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年(9月)月考生物试题 ‎1.下图为HIV和某噬菌体的模式图,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二者都处于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 B. HIV的外壳成分含有磷脂,噬菌体的外壳含有磷酸 C. HIV有细胞膜的结构,噬菌体有细胞核 D. 二者核心物质都是核酸,外壳的化学结构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艾滋病病毒(HIV)由蛋白质外壳和RNA组成,还含有脂质膜;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 ‎【详解】A.HIV和噬菌体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HIV有脂质膜,因此含有磷脂,噬菌体外壳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不含有磷酸,B错误;‎ C.HIV和噬菌体都没有细胞结构,因此都没有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C错误;‎ D.核酸包括DNA和RNA,HIV和噬菌体的核心物质都是核酸(前者是RNA,后者是DNA),外壳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但结构不同,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B. 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都是通过促进细胞代谢而实现调节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 ‎【详解】A.细胞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A正确;‎ B.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B正确;‎ C.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C正确;‎ D.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是通过各器官和系统协调实现的,且调节过程不一定都是促进细胞代谢来完成,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有几个 ‎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颤藻不包括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三个层次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③蛙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④醋酸菌不含线粒体,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 ‎⑤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细胞生物体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①颤藻是单细胞生物,不包括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三个层次,①正确;‎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错误; ‎ ‎③蛙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含有DNA,核糖体要完成翻译过程,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③正确; ‎ ‎④醋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④错误; ‎ ‎⑤天花病毒是病毒,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里面的核酸组成,不含DNA聚合酶,⑤错误。‎ 综上②④⑤三项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 B. 人体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引起抽搐,说明微量元素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 占人体细胞鲜重的百分比最大的元素是氧,占人体细胞干重的百分比最大的元素是碳 D.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3、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没有N,A错误;‎ B.钙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占人体细胞鲜重的百分比最大的元素是氧,占人体细胞干重的百分比最大的元素是碳,C正确;‎ D.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不是都含有C元素,如水不含C。组成细胞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D错误。‎ 故选C。‎ ‎5.如图为酥梨成熟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 B. 用斐林试剂检测,10月底的酥梨样液砖红色最深 C. 图中蔗糖和果糖含量逐渐升高,由淀粉分解而来 D. 在该酶的作用下,酥梨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酥梨成熟期各种有机物质的变化是:果糖在初期含量很低,8月份后明显增高,葡萄糖含量在6、7月份上升,7月份后不再上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蔗糖7月份之前含量较低,7月份后明显升高,9月份达到较高水平,然后又逐渐下降;淀粉在7、8月份含量最高,然后下降。‎ ‎【详解】A.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S,所以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的是酶,A正确;‎ B.10月的样液中果糖含量高,果糖是还原糖,所以斐林试剂检测,则10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B正确;‎ C.淀粉水解形成麦芽糖和葡萄糖,不会形成蔗糖和果糖,C错误;‎ D.据题分析,酶增加淀粉含量减少,推测该酶是淀粉酶,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分解为单糖或二糖,导致酥梨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大,D正确。‎ 故选:C。‎ ‎6.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B.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 C. 若将得到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4个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脱去水分子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详解】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A正确; 50肽水解得到的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B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错误。‎ ‎【点睛】关键:多肽水解过程实质就是其中的肽键断裂,每断裂一个肽键消耗1分子水,还原为形成该肽键前的游离氨基和游离羧基。如果脱出的氨基酸位于肽链中间而不是两端,则每脱出1个氨基酸则水解断裂2个肽键,消耗2分子水,产物中增加了4个H原子和2个O原子。‎ ‎7.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组成蝎毒“染色剂”的化学元素有C、H、O、N等 B. 氯代毒素能够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是因为癌细胞表面的磷脂分子的特异性 C. 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 这种染色剂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少量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 ‎2、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A正确;‎ 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识别,与识别功能有关的物质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B错误;‎ C.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因此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这种染色剂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D正确。‎ 故选:B。‎ ‎8.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颜色变化为无色到砖红色 ‎②观察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时,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③盐酸水解口腔上皮细胞的目的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健那绿进入细胞 ‎④斐林试剂也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 ‎⑤蛙的红细胞不适宜制备细胞膜,可以用来观察DNA、RNA的分布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因此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详解】①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本身就有蓝色,①错误;‎ ‎②观察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时,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②正确;‎ ‎③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时不需要用盐酸水解,③错误; ‎ ‎④斐林试剂要稀释成双缩脲试剂才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④错误;‎ ‎⑤蛙的红细胞有颜色,不适合用来观察DNA、RNA的分布,⑤错误;‎ 综上只有②一项正确。