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师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 HCO3-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 D.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 的主要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 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A 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 C、血浆 pH 的稳定与 等离子有关,C 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错误。 故选 C。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 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 主要场所的 C.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 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 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管,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 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 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②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 一部分,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A 正确; B、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即在②,B 错误;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⑤④,C 错误; D、③④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③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不可以通过淋巴 循环进入④,D 错误。 故选 A。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 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 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 正确;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变的,B 错误;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四大系统的共同参与,C 正确; 的 D、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 正确。 故选 B。 4.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 (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神经纤维上的 S 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 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 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 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故 C 项是正确的。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 化的位置是( ) A. a 和 b 处 B. a、b 和 c 处 C. b、c、d 和 e 处 D. a、b、c、d 和 e 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 a、c 分别为左边两 个神经元的轴突,b 和 d 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神经细胞 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刺激神经细胞任意一点,在该细胞上的任何位置均可检测到电位变 化;但在神经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 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 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 a 处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 化,d 和 e 处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 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出能测 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感受器和效应器应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B. 反射的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 C.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D. 突触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 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感受器主要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体组成,因此大多数感受器和效应器不是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A 错误;反射的中 枢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条件反射的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 系统的最高级部位,B 错误;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突触的多少,C 错误;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突触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 递方向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D 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 C 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过程。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因此突触数量的多少决 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7.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突触小泡,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a 为突触小体,b 为下一个神 经元。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 ; b.轴突—树突型: 。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 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 a 是突触小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结合并传递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即化学信号,突触小体中含有 很多线粒体,为信息的传递提供能量,A 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错误。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神经递质, 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C 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 大,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D 正确。故 选:B。 8.已知图中神经元 a、b 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 c 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判 断不合理的是 A.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 a 释放乙酰胆碱 B. 神经元 c 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 a 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 b 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D. 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答案】D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 a 释放乙酰胆碱,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A 项正确; 神经元 c 兴奋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使 b 不产生兴奋,则大脑皮层不会 产生痛觉,B 项正确;脑啡肽与 a 的受体结合导致膜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产生抑制;乙 酰胆碱与 b 的受体结合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产生兴奋,二者结果不同,受 体不同,C 项正确,D 项错误。 9.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 唾液腺、垂体、肠腺 B.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 睾丸、汗腺、皮脂腺 D. 卵巢、胰腺、肝脏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内分泌腺无排泄管,分泌物称激素,其 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各组织或器官中;外分泌腺有 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 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 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 【详解】A、唾液腺和肠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内 环境,A 错误;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都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B 正确; C、汗腺、皮脂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体外,C 错误; D、肝脏和胰腺的外分泌部都属于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 于内环境,D 错误。 故选 B。 10.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 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 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 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 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抗利尿激素能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A 错误;尿崩症患 者的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导致尿液渗透压降低,B 错误;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 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而不是该激素的产生异常,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为正常值,C 正确; 抗利尿激素是九肽激素,口服时会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所以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D 错误。故选:C。 11.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 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尿液 血浆 Na+ K+ Na+ K+ 体积(mL/ 单位时间) (mg· kg-1) (mg· kg-1) (mg· kg-1) (mg· kg-1) 注射食 盐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射食 盐水后 40 12 30 135 37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 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 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由表格分析可知:血浆中,注射食盐水后 Na+浓度降低了,所以细胞外液渗透 压降低,A 错误; BC.