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四中高三(上)段考生物试卷(10月份)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四中高三(上)段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豌豆种子黄色(Y)对绿色(y)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显性,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出现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3:3:1:1,推知其亲代杂交组合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2. 已知玉米子粒有色与无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一有色子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例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的相同 B.玉米有、无色子粒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测交子代中玉米无色子粒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 D.两对等位基因也有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获得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4. 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B.F1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为1:1 C.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D.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5.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细胞的基因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若无互换,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有4种 C.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A、a、b、b、D、d D.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必须用基因型为aabbdd的异性个体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 6. 在山羊遗传实验中,一黑色山羊与白色山羊杂交(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子一代均为黑色。子一代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个体中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则黑色个体和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分别为( ) A.16、23 B.18、13 C.56、23 D.58、23 7. 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A.188 B.122 C.72200 D.9980000 8. 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和D、d)所控制;基因A、B和D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三对基因对黑色的作用程度是一样的,而且每对基因以微效、累积的方式影响黑色性状.两个基因型为AaBbDd的婚配,则子代表现型种类数以及子代中与AaBBDd的个体表现型一致的几率分别为( ) A.7种,116 B.7种1564 C.9种,664 D.27种,116 9. 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图.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了赤道板结构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阶段染色体着丝点发生分裂 D.如果丙图表示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 10. 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A.24:8:3:1 B.9:3:3:1 C.15:5:3:1 D.25:15:15:9 11. 图1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A、a、B、b、C、c分别表示染色体;图2表示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B.若图1中的乙细胞对应图2中的d时期,则m所代表的数值是1 C.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2. 人类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决定胚胎发育成男性。人类中发现有XX男性、XY女性、XO女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正常男性中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上 B.XX男性可能是亲代产生精子过程中Y染色体片段易位到X上所致 C.XY女性可能是SRY基因突变或Y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 D.XO女性可能是父方或母方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13. 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图2是某家族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某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则该病一定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B.图2中甲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一定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 C.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 D.每50个正常人中有一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1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1600 14. 鸡的雄羽与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鸡只能表现为母羽,雄鸡既可以是雄羽也可以是母羽。现用两只母羽鸡杂交,F1雄鸡中母羽∶雄羽=3∶1,让F1母羽鸡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雄羽鸡比例为( ) A.1/8 B.1/12 C.1/16 D.1/24 15. 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合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在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子代,则子代的成熟植株中( ) A.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 B.有9种基因型 C.高产抗病类型占14 D.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 二、简答题,共5小题.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生物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填数字)。 (3)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________,图丙中Ⅱ→I,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段的变化。 (4)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甲图中的图________。 家鼠的毛色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决定毛色的基因有三种,分别是AY(黄色)、A(灰色)、a(黑色),控制毛色的基因之间存在完全显隐性关系。随机选取部分家鼠设计杂交实验,每一杂交组合中有多对家鼠杂交,分别统计每窝家鼠F1的毛色及比例,结果如下表所示: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杂交组 亲本毛色 F1的毛色及比例 甲 黄色×黄色 2黄色:1灰色;或2黄色:1黑色 乙 黄色×灰色 1黄色:1灰色;或2黄色:1灰色:1黑色 (1)推断控制家鼠毛色基因的显隐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___,灰色亲本可能具有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在甲杂交组中,导致F1性状分离比均为2:1的原因是:亲本为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雌雄各产生数量相同的两种配子;雌雄配子之间结合是随机的;除F1中基因型为________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其他家鼠能正常生长发育。 (3)若将乙组中F1毛色为2黄色:1灰色:l黑色的所有F1个体混合饲养,随机交配,全部F2中毛色及比例应为________。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玉米须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颜色有三种类型:紫色、红色和白色,红色须个体中含有A基因.