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山东师大附中 2017-2018 学年高二第五次学分认定考试 生 物 试 卷(理 科)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的个体才能 够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 自然选择能让生物定向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解析】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 来了,其他个体不能生存。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使具抗药性的个体进行了选择,A 错误;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 正确;新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C 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错误。 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B. 生物的种内斗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C. 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没有影响 D. 突变对生物进化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A 正 确;生物的竞争分为种内竟争种和种间斗争,是一种自然选择过程,B 正确;外来物种入侵 会导致本地食物链的稳定性受损,可能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及生物进化方向可能发生变 化,C 错误;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有积极意义,D 正确。 3.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耐药 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对细菌的抵抗能力较弱 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D 【解析】残留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耐药,A 正确;耐药 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B 正 确;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难以抵抗致病菌,C 正确;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 苗,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D 错误。 4.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90%,a 的基因频率为 1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50%,a 的基因频率为 5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 75% B. 50% C. 42% D. 21% 【答案】C 5. 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 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改变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一定会变 D. 基因型频率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变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正确;只要生物进化了,就发生基因频 率的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 错误;基因频率变化导致基因型频率改变,C 正确;基 因型频率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变,D 正确。 6.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 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C.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D. 所有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不一定对人类有益,A 错误;自然选择 保留的变异是适合环境的,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合人类的,B 错误;“适者生存,不 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 正确;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 导作用,D 错误。 7. 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大脑皮层语言 S 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A 错误;短期记忆的多 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是只由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B 错误;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 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C 错误;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 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 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高级神经活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 8. 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是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 它们的祖先不同 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 变异的方向不同 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答案】B 【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 变。 9.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 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 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 ( ) A. 诱变 B. 隔离 C. 选择 D. 进化 【答案】C 10.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成分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B.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答案】B 【解析】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 错误;人体各器官、 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 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 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 错误;人体的稳态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 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 错误。 11. 下列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 处于较高室温下人体的体温仍然稳定 B. 严重腹泻病人脱水现象 C. 给小鼠喂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大部分小鼠未染病 D. 剧烈运动后机体的 pH 变化不大 【答案】B 【解析】处于较高室温下人体的体温仍然稳定,属于稳态的范畴,A 错误;严重腹泻病人脱 水现象属于内环境成分失衡,B 正确;给小鼠喂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大部分小鼠未染病,说 明稳态没有失调,C 错误;剧烈运动后机体的 pH 变化不大是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作用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 错误。 12.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大脑是人体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产生冷觉或温觉 【答案】C 【解析】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 错误;骨骼 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 加,B 错误;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即呼吸作用,C 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 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但是产生冷觉或温觉的是大脑皮层,D 错误。 13.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B. 糖原 C. 胰岛素 D. 血红蛋白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糖原是动物多糖,存在 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胰岛素是分泌蛋白,由胰岛 B 细胞分泌到血 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 14. 关于淋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淋巴不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C. 淋巴最终汇入血浆 D. 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 错误;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 是淋巴和组织液,B 错误;淋巴最终汇入血浆,C 正确;与淋巴、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 质的含量最高,D 错误。 15.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蛋白质经过消化,通过①进入血液 C. Ⅲ表示肾脏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直肠 【答案】D 【解析】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 正确; Ⅱ为消化系统,蛋白质能通过①消化后进入血浆,B 正确;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C 正确;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 皮肤,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以及有关的四个系统,根据图中各个过程与无机外界 环境之间的关系判断四个数字代表的器官的名称。 1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C. 组织液既可以渗回血浆,也可以渗入淋巴 D.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答案】B 【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 环境中,A 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 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B 错误;组织液既可以渗回 血浆,也可以渗入淋巴,C 正确;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 体等,D 正确。 17.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 保持相对稳定 B. 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 C. 严重腹泻病人血浆渗透压可能正常,无需补充水和无机盐 D.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 保持动态平衡,A 正确;人体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会导致体温升高,B 正确;严重腹泻病人体中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水和盐的平衡,C 错误;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 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 正确。 18.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促进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B 【解析】冬泳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 正确;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 错误;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 正确;通过神经 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 增加,D 正确。 