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理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共40题,其中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C. 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各种炎症的治疗。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实验证明,细菌在不接触抗生素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抗药性的变异个体。滥用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是( )‎ ‎ A.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 ‎ B.抗生素抑制人体自身产生抗体 ‎ C.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病菌获得生存优势 ‎ D.抗生素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突变,导致癌变 ‎3.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 ‎ A.3:2:1 B.1:2:1 C.1:1:0 D.4:4:1 ‎ ‎4.下列关于育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育种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 B.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水稻物种的基因多样性 ‎ C.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单倍体植株 ‎ D.人工选择不会改变作物品种的进化方向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血糖、生长激素、抗体等 ‎ B.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 C.糖尿病患者尿多,是因为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正常人多 ‎ D.血浆中的每一对缓冲物质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6.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可以发生在这个液体环境中的是 ‎ 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 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 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 ‎ ‎8.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分别是( )‎ ‎ A.略有降低、CO2 B.略有升高、乳酸 ‎ C.略有升高、CO2 D.略有降低、乳酸 ‎9.关于内环境与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 ‎ ‎ B.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 C. 只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发生改变,人体就不会生病 ‎ D. 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10.下列物质中,均可在人体内环境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胃蛋白酶、Ca2+、葡萄糖 D.转氨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 ‎11.右图表示两种动物呼吸作用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应为是变温动物,乙为恒温动物 B.甲、乙变化的原因都是温度影响酶活性 C.甲曲线表示的动物20℃代谢比10℃时强 D.乙曲线表示的动物在0℃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 ‎12.有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这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13.今年暑期,高二(2)与高二(5)在进行足球赛,如果你是班生活委员,你应为队员准备什么类型的饮料?( )‎ ‎ A 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14.下图表示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⑦在反射弧中可分别表示的结构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 B.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作为效应器的主要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 ‎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参与主要调节活动的内分泌腺应为胰岛。‎ ‎ D.上述涉及到的调节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很重要,主要用来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15.下图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的情况叙述正确的 ‎ A.X、Y两种物质可由肝细胞与血浆直接进行交换 B.X、Y都可代表葡萄糖 C.X可代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Y可代表葡萄糖和肝糖原 D.物质X不属于内环境成分,Y属于内环境成分 ‎16.某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是因幼年某种激素分泌过少,缺少的激素和所患疾病是( )‎ ‎ A. 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 B. 甲状腺激素、 侏儒症 ‎ C. 生长激素、 侏儒症 D. 生长激素、 呆小症 ‎17.下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 C.寒冷环境中 D.剧烈运动中 ‎18.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 A.①T细胞,②病原体,A淋巴因子 ‎ B.①传人神经,②肌细胞,A神经递质 ‎ C.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索 ‎ D.①小肠黏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 ‎19.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 ‎ A.下丘脑和脑干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小脑和下丘脑 ‎20.人体内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下列有关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 D. 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21.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中的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 A. 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 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说、写 ‎ C. 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 能够讲话,但看不懂文字 ‎22.如果某人控制右腿的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完整,而传入神经受损,则该人的右腿会 ‎ A. 针刺有感觉,能运动 B. 针刺无感觉,能运动 ‎ C. 针刺有感觉,不能运动 D. 针刺无感觉,不能运动 ‎23.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 B. 糖尿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 C.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载体并消耗ATP完成的 ‎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24.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排尿量增加 B. 体温维持恒定 ‎ C. 细胞代谢速率变慢 D. 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 ‎25.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反应速度迅速 B、作用范围较广泛 ‎ C、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D、作用时间短暂 ‎26.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主要是为了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β细胞和肾上腺分泌的两种激素 C.2~2.5小时内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D.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27.下图是胰岛素的作用示意图,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此图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 B.葡萄糖通过协助(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 ‎ C.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图中受体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28.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若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皮肤受损后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 )‎ ‎ A. 人体缺乏营养物质 B. 人体内体液大量流失 ‎ C.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 D.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 ‎2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只攻击B淋巴细胞 B. 感染HIV后,不一定马上发病 ‎ C. 吸血昆虫能传播HIV D. 只要及时就医,艾滋病目前是可以治愈的 ‎30.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 B. 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3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 C.