注射食盐水后膀胱贮存的尿液体积增多,说明尿液增多,则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重 吸收能力减弱,B 正确,C 错误; D.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该过程无关,D 错误。 故选 B。 12.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 A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 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原,其后是脂肪 C.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糖原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 D. 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人体的血糖能够维持一定的水平,主要依赖于神经-激素的调节。进食后,血糖浓度升 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了血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合成肝 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饥 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它们的协同作用促进了血糖的来路, 即加速肝糖原的水解,加快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提高血糖浓度。 【详解】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但是会抑制胰岛 A 细 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 错误;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肝糖原,肝糖原水解后进入血液补充血糖浓度,B 错误; C、胰岛素能加速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因此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糖原合成 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C 正确; D、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 错误。 故选 C。 13.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 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B 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C. C 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 在炎热环境时,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会降低,从而减少产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 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图中 A 表示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A 正确;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使得产热量增加,B 正确; 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C 正确; D、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而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不会降低,D 错误 故选 D。 1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 若③含量低于正常值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C.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D.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 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图 中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都增 多,因此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A 正确; B、若③含量低于正常值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减弱,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其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C 正确; D、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即激素③分泌过多,D 正确。 故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明确甲状腺激素存在分级调节 和负反馈调节过程,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并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15.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D.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 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甲状腺激素 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A 正确;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 正确; C、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而温度感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C 错误; D、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 正确。 故选 C。 16.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 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故 A 正确,D 表述错误;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 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应属特异性免疫,B 错误;记忆细胞也只有特异性免 疫中才会产生,C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能力,属基础题。 17.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 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 B 细胞,不能分化成 T 细胞 C. 一个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②过程都能识别抗原,所以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抗原抗体结合的 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A 正确。 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 B 细胞,也能分化成 T 细胞,B 错误。 C、—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C 错误。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④过程可迅速完成,D 错误。 故选 A。 【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 -抗体的结合物 B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 记忆细胞 T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 T 细 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 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 细胞 T 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 细胞或 T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18.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小鼠未 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该实验小鼠进一步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小鼠很快发生了 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未出现异常表现。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它的生理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 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 糖。当人体内血糖含量低于 50-60mg/dL 时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 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低于 45mg/dL 时出现惊厥、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症状,原因是人脑组 织功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原极少,需随时从血液中 摄取葡萄糖,用来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血糖含量很少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 而发生生理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症状。 2、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 产生兴奋。 3、一般情况下,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作出恰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常见的 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引起哮喘、少数人吃虾、鱼等食物会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详解】A、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 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但题干中显示第一次注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A 错误; B、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 态,但题干中显示第一次注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B 错误; C、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 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 正确; D、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显示第一次注射小 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 错误。 故选 C。 19.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胞内寄生菌。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 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接种卡介苗后,T 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需要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其消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 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 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 错误;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对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B 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 错误; D、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因此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需要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其消灭, D 正确。 故选 D。 20.艾滋病是 HIV 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 主要感染人体 T 淋巴细胞,因此对体液免疫没有影响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健康人高 C. 可以利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 HIV 感染者进行诊断 D. 