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8月摸底(解析版)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8月摸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故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物质运输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录形成的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 B. 从内环境吸收氨基酸:细胞膜→细胞质基质→核糖体 C.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mRNA与细胞质中核糖体结合,进行肽链的合成。 【详解】A、转录的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后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不会进入高尔基体,A错误; B、细胞膜上的运输氨基酸的载体将氨基酸从内环境运进细胞内,经过细胞质基质的运输到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B正确;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首先经过核糖体的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加工,最后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C正确; D、DNA聚合酶主要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中,经过细胞质基质,进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D正确。 故选A。 3.如图为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反应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叶绿体,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 B. 图中ATP还可以用于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 C. 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CH2O)的积累量 D. 图中的“能量”只能是绿叶中色素吸收转化来的光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过程是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②过程是将ATP中的能量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可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详解】A、过程①为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②是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A错误; B、图中ATP是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B错误; C、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CH2O)的积累量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之和,C错误; D、①过程为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其中的“能量”只能是绿叶中色素吸收转化来的光能,D正确。 故选D。 4.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加快 B. t2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慢 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t2后向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将呈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因此实验之前必须用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而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与有氧呼吸的区别是观察两者的浑浊程度。 【详解】A、t1→t2,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已明显降低,减少速率也降低,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错误; B、t2时,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B错误; C、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最适温度下的反应,若降低10℃培养,有关酶的活性降低,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t2后的培养液滤液含有酒精,故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D。 5.如图表示酶活性(用单位时间酶促反应速率表示)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温度为t2时,该反应的活化能最高 B. 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t2对应的数值可能会增加 C. 温度在t2时比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 酶的空间结构在t1时比t2时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当温度为t2时,酶的活性最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最明显,而不是反应的活化能最高,A错误; B、因为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酶促反应速率表示,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反应物与酶接触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可能增加,故t2对应的数值可能会增加,B正确; C、低温条件下,酶的分子结构稳定,故酶适合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错误; D、低温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新细胞产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 B. 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 C. 新细胞是从老细胞核中长出的 D.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但细胞体积受到细胞相对表面积和核质比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增大,因此细胞数量的增多是使生物体生长的主要原因;真核细胞产生新细胞的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A正确; B、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B正确; CD、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C。 7.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 凋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mRNA沿核糖体移动 D. 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B错误; C、凋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C错误; D、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属于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为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8.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 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 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DNA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全称是核糖核酸。 【详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入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 9.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4)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的染色体在末期分别移向两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但由于着丝点还没有分裂,所以形成的子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A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和D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而B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人们继续进行如下杂交实验:①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②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用F2中纯合白花相互杂交,结果可能与实验①相同 B. ②中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为测交实验 C.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有5种,红花植株基因型有4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F2中纯合白花存在AAbb和aaBB基因型的个体,二者杂交的后代为AaBb,AaBb自交的结果与实验①相同,也为红花:白花=9:7,A正确; B、②中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说明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为测交实验,B正确; C、杂交实验1的F2植株中,红花:白花接近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为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F2中红花:白花接近9:7,说明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故F1自交形成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红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11.如图为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变化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中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C. 癌细胞的产生涉及多个基因突变,是一种累积效应 D. 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四个突变的基因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而癌变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中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位于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B错误; C、由图可知,当4处基因突变累积后,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C正确; D、上述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会传递给子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可传递给子代,但不是一定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真核生物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B. 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C. 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 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平行关系,即不能体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符合题意; B、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体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在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这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这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D. 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可以作为逆转录过程的模板合成DNA,B正确;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部分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 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RNA,而不是相同的RNA。且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而不是两条链都作为转录的模板,D错误。 故选B。 14.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在随机抽取的100个个体中,测得AA、Aa、aa个体分别是10、60、30个。则理论上其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依次是 A. 16%、48%、36% B. 10%、60%、30% C. 25%、50%、25% D. 10%、30%、6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与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详解】由于在随机抽取的该种群的100个个体中,测得AA、Aa、aa个体分别是10、60、30个,则A的基因频率为:(10×2+60)÷(100×2)=40%,a基因频率为:1-40%=60%,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则理论上根据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得其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依次60%×60%=36%,2×60%×40%=48%,40%×40%=16%。