‎ 故选A。‎ ‎9.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FAJ—1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该细菌的DNA水解产物含有砷元素 B.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是因为砷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C. 该细菌的发现,延展了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寻找生命的可能性 D. 对GFAJ—1细菌而言,砷元素在其体内虽然含量极少,但作用很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绝大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DNA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GFAJ-1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该细菌可以用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所以该细菌的DNA水解产物含有砷元素,A正确;‎ B.砷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据此可推知:砷对多数生物有毒是因为砷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 C.该细菌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C正确;‎ D.对GFAJ-1细菌而言,能利用砷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说明砷元素在其体内含量多、作用很大,D错误。‎ 故选:D。‎ ‎10.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 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②表示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表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⑤是高倍镜与载玻片的距离,⑥是低倍镜与载玻片的距离。 2、分析图乙、丙:比较乙、丙两个视野,可知乙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A.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即目镜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物镜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高倍镜,但是不能提升镜筒,应直接转动转换器,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高倍镜组合,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高倍镜的操作步骤,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S―S―”为由两个“―SH”(巯基)构成的二硫键,其作用是连接两相邻肽链。若该蛋白质分子共由m个氨基酸组成,则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和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A. (m-3),18(m-3)+4 B. (m-4),18(m-4) C. (m-2),18(m-2)+4 D. m,‎‎18m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环状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失去的水分子分子量与形成二硫键脱去的H的和。‎ ‎【详解】由题意知,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线形肽链和一条环状肽链,且含有2个二硫键,因此失去的水分子数是(m-2),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m-2)+4。‎ 故选:C。‎ ‎12.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准确切割的技术,通过设计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步切割(如图)。下列相关叙述的正确是 A. Cas9蛋白通过破坏氢键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准确切割 B. 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 C. 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 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方式为A﹣T,C﹣G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图解:‎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由于DNA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 ‎,因此转录过程中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DNA复制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其配对方式是A-T、T-A、G-C、C-G;‎ ‎【详解】A.依题意可知:Cas9蛋白是一种核酸内切酶,通过破坏磷酸二酯键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准确切割,故A选项错误;‎ B.目标DNA中的α链可与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的互补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故B选项正确;‎ C.向导RNA通过转录形成,逆转录酶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故C选项错误;‎ D.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3.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其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和钾盐 A. 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着重要作用 B. 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其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和钾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故选:C。‎ ‎14.下列关于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 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如图所示,过程①②两种酶的作用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B. 若该“蛋白质—DNA复合体”是染色体片段,则可能存在于S型肺炎双球菌中 C. 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 mRNA 的起始密码子 D. 过程①的酶作用于非结合区DNA的磷酸二酯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其中①表示用DNA酶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去除部分DNA;②表示用蛋白酶处理去除蛋白质;③表示测序过程。‎ ‎【详解】A. 如图所示,过程①②两种酶的作用体现了酶的专一性,A错误;‎ B. S型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B错误;‎ C. 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基因上的启动子,C错误;‎ D. 过程①的DNA酶可水解DNA分子,其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D正确。‎ 故选:D。‎ ‎15.下图是食物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过程。胃酸除了具有辅助消化功能之外,还能导致胃灼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H+/K+-ATP 酶将H+泵到内环境中会增加胃液酸性 B. 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 C. 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 D. 组织胺抑制物和H+/K+-ATP 酶抑制物均可减轻胃灼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示意图,受到食物刺激,无活性的H+/K+-ATP酶变成有活性的H+/K+-ATP酶,ATP分解提供能量,胃上皮细胞排出H+,吸收钾离子,使胃液呈酸性,组织胺的作用和食物刺激类似。