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 果蝇的红眼和棒状眼 C. 人的红绿色盲和色觉正常 D. 兔的长毛与短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果蝇的红眼和棒状眼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C、人的红绿色盲和色觉正常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兔的长毛与短毛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对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研究遗传定律 B.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之一 C.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没有进行正、反交的操作 D. 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A错误;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进行正、反交的操作,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正反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茎豌豆,C错误; D、“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遗传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是指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B. 测交实验中亲本之一一定是隐性纯合子 C.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体基因型也相同 D. 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 2、测交是指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植物自花传粉属于自交。 3、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是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表现型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4、纯合子是由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杂合子是由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 【详解】A、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不同表现类型的现象。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不一定是性状分离,如测交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 B、测交是指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所以测交实验中,亲本之一一定是隐性纯合子,B正确;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在完全显性时,它们的表现型相同,C错误; D、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纯合子交配的后代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如aa×aa→aa,D错误。 故选B。 4.下列能用于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的杂交组合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 【详解】A、Aabb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无论是否独立遗传,Aabb×aabb的后代都会出现1:1的比例,因而不能用于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A错误; B、aaBb中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无论是否独立遗传,aaBb×aabb的后代都会出现1:1的比例,因而不能用于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B错误; C、AaBb中含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中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AaBb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AB∶Ab:aB:ab=1:1:1:1,而Aabb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Ab∶ab=1∶1,AaBb×Aabb的后代会出现3:1:3:1的比例,否则说明AaBb的两对等位基因不是独立遗传的,C正确; D、无论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AABB×aabb的子代都只有一种表现型,故不能用于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本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 需要让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不相等,让两桶内小球数量相等 D. 每次抓出的彩球需放回原桶内,且重复进行多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由于甲、乙小桶中各有两种数量相等的小球,代表两种雌或雄配子,从一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过程,每次分别从甲、乙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正确; C、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因此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小球数目必须一致,C错误; D、抓取完一次后,将该小球放回小桶内与其他剩余小球摇匀后继续实验,这样保证每次抓取其中某一种颜色小球的概率为50%,D正确。 故选C。 6.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 为蓝色。若让F1蓝色植株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若让F1蓝色植株自花受粉,则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 A. 蓝色:鲜红色=1:1 B. 蓝色:鲜红色=3:1 C. 蓝色:鲜红色=9:1 D. 蓝色:鲜红色=15: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可知蓝色为显性;又F1蓝色与纯合鲜红品种杂交,为测交实验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是1:1:1: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鲜红色是双隐性,含显性基因时即为显性(蓝色)。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鲜红色是双隐性,含显性基因时即为显性(蓝色)。假设控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则纯合的蓝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纯合的鲜红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杂交后产生的F1基因型为AaBb;F1蓝色(AaBb)与纯合鲜红品种(aabb)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色(AaBb、Aabb、aaBb):鲜红色(aabb)=3:1。因此,F1蓝色植株(AaBb)自花授粉, F2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蓝色(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鲜红色(aabb)=15:1。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判断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 7.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获得F2,F2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下列哪项不属于出现F2结果必需满足的条件( ) A.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 子二代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 D. 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在子代中的表达机会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根本原因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子代,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详解】A、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是F2实现3:1的条件之一,A正确; B、受精时,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3:1,B正确; C、子二代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是F2实现3:1的条件之一,C正确; D、基因的表达是具有选择性的,因此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在子代中的表达机会不一定会相等,D错误。 故选D。 8.基因型为AAbbDDEE与aaBBDDee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A. 1/64 B. 3/64 C. 16/64 D. 6/64 【答案】D 【解析】 【分析】 AAbbDDEE与aaBBDDee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F1的基因型是AaBbDDEe,自交得到的F2中,先将能稳定遗传的种类求出来,再减去亲本的类型,进而算出概率。 【详解】已知AAbbDDEE与aaBBDDee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F1的基因型是AaBbDDEe,自交得到的F2的组合数有4×4×1×4=64种,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的种类有2×1×2×2=8种,其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纯合子有两种,即AAbbDDEE与aaBBDDee,所以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8-2)÷64=6/64,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下图表示某种动物(基因型为AaBb)的生殖器官中一些细胞的分裂模式图。下列对这三个细胞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中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组成都是A、a、B、b B. 