如表为玉米杂交所得F1玉米须颜色的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的表现型及数量 紫色 红色 白色 A 紫色×紫色 5402 1798 2400 B 紫色×白色 5396 1803 0 (1)若要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检测_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由________组数据分析可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交叉互换,控制玉米须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让B组F1中的紫色植株自交,F2中白色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____,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现有一株紫色玉米须植株,请设计实验确定其基因型. ①该实验思路:________. ②请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种子圆粒(E)对皱粒(e)为显性,黄子叶(D)对绿子叶(d)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________处理,若F1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为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4)用X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授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F1种子共1647粒,其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 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________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子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 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 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结果.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_.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四中高三(上)段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F1代四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分析,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是杂合子自交;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是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 【解答】 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比例是3:3:1:1.而3:3:1:1可以分解成黄:绿=3:1,圆:皱=1:1,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中,有一对均为杂合子Rr,另一对属于测交类型为Yy、yy,所以亲代杂交组合基因型是YyRr×yyRr。 2.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比为1:3,说明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因此植株X是双杂合.设由于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因此,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都为无色籽粒.所以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分别为Aabb、aaBb和aabb.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A正确;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三种,C正确; D、如果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不可能是1:3,所以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D错误。 3.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 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以是均等的,C正确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4.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A基因的花粉致死. 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A和a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由于含有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精子只有一种类型,即含有a基因.Bb可以产生B和b两种雌雄配子. 【解答】 A、题干信息“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l有四种表现型”,说明全部是双杂合子AaBb,则高茎、抗病是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于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因此高茎抗病植株(Aa)产生的卵细胞有A:a=1:1,而产生的精子只有a一种,因此F1中高茎植株(Aa)与矮茎植株(aa)的比为1:1,B正确; C、亲本为Bb自交,所以Fl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值为3:1,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是AaBb自交,由于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后代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AaBb、AaBB,D错误。 5.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昆虫长翅、残翅基因与直翅、弯翅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有刺刚毛、无刺刚毛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 A、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若无互换,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基因型有2种,B错误; C、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交移向细胞两极,移向两极的基因都是有A、a、b、b、D、d,C正确; D、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最好是aabbdd,即与隐性个体测交,D错误。 6.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山羊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2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中出现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例。依据后代表现型比例,根据题意、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设黑色与白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一黑色山羊AABB与白色山羊aabb杂交,后代F1AaBb表现为黑色,F1个体间随机交配得F2,F2中出现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其基因型分别为(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aabb.因此,F2黑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2+2+4+2)÷12=10÷12=56;F2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23。 7. 【答案】 A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则其基因型为AaXBXb;丈夫表现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解答】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即aa的频率为1%,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所以AA的概率是910×910=81100、Aa的概率为2×110×910=18100,其中AA占8181+18=911、Aa占211.这对夫妇所生小孩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为211×14=122,患色盲的概率是14,所以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22×14=188。 8.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是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多基因一效应的综合性考查,梳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由题意可知,人类皮肤黑色性状是多基因一效应的遗传方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A、B和D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三对基因对黑色的作用程度是一样的,而且每对基因以微效、累积的方式影响黑色性状,两个基因型为AaBbDd的婚配,后代中皮肤黑色性状最深的是AABBDD,6个显性基因,以此类推颜色逐渐变浅的顺序是5个显性基因、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0个显性基因(aabbdd)共有7中性状; 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4个,则两个基因型为AaBbDd的婚配,后代中有4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因此按照自由组合定律计算与AaBBDd的个体表现型一致的几率是:14×14×14+14×24×24+14×14×14+14×24×24+14×24×24+14×14×14=1564。 