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生物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元素中,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大量元素:这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植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 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可是它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鲜重还是干重,C、H、O、N含量最多,这四种元素是基本元素;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 ‎【详解】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所以,本题答案为A。‎ ‎2.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 糖原 B. 淀粉 C. 蛋白质 D. 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两大类: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详解】生命离不开水,一般地说,水在细胞中的质量分数占85%~90%,水在活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3.棉和真丝是纺织品的原料,它们都来自生物体,其主要组成成分分别是()‎ A. 纤维素和脂肪 B. 纤维素和蛋白质 C. 淀粉和蛋白质 D. 淀粉和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两大类: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其中糖类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棉、棕榈和麻类植物的纤维细丝,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真丝一般指蚕丝,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本题答案为B。‎ ‎4.细胞内囊泡的膜与细胞膜的成分相似,它们的主要成分是()‎ A. 磷脂和蛋白质 B. 脂肪和糖类 C. 蛋白质和 DNA D. 纤维素和果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囊泡可能是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膜形成的,也可能是由细胞膜形成的,细胞内的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 ‎【详解】生物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由磷脂分子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所以,本题答案为A。‎ ‎5.南宋女诗人李清照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海棠花的叶片和花,成为了千古不朽名句,请问 此处和“绿”、“红”相关的色素分别位于植物细胞的哪个部位 A. 细胞质和叶绿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液泡 D. 细胞质和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含有色素的结构有叶绿体和液泡。‎ ‎【详解】绿指的是绿叶,色素位于叶绿体中,红指的是花的颜色,色素存在于液泡中。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搞清楚绿指的绿叶,红指红花。‎ ‎6.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糖蛋白,因此可以确定上侧为膜外,下侧则为膜内,而物质①是运出细胞,A错误;物质②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表示协助扩散,B正确;物质③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不需要载体的协助,表示自由扩散,C错误;物质④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和消耗能量,表示主动运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以及判断方法,总结如下:‎ ‎(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根据运输方向进行判断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 酶具有催化作用 C. 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D. 酶提供了反应必需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B正确;只要条件适宜,酶在活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可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特征,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中国萤火虫保护联盟于2018年6月8日成立,该组织侣议“拒绝萤火虫野生贸易”,并致力于对萤火虫的保护,希望能将萤火虫这个发光的“印章”盖满神舟大地。为萤火虫尾部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 糖类 B. 蛋白质 C. ATP D. 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详解】A.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不符合题意;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不符合题意;C. 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C符合题意;D.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9.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的某种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①是参加反应的水 B. 图中②上有光合色素 C. 图中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 D. [H]、O2 和 ATP 都能用于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如题图②,基粒的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是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光解产生[H]和O2,同时合成ATP。‎ ‎【详解】A.水在光下分解为 [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所以图中①是参加反应的水,A正确; B.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B正确; C.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色素将吸收的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C正确; D.[H]和ATP都能用于暗反应,O2不用于暗反应,直接释放,D错误。 本题需选择错误选项,故答案为D。‎ ‎10.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B. 花盆中的土壤需要经常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快速短跑由于局部肌肉细胞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松土有利于增强根细胞呼吸作用;真空包装食品是为了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透气的创可贴主要抑制厌氧型的破伤风杆菌等的繁殖。‎ ‎【详解】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运动,所以提倡慢跑等健康运动有利于抑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故A错;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故B正确;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故C正确;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11.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坏死和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都是细胞编程性死亡 B.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对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过程有积极的意义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青少年体内没有衰老的细胞 D. 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易扩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细胞凋亡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A错误;‎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有积极意义,B正确;‎ C.处于青春期年轻人,体内也有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C错误;‎ D.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所以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12.下面是一组探究生物体内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按表中编号顺序①~③对应的内容, 正确的是()‎ 待测物 试剂 颜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③‎ 脂肪 ‎②‎ 橘黄色 ‎①‎ 斐林试剂 砖红色 A. 葡萄糖、苏丹Ⅳ染液、紫色 B. 葡萄糖、苏丹Ⅲ染液、红色 C. 葡萄糖、苏丹Ⅲ染液、紫色 D. 葡萄糖、苏丹Ⅳ染液、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 ‎ 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详解】①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还原糖,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 ‎②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 ③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 所以,本题答案为C。