‎ ‎【详解】A.H+/K+-ATP酶将H+泵到胃液中,胃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B正确;‎ C.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嵴,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C正确;‎ D.组织胺抑制物和H+/K+-ATP酶抑制物均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灼热,D正确。‎ 故选:A。‎ ‎16.细胞自噬机制是将细胞内受损、衰老的蛋白质、大分子复合体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自噬机制还能清除入侵微生物和有毒蛋白聚集体,如图所示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方式③蛋白质与溶酶体表面的膜蛋白之间的相互识别体现了信息的交流 B. 方式②溶酶体与自吞小泡的融合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细胞内养分不足时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自噬作用增强 D. 可推测细胞自噬机制很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其中方式①是溶酶体直接胞吞颗粒物;方式②是先形成自吞小泡,自吞小泡再与溶酶体融合;方式③为蛋白质水解后通过溶酶体上的膜蛋白进入溶酶体。‎ ‎【详解】A.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方式③蛋白质进入溶酶体之前,需要与溶酶体表面的膜蛋白之间的相互识别,这体现了信息交流过程,A正确;‎ B.方式②溶酶体的生物膜与自吞小泡的生物膜有融合过程,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 C.细胞内养分不足时,可能会因缺乏某些养分而自噬分解部分结构物质,C正确;‎ D.像吞噬细胞吞噬了某些异物或病原体,其细胞内自噬作用增强,这很可能就是机体的免疫反应的生理过程,D正确;‎ 故选B。‎ ‎17.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膜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 ‎②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选择性 ‎③该图也可以表示膜蛋白的形成过程 ‎④若该细胞是菠菜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中有叶绿体和液泡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该图表示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去向有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和细胞外等。‎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的尾部,其性质决定其在膜上的排布方式:头部朝外,尾部朝内,使磷脂双分子层与周围的水环境相分离,使生物膜成为一独立的结构。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能与被转运物质特异性结合,体现了膜对物质运输的专一性。‎ ‎【详解】①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是疏水的,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的尾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能与被转运物质特异性结合,体现了膜对物质运输的专一性,①正确;‎ ‎②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囊泡的形式转运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将蛋白质分子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分泌蛋白,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细胞外,无法进入细胞核,如各种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而细胞内生命活动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是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核膜上核孔是控制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②正确;‎ ‎③膜蛋白的形成过程也和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相同,都能体现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③正确;‎ ‎④菠菜的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并且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④正确。‎ 综上①②③④四项正确。‎ 故选:D。‎ ‎18.下图表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除图中功能外,还可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B. 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溶酶体中合成的多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衰老和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D. 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与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 ‎【详解】A. 由图可知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除图中功能外,溶酶体是消化的车间,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A正确;‎ B. 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的过程中都有生物膜的融合与转换,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 溶酶体中的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溶酶体在细胞自噬和凋亡中有重要作用,C错误;‎ D. 由图可知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COPⅡ可将甲内质网中形成的未成熟肽链运到乙高尔基体中,D正确。‎ 故选:C。‎ ‎19.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微绒毛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 膜蛋白A的功能是运输,膜蛋白D的功能有催化作用 C. 新生儿能够吸收母乳中的抗体,成人却不可以,原因是膜蛋白D不同 D. 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Na+浓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膜蛋白A是载体蛋白,膜蛋白D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核,⑥是线粒体。‎ ‎【详解】A.微绒毛是细胞膜面向肠腔一侧形成的突起,所以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A正确;‎ B.膜蛋白A具有协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作用,体现了物质运输功能,膜蛋白D可以把二糖水解为单糖,说明具有催化功能,故B正确;‎ C.新生儿吸收母乳中的抗体,属于胞吞,与膜蛋白D无关,,故C错误;‎ D.有图可知,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钠离子浓度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20.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如下图所示,per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ER蛋白,夜间PER蛋白积累到最大值后与TIM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影响per基因的表达,白天PER 蛋白降解,从而调控其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昼夜节律的变化只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 B. 过程②③运输的物质通过核孔时不消耗能量 C. 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D. 过程③抑制了per基因的表达,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A. 昼夜节律的变化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也与细胞内PER蛋白和TIM蛋白二者结合后的反馈调节有关,A错误;‎ B. 过程②③运输的物质通过核孔时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 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图中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C错误;‎ D. 根据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夜间,过多的PER蛋白入核抑制①过程,所以③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21.科学家已知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他们假设伞藻的伞帽形态主要由细胞核控制,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进行了一个嫁接实验,下图表示其中的一组。