乙细胞中有两个四分体和8个核DNA分子 C. 可通过染色体行为判断甲、丙细胞所处时期 D. 乙细胞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一定是极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甲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染色体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因此甲细胞中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组成都是A、a、B、b,A正确; B、乙细胞已经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不存在四分体,B错误; C、甲、丙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一致,都是着丝点分裂,不能据此判断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若确定是有丝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需要根据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来判断,C错误; D、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A。 10.一批豌豆种子中,基因型为AA、Aa的种子各占一半,自然状态下种植这批种子,子一代植株的基因型AA∶Aa∶aa的比例为( ) A. 1∶2∶1 B. 3∶2∶1 C. 2∶1∶1 D. 5∶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一般为纯种。 2、一批豌豆种子中,基因型为AA:Aa=1:1,即AA=1/2,Aa=1/2。 【详解】这批豌豆中,AA占1/2,Aa占1/2,其中1/2AA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均为AA;1/2Aa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2×(1/4AA、1/2Aa、 1/4aa)。因此,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1/2+1/2×1/4):(1/2×1/2)×(1/2×1/4)=5:2:1。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一对果蝇亲本,若繁殖出1000只子代果蝇,从理论上推算,至少需要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的数量分别是( ) A. 1000和1000 B. 1000和250 C. 100和4000 D. 250和250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形成过程: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 【详解】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和变形后能形成4个精子,而1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所以若繁殖出1000只子代果蝇,至少需要1000个受精卵,故从理论上推算,至少需要1000个卵原细胞和250个精原细胞。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欲观察蝗虫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选用的最佳材料是( ) A. 精巢 B. 精子 C. 卵巢 D. 受精卵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体细胞一般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原始生殖细胞,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3、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 【详解】A、精巢是蝗虫的雄性生殖器官,该器官内能进行旺盛的减数分裂过程,而且产生的精子数量较多,适宜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A正确; B、精子已经完成了减数分裂,不能用其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B错误; C、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间断的,并且场所不唯一,且进行分裂的卵原细胞数量少,因此蝗虫卵巢不是观察减数分裂的合适材料,C错误; D、受精卵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A。 13.某生物卵原细胞中有m对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后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依次是( ) A. m条、m条 B. 2m条、m条 C. m条、2m条 D. 2m条、2m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减半为m条;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为m条,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有性生殖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C. 正常情况下,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D.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卵细胞核和精子细胞核相互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减数分裂使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量,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 B、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 C、正常情况下,一个卵细胞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C正确; D、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卵细胞核和精子细胞核相互融合,D正确。 故选B。 15.一个卵原细胞内含有A与a、B与b两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则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能产生2 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均能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子细胞。由此可见,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但只有两种基因型。 【详解】一个卵原细胞内含有A与a、B与b两对同源染色体,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由此可知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和B染色体自由组合到一起,则a和b染色体组合到一起。若A和B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则a和b进入第一极体,再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含A和B染色体的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1个含A和B染色体的卵细胞和1个含A和B染色体的第二极体,含a和b染色体的第一极体分裂形成2个含a和b染色体的第二极体。因此,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AB、ab、ab。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非等位基因 D. 多个基因可以组合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 BD、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D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多个基因间互为非等位基因,C正确。 故选D。 17.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若正交:芦花♂×非芦花♀,子代只有芦花鸡;若反交:非芦花♂×芦花♀,F1雌性为非芦花,雄性为芦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正反交实验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B. 正反交的子代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 反交的结果说明控制芦花与非芦花的基因不在细胞质中,也不在常染色体上 D. 若正反交F1各自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芦花♂×非芦花♀,子代只有芦花鸡,说明芦花为显性性状,设由A基因控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性染色体组成为ZZ的为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为雌鸡,非芦花♂×芦花♀,F1雌性为非芦花,雄性为芦花,可知亲本基因型为ZAW和ZaZa;同理可推知芦花♂×非芦花♀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 【详解】A、正、反交实验既可以用来区分细胞核基因遗传与细胞质基因遗传,也可以用来区分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A正确; B、正、反交实验的子代中,雄鸡的基因型都是ZAZa,B正确; C、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表现型始终与母本相一致,说明性状由细胞质中的基因控制;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题干中的正反交实验属于第二种情况,控制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C正确; D、纯种芦花♂(ZAZA)×纯种非芦花♀(ZaW),得到F1只有芦花(ZAZa、ZAW),F1中雌、雄鸡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ZAW):2(ZAZA、ZAZa):1(ZaW)=芦花雌∶芦花雄∶非芦花雌=1∶2∶1;纯种非芦花♂(ZaZa)×纯种芦花♀(ZAW)的反交实验中,F1雄性为芦花(ZAZa),雌性为非芦花(ZaW),F1中雌、雄鸡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ZAZa):1(ZaZa):1(ZAW):1(ZaW)=芦花雄∶非芦花雄∶芦花雌∶非芦花雌=1∶1∶1∶1,可见二者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遗传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此类考题,考生需掌握确定基因位置的依据和方法。 18.如图表示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些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中⑤可以准确推导出①②③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B. 图示过程有三种RNA参与 C. 