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0-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0-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

课时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见《自学听讲》P225‎ ‎1.能量流动概念图解:‎ ‎2.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 ‎3.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能量流动的概念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①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的过程 ‎  1.输入:生产者通过②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 ‎2.总值: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③ 。 ‎ ‎3.传递、转化、散失:‎ ‎(1)传递渠道:④        。 ‎ ‎(2)传递形式:⑤    。 ‎ ‎(3)能量去向(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的变化为例):‎ 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⑥   的形式散失; ‎ b.用于生产者的⑦         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 c.随着残枝败叶被⑧    分解释放出来; ‎ 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⑨   营养级。 ‎ 能量流动的特点 ‎  1.⑩     :能量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 ‎2.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 计算规则:消耗最  要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20%);消耗最  要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小传递效率(10%)。 ‎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  1.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 ‎ ‎①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②光合作用 ③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④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化学能 ⑥热能 ⑦生长、发育和繁殖 ⑧分解者 ⑨第二 ⑩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10%~20% 少 多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对人类最有益 根据本节自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 ‎2.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  )‎ ‎3.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  )‎ ‎4.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 ‎5.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 ‎6.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 (  )‎ ‎7.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 (  )‎ 答案 1.× 2.√ 3.√ 4.× 5.× 6.× 7.√‎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2015年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2.(2015年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3.(2016年全国丙高考)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见《自学听讲》P227‎ ‎  根据下面能量流动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为什么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 提示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  (2)请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 提示 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100%‎ ‎(3)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②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相关生理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2)传递:‎ ‎①传递过程: ‎ ‎②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③生物群落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能量的来源及去向图解:‎ ‎  a.消费者摄入量=消费者同化量+粪便量,即动物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量。‎ b.消费者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的量。‎ ‎(3)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热能 ‎(4)散失:经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绝大部分)。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的能量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3.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只有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2)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第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也将被呼吸消耗,或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最终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 例1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⑥包含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①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⑤(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答案 D 例2  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解析 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W1=A1+B1+C1+D1;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1=A2+B2+C2+D2;由于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所以W1>D1+D2。‎ 答案 A ‎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①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可逆转,不能循环流动。‎ ‎②原因: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逆转”;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含义: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原因: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③能量传递效率=×100%‎ 一般说来,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 ‎④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 ‎⑤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含义比较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 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 每一阶 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特殊 形状 无 一株大树上,鸟、虫、树的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倒置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注意: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消耗得越少。‎ ‎(3)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知低营养级 求高营养级 知高营养级 求低营养级 获得(需要)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获得(需要)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  2.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须按具体数值计算。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如果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例3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J。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    、    、转化、散失过程;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最多是   kJ。 ‎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    利用。 ‎ ‎  (4)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从能量输入与输出的角度考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 ‎ ‎(5)下图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若E种群的总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 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kJ。 ‎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370 kJ,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380 kJ,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90 kJ,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3370-380-1890=1100 kJ。(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包括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和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该生态系统处于发展阶段,故有有机物的储存,输入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5)E是第一营养级,而B、C、D都是第二营养级,按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E传递给B、C、D的能量最多共有5.8×109×20%=1.16×109 kJ,C和D获得的能量为1.16×109-1.6×108=1×109 kJ,故A最多获得1×109×20%=2×108 kJ的能量。‎ 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2)输入 传递 1100 (3)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4)大于 (5)2×108‎ 例4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375倍    B.1.875倍 C.1.273倍 D.0.575‎ 解析 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 答案 A 见《针对训练》P83‎ 基 础 题 ‎1、2、3、8、9‎ 拓 展 题 ‎4、5、6、7、10、11、12‎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解析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250(kJ),A项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项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项正确。