件下突然停止光照,叶肉细胞中C3含量将______.‎ ‎(3)图甲曲线中C点与图乙曲线中______点的生理状态相同.根据图乙推测该植株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______(用曲线上的点作答),一天内是否有有机物的累积__________(是或否)。‎ ‎(4)利用仪器测定密闭玻璃罩内CO2和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变化量:给以1h的充足光照,测得罩内CO2比光照前减少了72mg,植株共合成葡萄糖90mg,呼吸底物和光合产物均为葡萄糖,则这一小时光照条件下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为______mg.‎ ‎【答案】(1)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释放 右上 增多 ‎(2)D、H H 是 (3)60‎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图甲,B点时,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都能合成ATP,则形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图中C点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由于植物体内有很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因此对于叶肉细胞来说表现为氧气释放。‎ ‎(2)把温度调节到25℃时,甲图中曲线E点为光饱和点,由于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此温度下光饱和点会继续增大,因此E点会向右上方移动;E点时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ATP减少,C3的还原变慢,因此C3增多。‎ ‎(3)图甲中C点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图乙中AD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因此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DH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故D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同理H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H两点与图甲中的C点生理状态相同;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植物积累有机物,因此乙图中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H点;由于I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A点,说明经过一昼夜后,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有有机物的积累。‎ ‎(4)由于光照一小时,植株共合成葡萄糖90mg,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算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为:44×3=132(mg),根据测得罩内CO2比光照前减少了72mg,说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32-72=60(mg)。‎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2.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位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叫____________,图2中的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 ‎(2) 图2中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______(填编号)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以是图1中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 ‎(3)图3中,曲线①②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曲线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________条。‎ ‎(5)有人发现图2甲图有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次级精母细胞 (2). 丙 (3). ⑤ (4). 精原细胞 (5). 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一分为二 (6).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7). ②③④ (8). 8 ‎ ‎ (9).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染色体颜色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分析图2: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3: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二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间、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图2中的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2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的⑤过程,其产生的子细胞可以是体细胞或精原细胞。‎ ‎(3)图3中,曲线①②阶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主要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一分为二;曲线②③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曲线②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据图分析可知该雄性动物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则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会出现8条染色体。‎ ‎(5)图2甲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是该图中细胞质应该是均等分裂的,且染色体的颜色也是错误的。‎ ‎33. 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为XY型。现有抗霜抗干叶病和不抗霜抗干叶病两个菠菜品种,已知抗霜与不抗霜为相对性状(A、a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为相对性状(B、b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 Ⅰ.以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不抗霜抗干叶病 不抗霜不抗干叶病 抗霜抗干叶病 抗霜不抗干叶病 雄株 ‎123‎ ‎42‎ ‎0‎ ‎0‎ 雌株 ‎0‎ ‎0‎ ‎169‎ ‎60‎ 请据表格回答:‎ ‎(1 )抗干叶病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菠菜的叶型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为显性,B、b均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基因b为致死基因。某生物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探究基因b的致死类型,可选亲本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纯合宽叶雌株菠菜、狭叶雄株菠菜和宽叶雄株菠菜。‎ 实验步骤:将________和________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 ‎(1)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2)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使雌配子致死;‎ ‎(3)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 ‎【答案】Ⅰ.(1)显性 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性状 ‎(2)BbXAY和BbXaXa Ⅱ.实验步骤: 杂合宽叶雌株菠菜 狭叶雄株菠菜 实验结果及结论:(1)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狭叶=1∶1(或宽叶雄∶狭叶雄=1∶1) ‎ ‎(2)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1∶1)‎ ‎(3)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1∶2(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雄性狭叶=1∶1∶1)‎ ‎【解析】‎ Ⅰ.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性状,即性状分离,说明抗干叶病相对于不抗干叶病为显性性状;后代雌株和雄株中: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之比均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抗霜和不抗霜的亲本杂交,后代中的雌株均为抗霜,后代中雄株均为不抗霜,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和BbXaXa。 Ⅱ.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基因b的致死类型。可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和狭叶雄株菠菜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再统计基因b的致死类型。若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狭叶=1∶1(或宽叶雄∶狭叶雄=1∶1);若基因b使雌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雌性宽叶∶‎ 雄性宽叶=1∶1);若基因b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则后代中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1∶2(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雄性狭叶=1∶1∶1)。‎ ‎34.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a.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b.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c.测量这些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得结果如图。(溶液中花青素增多,吸光度增大)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2)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______原则。请你对上述实验中的不准确的操作重新进行叙述:______。‎ ‎(3)由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 (1). 不同温度的蒸馏水; (2). 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花青素吸光度); (3). 单一变量; (4). 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5). 不同温度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不同,较低温度(10-50℃)下对膜的通透性影响小,较高温度(50℃以上)下对膜的影响较大,通透性不断增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1)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分析修订实验方案时,首先应看有没有对照,对照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还应注意无关因素的影响等。‎ ‎(2)当温度超过一定时,花青素的吸光度上升,说明细胞结构破裂,花青素浓度升高。‎ ‎【详解】(1)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可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系列温度相互对照,因变量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可通过测量这些溶液中的花青素的吸光度作为检测指标。‎ ‎(2)分析修订实验方案时,首先应看有没有对照,对照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还应注意无关因素的影响.实验a步骤中“不同切片”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改成:“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3)从坐标图看,10~50℃时,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低且相同.50℃之后,膜的通透性增大,花青素透出细胞,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增大。‎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温度对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对于生物膜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利用生物膜的相关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