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可进行图示过程 D. 图中所示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些过程,其中①②表示DNA分子的两条链,其中②是转录的模板链;③是mRNA;④是核糖体;⑤是多肽链。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由图中的⑤不能准确推导出①②③中碱基的排列顺序,A错误; B、图示过程有三种RNA参与(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B正确; C、图示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应该发生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C正确; D、图示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两种菌落 B. 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大多数有放射性 C. 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 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加入了S型细菌中的DNA,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 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两种菌落,说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中的DNA,正确; B、在用35S标记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错误; 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正确;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后研究各自的效应,正确。 故选B。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用标记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0.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B.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C. 遗传物质都位于染色体上 D. 遗传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错误; B、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但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拟核,C错误; D、遗传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P,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 ) A. DNA分子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和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 B. 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由碱基种类的多样性决定的 C. 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如果DNA中一条链上某位点的碱基是A,则其互补链上对应的碱基可能是T或U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DNA分子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和T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 B、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由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的,B错误; C、双链DNA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 D、如果DNA中一条链上某位点的碱基是A,则其互补链上对应的碱基只能是T,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22.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一条链中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中A和T的数目也相等 B. DNA分子中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C. 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A+T=26%,则DNA分子中C占37% D. 一般来说,DNA分子中A-T碱基对比例越高越耐高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并且配对的碱基数相等。 【详解】A、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一条链上的T与另一条链上的A配对,因此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A正确; B、在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故DNA分子中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B正确; C、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A+T=26%,则两条链中A+T占DNA分子全部碱基的比例也是26%,两条链中G+C占DNA分子全部碱基的比例为1-26%=74%,G=C=37%,C正确; D、DNA分子中G和C之间三个氢键相连,A和T之间两个氢键相连,一般来说,DNA分子中G-C碱基对比例越高越耐高温,D错误。 故选D。 23.下列有关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等特点 C. DNA通过复制,保持了亲代和子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 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等特点,B正确; C、DNA分子通过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C正确; D、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条件、场所、特点、方式及准确复制的原因,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用含35S、31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子代噬菌体含S、P元素的情况是( ) A. 全部含32S、全部含31P B. 全部含35S、多数含32P,少数含31P C. 全部含32S、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D. 全部含35S、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5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有少数含有32P。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下列关于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整条单链为模板 B. 通过转录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 C. DNA的转录只能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D. RNA适合作信使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和基本单位与DNA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 (1)概念: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场所:细胞核。 (3)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4)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5)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 (6)产物:mRNA,tRNA,rRNA。 【详解】A、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转录不是以DNA分子的一条整链为模板,而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 B、通过转录,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B正确; C、DNA的转录也可以发生在不分裂的细胞中,C错误; D、RNA适合作信使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是单链并且分子比DNA小,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错误。 故选B。 26.下列关于密码子、反密子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密码子有64种,都能决定氨基酸 B. 一种氨基酸可对应一种或多种密码子 C. 一种tRNA可转运一种或多种氨基酸 D. 密码子和反密码子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共有64个,而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有3个终止密码子不决定任何一个氨基酸。 2、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A、密码子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只有61种,A错误; B、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对应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如甘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有GGU、GGC、GGA、GGG,B正确; C、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 D、终止密码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各项中,能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遗传物质是DNA ③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相互转化 ④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通过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①正确; ②通过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能证明遗传物质是DNA,②正确; ③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R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转化为S型,但没有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转化为R型,③错误; ④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S型细菌可使小鼠死亡,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但S型细菌的DNA不能直接使小鼠死亡,④错误。