‎ ‎【点睛】在识记脂肪的鉴定所用试剂时,很多考生表示容易将苏丹Ⅲ和苏丹Ⅳ弄混,再此只需记住“三黄四红”,苏丹Ⅲ染液呈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呈红色。‎ ‎1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B.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C.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D.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细胞减少了一半。 所以,本题答案为B。‎ ‎14.能代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 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形成过程:‎ 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2N→N→2N→N;细胞核内DNA数量变化为:2N→4N→2N→N ‎【详解】A.图A中含量变化为2N→4N→2N→N,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A正确; B.图B中含量变化为2N→4N→2N,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B错误; C.图C中含量变化为2N→4N→2N,可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C错误; D.图D中含量变化为2N→N→2N→N,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弄清楚两种细胞分裂的过程,加以应用。‎ ‎15.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卵细胞形成过程特有的是 A. 染色体数目减半 B.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C.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答案】D ‎【解析】‎ ‎【详解】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数目的减半,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不符合题意;‎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不符合题意;‎ C.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不符合题意;‎ D.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D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生理作用()‎ A.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B. 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C.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详解】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然后又通过受精作用使得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水平,所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维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同时使得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所以,本题答案为C。‎ ‎17.下列哪项不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A.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从多因子到单因子的研究方法 C.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 D. 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有:①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采用了由单因子(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子(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③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综上分析,从多因子到单因子的研究方法不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B正确,A、C、D均错误。‎ ‎18.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长毛和羊的短毛 B. 兔的长毛和白毛 C.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D. 小麦的高秆与矮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 ‎【详解】A.狗的长毛和羊的短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兔的长毛和白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玉米的黄粒和圆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小麦的高秆与矮秆属于一对相对性状,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9. 杂合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紫花和白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A. 表现型 B. 基因型 C. 性状分离 D. 伴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A. Aa B. AB C. ab D. aB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可见,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不能产生Aa的配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A和B组合、A和b组合、a和B 组合、a和b组合。‎ ‎21.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的物质是 A. RNA B. 蛋白质 C. 多糖 D. DNA ‎【答案】D ‎【解析】‎ ‎【详解】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 沃森和克里克 B. 达尔文 C. 格里菲思 D. 艾弗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达尔文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其主要观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达尔文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B错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C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生物科学发展史上著名科学家及其重大贡献的识记,进而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3.双链 DNA 分子中,下列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中正确的是 A. A—G B. C—A C. U—A D. A—T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或某些双链R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在RNA中与U(尿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 ‎【详解】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A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C与G配对,B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不存在尿嘧啶U,C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4.用32P标记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让该DNA分子在31‎ P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3次,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有 A. 1 B. 2 C. 4 D. 8‎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让一个用32P标记的DNA分子在31P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3次,共形成23=8个DNA,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结果为有2个DNA分子中含有32P31P,6个DNA分子中含有31P31P,因此含32P的子代DNA分子只有2个,而含有31P的DNA分子有8个,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特点,明确无论DNA复制多少次,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都只有两个。‎ ‎25.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表示翻译过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错误;‎ B.②是转录过程,B错误;‎ C.③是翻译过程,C正确;‎ D.④是逆转录过程,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26.真核生物中关于染色体、DNA 与基因的关系,正确的叙述是()‎ A. 基因是 DNA 上任意一个片段 B.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C. 染色体是 DNA 唯一的载体 D. 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或 2 个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基因,还有一些片段是没有遗传效应的,是非基因片段,A错误; ‎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是 DNA的主要载体,C错误;‎ D.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易错选项是A,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是,基因在DNA上的排列一般是不连续的,在基因片段与基因片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非基因片段。