19. 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 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 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 是甲状腺,ABC 错误,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 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只要反射弧完整,一定可以出现反射活动 C.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D. 刺激传出神经导致肌肉收缩是一种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 错误、C 正确;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功能完整性和具有适宜的刺激,B 错误; 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传出神经导致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D 错误。 21.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 A. 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 B 淋巴细胞 B. 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乙肝病毒 C.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特异性吞噬细胞 D.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 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 B 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进而 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 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故选 B。 22. 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 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若乙神经元兴奋,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 C. 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D.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乙酰胆碱和 5 一羟色氨酸是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与突 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 正确;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丙神经元 兴奋,B 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 元膜电位发生变化,C 正确;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 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 小泡的移动方向判断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23. 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B、C 依次是 ( )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D.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答案】D 【解析】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垂体释放 A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 B 肾小管和集合 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图中 C 是渴觉中枢是,在大 脑皮层上,产生口渴,主动饮水,使得血浆渗透压降低,故选 D。 24.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 如果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内流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 破坏,A 正确;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 的转变,B 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 奋或抑制,C 正确;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 Na+内流,如果为抑 制性神经递质,则 Cl-内流,D 正确。 25. 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胰岛素不足,细胞没有能量来源 B. 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 C. 胰岛素不足,糖元合成减少 D. 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障碍,非糖物质供能增多 【答案】A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则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 障碍,导致细胞利用糖类供能减少,A 错误、B 正确;胰岛素不足,则氧化分解供能减弱, 糖原合成能力减弱,C 正确;胰岛素不足,则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能力减弱,则非糖物质供能 增多,D 正确。 26.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 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疫苗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抗体 D. 入侵的麻瘆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B 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D 【解析】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 细胞识别,A 正确;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 生记忆细胞细胞和抗体,B 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 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 正确;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 消化,D 错误。 27.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 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免疫过强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 C. 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一定此前接触过该过敏原 【答案】C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属于免疫过强,A 正确;青霉素注射后出 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 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 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 T 细 胞分泌的,C 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D 正确。 28.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 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图中 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 【答案】B 【解析】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 项 正确;图中 M 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 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 项错误; 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 项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 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 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 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 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 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体 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 量减少 体液—神 经调节 CO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9.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 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 A.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低血糖 B.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糖尿病 C.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低血糖 D.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糖尿病 【答案】D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根据题干信息“细 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会使细胞 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缓,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患糖尿病,故选 D。 30.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 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 a 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物质 a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a 抗体,说明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A 正确;抗原与抗体形成的沉淀或基团能被吞噬细胞清除,B 正确;物质 a 引发的上 述免疫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错误;抗 a 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 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D 正确.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31. 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毒颗粒物(大多是重金属、 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使很多人患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为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 热症状。当患者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温度变化会通过__________调节,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增加散热。此时血浆的__________升高,患者应及时补充 __________。 (2)空气中的病毒进人儿童体内,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_______________。许多家长试图通 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接种疫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免 疫力。 (3)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豚鼠进行了实验,按表做①—③处理: ①向豚鼠皮下注入等量的 SRBC(山羊红细胞);②7 天后,分别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 ③将适量脾脏细胞悬液与 SRBC 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 SRBC 破裂情况(注:特异性抗体与 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内)。 