对此实验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B. 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 C. 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 D. 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中没有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将伞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形成菊花形帽伞藻;将菊花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形成伞形帽的伞藻。‎ ‎2、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题图显示: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长出的伞帽与甲的相同,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A正确;‎ B.图示的实验是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所以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B正确;‎ C.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但不能排出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以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C正确。‎ D.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D错误。‎ 故选:D。‎ ‎22.除病毒外,其他有机体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构成的。下列有关细胞和有机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高等动植物细胞中,有机体大小与细胞大小关系直接相关 B. 人的卵细胞、受精卵细胞、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中,红细胞最能体现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C. 在各种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具有叶绿体 D. 在各种生物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壁,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原核细胞一定具有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高等动植物细胞中,有机体大小与细胞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大象和老鼠个体大小区别很大,但是它们细胞的体积大小没有明显差距。‎ 真核生物中,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有:高等植物、低等植物、真菌,其中真菌中没有叶绿体,高等植物的根细胞中也没有叶绿体;叶绿体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一般的原核生物细胞均有细胞壁,但是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详解】A.在高等动植物细胞中,有机体大小与细胞大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中只剩下了大量的血红蛋白,用于运输氧气,并且细胞外形中间凹陷,增大了表面积,利于结合氧气,最能体现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B正确;‎ C.眼虫具有叶绿体,但是眼虫属于原生动物,没有细胞壁,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原核生物中的支原体没有细胞壁,D错误。‎ 故选:B。‎ ‎23.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达到渗透平衡时,S1和S2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S1>S2‎ B. 若在漏斗管内外加入少量蔗糖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则重新平衡时,△h=0‎ C. 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则重新平衡时,△h的高度一定不变 D. 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是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或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为S1>S2,A正确;‎ B.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先上升后下降,最终△h=0,B正确;‎ C.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则重新平衡时,△h的髙度会下降,C错误。‎ D.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24.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其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 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到细胞壁的影响 C. 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没有水分子进出 D. 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色素变浅,吸水能力减弱,液泡体积逐渐增加。‎ ‎【详解】A.与A点相比,B点时液泡体积增加,液泡颜色变浅,A错误;‎ B.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降低,受细胞壁的影响,B正确;‎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水分处于动态平衡,C错误;‎ D.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降低,D错误。‎ 故选:B。‎ ‎25.呼吸作用过程中在线粒体的内膜上NADH将有机物降解得到的高能电子传递给质子泵,后者利用这一能量将H+ 泵到线粒体基质外,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 浓度提高,大部分H+ 通过特殊的结构①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合成(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 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好氧细菌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 C. 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电能→ATP中的化学能 D. 结构①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根据“有机物降解”、“高能电子”、“驱动ATP合成”,可以确定能量转化的过程;‎ 图中结构①能够驱动ATP的合成,说明H+通过特殊的结构①不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可以作为ATP合成酶。‎ ‎【详解】A. 根据题意可知,“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提高”,因此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借助于载体①,因此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B正确;‎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上述过程中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C正确;‎ D. 根据题意可知,结构①能够驱动ATP合成,因此是一种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D错误。‎ 故选:D。‎ ‎26.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重要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⑤所指元素为______。‎ ‎(2)D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若要观察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需要用盐酸处理细胞,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3)根据中心法则的内容,过程②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4)E具有多样性,从b角度分析是由于____,若E中含b有237个,则编码该分子A分子至少含有核苷酸的数目是____。‎ ‎(5)若E的分子中含有S元素,则S元素一般在__________上。‎ ‎【答案】 (1). N、P (2). 核糖,碱基,磷酸 (3).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 转录 (5). 翻译 (6). b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7). 