‎ ‎27.下列遗传病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 A. 红绿色盲 B. 白化病 C. 21 三体综合征 D. 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 ‎1、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③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⑤伴Y染色体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猫叫综合征;②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 B.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属于伴性遗传,B错误; ‎ C.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属于伴性遗传,C错误; ‎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类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28.若一对夫妇所生育子女中,性状差异很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A. 基因突变 B. 环境影响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亲子代之间性状差异就是变异,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三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是只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不变。‎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一般害大于利,不是同胞兄妹性状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 B.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性状,一般是不可遗传的,不是子代间差异的主要原因,B错误;‎ C.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进行有性生殖的个体,其子女之间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C正确; ‎ D.染色体变异发生的概率很小,且大多数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害的。染色体变异引起性状的差异,但不是同胞兄妹之间性状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29.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 B. 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利的 C.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D. 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因此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因此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不一定是有利的,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C正确;‎ D.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具有普遍性,D正确;‎ 故选:B。‎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点睛】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0.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几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增添(重复)、缺失、倒位、易位。A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B属于染色体片段增添,C选项缺少D基因,多了F基因属于染色体变异,D选项的b、c、d、e基因是B、C、D、E基因的等位基因,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故本题答案为D。‎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31.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倍体植株一般比二倍体植株茎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B. 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C.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D. 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大,营养丰富,A正确; B.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B正确; C.杂交育种只是将原有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并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本题需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32.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措施,错误的是 A. 禁止近亲结婚 B. 广泛开展遗传咨询 C. 进行产前(临床)诊断 D. 测定并公布婚配双方的DNA序列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则是控制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优生的关键性措施,A正确;‎ B、遗传咨询是通过咨询医生与咨询者共同商讨咨询者提出的各种遗传学问题和在医生指导帮助下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全过程,遗传咨询分婚前咨询、产前咨询和一般遗传咨询,B正确; ‎ C、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C正确;‎ D、基因诊断是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分析受检者的某一特定基因的结构(DNA水平)或功能(RNA水平)是否异常,以此来对相应的疾病进行诊断,②原理: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检测相关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特别是RNA产物是否正常,③方法: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 婚配双方的DNA序列是个人隐私,不能公开,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措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个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出现了生殖隔离 B. 性状出现了显著差异 C. 进化出新的生理功能 D. 产生了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正确; ‎ B.性状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B错误;‎ C.进化出新的生理功能,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C错误; ‎ D.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同一个物种,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34.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A. 物种多样性 B. 细胞多样性 C. 遗传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层主要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没有“细胞多样性”,故本题答案为B。‎ ‎35.白化病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步骤:‎ ‎【详解】研究遗传病的有关信息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发病率,并在患者家系中通过分析前后代的表现型来判断遗传方式,所以正确的方法是①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 、非选择题 ‎36.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细胞是_____细胞(填“动物”或“植物”),该细胞的边界是_____(填“⑤”或“⑥”)。‎ ‎(2)原核细胞和该细胞相比,最根本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_____。‎ ‎(3)翻译的场所是[⑧]_____,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是[④]_____。‎ ‎(4)图中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③]_____。‎ ‎【答案】 (1). 植物 (2). ⑤ (3). 成形的细胞核(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 核糖体 (5). 高尔基体 (6). 细胞核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叶绿体;②是线粒体;③是细胞核;④是高尔基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细胞壁;⑦是细胞质基质;⑧是核糖体;⑨是液泡;⑩是内质网。‎ ‎【详解】(1)由于该细胞含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所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⑤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2)该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所以的场所是⑧核糖体;④高尔基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4)③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第一小问第二个空,很多考生易错以为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由于植物细胞壁只能维持细胞形状,不能控制物质进出,所以不是系统的边界,不管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细胞的边界一定是细胞膜。‎ ‎37.