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太原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会发生下列生理活动中的( )‎ ‎①基因的选择表达 ②丙酮酸的分解 ③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 ‎ ‎④蛋白质的水解和氨基酸的缩合 ⑤氧气的产生与消耗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数目增加是有丝分裂的结果,细胞种类增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没有发生减数分裂,所以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过程;该过程中有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过程;种子萌发过程不会发生光合作用,不会有氧气产生,只有氧气的消耗。故选D。‎ ‎2.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那个脱氧核糖连了一个磷酸,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在RNA病毒中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上的也称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一个基因中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复制后),D正确。‎ ‎3.‎ ‎ 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Ti的质粒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中含有植物生长素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 B. 清楚肿瘤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化 C. 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培养基中生长 D.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生长与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S基因不表达,R基因表达,则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由图可知,可诱发生芽瘤形成,A项正确;因T-DNA已经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上,因此,即使除去肿瘤中的土壤农杆菌,因细胞中含有T-DNA,肿瘤仍会生长和分化,B项错误;因肿瘤组织细胞中含有S、R基因,可产生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因此在不含有该激素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C项正确;S基因控制植物生长素合成酶的合成,R基因控制细胞分裂素合成酶的合成,两种基因的表达关系决定植物产生肿瘤的种类,从而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代谢,决定性状,D项正确。‎ ‎4.下图表示基因决定性状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Ⅰ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Ⅲ过程可以表示酪氨酸酶与人类肤色的关系 ③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④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一定会导致该基因所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Ⅰ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⑥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Ⅰ、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I是转录,II是翻译。‎ ‎【详解】Ⅰ是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为其直接供能,故①错;‎ Ⅲ过程表示基因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来通过控制黑色素的形成,进而控制人体的肤色,故②正确;‎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Ⅰ过程形成的mRNA不同,故③错;‎ 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不一定会导致该基因所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要看该变异产生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故④错;‎ 多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体内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丰富,所以Ⅰ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故⑤正确;‎ 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Ⅰ、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故⑥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图,考查基因控制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难题。‎ ‎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个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详解】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通过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而成。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T+C(G)=1,一条单链中A+G(C)/T+C(G)与另一条单链中该值是倒数关系。整个DNA分子中,A+T / G +C=每一条单链中A+T / G +C,只有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及有关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6.①、②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①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②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①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②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①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②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甲:甲为DNA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进行反方向的物质合成,各生成两条子链,符合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图乙:乙只有一条链作为模板,各生成一条单链,符合转录的过程特点。‎ ‎【详解】A、由题图可知,甲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该过程是半保留方式,产物是双链DNA分子,乙是转录过程,没有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产物是单链RNA,A错误;‎ B、真核细胞中,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B错误;‎ C、DNA分子解旋时,DNA分子的复制需要解旋酶,转录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以及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的改变 B.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 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 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小于4200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与DNA分子相关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具体分析。‎ ‎【详解】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比如: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几个密码子都可以编码一个氨基酸的现象),一个碱基突变后,可能其氨基酸还是不变的,这样性状不会改变;如果突变发生在内含子或者发生隐性突变等等,生物性状也不会改变,A正确;‎ B、根据题干,设这是第一条DNA单链,则,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第二条链的碱基比例为:,所以两条链中的 ‎,则腺嘌呤所占的比例,该DNA分子中含有腺嘌呤的数目是60,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个,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两条链中的,C正确;‎ D、总共有400个碱基,则每一条链上的碱基总数是200个,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种,D正确。‎ 故选B。‎ ‎8.以下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3H标记的尿苷提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只有分生区可检测到放射性 B. 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可在 O2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C. 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含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50%是有放射性的 D.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生物课本中: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均利用了该手段。‎ ‎【详解】A、尿苷是RNA的合成原料,因每个活细胞基因都会表达,所以用标记的尿苷提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所有活细胞都可检测到放射性,A错误;  B、用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含有放射性标记的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水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中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 C、因为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用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人含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 是有放射性的,C错误;  D、DNA中不含S元素,所以不能用S标记DNA,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所用的科学实验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进行遗传规律研究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 B.