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6月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1. 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C. 雌配子:雄配子=1:3 D. 含A遗传因子的雌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雄配子=1:1 【答案】B 【解析】 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含A遗传因子的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配子=1:1,但雄配子总数远多于雌配子总数,参与受精作用的雌配子:雄配子=1:1,所以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2.已知玉米某两对等位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亲代的基因型是( ) A. TTSS×TTSs B. TtSs×TtSs C. TtSs×TTSs D. TtSS×TtSs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分别考虑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于子代有TT和Tt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因此亲代的基因型也是TT和Tt,同理,子代有SS、Ss、ss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因此亲代的基因型为Ss和Ss,综合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亲代的基因型为TTSs和TtSs。 【详解】据表格分析,子代TT:Tt=1:1,则亲代相关基因型为TT和Tt;子代SS:Ss:ss=1:2:1,则亲代相关基因型为Ss和Ss,故亲代基因型为TTSs和TtSs,C正确。 3.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 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 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 C. 4种碱基A:T:G:C=4:4:7:7 D. 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该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数目,再结合其延伸规律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该DNA分子含有2条链,每一条链都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因此该DNA分子含有2个磷酸基,A错误. 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n/m(m>2n),则该DNA分子中G的总数为[(pm/n)-2p]/2=(pm/2n)-p,B正确.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则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C错误. 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D错误. 【点睛】DNA计算的关键公式是:A=T,C=G;A1=T2,T1=A2,G1=C2,C1=G2。 4.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A 不符合题意;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个基因,但这不属于萨顿的假说,C符合题意;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这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要考生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 5.图是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I2不含甲病的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II5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D. I1与I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男孩子的概率是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I1、I2和Ⅱ3,由“无中生有”可知,可知甲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2不含甲病致病基因,所以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I1、I2和Ⅱ4,患病女儿致病基因来自父母,父母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故致病基因是隐性,父亲有致病基因而无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 根据分析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 假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b,乙病的致病基因为a,则I1的基因型为AaXBXb,I2的基因型为AaXBY,又Ⅱ5的表现型正常,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可能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C错误; D. 根据遗传系谱图,I1的基因型为AaXBXb,I2的基因型为AaXBY,I1与I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男孩子aaXbY的概率1/4×1/4=1/16,D正确。 6.下列遗传物质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分离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菌 C. 赫尔希和蔡斯开展噬菌体侵染实验前,将噬菌体放在有放射性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噬菌体被标记 D.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分离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菌,只有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才能转化出S型活菌,B正确;C、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菌病毒,不能放在有放射性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应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使噬菌体被标记,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初步水解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得到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D错误。故选:B。 7.下图A、B、C、D、E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坐标图中F、G、H、I表示该动物精子产生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的a、b、c三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A~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D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期,含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D细胞名称________;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图中的__________细胞(用字母表示)。 (3)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__________种生殖细胞。 (4)A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依次是(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A细胞往往看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F、G、H、I中a、b、c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BD (2). 减数第一次 (3). 后 (4). 2 (5). 初级精母细胞 (6). C (7). 4 (8). ADCE (9). A为分裂间期的细胞,染色体为丝状染色质,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10). DNA (11). 染色体 (12). 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A、B、C、D、E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A可表示精原细胞,B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为精细胞。坐标图中a表示DNA分子,b表示染色体,c表示染色单体。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 ,A~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D。 (2)D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应该含有两条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为图中的C细胞。 (3)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22=4种生殖细胞。 (4)由分析可知,图中B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为原始生殖细胞,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A→D→C→E。A细胞往往看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原因是:A细胞为分裂间期的细胞,染色体为丝状染色质,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5)坐标图中F、G、H、I表示该动物精子产生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的a、b、c三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变化。其中c在F、G时期不存在,在H、I时期中c与 a的数量一致,可推知c为染色单体,在H、I时期,a为b数量的2倍,在F、G时期a与b的数量相等, 由此可判断a为DNA,b为染色体,故a、 b、c代表的物质分别为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点睛】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判断: 先看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后看同源染色体是否配对;无同源染色体直接判断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同源染色体而且配对那就是减数第一次;如果有同源染色体但是没配对就是有丝分裂。另外形成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减数分裂,形成体细胞的分裂是有丝分裂。 8.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写出相应的符号,不要求顺序)。 (2)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____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一条链所用的碱基模块为A∶C∶T∶G=1∶2∶3∶4,则其互补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对 (2). G、C (3). 36% (4). 小 (5). 3∶4∶1∶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④为含氮碱基,⑤包括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故为脱氧核苷酸,⑥为碱基对,⑦为氢键,⑧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6包括氢键和两个碱基,故6的名称是碱基对; 3、4代表的是含氮碱基,根据3、4之间3个氢键,判断3、4为G、C碱基。 (2)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由于该链上的碱基A与对应互补链上的碱基T配对,该链上的碱基G与对应互补链上的碱基C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链的(A+T)/(C+G)也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36%;由于G、C碱基对之间含3个氢键,A、T之间两个氢键,氢键越多DNA的结构越稳定,故(A+T)/(C+G)的比值越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一条链所用的碱基模块为A∶C∶T∶G=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其互补链中的A等于该链的T=3,C等于该链的G=4,T等于该链的A=1,G等于该链的C=2,即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3∶4∶1∶2。 【点睛】易错点:第二空容易答成含氮碱基,注意其中氢键的个数,根据氢键个数判断出碱基类型应为G、C。 9.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被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侵染细菌时,理论上应将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沉淀 (2). 部分含32P的噬菌体被细菌裂解释放 (3). 是 (4). 含32P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含32P的噬菌体会到上清液中 (5). DNA是遗传物质 (6). 不能 (7). 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由于32P标记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在侵染细菌时,理论上应将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在离心时,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沉在底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因此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出现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因此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将是误差的另一来源。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传给了子代,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所以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点睛】易错点:噬菌体是病毒,侵染时只注入DNA,注入之后离心,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该实验并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