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如图为多聚核糖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共同翻译出一条多肽链 B. 一个多聚核糖体可以快速的合成多种肽链 C. 一条mRA可以快速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 D. 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越多,合成一条肽链所需时间越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mRNA分子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的过程,这样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能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根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以判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方向。 【详解】A、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推知图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共同翻译形成多条相同的肽链,A错误; B、一个多聚核糖体可以快速的合成多条同种肽链,因为控制它们合成的模板相同,B错误; C、一条mRNA可以快速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C正确; D、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越多,蛋白质的合成效率越高,但合成一条肽链所需时间不变,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与D、D与d、d与d都是等位基因 B. 脱氧核苷酸数量和种类相同的两个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C. 基因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基因的多样性 D.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2、有关基因的相关知识点: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②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③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④基因(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详解】A、D与d是等位基因,D与D、d与d都是相同基因,A错误; B、脱氧核苷酸数量和种类相同的两个基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能不同,则储存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基因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基因的特异性,C错误; D、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改变生物性状一定改变 B. 生物性状改变基因型一定改变 C. 基因与性状呈现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D. 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直接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型改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如AA突变为Aa,一般情况下,仍体现出显性性状,A错误; B、性状改变,基因型不一定改变,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如同一棵水毛茛水下和水上叶片的形状不同,就是环境因素引起的,B错误; C、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性状可能由一对或多对基因控制,C错误; D、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D正确。 故选D。 31.下图表示在试管内模拟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过程,每支试管实验条件满足发生相应生理过程的需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号至3号试管分别模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翻译过程。 (2)1号和2号试管过程所需要的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号试管存在,在3号试管中不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_。 (4)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和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分别能发生___________号和___________号试管所示的过程。 【答案】 (1). DNA复制 (2). 转录 (3). 解旋酶、DNA聚合酶 (4). RNA聚合酶 (5). T-A (6). 2 (7). 1、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号试管以DNA为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模拟的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2号试管以DNA为模板,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模拟的是转录过程;3号试管以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模拟的是翻译过程。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1号至3号试管分别模拟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2)1号试管模拟的是DNA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2号试管模拟的是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 (3)2号试管为转录过程,其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3号试管内为翻译过程,其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在2号试管存在,在3号试管中不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4)洋葱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在分裂,但能合成蛋白质,因此该细胞的细胞核内能发生转录过程;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其细胞核中可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即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能发生2号试管所示的过程,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能发生1和2号试管所示的过程。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的能力。 32.如图为DNA分子结构及其复制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6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1、2、3组成一分子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3)图中7、8、9代表的碱基符号依次是______________,若亲代DNA分子中共有腺嘌呤1200个,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__个。 (4)将某动物性腺内的一个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未经复制的DNA分子都用32P标记,然后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有____________个子细胞带有放射性,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带有放射性的子细胞个数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鸟嘌呤 (2).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 脱氧核糖和磷酸 (4). 氢键 (5). A、G、C (6). 3600 (7). 4 (8). 2个或3个或4个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图中1是胞嘧啶,2是脱氧核糖,3是磷酸,4是胸腺嘧啶,5是腺嘌呤,6是鸟嘌呤,7是A、8是G、9是C。 【详解】(1)图中6与C互补配对,所以6是鸟嘌呤G;1与G互补配对,所以1是胞嘧啶C,1、2、3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亲代两条DNA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子代DNA 分子的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可判断图中7、8、9代表的碱基符号依次是A、G、C。若亲代DNA分子中共有腺嘌呤1200个,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1200=3600个。 (4)将某动物性腺内的一个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未经复制的DNA分子都用32P标记,然后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DNA只复制一次,标记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4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只含有一条有32P标记的染色体(其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均为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有一条有32P标记的DNA,所以4个子细胞都带有放射性。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说明DNA复制过两次,由于亲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未经复制的DNA分子都用32P标记,然后在普通培养液中培养,经过第一次DNA复制后,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的4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形成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两个DNA分子是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经过第二次DNA复制后,细胞中的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单体,每条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另一条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31P。