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C. 赫尔希和蔡斯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正确.(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艾弗里证明DNA遗传物质。‎ ‎4、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详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A正确;‎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做的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模型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区分各种模型。‎ ‎10.BrdU能替代T与A配对而渗入新合成的DNA链中,当用姬姆萨染料染色时,不含BrdU的链为深蓝色,含BrdU的链为浅蓝色。现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如图a~c依次表示加入BrdU后连续3次细胞分裂中期,来自1条染色体的各染色体的显色情况(阴影表示深蓝色,非阴影为浅蓝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1个DNA复制3次所产生的DNA分别位于8条染色体上 B. b图每条染色体上均有1个DNA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BrdU C. 1条染色体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 D. c图中有2条染色单体的所有脱氧核苷酸链都不含BrdU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培养液中能进行有丝分裂,分裂间期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图中两条染色单体中的DNA都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b图中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两条链都含BrdU;c图中上面两个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情况与b图相同,下面两个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是两条链都含BrdU。‎ ‎【详解】A、1个DNA复制3次所产生的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位于4条(着丝点没有分裂)或8条(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上,A正确;‎ B、b图中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两条链都含BrdU,B正确; ‎ C、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分别进入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C正确;‎ D、c图中下面两个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是两条链都含BrdU,上面两个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情况与b图相同,即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两条链都含BrdU,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有丝分裂间期;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细菌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拟核 ②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③不同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④转运氨基酸的tRNA由3个核糖核苷酸组成⑤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所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细菌中拟核DNA、质粒等可发生DNA的复制,①错误; 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表达,如呼吸酶基因等,②正确; 一条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这些核糖体上翻译出的多肽是相同的,③正确; 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长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其中的三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④错误; 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氨基酸的种类改变,不一定引起蛋白质结构改变,⑤正确。 故选B。 ‎ ‎12.已知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分析下图中的tRNA及四种氨基酸对应的全部密码子的表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密码子 氨基酸 UGG 色氨酸 GGU、GGA、GGG、GGC 甘氨酸 ACU、ACA、ACG、ACC 苏氨酸 CCU、CCA、CCG、CCC 脯氨酸 A. 图中所示的tRNA中含有氢键,其上的反密码子为GGU B. 图中所示的tRNA在翻译过程中搬运的氨基酸是苏氨酸 C. 从表中信息可知,密码子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对应的氨基酸都可能不变 D. 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需要搬运原料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则该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GG,其对应于的密码子为ACC,编码苏氨酸。‎ ‎【详解】A、根据分析图中tRNA的反密码子是UGG,A错误;‎ B、该tRNA的反密码子是UGG,对应的密码子是ACC,对应氨基酸是苏氨酸,B正确;‎ C、密码子中的碱基发生改变后,氨基酸的种类可能发生改变,例如ACC变成CCC,C错误;‎ D、转录过程中原料核糖核苷酸存在于细胞核中,不需要专门的搬运工具,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需要考生能够识别tRNA的结构,区分3′端和5′端,能够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选出对应的密码子、反密码子和氨基酸。‎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含有G、C碱基对比较多的DNA分子热稳定性高 ②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旋后,开始DNA的复制 ③每个DNA的双链同一位置上可含有等位基因 ④DNA聚合酶能把任何脱氧核苷酸相连成为磷酸二酯键,所以不具有专一性 ⑤DNA分子自我修复能力比RNA分子强。‎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①G、C碱基对含有三个氢键,A、T碱基对含有两个个氢键,所以含有G、C碱基对比较多的DNA分子热稳定性高,①正确;‎ ‎②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②错误;‎ ‎③每个DNA分子双链相同的位置含有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例如纯合子,③错误;‎ ‎④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相连成为磷酸二酯键,具有专一性,④错误;‎ ‎⑤DNA分子自我修复能力比RNA分子强,⑤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和DNA的复制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的结构,记住复制过程中的条件,DNA和基因的关系。‎ ‎14.为了验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部分交换。将植物分生区细胞置于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让其不断增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原理是DNA复制时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经特殊染色后,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着色深,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浅的染色单体上一定有着色较深的部分 B. 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不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 C. 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 D. 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由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所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有BrdU,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无论是在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还是不发生部分交换,则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无颜色差异,A、D错误;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1个DNA 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而另 1 个DNA 分子只有1条链含 BrdU,所以,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B错误,C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过程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且抓住“在染色单体中,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的染色单体着色深、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的染色单体着色浅和将植物分生区细胞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一前提,结合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分析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知识以及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理解不透:染色体是DNA的载体,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凡是新形成的DNA子链都含有 BrdU,每个子代DNA分子都是由1条模板链和1条子链组成。‎ ‎15.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体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将某种动物的分裂期细胞与G1(DNA 复制前期)的细胞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可能提前复制 B. 