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2-、HPO42-等离子有关 B. 血浆中的许多营养物质会通过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C.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 只要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就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3-、HPO42-等离子有关,A正确; B、血浆中的许多营养物质可经毛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然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细胞呼吸消耗的反应物有葡萄糖、氧气,同时还需要适宜的PH、温度等保证酶促反应的顺利进行,所以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不一定使细胞呼吸正常进行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16.健康人在饥饿时遇寒冷刺激,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B. 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 皮肤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B、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AB正确; C、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兴奋,调节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刺激时,机体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皮肤血管使其收缩,减少散热,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对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 B.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C. 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 D. 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记忆B细胞能很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中核糖体、高尔基体都相对较发达。 【详解】A、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所以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A正确; B、二次免疫过程中,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 C、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C错误; D、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等免疫效应,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胚芽鞘尖端,甲、乙曲线重叠 D. 甲生长速度更快是IAA在尖端下部发生了横向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正确;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胚芽鞘不在产生生长素,且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甲、乙两侧都应该基本不生长,C错误; D、单侧光下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过程,种间关系的因素,属于中档题。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受同等强度干扰(未破坏)后,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所需时间更长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 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D. 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由于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相对于沙漠生态系统复杂,无机环境较沙漠生态系统优越,所以在受同等强度干扰(未破坏)后,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所用时间短,A错误; 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替代,从而避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衡,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即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也不可反复利用,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1.高等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引起50%左右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为其细胞液等渗浓度。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有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浓度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 (3)现提供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蔗糖、蒸馏水等所需材料,请设计实验,测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___________。 (4)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出现萎蔫现象,及时给根浇水可缓解萎蔫现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2). 外界溶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浓度 (3). 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处理待测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初步统计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细胞数,若50%左右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此时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的等渗浓度。 (4). 植物细胞因缺少水分而萎蔫,浇水使植物吸水,经蒸腾作用将水分带到植物各部分。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1)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外因为: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2)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由于水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所以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基质浓度>细胞液浓度。 (3)根据题意:引起50%左右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为其细胞液等渗浓度,为了测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可设置一系列等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将相同数量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然后统计每组蔗糖溶液中质壁分离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故实验的思路和预测结果为: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处理待测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初步统计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细胞数。若50%左右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此时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的等渗浓度。 (4)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由于失水而出现萎蔫现象,及时给根浇水可使植物根系吸水,然后经蒸腾作用将水分带到植物各部分,使细胞吸水,从而使叶片变得坚挺。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22.人体受到一定刺激后可做出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缩手反射是基本的反射活动,其过程中兴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___。 (2)某人运动时不慎扭伤脚踝感觉疼痛,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导致心跳和呼吸加快、出汗,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据研究,某镇痛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突触而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从兴奋传递角度分析其作用机理:_____、____。 【答案】 (1). 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2). 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3). 皮下(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收缩 (4). 神经—体液 (5). 抑制致痛因子(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 (6). 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详解】(1)当缩手反射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皮下(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收缩。 (2)某人运动时不慎扭伤脚踝感觉疼痛,说明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已经传到了大脑皮层,即存在神经调节,同时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使机体心跳和呼吸加快、出汗等过程则属于体液调节。所以上述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某镇痛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突触而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从兴奋传递角度分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镇痛药物抑制了致痛因子(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或镇痛药物抑制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弧的组成、镇痛药作用的机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3.采煤沉陷区、废弃采石场等资源枯竭型矿区,因原有环境的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人们尝试在矿区坡地植树绿化,塌陷区开发“莲藕生态养鱼”等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生产新模式进行生态修复,以实现开采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在矿区坡地植树绿化进行生态恢复,利用了___________理论。 (2)“莲藕生态养鱼”开发过程中,若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将池塘中的主要鱼种由植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的产量将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一个池塘中同种荷花的花色有粉色和白色,从根本上体现了___________多样性。其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演替 (2).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合理叙述给分) (3). 基因 (4). 不属于 (5). 池塘中的荷花属于同一种群,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在矿区坡地植树绿化进行生态恢复,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代替了另一个群落,即利用了群落演替的理论。 (2)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因此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降低。 (3)荷花的花色有粉色、白色,从根本上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是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理由是池塘中的荷花属于同一种群,而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两种遗传病(简称甲病、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 统计数 表现型 性别 有甲病 无乙病 无甲病 有乙病 有甲病 有乙病 无甲病 无乙病 男性 280 245 5 4470 女性 281 16 2 4701 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 (2)据表数据计算所调查的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是___________。