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NA随着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由于两条染色体上分开的单体是随机组合分向两极的,所以DNA分开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的两个DNA分子分到一个细胞,两条链都是31P的DNA分子分到一个细胞;另一种情况是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的一个DNA分子和两条链都是31P的一个DNA分子分到同一个细胞,形成的两个细胞所含DNA分子情况一样。由于两个细胞中的DNA分离和组合是互补影响的,所以这四个细胞中含32P的细胞个数最少是2个,最多是4个,还可能是3个。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理解DNA结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分配规律。 33.下列遗传系谱图中,控制甲遗传病(A、a)和乙遗传病(B、b)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Ⅰ-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12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______________。 (3)Ⅲ-8和Ⅲ-1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4)若Ⅲ-9和Ⅲ-12结婚是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他们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仅有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伴X染色体隐性 (3). aaXBXb (4). Ⅱ-7 (5). 1/4 (6). 7/24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Ⅱ-3和Ⅱ-4患甲病,后代Ⅲ-8女儿是正常的,由此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又由题干可知,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所以乙病为伴性遗传,又由于系谱图中,Ⅰ-1、Ⅰ-2不患乙病,Ⅱ-6患乙病,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Ⅰ-1不患甲病,其基因型是aa,Ⅱ-6患乙病,基因型是XbY,因此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Ⅲ-12患乙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所以Ⅲ-12的乙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7。 (3)Ⅱ-5不患甲病,所以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8不患甲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AaXBY,故Ⅲ-8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4aaXBXb、3/4aaXBXB;Ⅱ-6患乙病,基因型是XbY,所以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Ⅲ-8和Ⅲ-1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4)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1/4XBXb、3/4XBXB,Ⅲ-12的基因型为aaXbY,因此他们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为(2/3×1/2)×(1-1/4×1/2)=7/24。 【点睛】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正确分析系谱图,准确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4.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根据以下1~4图回答相关问题: (1)若某动物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图2所示分裂,其核DNA的数目与图1的____________段相对应,下一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与c区间中_____________段的变化相同。 (2)图3所示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时期,在雄性动物体内此类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能有______________种类型。 (3)若图4是某高等雌性动物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通过图3中______________(填数字)彼此分离体现的,该分离过程发生在图1的______________段。 【答案】 (1). IJ (2). NO(NP) (3). 四分体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4). 4 (5). 卵细胞或极体 (6). 6 (7). ①与②、③与④ (8). GH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分析图2: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3: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图4: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 【详解】(1)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核DNA数目与图1的IJ段相对应;下一个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与有丝分裂后期相同,即与c区间中NO(NP)段的变化相同。 (2)图3所示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该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有22=4种类型。 (3)若图4是某高等雌性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则名称为卵细胞或极体;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即通过图3中①与②、③与④彼此分离体现的,该分离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1的GH段。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5.某闭花传粉的植物花瓣颜色有白色、蓝色、黄色三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与花瓣颜色有关的三种色素在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控制花瓣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_____________定律。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 (2)用黄花植株与人工培育的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出现白花、蓝花、黄花植株之比为2:1:1,则亲本中黄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欲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上述杂交实验的子代中某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完善下列实验设计相关的内容。 实验设计思路: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将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种植培养至开花期。 第三步:观察统计不同花瓣颜色的植株及比例。 结果预测与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该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②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该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6 (3). aabb (4). AaBb (5). 让该白色花瓣植株自交 (6). 子代植株白色黄色=3:1 (7). Aabb (8). 子代植株白色:蓝色:黄色=12:3:1 (9). AaB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该植物花色由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aaB-为蓝色,aabb为黄色,A---为白色。 【详解】(1)由于控制花的颜色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白花的基因型A---,共有2×3=6种基因型。 (2)黄花植株(aabb)与人工培育的白花植株(A---)进行杂交,子代出现白花(A---)、蓝花(aaB-)、黄花植株(aabb)之比为2:1:1,是1:1:1:1的变式,因此是测交实验,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 (3)由(2)可知,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白花的基因型AaBb、Aabb,由于该植物是闭花传粉的植物,可以让白花植株进行自花传粉,观察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并进行判断。如果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b:aaB-:aabb=9∶3:3:1,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A-B-、A-bb):蓝色(aaB-):黄色(aabb)=12:3:1;如果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b:aabb=3:1,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A-bb):黄色(aabb)=3:1。综上分析可知,①如果子代植株白色黄色=3:1,则该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②如果子代植株白色:蓝色:黄色=12:3:1,则该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要点,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给出的代谢途径写出不同花色的基因型,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结果并获取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