融合细胞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2倍 C. 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 D. 融合以后两细胞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G1和G2期合成相关的蛋白质,S期进行DNA的复制,M是分裂期。‎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分裂期细胞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因此融合后G1期细胞不会发生染色质的复制,A错误;‎ B、分裂期细胞已经完成DNA的复制,因此融合细胞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3倍,B错误;‎ C、由于分裂期细胞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它将促进G1期细胞的染色质凝集,C正确;‎ D、两个融合后变成一个细胞,不会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是要能够理解这种物质的作用,促进染色体凝集为染色体后,由于染色体的结构,基因的表达停止,细胞周期将不能正常运行。‎ ‎16.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互补链中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互补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比例为a C. 互补链中鸟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a-b)/2‎ D. 以互补链为模板转录产生的某m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比例为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链状DNA每条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在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与每条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的比率相等,B正确;‎ C、互补链中鸟嘌呤占该链的比率为a-b,C错误;‎ D、转录是以DNA上某基因为模板,所以转录产生的m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比率是不确定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相关碱基所占的比例。‎ ‎17.某含有1000个碱基对的环状DNA分子,其中含腺嘌呤300个。该DNA分子复制时,首先1链被断开形成3’、5’端口,接着5’剪切端与2链发生分离,随后DNA分子以2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1链的3’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会以分离出来的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B. 外链充当了1链延伸时的引物,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作用 C. 该DNA复制时,子链都是由5’→3’方向延伸的 D. 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复制需要鸟嘌呤490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 ‎(1)DNA分子数:①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③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目为2n+1条 ‎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2条 ‎③新合成脱氧核苷酸链为(2n+1-2)条 ‎(3)如一个DNA分子中含有A为m个,复制n次后,需要游离的A为(2n-1)m个。‎ ‎【详解】A、该DNA分子是环状DNA分子,其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A正确;‎ B、外链充当了1链延伸时的引物,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作用,B正确;‎ C、该DNA复制时,子链都是由5'→3'方向延伸的,C正确;‎ D、由于1000个碱基对的环状DNA分子中含腺嘌呤300个,所以含鸟嘌呤70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共需要鸟嘌呤700×23-1=2800个,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DNA分子复制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8.下列与图示内容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一的③中 A 占 23%,U 占 25%,则相应的双链 DNA 片段中 A 占 24%‎ B. 正常情况下,图三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⑨⑩⑬‎ C. 图二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⑬过程,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能引起艾滋病,它能利用催化⑪过程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图一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和②为DNA链,③为RNA。‎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④为mRNA,⑤⑥⑦为肽链,⑧为核糖体。‎ 分析图三:⑨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⑩表示转录过程;⑪表示逆转录过程;⑫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⑬表示翻译过程;⑭表示以蛋白质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若图一的③中A占23%,U占25%,即A+U占48%,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控制③合成的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T也占48%,而A=T,因此该双链DNA片段中A占24%,A正确;正常情况下图三中在动植物细胞中可能发生的是⑨DNA的复制、⑩转录和⑬翻译过程,B正确;图二所示为翻译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⑬过程,DNA聚合酶参与DAN复制过程,C错误;引起艾滋病的病毒是HIV,HIV存在催化⑪过程的酶,即逆转录酶,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表达及中心法则示意图,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发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的细菌 ④用3 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A.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外壳留在了外面,而DNA侵入到了细菌细胞内,所以经离心后,沉淀中含有的是细菌和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的DNA,上清液中含有的是原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被35S标记的细菌分布在沉淀中,故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会被注入到细菌内,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被3H标记的细菌分布在沉淀中,故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 ‎ ‎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3H同时标记了DNA和蛋白质,侵染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3H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故离心后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分布依次是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D正确。‎ ‎20.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核DNA、染色单体与染色体的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Ⅰ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 细胞Ⅱ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叉现象 C. 若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极体为aB或Ab D. 细胞Ⅲ形成细胞Ⅳ过程中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③依次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Ⅰ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细胞Ⅰ可能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细胞Ⅱ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 C、若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极体为的基因型为Ab、aB、aB,C正确。‎ D、细胞Ⅲ形成细胞IV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1.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 )‎ ‎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②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c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①正确; L点→M点染色体数加倍,表示受精作用的完成,受精作用过程有精卵细胞膜的融合,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正确; GH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OP段含有的染色体数的一半,③错误; MN段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在间期有DNA的复制,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④正确。 故选A。 ‎ ‎22.某精原细胞(8 条染色体)的 DNA 分子用 15N 标记后置于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 过细胞分裂得到 4 个子细胞。下列推断正确的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50%‎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 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00%‎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 14N 的染色单体有 8 条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 14N 的染色单体有 4 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3、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由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2 ~1,A错误;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B正确;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错误;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N,因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识记DNA分子复制特点,能结合两者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对应用层次的考查。