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两种:绿色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紫色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以洋葱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1)若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的取材部位是_____;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最佳取材部位是_____。若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取材部位是_____。‎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玻片标本的顺序为_____。‎ ‎(3)写出图乙所示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的顺序______(用细胞代号与箭头表示)。‎ ‎(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和核 DNA 分子数量关系图,其中有一个图表达的数量关系是错误的,请选错误选项( )‎ A. B. C. D. ‎ ‎【答案】 (1). 管状叶 (2). (紫色)鳞片叶外表皮 (3). 根尖(分生区细胞) (4).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 D→A→B→C→E (6). A ‎【解析】‎ ‎【分析】‎ 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归纳: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它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1)由题干“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可知管状叶含有叶绿体,所以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所用的实验材料是管状叶;观察细胞的质壁复原所用的最佳材料是紫色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液泡,便于观察;若观察有丝分裂,所用的理想材料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该部位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且分裂能力强。‎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玻片标本的实验操作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图乙细胞可知,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处于有丝分裂间期,E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所以图乙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的顺序是D→A→B→C→E。‎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2N→4N→2N;细胞核内DNA数量变化为:2N→4N→2N。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变化为1:1→1:2→1:1,分析四个图可知,A图中染色体与DNA数量关系为2:1,所以A图绘制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各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课本实验的原理、试剂、材料、过程、结果与结论等进行归纳、总结,比较记忆。‎ ‎38.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 GAA,GAG)‎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___产生的一种遗传病(填“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2)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 ‎(3)②过程表示_____,进行②过程需要的酶_____(填“DNA 聚合酶”或“RNA 聚合酶”)‎ ‎(4)若如图中正常基因中的 CTT/GAA 突变为 CTC/GAG,但控制的性状并未发生改变, 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CAT (3). GUA (4). 转录 (5). RAN 聚合酶 (6). 对应的密码子由 GAA 变为 GAG,决定的仍是谷氨酸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因为DNA分子中发生突变碱基对的替换,导致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一种遗传病,而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3)②过程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所以②是转录过程,进行此过程需要的酶RNA 聚合酶。‎ ‎(4)若如图中正常基因中的 CTT/GAA 突变为 CTC/GAG,由于对应的密码子由 GAA 变为 GAG,决定的仍是谷氨酸,所以控制的性状并未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第二小问的第二小空,很多考生容易把碱基组成错写成GTA,在这里需要注意到DNA和RNA碱基组成的差异,DNA中特有碱基T,RNA中特有碱基U。‎ ‎39.下图为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显性基因用 A 表示,隐性基因用 a 表示):‎ ‎(1)该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性遗传病。‎ ‎(2)Ⅱ7 的基因型是_____,她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 ‎(3)若Ⅱ6 和Ⅱ7 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不患图中所示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 ‎ ‎(4)若 I4还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则 I4 的基因型是_____(用图中所示遗传病相关基因 A和 a 及红绿色盲相关基因 B 和 b 表示)。‎ ‎【答案】 (1). 常 (2). 隐 (3). Aa (4). 0 (5). 3/4 (6). AaXBXb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6、Ⅱ7正常,生育一个患病儿子,可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9患病,父亲正常,所以此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病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Ⅲ10号个体基因型为aa,所以Ⅱ7 的基因型是Aa,她是纯合子的概率是0。‎ ‎(3)若Ⅱ6 和Ⅱ7 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患病概率为1/4,所以不患病的概率是3/4。 ‎ ‎(4)由于Ⅱ9患图中遗传病,所以I4基因型是Aa,若 I4还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XBXb,则 I4 的基因型是AaXBXb。‎ ‎【点睛】人类遗传病判断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患者),父子患病为伴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患者),母女患病为伴性——伴X隐性遗传病。若男女患病概率相等,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40.下图 1 中的 A 一 C 是某动物(2n=4)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图 2 表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体上 DNA 数量比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 1 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_____,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 ‎(2)图 1 中 B 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____,C 细胞的名称为_____。‎ ‎(3)图 2 中 A′B′形成原因是_____,C′D′形成原因是_____。‎ ‎【答案】 (1). C (2). A 和 C (3).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减 II 后期) (4). 初级精母细胞 (5). 分裂间期 DNA 复制 (6). 着丝点(粒)的分裂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2可知,A′B′段表示DNA复制;B′C′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 ‎【详解】(1)分析图 1可知,其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只有C,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 和 C。‎ ‎(2)图 1 中 B 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由于细胞质均分,所以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3)图 2 中 A′B′段染色体与DNA的比值由1:1变为1:2,可知形成原因是分裂间期 DNA 复制;C′D′段染色体与DNA的比值由1:2变为1:1,可知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粒)的分裂。‎ ‎【点睛】方法归纳:对于细胞分裂的题目,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归纳、总结,比较记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共同点和差别如下:‎ 相同点: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能是细胞增殖方式,都能产生新的子细胞。‎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DNA复制.。‎ 差别:1、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和母细胞相同;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减半。‎ ‎3、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是生殖细胞。‎ ‎4、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特殊的行为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