1422 (8). R基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E是蛋白质,B是多肽链,b是氨基酸,A是DNA,D是mRNA,a 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横线元素是⑤N、P和⑥N,①是脱氧核苷酸合成DNA过程,②是转录,③是翻译过程,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详解】(1)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⑤的元素组成分别是N、P。‎ ‎(2)D为mRNA,基本单位的核糖核苷酸,它彻步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碱基,磷酸。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根据中心法则的内容,②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属于转录过程,③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属于翻译过程。‎ ‎(4)E蛋白质具有多样性,跟 b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若E蛋白质中含b氨基酸有237个,则编码该分子的A(DNA)分子至少含有核苷酸的数目是237×6=1422。‎ ‎(5)若E蛋白质的分子中含有S元素,则S元素一般在R基上。‎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对于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理解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7.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这一实例说明无机盐离子对_有重要作用。‎ ‎(3)查找资料可知镁是大豆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为验证这一结论某位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①将大豆幼苗分为2组,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培养;‎ ‎②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 ‎③两组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 ‎④观察比较两组的生长发育情况。‎ 请在该同学实验设计①、②、③步骤中不足处划线并改正。‎ ‎①将大豆幼苗分为2组,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培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两组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察、比较两组的生长发育情况。‎ 若观察到实验结果对照组大豆幼苗生长正常,而实验组大豆幼苗表现出病症,要进一步验证镁是大豆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增加步骤后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 ‎【答案】 (1). 离子 (2).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 ①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 (4). ②对照组盛一定量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等量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 (5). ③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 (6). ④在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含Mg的无机盐 (7). 一段时间后大豆的病症消失,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2、验证某种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元素的思路:在完全营养液、和在缺素营养液中培养某植物,比较两种植物的生长状况,在缺素营养液中不能正常生长、在完全营养液中能正常生长,说明缺的该元素是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 ‎3、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 ‎【详解】(1)细胞内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这一实例说明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3)①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控制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因此①“大豆幼苗”改为“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 ‎②对照组应该用完全营养液,对照组应该用缺Mg营养液,因此“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改为“对照组盛一定量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等量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 ‎③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因此“两组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 改为“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 若要进一步验证镁是大豆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需在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含 Mg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大豆的病症消失,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学会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设计实验判断某种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并对实验步骤进行评价和完善。‎ ‎28.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也可以LDL(一种脂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请分析并回答:‎ ‎(1)胆固醇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它是构成_______结构的重要成分。‎ ‎(2)从图中分析可知,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可作为信息,使细胞通过①_______、②_______和③_______三条途径调节胆固醇的含量,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调节。‎ ‎(3)姜黄素是降脂中药姜黄的提取物,科学家为研究姜黄素的降脂机理,设计实验研究姜黄素对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LDL受体的影响。‎ 第一步:取小鼠的巨噬细胞用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放入CO2培养箱中,在适宜的______条件下进行增殖培养。为避免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应_______。‎ 第二步:分别用含姜黄素浓度为0.3μg/mL、0.6μg/mL、0.9μg/mL的培养液培养巨噬细胞,对照组则用_______培养,每组5个样本,每个样本中巨噬细胞数量为5.0×105。‎ 第三步:培养2天后,将样本经一系列处理,再分别用仪器测定每组的光密度值(光密度值与受体数量呈正相关)。‎ 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处理 对照组 实验组 姜黄素浓度 ‎0.3μg/mL ‎0.6μg/mL ‎0.9μg/mL 光密度值 ‎0.126‎ ‎0.379‎ ‎0.420‎ ‎0.992‎ 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 (2). 动物细胞膜 (3). ①抑制LDL受体的合成 (4). ②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 (5). ③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 (6). 反馈 (7). 温度和pH (8). 定期更换培养液 (9). 等量的不含姜黄素的培养液 (10). 姜黄素能够使巨噬细胞膜上的LDL受体数量增加,且姜黄素浓度与LDL受体数量呈正相关 ‎【解析】‎ ‎【分析】‎ ‎1、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3、分析题图: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减少来源来源,增加其去路。‎ ‎4、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 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或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 ‎【详解】(1)胆固醇属于脂质,在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构成动物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2)由图中可知,过多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可以通过影响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抑制LDL受体的合成,此为图示中的①过程。