‎ ‎23.细胞A和细胞B属于同一个体的两个细胞,通过测定DNA含量发现,细胞 A 的 DNA 为细胞 B 的两倍之多,最可能的解释是 A. A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B处于减数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时 B. A是正常体细胞,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C. A处于有丝分裂中心体相互分离,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 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减数分裂着丝点分裂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如该动物体内核DNA含量是2N,则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中核DNA含量都是4N;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DNA的含量都是2N;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是N。‎ ‎【详解】A、A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则核DNA含量是4N;B是处于减数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时,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则DNA为4N, A错误;‎ B、A是正常体细胞,则核DNA含量是2N;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则核DNA含量是2N,B错误;‎ C、A有丝分裂中心体分离处于前期,DNA分子数目为4N,B有丝分裂后期DNA分子为4N,C错误;‎ D、A有丝分裂中期DNA分子为4N,B处于减数分裂着丝点分裂时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为2N,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变化规律。‎ ‎24.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A. 该细胞处于后期Ⅱ,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 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 C. 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 D. 该细胞可能由初级卵母细胞经前期Ⅰ的染色体片段交换后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开,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正确;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开,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若发生基因突变,则此时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bb,C错误;该细胞可能由初级卵母细胞经前期Ⅰ的染色体片段交换后产生的,即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D正确,所以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图中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均等分开,判断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二是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和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判断该变异可能是Ⅰ间期基因突变或前期I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25. 从某哺乳动物(染色体数为2N)精巢中获取一些细胞(无突变),测得细胞中有关数量如右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 B. 乙组细胞中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 C. 丙组细胞两极间的距离比它前一时期更大 D. 丁组细胞中含有2N个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为1,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末期,因此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A正确;乙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为2,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图,因此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丙有同源染色体且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前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因此C正确;丁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加倍,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因此没有单体,D错误。‎ ‎【点睛】‎ 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6.以下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总是一致的 B.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可能形成4种精子 D.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基因,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总是一致的,A错误;‎ B、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B错误;‎ C、在没有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2种精子,若发生交叉互换,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4种精子,C正确;‎ D、在没有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研究人员将含15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F1DNA),将F1DNA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分别对应图中的两个峰。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热变性处理导致F1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B. F1DNA中的两条链分别是15N—DNA单链、14N—DNA单链 C. 14NH4Cl培养液中的氮可被大肠杆菌用来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 D. 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1DNA密度梯度离心后在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2个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详解】A、热变性处理导致F1DNA分子中的氢键断裂,A错误;‎ B、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F1DNA中的两条链分别是15N-DNA单链、14N-DNA单链,B正确;‎ C、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14NH4Cl培养液的氮可被大肠杆菌用来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C正确;‎ D、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1DNA分子两条链由氢键相连,所以密度梯度离心后在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掌握DNA分子复制方式,能够根据题干信息推断每一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数目和含15N的DNA分子数目,再进行相关的计算;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离心后形成的轻带、中带和重带的含义。‎ ‎28.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 B. 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C. 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 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以DNA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A项、B项正确;翻译时,mRNA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C项错误;翻译时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肽键的连接,D项正确。‎ ‎29.Rous 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感染人细胞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的基因组。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 Rous 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B. 该病毒体内的逆转录酶可进入宿主细胞 C. 逆转录过程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 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特征有: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扁梭形的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Rous肉瘤病毒是一种病毒致癌因子,其感染人体细胞可诱发人细胞癌变,A正确; B、Rous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逆转录酶可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 C、逆转录过程合成病毒DNA,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C正确; D、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的途径,D错误。 故选:D。‎ ‎30. 油菜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输到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所示.