组别 材料准备 数量(只) 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相对含量 甲 手术损毁下丘脑前部 12 0.20 乙 正常组 12 0.40 向豚鼠皮下注人 SRBC 的目的是__________。从实验中可看出,脾脏细胞悬液会引起 SRBC 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_________ (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 为使实验更科学严密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做穿刺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你认为这样做的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 (3). 渗透压 (4). 水分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 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7). 将 SRBC 作为抗原 (8). 抗体 (9). 浆细胞 (10). 可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常表现 为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 (1)当患者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汗腺分泌增 加,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由于出汗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 (2)空气中的病毒进入儿童体内,清除病原体过程的免疫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接种疫 苗的作用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从而增强免疫力。 (3)向豚鼠皮下注入 SRBC 的目的是作为抗原,从实验中可看出,脾细胞悬液会引起 SRBC 破裂,因为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所以说明悬液中含有抗体,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对 照组只做穿刺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是为了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及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知识,明确接种疫苗的作 用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来增强免疫力。 32. 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 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 群中有基因型 AA、Aa、aa 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 A 和 a 的基因频率。而根据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 Aa 的频率(N)大约是(_______) A.0≤N≤100% B.050% (4)下图中曲线 a 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b、c、d 表示使 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①由 a 变为 b、c、d 体现了_______________。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生物进化 (3). 突变 (4). B (5). 变异的多方向性 (6). d 【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 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物 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 然选择和突变等。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由于 0<A%<1,0<a%<1,Aa 的基因型频率=2×A%×a%=2×A%× (1-A%)=2A%-2(A%)2,则当 A%为 1/2 时的值为 1/2,当 A 为 0 时,值为 0,但 A%大于 0, 因而 Aa 的频率(N)为 0<N≤50%,故选 B。 (4)①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有的增大,有的减小,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的要求为菌株数量多,产量高,故选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此题可运用遗传平衡原理进行解题,计算 题(3)的基因型频率。 33. 图甲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结构的放大图,图丙是取未 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中(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其中右边一个神经 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细胞 1 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则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细胞 1 是__________。甲状腺 细胞接受“信号”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图甲细胞 3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靶细胞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哪一部分)。 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兴奋在细胞 3 和细胞 2 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乙所示, 图乙中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___________。 (4)如果在图丙 A、H 两点接上灵敏电流计,刺激 B 点,电流计指针能偏转的次数是 ___________;刺激 G 点,电流计指针能偏转的次数是___________。 (5)已知在生物体内刺激 A 处引起 D 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进入 E 会引起 F 产生电位变化, 使肌肉收缩,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被 E 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肌肉又舒张。现向任氏液中 加入一种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的药物,刺激 A 点,则肌肉收缩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会。 【答案】 (1). 性腺细胞(睾丸细胞和卵巢细胞) (2). 垂体细胞 (3). 受体(糖蛋白) (4). 效应器 (5).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6). 突触后膜 (7). 组织液 (8). 2 次 (9). 1 次 (10). 增加(或变长)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包含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几种方式:细胞 1 分泌激素,通过 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细胞 2 分泌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但细胞 3 可以作用于细胞 2, 体现了神经-体液调节;细胞 3 属于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 属于神经调节;细胞 4 产生的信号分子不需要通过血浆的运输,直接通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 胞。图乙表示的是突触的结构,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 进入②突触间隙,作用于③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a 是突触小体。 (1)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睾丸细胞和卵巢细胞)。 (2)若图甲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信号”物质是由垂体是促 甲状腺激素,接受信号的物质是靶细胞表面的受体。 (3)若图甲细胞 3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则靶细胞相当于效应器,兴奋部位膜电位由外正内 负变成内正外负,所以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图乙中结构③是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位于两个神经元之间,其内的液体为组织液。 (4)刺激 B 点,兴奋能够传至 A 点,也可以传到 C 并通过突触传至 H,所以电流计指针偏 转 2 次;刺激 G 点,其为突触后神经元,只能传到 H,不能传到 A,所以电流计指针只偏转 1 次。 (5)当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作 用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现向任氏液中加入一种 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的药物,刺激 A 点,则肌肉收缩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会变长。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甲,明确四个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且细胞 3 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细胞 2 和靶细胞。 34. 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 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 养后测定培养基内 TSH 的浓度,结果如下: (1)在上述实验中设置 A 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将 A 瓶分别与其余的装置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A 与 B、C 瓶比较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 与 C、D 瓶比较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 与 C、E 瓶比较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研究者想进一步研究在活体实验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含量对 TSH 分泌的影响,应如 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提供实验大白鼠、甲状腺激素、注射器及其他必需的材料和器具) ①挑选生长期、大小、性别一致的实验大白鼠 10 只,随机分成两组; ②一组正常饲养,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分析结果。 【答案】 (1). 作为对照 (2). 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会产生 TSH (3). 下丘脑不能分 泌 TSH;垂体能分泌 TSH (4). 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 TSH (5). 下丘脑能促进垂 体分泌 TSH (6). 饲喂等量的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 (7). 分别抽取两组动物的血液检 测 TSH 的含量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像分析,设置 A 瓶做对照的目的是证明培养基不能 产生促甲状腺激素;D 与 C 瓶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通过现象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降低了 TSH 的量,相比较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 与 A 瓶相比较说明: 下丘脑不能分泌 TSH;C 与 A 瓶相比较说明:垂体能分泌 TSH;E 与 B、C 瓶相比较 TSH 的量更多说明下丘脑分泌的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1)A 瓶中只有培养基,在上述实验中设置 A 瓶的目的是作为对照,说明培养基及培养过 程不会产生 TSH。 (2)①A 与 B、C 瓶比较,说明下丘脑不能分泌 TSH;垂体能分泌 TSH; ②A 与 C、D 瓶比较,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 TSH; ③A 与 C、E 瓶比较,说明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 TSH。 (3)①挑选生长期、大小、性别一致的实验大白鼠 10 只,随机分成两组; ②一组正常饲养,一组饲喂等量的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 ③一段时间后, 分别抽取两组动物的血液检测 TSH 的含量,分析结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形,两两对比,根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出实验的 结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