‎ 答案 C 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以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解析 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直接以生产者为食,是初级消费者;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捕食关系,平腹小蜂的幼虫从椿象卵液中获取能量,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二者关系;平腹小蜂幼虫取食荔枝椿象的卵液,使之不能发育,可降低荔枝椿象的种群密度,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答案 B 下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②中的部分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解析 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A项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所以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B项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项正确。‎ 答案 D 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为食草动物所含的能量的10%~20%‎ B.图甲所示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所示生态系统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所示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解析 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A项正确;生物对难降解的化合物和重金属元素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污染物含量就越高,B项正确;图乙中人类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所以人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或其他营养级,C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人类活动来维持生态平衡,D项正确。‎ 答案 C 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图中有5条食物链 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答案 B 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J/(cm2·a)],则由图可知(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2.5+293+96.3=866.4 J/(cm2·a)‎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 13.5%、20%‎ 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 解析 A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太阳能,应为464.6 J/(cm2·a);B项,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6/62.8=20%;C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D项,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浓缩,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浓度越大,受害越严重。‎ 答案 B 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图甲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图乙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 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中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解析 该昆虫为植食性昆虫,为初级消费者;病毒与昆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由题图可知,种群密度较大时,病毒感染率也较高,故家蚕养殖中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答案 D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解析 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项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它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项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项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项错误。‎ 答案 D 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存在      条食物链,蛇占有      个营养级。 ‎ ‎(2)就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括 。 ‎ ‎(3)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K值会      ,会引起农作物产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 ‎(4)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蛇增重1 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和最少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分别为      。 ‎ ‎(5)在研究该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 ‎ 解析 (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存在6条食物链,蛇分别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大量捕蛇后,鼠的天敌减少,会使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引起农作物减产。(4)当食物链最长、能量传递效率最低时,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多,即1÷10%÷10%÷10%=1000(kg);当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时,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少,即1÷20%÷20%=25(kg)。(5)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有的属于消费者,有的属于分解者。‎ 答案 (1)6 2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增大 减少 (4)1000 kg、25 kg (5)取样器取样 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1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其中4种鱼(甲、乙、丙、丁)的营养结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图2中的生物对应图1中的      (用字母表示)。 ‎ ‎(2)图1中②过程碳的传递形式是      。 ‎ ‎(3)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甲和丁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其中,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X Y Z 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50.5×106‎ NP/GP ‎0.02‎ ‎0.03‎ ‎0.85‎ ‎(续表)‎ 食物链环节 X Y Z R ‎54.3×102‎ ‎170×103‎ ‎8.8×106‎ 未利用 ‎——‎ ‎62.8%‎ ‎99.7%‎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 ‎(4)下图表示此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甲和丁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则甲的粪便属于    (填字母)的部分,能量由甲流向丁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用序号表示)。气温逐渐降低时,若图中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      。 ‎ 答案 (1)光合作用 B、D (2)含碳有机物 (3)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不同 0.3% (4)a ⑥/②×100% 加大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甲。‎ 请回答:‎ ‎(1)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能否都用样方法?     ,理由是 。 ‎ ‎(2)据图甲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          的比例增加,通过      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将它与荔枝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 。 ‎ ‎(4)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将图乙补充完整。无论使用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 ‎ ‎(5)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生产者,腐生性昆虫属于      。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      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 解析 (1)样方法只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昆虫,不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昆虫。(2)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比例增加,通过捕食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及寄生在植食性害虫体内,使植食性昆虫数量下降。(3)山绿豆和荔枝对光照要求不同,两者搭配种植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不被同化,形成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荔枝园里要定期清除杂草,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5)腐生性昆虫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 (1)不能 有的昆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3)垂直结构 (4)见图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分解者 营养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 ‎(2)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 ‎①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和    。 ‎ ‎②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外,还有    。 ‎ ‎(3)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kg/m2)。试回答:‎ 湿地类型层次 草丛 沼泽 灌丛 沼泽 毛赤杨 沼泽 白桦 沼泽 落叶松 沼泽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①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    ,这是因为 。 ‎ ‎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 解析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由地形变化的差异导致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所以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2)①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②碳流出途径有呼吸作用、分解和燃烧等。(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毛赤杨沼泽乔木多,遮挡阳光,使灌木的光合作用速率低于灌丛沼泽;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有机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因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使得有机物得到积累。‎ 答案 (1)水平 种群 (2)①CO2 有机物 ②流向分解者(或燃烧) (3)①低 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 ②环境条件抑制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