科研人员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的高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根据上述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酶a和酶b结构的区别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 油菜含油量高的原因是因为物质C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转录阶段 C. 模板链转录出mRNA的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T,G-C D. 从图形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酶a和酶b结构的区别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油菜产油率高的原因是因为物质C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翻译阶段,B错误;模板链转录出mRNA的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G-C,T-A,C错误;从图形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点睛】‎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 2、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3、看图可知:油菜产油率高的原因是因为物质C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翻译阶段。 4、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 ‎31.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共有的现象是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 ②着丝点分裂一次 ③有新细胞产生 ④同源染色体联会 ⑤能进行基因重组 ⑥有纺锤体出现 ⑦染色体和核内DNA均等分配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发生场所 真核生物各组织或器官的体细胞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及数目 细胞分裂1,产生2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仍然是体细胞 细胞分裂2,产生4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成熟的生殖细胞 子细胞内染色体和DNA数目 和体细胞相同 是体细胞内的一半 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 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 一般不相同(基因重组,有的还牵涉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I期 意义 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相同点及联系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都有纺锤体出现,都有核膜与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都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现象.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详解】 ‎ ‎①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会发生一次染色体的复制,①正确;‎ ‎②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点分裂,②正确;‎ ‎③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会产生新细胞,③正确;‎ ‎④同源染色体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错误;‎ ‎⑤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⑤错误;‎ ‎⑥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的形成,⑥正确;‎ ‎⑦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内DNA均等分配,⑦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列表比较两者,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3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B. 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 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D. 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的分裂期不能进行DNA复制,但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凋亡细胞内与调亡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强,与调亡有关的酶活性也增强;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详解】A、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不是所有基因的表达都下降,而酶活性减弱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不是细胞凋亡的特征,A错误;‎ B、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在接受到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故具有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B正确;‎ C、分裂期细胞不再进行DNA复制,但分裂期需要很多酶的参与,所以有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都会使细胞癌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调亡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图为二倍体雄性田鼠(2n ‎=54)体内某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则a=2,且数量为2a时属有丝分裂后期 B.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a=54,且数量为2a时着丝点数目是108‎ C.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则a=1,数量为a时是次级精母细胞 D.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数量为a时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能力。‎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加倍,由2个变为4个,A正确。‎ 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由54条变为108条,B正确。‎ 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含1个DNA,C错误。‎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结束,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减半,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点睛】有丝分裂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都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都减半,同源染色体对数为零;‎ 减少第二次分裂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都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仍为零。‎ ‎34.O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人体分泌的具有促进骨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研究表明奶粉中过量添加OMP能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MP可以在人体所有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 OMP中的氮主要存在于R基中 C. OMP具有调节代谢的功能 D. OMP导致细胞癌变,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OMP是人体自己能够分泌的具有促进骨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效应的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则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奶粉中过量添加OMP能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说明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详解】A、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是人体所有体细胞的核糖体上都合成OMP,A错误;‎ B、OMP中的氮主要存在于肽键中,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OMP是人体自己能够分泌的具有促进骨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效应”,故具有调节功能,C正确;‎ D、OMP属于蛋白质,不是生物,属于化学致癌变因子,D错误。‎ 故选C。‎ ‎35.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B. 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C. 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2、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1)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 ‎)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详解】A、BAX蛋白为凋亡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故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属于原癌基因,A错误。‎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均为耗能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B正确;‎ C、癌细胞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故和肿瘤干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有差异,C正确;‎ D、根据题意分析,抑制ABCG2的活性后,癌细胞不能排出姜黄素,从而诱导癌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分析清楚姜黄素,BAX蛋白,ABCG2的和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36.研究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水解形成的β﹣AP分子中含有38个肽键 B. 图中的β﹣分泌酶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C. β﹣AP分子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神经细胞变性死亡 D. 