9. 【答案】 B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比例为1:2:2,并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 图丙中,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可以表示减二的前期、中期、末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一时期和减二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为体细胞的两倍,只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解答】 A、甲图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但不存在赤道板结构,A错误; B、图乙DNA数和染色单体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因此此阶段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 C、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而着丝点发生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丙中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错误。 10.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子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对测交结果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可进行单独分析,抗性:敏性=2:1,多颗粒:少颗粒=1:1,则提供的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a=2:1,B:b=1:1,让这些植株相互授粉,敏旱(aa)占(13)2=19,抗旱占89;少颗粒(bb)占14,多颗粒占34.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8:1)×(3:1)=24:8:3:1. 故选:A. 11.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分析图1: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所以甲→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甲→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分析图2:图2表示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染色体组数由m→2m→m,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情况。 【解答】 A、a和B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A错误; B、图1中的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其对应图2中的d时期,则m所代表的数值是2,B错误; C、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 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 12. 【答案】 A 【考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析】 由题意知,人类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决定胚胎发育成男性。人类中发现有XX男性、XY女性、XO女性。 【解答】 解:A.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而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故正常男性中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非同源的区段上,A错误; B.XX男性是因为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与Y染色体含基因(SRY)的片段发生交叉互换所致,B正确; C.XY女性可能是来自父方的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突变或Y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C正确; D.XO女性可能是父方或母方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D正确。 故选:A。 13. 【答案】 D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遗传系谱图分析:由于Ⅰ﹣1和Ⅰ﹣2不患甲病,却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2患乙病病,却生了一个不患乙病的儿子Ⅱ﹣1,判断乙病为显性遗传病,由遗传系谱图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显性还是伴X显性。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 【解答】 A、如果某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若是显性遗传病则一定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若是隐性遗传病则一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错误; B、由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不能确定是伴X显性遗传病还是常染色体显性,B错误; C、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则该遗传病属于伴Y遗传,该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C错误; D、由于Ⅰ﹣1和Ⅰ﹣2不患甲病,却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则Ⅱ﹣1基因型为13AA或23Aa,又因为每50个正常人中有一个甲病基因携带者,所以,Ⅱ﹣1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23×150×14×12=1600,D正确。 14.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据题分析: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说明母羽对雄羽是显性,假设用基因H和h表示,亲本都是杂合体,即Hh。 【解答】 解:鸡的雄羽和母羽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设为H、h)控制,用母羽雌鸡与母羽雄鸡杂交,结果F1雄鸡中母羽∶雄羽=3∶1,故母羽为显性性状,雄羽为隐性性状,则F1母羽雌鸡的基因型为HH、Hh和hh,比例为1∶2∶1,F1母羽雄鸡的基因型为HH、Hh,其比例是1∶2。若让F1母羽鸡随机交配,雌鸡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H∶h=1∶1,雄鸡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H∶h=2∶1;由于只有雄鸡中出现雄羽,故后代出现雄羽鸡的比例是1/2×1/3×1/2=1/12。 故选:B。 15.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说明有茸毛玉米植株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因此,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AaDd。 【解答】 A、有茸毛的基因型是Dd(DD幼苗期死亡),无茸毛基因型为dd,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茸毛:无茸毛=2:1,A错误; B、由于DD幼苗期死亡,所以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只有6种基因型,B错误; C、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高产抗病类型为AaDd,占412=13,C错误; D、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AADd和AaDd,占212+412=12,D正确。 二、简答题,共5小题. 【答案】 第一极体,基因突变 AB,③④ c,①②,BC ②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析】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 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Ⅰ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8:8,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解答】 图甲中,根据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为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AB段;图乙GH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于图甲中③④。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c;图丙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中①②细胞对应图丙Ⅱ时期;图丙中Ⅱ→I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图中的图②。 