和艾滋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 HIV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 T 淋巴细胞,随着 T 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 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 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 主要感染人体 T 淋巴细胞,而体液免疫需要 T 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对体 液免疫有影响,A 错误; B、由于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因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较 高,B 正确; C、HIV 是抗原,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可以利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 合的原理对 HIV 感染者进行诊断,C 正确;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和艾滋病人握手、共餐不会 感染 HIV,D 正确。 故选 A。 21.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 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22.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 错误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 T 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 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分泌的,A 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 ,使体温稳 定,B 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C 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下图中甲、乙所示的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 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图表示体液调节方式,①表示血管 B. 乙图所示的靶细胞可能为肌肉细胞,②属于传出神经 C. 若丙图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可能是促性腺激素 D. 丁图信号分子可能会影响丁图中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 行信息传递,丙表示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膜上,丁表示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膜内。 【详解】A、甲图表示体液调节方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靠血液运输,因此①表示血 管,A 正确;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肌肉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肌肉细胞应该是效应 器,则②为传出神经,B 正确; C、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而不是垂体细胞,C 错误; D、丁图信号分子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可能会影响丁图中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D 正确。 故选 C。 24.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 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 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受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B. “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C. 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 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效应 T 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高度分 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如浆细胞或效应 T 细胞等。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的效应 T 细胞会 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A 正确; B、“免疫赦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人类适应环境,如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 是使胚胎存活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B 错误;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C 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效应 T 细 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特异性免疫调节的过程, 明确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进行的细胞免疫,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来抑制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降低排斥反应。 25.为研究钙离子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科学家在突触前神经元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刺激突 触前膜后,分别检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 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前钙离子流动引起的 B. 对照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由于钠离子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引起的 C. 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影响了突触前膜电位和突触前钙离子流动 D. 加入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后,突触前膜的电位与对照组 相同,说明加入钙离子阻断剂没有影响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钙离子流动减小,而突触后膜电 位没有发生改变,即突触后膜没有产生兴奋。 【详解】A、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后,突触前膜的电位与对照组相同,说明突触前膜电位变化 不是由突触前钙离子流动引起的,A 错误; B、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影响了突触前钙离子流动,但是没有影响突触前膜 电位,C 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加入钙离子阻断剂,突触后膜没有产生兴奋,即阻断了兴奋在突触间的 传递,D 正确。 故选 D。 26.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 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 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 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 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幼嫩的枝条生理代谢活跃容易成活;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详解】A、幼嫩的枝条生理代谢活跃,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因此芽较多的嫩 枝更容易成活,A 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根,较高浓度时会抑制植物生根,所 以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不一定成正比,B 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对环境中的植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C 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对于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具有两 个,D 正确。 故选 B。 27.下面是有关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生理功能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受生长素的调节 B. 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柱头上可以得到无子果实 C.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D. 已知 10-8 mol/L 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就会抑制芽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是由于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和根与茎对生长素的 敏感性不同引起,因此受生长素的调节,A 项正确;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 在雌蕊柱头上,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没有受精,胚珠不能发育成种子,所以得到的是 无子果实,B 项正确;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C 项正确;已知 10-8 mol/L 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随着生长素浓度 的增大,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至抑制芽的生长,D 项错误。 28.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 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如胚芽鞘,A 错误;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氨基酸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式:一个 C 上通过化 学键连着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和一个 R 基团,R 基团中也有可能有羧基或氨基,所 以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 正确;吲哚乙酸是一种化学物质,不是蛋白质, C 错误;色氨酸是合成吲哚乙酸的原料,不存在原料抑制产物合成的说法,D 错误。 29. 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 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 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 1 和 4 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 1,因为无顶芽即生长素的来源断了,A 错误。乙组枝条向光弯曲 生长,因为单侧光刺激导致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B 错误。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 素的分布没有影响,所以乙直立生长,C 错误。甲、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 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D 正确。故选:D。 30. 下图表示施用 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 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施用 IAA 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 IAA 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 10-4mol.L-1 的 IAA 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促进侧根增加的范围内 IAA 的浓度都能抑制主根的生长,A 正确。据图分析, 在较低浓度范围内,IAA 对诱导侧根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0 的比较),在达到一 个较高浓度后却发挥了抑制作用,B 正确。依据上述原理,去掉未施用 IAA 的植株的部分芽 和幼叶,侧根部位的 IAA 浓度会降低,侧根的正常生长受影响,其数量将减少,C 错误。