也可以通过抑制乙酰CoA 合成胆固醇,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引为图示中的②过程。还可以通过影响胆固醇的转化,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储存下来,此为③过程。最终降低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这种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3)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合适的温度、pH等,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积累的有害物质。实验目的是研究姜黄素对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LDL受体的影响,因此设置的对照组中应用等量的不含姜黄素的培养液培养细胞。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姜黄素浓度逐渐增大,光密度值也在增大,而光密度值与受体数量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姜黄素能够使巨噬细胞膜上的LDL受体数量增加,且姜黄素浓度与LDL受体数量呈正相关。‎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29.下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_____________。‎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被转运物质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于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通过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磷脂分子 ‎(2)协助扩散(或被动运输)‎ ‎(3)①b.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 ‎【详解】(1)“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证明细胞膜组成成分中有脂质分子,结合图示分析该物质应为[甲]磷脂分子。‎ ‎(2)②途径是一个离子通道,鲨鱼体内多余盐分可通过这种通道蛋白的协助由高浓度的细胞膜内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细胞膜外的一侧,因此其跨膜运输的方式应为协助扩散(或被动运输)。‎ ‎(3)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相比,前者需要消耗能量,后者不需消牦能量。本实验可通过控制供能的多少来确定柽柳吸收无机盐的方式。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无机盐的吸收不需消耗能量,应为被动运输;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则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需要消耗能量,应为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选考题: ‎ ‎30.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实验流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通常要预先加入___________。‎ ‎(4)凝胶色谱操作结束后,需要用电泳来对蛋白质进行纯度鉴定,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 ____________的特性,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________,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SDS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_________,从而使电泳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答案】 (1). 血红蛋白的释放 (2). 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3).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 杂蛋白(或血浆蛋白) (5). 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 (6). 柠檬酸钠 (7). 带电性质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性状的不同 (8). 迁移速度 (9). 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 ‎【解析】‎ ‎【分析】‎ 理清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样品处理和凝胶色谱操作的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相关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可见,A表示血红蛋白的释放,B表示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要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其比例是每100mL血液加入‎3.0g柠檬酸钠。‎ ‎(4‎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性状的不同的特性,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SDS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从而使电泳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1.重组DNA技术使实验上从基因到蛋白和从蛋白到基因都成为可能。从少量的纯化蛋白可得到部分的氨基酸序列,这为获取目的基因提供了序列信息。一旦该基因被分离并测序,它的蛋白编码序列就可用于设计一个DNA分子,然后在遗传工程化细胞中产生蛋白质产物。这样就可以在生化或者结构上研究该蛋白质了。该基因还可以经过操作后转入细胞或者生物体内研究其功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获取目的基因序列的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从cDNA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需要对cDNA文库进行筛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一般用Ca2+进行处理,使之变成_______细胞。‎ ‎(4)PCR扩増基因的前提是:根据已知目的基因的序列合成__________,还需要在________的作用下进行延伸。‎ ‎(5)合成的探针与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__________。‎ ‎(6)该技术使科学家可以设计一个新的DNA,进而产生大量蛋白质,研究其功能,这就是二代基因工程—____________,它是以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及其与生物_________的关系作为基础。‎ ‎【答案】 (1). 通过PCR或者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获取 (2). ‎ 不同细胞不同时期提取的mRNA数量、种类不同,构建的cDNA文库不同 (3). 感受态(易于吸收外源DNA状态的) (4). 引物 (5). Taq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热稳定DNA聚合酶) (6). 目的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受体细胞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 (7). 蛋白质工程 (8). 结构规律 (9). 功能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人工合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含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检测,前者包括DNA分子杂交、分子杂交和抗原抗体杂交;后者如抗虫抗病接种实验)。‎ ‎【详解】(1)由图可知,可以通过PCR或者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2)不同细胞不同时期提取的mRNA数量、种类不同,构建的cDNA文库不同故要想从cDNA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需要对cDNA文库进行筛选。‎ ‎(3)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需要用Ca2+进行处理,使之变成感受态细胞,该状态易于吸收外源DNA。‎ ‎(4)PCR扩増前,需要根据已知目的基因的序列合成引物,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 ‎(5)探针根据目的基因合成,可以用DNA分子杂交法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DNA中,若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受体细胞。‎ ‎(6)二代基因工程即蛋白质工程,它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根据氨基酸序列推出相应的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点睛】把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把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钙离子处理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