促进β﹣分泌酶基因表达是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手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分析可知β-AP分子中含有635-596=39个氨基酸,所以含有38个肽键,故A正确。图中的β-分泌酶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因为蛋白质的发生改变,故B正确。因为形成的是病理状态,所以β-AP分子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神经细胞变性死亡,故C正确。由题意可知β-AP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特征,而促进β-分泌酶基因表达会加重老年痴呆,故D错误。‎ ‎【点睛】‎ 易错警示 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6个失分点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发育的4个阶段。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都是维持生物体内细胞动态平衡的基本行为。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5)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6)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 ‎37.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 ‎ ‎②细胞衰老,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基因不变 ‎ ‎③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坏死,膜通透性降低 ‎④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 ‎⑤抑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进程;细胞癌变,膜黏着性增强,代谢增强 ‎⑥细菌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 ‎3、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结果。‎ ‎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②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时,细胞表面积/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减少,导致物质运输速率下降,①错误;细胞衰老,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不变,②正确;凋亡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坏死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③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④正确;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糖蛋白含量减少,膜黏着性降低,⑤错误;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④的叙述正确,①③⑤⑥的叙述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易错点: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主要以有丝分裂为主。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38.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和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 B. 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C. 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消耗 D. 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腺嘌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知有dATP的情况下,随细胞色素C浓度的升高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升高,在同一细胞色素C浓度下存在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较不存在dATP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明显升高。‎ ‎【详解】A. 由图知在有dATP的情况下,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A错误。‎ B. 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B正确。‎ C. 据题意无法判断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是否随着ATP的消耗,C错误。‎ D. 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脱氧核糖,D错误。‎ ‎【点睛】本题以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和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所得的结果图像,考查细胞中的化合物和功能、细胞代谢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细胞呼吸的过程、通过分析题干中的曲线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9.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甲、乙、丙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①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f有两种,都属于单糖 ‎②甲、乙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③大肠杆菌细胞内e的种类远少于人,其构成的c可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④甲、乙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丙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甲、乙、丙之间的箭头可推测甲、乙、丙分别为DNA、RNA、蛋白质,人体细胞中单体a、b均为核苷酸,其结构可用d表示,f有核糖和脱氧核糖两种,都属于单糖,①正确;‎ 甲、乙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②正确;‎ 组成大肠杆菌和人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均为20种,③错误;‎ 甲、乙的多样性由d中的n碱基的排列顺序体现,丙的多样性由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和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④错误。‎ 故选A。‎ ‎【点睛】核酸和蛋白质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1)核酸:由碱基对排列顺序决定,与核酸的空间结构无关。‎ ‎(2)蛋白质:由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和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 ‎4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蓝藻细胞虽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是具有一个大型的DNA构建的拟核,用高倍显微镜清晰可见。‎ ‎(2)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3)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4)已知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说明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5)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必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6)用植物根尖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7)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8)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细胞溶酶体中水解酶分解后的产物全部被排除细胞外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1)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它具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构建的拟核,但用高倍显微镜不能看见,错误;‎ ‎(2)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正确;‎ ‎(3)DNA和RNA属于核酸,但只有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错误;‎ ‎(4)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说明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正确;‎ ‎(5)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时,如果将花生种子制成组织样液,可不使用显微镜观察,错误;‎ ‎(6)植物根尖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的存在,不存在叶绿体干扰实验的现象,错误;‎ ‎(7)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不是蛋白质和纤维素两种物质组成,错误;‎ ‎(8)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细胞溶酶体中水解酶分解后的产物部分被细胞直接利用,部分不能利用的被排除细胞外,错误;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选项有(2)、(4)两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下图表示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分析并回答:‎ ‎(1)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______的运输。‎ ‎(2)图中①过程为_______________,其产物彻底水解能得到_______种不同的物质。参与②过程的RNA还有______。‎ ‎(3)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此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有关。‎ ‎(4)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__________的合成。‎ ‎(5)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 (2). 转录 (3). 6 (4). tRNA和rRNA (5). 蛋白质(糖蛋白) (6). 胞吞 (7). 流动性 (8). LDL受体 (9). 