由 题目所提供的图形可以直接看出,与施用 10-4mol.L-1 的 IAA 相比,未施用的组的主根长,侧 根数量较少,D 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这类突触中特定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刺激大脑 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 (1)结构①是________,其中的多巴胺是从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方式释放到________中。 (2)当多巴胺与_______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 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由_______(结构)运回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由图可知,其进入突触间隙后会________,导致大脑“奖赏” 中枢的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最终造成人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胞吐 (3). 突触间隙 (4). (特异性) 受体 (5). 由负变正 (6). 多巴胺转运载体 (7). 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小体) (8). 与多巴 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 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离开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后通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可卡因与突触前膜 上的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使得下一 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结构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的多巴胺为神经递质,以胞 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2)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上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即 此时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多巴胺作用完成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 元,防止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3)据图分析可知,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 致多巴胺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机理,明确该突触中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而可卡因阻止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 神经递质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 32.Kisspeptin,简称 Kp,是 Kp 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 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 进行调节。据图回答。 ⑴神经元内合成 Kp 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Kp 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器官 A 是 ______。 ⑵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 释放量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 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Ⅱ.Kp—10 是 Kp 的一种。为研究 Kp—10 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至 20 日龄的鹌鹑连 续 20 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 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⑶据图可知,Kp—10_________(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 50 日龄内, Kp—10 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综合分析 ⑷综合Ⅰ、Ⅱ分析,推测 Kp—10 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核糖体 (2). GnRH 神经元 (3). 垂体 (4). 减少 (5). 通过反馈 调节使 Kp 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 (6). 不影响 (7). 随着日龄的增加, 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 (8).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 熟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依据。 【详解】⑴根据题干可知,Kp 是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故其合成的细胞器是核糖 体;据图可知,Kp 神经元与 GnRH 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且根据突触的模式图可知,GnRH 神 经元是突触后神经元,即 Kp 作用的靶细胞是 GnRH 神经元;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激素。 ⑵幼年期雌激素的含量较低,是因为 Kp 释放量减少,使 GnRH 神经元对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排卵前,启动过程②能增加 Kp 释放量,使 GnRH 神经元对垂体的促 进作用增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有利于排卵。 ⑶图为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从 42 天开始产蛋,所以 Kp—10 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由图可知,从 42 天开始产蛋到 50 天,实验组产蛋率 呈上升趋势。 ⑷综合Ⅰ、Ⅱ分析,Kp 的靶细胞是 GnRH 神经元,有神经调节,且该神经元作用于垂体,使 锤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最终调节雌激素的水平,因此 Kp—10 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结合所学 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3.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 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 _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 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 的合成,促进___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的合 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 1、抗体 2,可与图中相应细胞 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其结构改变而失活)。图中因_________________(填“抗体 1” 或“抗体 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 抗体与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 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 于_________________病。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 30 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 10 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 20 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 组。 b.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 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 4 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 周后,测定各组大鼠 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用甲、 乙、丙表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 mmol/L 4 周后 mmol/L 10 3.85 3.94 10 18.62 10.12 的 10 19.46 19.00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3). 葡萄糖 (4). 蛋 白质、脂肪、糖原 (5). 抗体 1 (6). 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7). 自身免疫 (8). 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9). 等量蒸馏水(或蒸馏水 2mL/d) (10). 甲、丙、乙 (11).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 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 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 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 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 1 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 高;抗体 2 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 1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 来治疗。 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主要有: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确定方法步骤(预处理→分组 →处理→观察记录现象,收集数据→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 论。 【详解】(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 B 细胞组成;从图上可 以看出,胰岛 B 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 也有体液调节。 (2)根据图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 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抗体 1 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 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产 生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 量原则。 ②b.为测定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需要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计 算平均值,作为起始血糖浓度值。 c.丙组作为实验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的生理盐水溶液 2mL•d-1,连续灌喂 4 周;甲 组和乙组作为对照组,每只大鼠灌喂生理盐水 2mL•d-1,连续灌喂 4 周。 ③实验结果:由于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甲组为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4 周 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乙组为糖尿病小鼠,4 周后血糖浓度最高;丙组为糖尿病小鼠且用桑 叶提取液灌喂,4 周后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低于乙组。所以据题表分析,组别分别对应甲、 丙、乙。 ④实验结论:表中数据表明,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 常水平。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结合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 考查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和设计实验的步骤,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设计的理解与运用, 属于中档题。 34.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 1,结果如图 2。 (1)实验中,对 B 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 A 租小鼠的______________处理。 (2)从图 2 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血清 中的______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 在 4 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______,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 ______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 的前 1 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 T 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 X 的杀伤力,结果 如图 3。 (4)由图 3 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 X 的是______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 T 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 T 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 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 培养过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 b. 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 A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 B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 培养过未活化 T 细胞培养液 f. 细菌 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照 (2). 抗体 (3). 无明显变化 (4). 抑制 (5). 细胞内 (6). 细菌 X (7). 活化巨噬 (8). a、d、f (9). 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未用细菌 X 处理小鼠的 B 组应该为对照组,而 A 组为实验组;Ⅱ组小鼠 接触过细菌 X,其血清中含有抗体,由图 2 可以看出,与没有接触过细菌 X 的Ⅳ组小鼠体 内的细菌数量增长趋势相同,说明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用细菌 X 处理过的小鼠的 T 细胞后,I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该组 T 细胞(活 化 T 细胞)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由图 3 可以看出,活化巨噬对细菌 X 的杀伤力 最强。 【详解】(1)分析题图 1 可知,A 组小鼠注射细菌 X,B 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B 组起对照 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Ⅱ组与Ⅳ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血清 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而注射来自于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在 4 天内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抑制了细菌数量 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 (3)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细菌 X,因此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 X。 (4)分析题图 3 曲线可知,活化的巨噬细胞对 X 细菌的杀伤力远大于活化的 T 细胞。 (5)若用体外实验验证活化 T 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实验组选择的实验材料 应包括培养过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这样才能含有活化 T 细胞释放的某种物质;还应有该 物质活化的对象-巨噬细胞,该细胞之前应未被活化,故应选 B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该巨噬 细胞是否被活化,需通过接种细菌 X 来检测,可见实验中应该选择的材料是 a、d 与 f。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的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图 1 和图 2 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答 题。 35.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 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 1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甲 ___________,乙__________。 (2)由图 1 的结果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 0.5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 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为探究 3μmol/L 的激素甲和 0.5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 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根据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要求设计_________组实验。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 2 为其 X、Y 和 Z 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 影响。由图 2 结果推断: ①X 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__作用。 ②X 浓度、Y 浓度和 Z 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生根 (2). 抑制生根 (3). 不能 (4). 4 (5). ①抑制 (6). ②X>Y,X>Z,Y 与 Z 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 1 中,随着激素乙浓度的升高,月季插条生根数量逐渐减少, 而在一定范围内,随激素甲浓度升高,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增加,因此激素甲作用效果为促进, 乙作用效果为抑制;图 2 中,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 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 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 和 Z 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 Z 浓度下 侧芽生长效果最高,Y 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1 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 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2)图 1 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 0 至 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 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 0.5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 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 3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甲和 0.5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 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分别含有 3μmol/L 的激素类 似物甲和含有 0.5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同时含有 3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甲和 0.5mol/L 的 激素类似物乙以及无 3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甲和 0.5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的 4 种培养基来 进行培养研究。 (3)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 X 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说明 X 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②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在促进生 长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 长的效应相同,由此可以得出起抑制作用的 X 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 Y 和 Z 浓度,但 Y 和 Z 浓度大小不能确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找出图中实验的自 变量,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两种激素类似物对月季生根的作用类型,并确定 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6.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 pH 4-5 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 作及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和_________增加的结果。 (2)如图 1 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中的原生质体,仅剩细胞壁,经这 种处理后的下胚轴切段称为 Y。综合图 1 图 2 可知,对 Y 进行的实验处理为: ___________。 (3)图 2 结果表明,Y 的特性是___________;决定这种特性的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选 填:纤维素/果胶/蛋白质)。 (4)研究者发现生长素可通过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 pH 值降低,促进细胞生长。已知植物 细胞膜上有 H+泵、水通道、生长素受体、钾通道、蔗糖运载体等。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 上,请选用已知信息,提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度(体积) (2). ①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分别、先后放入不同 酸度的溶液中 (3). 在酸性条件下伸长,在加热后该特性丧失 (4). 蛋白质 (5). 生 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运输 H+的泵,将 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细胞壁中,降 低 pH,促进细胞壁伸展,进而促进细胞体积增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的内在原因,图 1、图 2 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热、pH、时间,图 2 显示加热处理的切段几乎不生长, 而为加热处理的切段的长度在 pH 4-5 的溶液中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详解】(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增加和长度(体积)增大结果。 (2)根据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加热、pH,因此对 Y 进行 的实验处理为:①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分别、先后放入不同酸度的溶液中。 (3)根据图 2 实验结果分析可知,Y 的特性应该是在酸性条件下伸长,而在加热后该特性 丧失;加热组的切段生长长度低于未加热组,由于蛋白质加热可以变性,可以推测决定黄瓜 切断“酸生长”特性的物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4)根据题意分析,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为: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 膜上运输 H+的泵,将 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细胞壁中,降低 pH,促进细胞壁伸展, 进而促进细胞体积增大。 【点睛】本题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解答本题是注意实 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该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需遵循平行重复 原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