乙病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从基因及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角度分析,共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调查分析发现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无病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妻子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孩和一个患乙病的男孩,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或a,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或b,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该患病男孩的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 (3). 5. 68% (4). 乙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合理叙述给分) (5). AaXBY AaXBXb (6).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图见下图 或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患病母亲正常为常染色体遗传。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患甲病的男性有280+5=285,患甲病的女性有281+2=283,患甲病的男性与女性的人数基本相同,即甲病的发病与性别没有关系,甲病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甲病的发病率=甲病人数÷被调查的人数×100%=(280+5+281+2)÷(280+245+5+4470+281+16+2+4701)×100%=5.68%。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乙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X隐性遗传。 (3)由于丈夫无病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妻子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孩和一个患乙病的男孩,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或a,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或b,根据患甲病女孩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患乙病男孩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夫妇的基因型为XBY、XBXb,综合分析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Xb,患乙病男孩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AaXbY,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图为: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解答,综合考查对知识点的分析与解答的能力,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本题中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要根据每一种遗传病的规律特点进行判断。 (二)选考题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5.I.果酒和泡菜是经过发酵制成的食品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与制作果酒相比,相同点是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 (2)在家庭制作葡萄酒初期,需要偶尔拧松容器的盖子,这样处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在制作葡萄酒的中后期,需要密闭容器,如果密封不严混入空气,发酵液会变酸,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人们发现在制作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可以提高酒精含量,原因是___________。 Ⅱ.现有一种新分离出来的果胶酶,为探究温度对该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生产果汁时,用果胶酶处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量。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等,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图中步骤B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对照,简述设置对照的思路___________。 (6)图中D步骤中,可通过测定滤出的果汁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果胶酶活性高低,原因是___________。在不同温度下,果胶酶的活性越大,苹果汁的体积就___________(填“越小”或“越大”)。 【答案】 (1). 都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2). 泡菜是乳酸发酵,产物是乳酸,果酒是酒精发酵,产物是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 或:参与的微生物不同 (3). 酒精发酵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拧松瓶盖可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 (4). 醋酸菌大量增殖,进行醋酸发酵 (5).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可以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 (6).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7). 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更容易、果汁变澄清。 (8). 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9). 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形成相互对照 (10). 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或尼龙布),因此,果汁的体积大小反应了果胶酶的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 (11). 越大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能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液泡中的果汁出汁,因此,果汁的出汁量能反应果胶酶的活性。 【详解】I.(1)制作泡菜所需的菌种为乳酸菌,为厌氧菌,制作果酒所需的菌种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制作泡菜与制作果酒相比,相同点为:都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不同点是泡菜是乳酸发酵,产物是乳酸,果酒是酒精发酵,产物是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 (2)由于酒精发酵会产生较多二氧化碳,拧松瓶盖可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所以在家庭制作葡萄酒初期,需要偶尔拧松容器的盖子。醋酸菌为好氧菌,在制作葡萄酒的中后期,如果密封不严混入空气,会使醋酸菌大量增殖并进行醋酸发酵,使发酵液变酸。由于糖类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在制作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可以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故在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往制作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可以提高酒精含量。 Ⅱ.(3)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其作用是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更容易、果汁变澄清。 (4)图中步骤B是将果汁和果胶酶分别放在相同的恒温水浴中保温处理,处理的目的是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5)本实验目的为“探究温度对该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所以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因变量为果胶酶的活性,实验过程中可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形成相互对照。 (6)由于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或尼龙布),因此,果汁的体积大小反应了果胶酶的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所以图中D步骤中,可通过测定滤出的果汁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果胶酶活性高低。在不同温度下,果胶酶的活性越大,苹果汁的体积就越大。 【点睛】本题考查传统的发酵技术和果胶酶的组成和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6.Ⅰ.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pBR322质粒进行重组。pBR322质粒含有两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和5个限制酶切点(如图1)。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据图回答问题。 (1)科学家从人体的___________(填“下丘脑”“垂体”或“甲状腺”)细胞中获取的mRNA,在__________酶作用下合成人生长激素基因。 (2)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如图2),通过观察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判断,限制酶a的切点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受体菌在培养基A和培养基B上都能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则限制酶a的切点是图1中的切点2。 ②如果受体菌在培养基A上能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而不能在培养基B上生长、繁殖,则限制酶a的切点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即目的基因插入了___________中。 ③如果受体菌在培养基A上不能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B上能生长、繁殖,则限制酶a的切点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即目的基因插入了___________中。 Ⅱ.以下是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模式简图 (3)图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通常使用灭活病毒促进甲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该过程产生的物质A称为___________,它的最主要优点在于___________。 (5)物质A主要用于癌症治疗。如果把抗癌细胞物质A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注入体内,能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 【答案】 (1). 垂体 (2). 逆转录 (3). ②切点3或切点4或切点5 (4). 抗四环素基因 (5). ③切点1 (6). 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7). (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8). 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9). 单克降抗体 (10).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能大量制备 (11). 放射性同位素 (12). 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中重组质粒上的标记基因常用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若标记基因被破坏,则标记基因的产物不能形成。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化学法(聚乙二醇)、生物法(灭活的病毒)。 【详解】Ⅰ.(1)根据题意,生长激素基因是目的基因,该基因表达产物由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所以需要从垂体细胞中提取m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可合成人生长激素基因。 (2)②根据题意,如果受体菌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说明限制酶a的切点应位于四环素基因内部,由图可知,可能是限制酶切点3或4或5。即目的基因插入了抗四环素基因中,使抗四环素基因被破坏。 ③ 根据题意, 如果受体菌不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而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说明限制酶a切点应位于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内部,由图可知,应是限制酶切点1。即目的基因插入了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中。 Ⅱ.(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应选用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并经过筛选获得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故图中甲细胞是(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由于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使细胞能够发生融合,所以可使用灭活病毒促进甲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4)该过程产生的物质A是单克降抗体,单克隆抗体突出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5)从目前临床试验来看,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癌症,例如可以将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等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