增多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②表示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当细胞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反过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 ‎【详解】(1)人体的胆固醇可以参与构成生物膜和血液中脂质运输。‎ ‎(2)对图中①过程可以进行如下分析:细胞核中的双螺旋打开,以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互补的链,合成产物mRNA,可判断是转录过程,mRNA彻底水解能得到6种不同的物质:核糖,磷酸,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②代表翻译过程,需要核糖体作为场所,,核糖体中含有rRNA,tRNA运输原料,mRNA提供模板。‎ ‎(3)LDL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是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LDL为大分子,与LDL受体结合结合后,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4)由图可知,当细胞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反过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 ‎(5)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血浆中的胆固醇无法正常进入组织细胞,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点睛】本题结合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考查脂质中胆固醇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将其和LDL的功能相结合。‎ ‎4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水解酶,RNA水解酶 ‎(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A、B、C三组。‎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溶剂、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一段时间后备用。‎ 第三步:用显微注射技术向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B、C两组活鸡胚中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 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A组的样品检测中有禽流病毒。‎ B组样品检测无禽流感病毒产生,则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C组样品检测无禽流感毒毒产生,则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答案】 (1). 活鸡胚是培养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 (2).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 (3). 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 (4). 把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三组 (5). DNA水解酶处理后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 (6). RNA水解酶处理后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 (7). DNA (8). RNA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 ‎2、酶具有专一性,如DNA水解酶能催化DNA水解,RNA水解酶能催化RNA水解。‎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核酸的种类,因变量是病毒是否能够产生子代,据此答题。‎ ‎【详解】(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①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②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③活鸡胚是培养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 ‎(2)实验步骤: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三组备用,将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的三组,并分别加入等量RNA水解酶、DNA水解酶、蒸馏水备用;用显微注射技术向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B、C两组活鸡胚中注射等量的DNA水解酶处理后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和RNA水解酶处理后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 ‎ 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 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A组的样品检测中有禽流病毒。‎ B组样品检测无禽流感病毒产生,则DNA是遗传物质。‎ C组样品检测无禽流感毒毒产生,则RNA是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在理解教材“T2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基础上,理解禽流感病毒的生活史,注意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43.人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研究表明,下丘脑SCN细胞中PER基因表达与此生理过程有关,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图1为该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图2和图3是对其部分过程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PER基因________________(是/否)存在于垂体细胞中,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变化周期约为________________小时。‎ ‎(2)据图1中的过程③可知,PER蛋白的合成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该图过程②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向左/向右)。‎ ‎(3)图2和图3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填数字序号),图2中碱基配对方式与图3中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图2过程的进行需要_______________酶催化,图3中决定氨基酸“天”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并使睡眠质量降低。据图3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体内氨基酸水平较低,部分tRNA由于没有携带氨基酸而成为空载tRNA,空载tRNA进入核糖体,导致________________终止,而影响人体昼夜节律。‎ ‎【答案】 (1). 是 (2). 24 (3). 负反馈调节 (4). 向右 (5). ①② ‎ ‎ (6). T-A (7). RNA聚合 (8). GAC (9). PER蛋白的合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图2表示转录;图3表示翻译。‎ ‎【详解】(1)由于所有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的,所以PER基因存在于包括垂体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体细胞中。由于该基因的表达产物与昼夜节律有关,因此PER基因表达产物的浓度变化周期约为24小时。‎ ‎(2)据图1中的过程③可知,PER蛋白的合成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图3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3)图2表示转录,对应于图1中的过程①,图3表示翻译,对应于图1中的过程②,图2中转录的碱基配对方式(A-U、G-C、C-G、T-A)与图3中翻译(A-U、G-C、C-G、U-A)不同的是T-A。‎ ‎(4)图2为转录,转录过程的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催化;图3表示翻译,该过程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从图中可以读出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CUG,因此决定氨基酸“天”的密码子是GAC。‎ ‎(5)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并使睡眠质量降低。据图3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体内氨基酸水平较低,部分tRNA由于没有携带氨基酸而成为空载tRNA,空载tRNA进入核糖体,导致PER蛋白的合成终止,而影响人体昼夜节律。‎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图解识图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有研究者对基因型为EeXFY的某动物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图1中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甲的名称是________。若细胞乙产生的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变异。‎ ‎(2)图2中类型b的细胞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________。‎ ‎(3)图2中类型c的细胞含________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述)。‎ ‎【答案】 (1). 次级精母细胞 (2). E (3). eXFY (4). eXFY (5). 染色体数目 (6). 乙和丙 (7). 2 (8). 0或n (9). b→a (10). d→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的甲细胞中只有3条染色体,并且3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 乙细胞具有联会现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 丙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因此表示次级精母细胞。若细胞乙产生的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说明X与Y没有分离,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eXFY、eXFY,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图2中类型b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乙和丙。‎ ‎(3)图2中类型c的细胞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所以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0或n对同源染色体。‎ ‎(4)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即染色体:DNA由1:2转变为1:1,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