【答案】 AY、A、a,AA、Aa 杂合子,AYAY 6黄:5灰:4黑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黄色×黄色→2黄色:1灰色;或2黄色:1黑色,说明黄色对黑色、黄色对灰色是显性;黄色×灰色→2黄色:1灰色:1黑色,说明灰色对黑色是显性;因此黄色的基因型是AYAY、AYA、AYa,灰色的基因型是AA、Aa,黑色的基因型是aa。 【解答】 由分析可知,控制家鼠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AY对A、a为显性,基因A对a是显性,控制家鼠毛色基因的显隐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AY、A、a;灰色亲本可能是AA或Aa。 甲杂交组中,F1性状分离比均为2:1,亲本为杂合子,雌雄个体各产生比例为1:1的两种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后代的组合是4种,基因型是3种,比例是1:2:1,且AY显性纯合致死,即F1中基因型为AYAY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因此子代出现2:1的性状分离比。 乙组杂交实验:黄色×灰色→2黄色:1灰色:1黑色,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Ya×Aa,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YA:AYa:Aa:aa=1:1:1:1,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Y:A:a=1:1:2,由于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YAY:AYA:AYa:AA:Aa:aa=1:2:4:1:4:4,其中AYAY胚胎致死,AY_表现为黄色,A_表现为灰色,aa表现为黑色,因此全部F2中毛色及比例应为黄色:灰色:黑色=6:5:4。 【答案】 10,A,2 14,23 让该紫色植株进行自交,观察子代植株玉米须的颜色,若子代全为紫色,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红色,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白色,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三种颜色都有,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 分析A组实验:紫色×紫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5402:1798:2400≈9:3:4,说明A,a和B,b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显紫色,由于红色个体必须含有A基因,故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的基因型为aaB_、aabb. 分析B组实验:紫色×白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5396:1803≈3:1,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显紫色,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解答】 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2n=20),故要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检测10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由于A组实验中紫色×紫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5402:1798:2400≈9:3:4,说明A,a和B,b独立遗传,控制玉米须颜色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由分析可知,B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紫色植株中,AaBB的个体占13,AaBb的个体占23,故子代中紫色植株自交,AaBB自交后代白色植株(aaBB)占13×14=112,AaBb个体自交后代白色植株(aabb、aaBb、aaBB)占23×416=212,F2中白色植株(aaB_、aabb)占的比例为14,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所占比例为112+23×1414=23. 由于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故要判断紫色玉米须植株的基因型,可通过其自交,观察子代植株玉米须的颜色来确定,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全为紫色,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红色;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白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三种颜色都会出现. 【答案】 (1)人工去雄套袋(或人工去雄),DdEe、ddEe (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5∶3∶1 (3)黄色∶绿色=3∶1 (4)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6∶1,3∶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 解:(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人工去雄套袋(或人工去雄)处理,若F1种子中黄色皱粒(D_ee)出现的概率为1/8=1/2×1/4,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DdEe、ddEe。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DDEE)与绿色皱粒植株(ddee)杂交得F1(DdEe),F1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自交时,由于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雌配子四种比例相等,而雄配子比例为1/3DE、1/3De、1/6dE、1/6de,则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5∶3∶1。 (3)根据题意可知,一株基因型为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D∶dd∶Dd∶d=1∶1∶2∶2,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绿色=3∶1。 (4)根据题意可知,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 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 验证实验步骤为: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F1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则该绿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d0,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d∶0=1∶1,与DD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有Dd∶D0=1∶1,这两种基因型植株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6∶1; ②如果F1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则该绿色种子的基因型为dd,与DD杂交后代为Dd,该植株再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3∶1。 【答案】 灰身,性状分离,23,18%,下降,自然选择 X,BBXrY,4,8或6,132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伴性遗传 【解析】 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且F1是杂合子Bb,则亲本是BB和bb,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果蝇体色性状中 灰身为显性性状,F1灰身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F2的灰身果蝇基因型为BB、Bb,杂合子占23. ②根据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可知bb=10010000,所以b的频率为110,B的频率为910,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2×110×910=18%,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淘汰,所以灰身果蝇的比例会下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bb)与灰身雄蝇丁(BB)杂交,F1全为灰身(Bb),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性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则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F2中灰身雄蝇共有×2=4种. ②雌蝇丙(bbXRXR)的一个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后,Ⅰ号染色体变成一条,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中,一个细胞中有Ⅰ号染色体,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另一个细胞中无Ⅰ号染色体,后期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子一代雄蝇中12BbXRY正常,产生18bY精子,12BbXRY异常(含有7条染色体),b与XR连锁,子一代雌果蝇中BbXRXr正常,产生18bXr卵细胞,12BbXRXr异常(含有7条染色体),b和XR连锁,因此后代中深黑色比例是bbXrY=18×18=164,只有雄性是深黑色,在雄性个体中的比例是132.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