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3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地理隔离才有生物进化 ②生物进化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 ③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④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决定生物表 现型的基因型 ‎ ‎ 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 ⑥新物种的形成都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33.酒后驾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现在国家已经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如图是对测试者酒后进行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度)和血液中乙醇浓度的测试结果。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根据乙醇浓度与简单反应时的关系,可判断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 B. 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是条件反射,其反射中枢是脊髓 C. 已知乙醇能通过加强某种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可判断乙醇作用于突触 D.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而干扰测试结果 ‎34.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 B. “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C. 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 D. 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35.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主要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CO2和氨基酸 ‎ B. 乙中可能有抗体、激素和尿素 ‎ C. 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高 ‎ D. 甲、乙、淋巴的成分转化均需跨膜进行 ‎36.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 B. 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 C.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 D. 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37.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 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 C.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 D.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38.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 ‎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 ‎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 ‎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 ‎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 A. 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39.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 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40.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疾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二、综合题(共50分)‎ ‎41.(8分)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同学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 ‎(1)血浆是__________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要检测血浆pH,其参考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维持渗透压的Na+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进入到内环境的。‎ ‎(4)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_________________病,临床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治疗此病。‎ ‎42.(7分)兴奋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体现出的是哪种细胞外液?_______________。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标图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两侧的电位是________________。‎ ‎(3)突触2中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____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A处的兴奋___________(能或不能)传至B处。‎ ‎(4)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____。‎ ‎43.(11分)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______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 _____调节网络。‎ ‎(2)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 ____、_____ __。‎ ‎(3)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 ___和___ __。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靶细胞,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 _____有关。‎ ‎(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人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__ __(物质)。B细胞受到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 ___,小部分形成___ ___细胞。‎ ‎(5)当人的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请分析尿量减少的原因:______ ______。‎ ‎44.(10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组成,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_____分化形成的,在胸腺分化成________细胞。‎ ‎(2)上图表示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的___________‎ ‎(填数字)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又能参与细胞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3)细胞④在接触抗原刺激时,除了产生细胞⑦外,还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将___________(变短、变长、基本不变)。‎ ‎(4)已知某种病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十分罕见,但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和 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45.(14分)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 ‎ ‎ ‎(1)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图中的__ __。‎ ‎(2)激素②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②的分泌,该调节方式称为___ _。‎ ‎(3)图中的激素①是由__ __细胞分泌的。机体内__ __激素与激素①具有协同作用。‎ ‎(4)有人试图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激素②,均未获得成功,由图可知原因是_____ _ ____。‎ ‎(5)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注射适量且等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 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 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上述实验方法步骤第一步中的两处不严谨之处:_______ ___。‎ ‎②如果实验步骤第一步改正后,实施整个实验,请你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A、B、C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 __。‎ 答案 ACDAC CADDA BCADB CCDBA ‎ ADBBB ABCBD DBBDB BCBDC ‎41.(1) 血细胞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7.35—7.45 HCO3- HPO42- ‎ ‎ (3)无机盐、蛋白质 消化 (4)糖尿 注射胰岛素 ‎42.(1) 组织液 电信号→化学信号 (2) 静息 外负内正 ‎ ‎ (3)突触小泡 不 能 (4) 载体蛋白 ‎43.(1) 内环境 神经—体液—免疫 ‎ ‎ (2)神经递质 免疫活性物质(或抗体和淋巴因子) ‎ ‎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 受体 (4)淋巴因子 抗体 记忆 (5)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44.(1)免疫活性物质 造血干细胞 T (2)体液 ② 浆细胞(效应B细胞) ‎ ‎ (3) 变短 (4)T淋巴 监控 清除 ‎45.(14分)‎ ‎ (1)激素② (2)反馈调节 (3)胰岛A 肾上腺素 ‎ ‎ (4)激素②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腺泡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分解。‎ ‎ (5)①应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兔;② A > C >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