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检测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检测生物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 ‎【详解】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所以它们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A正确。‎ ‎2.下列物质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类物质是 A. 酶、抗体和雌性激素 B. 胰岛素、抗体和血红蛋白 C. 维生素、胰岛素和酶 D. 胆固醇、甲状腺激素和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中含有肽键,非蛋白质类物质不含肽键,蛋白质类物质主要包括:结构蛋白、蛋白质类激素、酶、抗体等。‎ ‎【详解】A.雌性激素不是蛋白质,不含肽键,A错误;‎ B.胰岛素、抗体、血红蛋白都是蛋白质,都含有肽键,B正确;‎ C.维生素不是蛋白质,不含肽键,C错误;‎ D.胆固醇、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不含肽键,D错误。‎ 故选B。‎ ‎3.关于探究酶特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活动中,可选择淀粉作为酶促反应的底物 B. 在“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活动中,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 在“探究酶专一性”活动中,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D.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活动中,可选择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详解】A.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自然水解,不宜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在“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活动中,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B正确;‎ C.在“探究酶的专一性”活动中,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能是底物的种类,C错误;‎ D.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活动中,不可选择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错误。‎ 故选B。‎ ‎【点睛】1、验证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实验中,对照组用的是FeCl3作为催化剂,证明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催化效率要高得多;‎ ‎2、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物质有“骨架或支架”之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或氮原子构成的链为基本骨架 D.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 ‎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 B.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正确;‎ C.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错误;‎ D.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 C. 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提出者,A正确;‎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B正确;‎ C.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但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实验中,可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呼吸作用方式 B. 运用模拟的方法,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 C.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并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来鉴定脂肪 D.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胡萝ト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呼吸作用方式,A错误;‎ B.运用模拟的方法,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B错误;‎ C.检测细胞中脂肪时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但检测组织样液中脂肪时不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 D.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胡萝ト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在滤纸条上扩散最快,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细胞能量“通货”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 B.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分别是氧和蛋白质 C. 在寒冷的冬季,农作物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大 D. 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需先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ATP的组成元素:C、H、O、N、P。‎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组成元素为C、H、O、N、P;细胞能量“通货”是ATP,其组成元素也是C、H、O、N、P,A正确;‎ B.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碳,不是氧,B错误;‎ C.在寒冷的冬季,农作物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减小,C错误;‎ D.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需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在进入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A。‎ ‎8.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C. 细胞内磷脂DNA蛋白质等物质受自由基攻击,可能导致细胞衰老 D. 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般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全能性是指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的潜能,玉米种子已经含有胚,不是细胞,萌发长成新植株属于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不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般是相同的,但由于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相同的。‎ ‎【详解】种子属于植物的幼体,种子萌发形成个体不属于全能性的体现,A错误;原癌基因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B错误;自由基学说认为:当自由基攻击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时,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C正确;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般相同,均为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一半,D错误。‎ 故选C。‎ ‎9.下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图中错误有两处,体现在结构9和4上 B. 结构3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加工以及脂质的合成 C. 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如果用一定手段破坏7所示的结构,细胞可能会出现多个结构9‎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结构1细胞膜;结构2为液泡;结构3为线粒体;结构4为叶绿体;结构5为内质网;结构6为核糖体;结构7为高尔基体;结构8为细胞壁;结构9为细胞核。‎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而且细胞应该呈正方形,A错误;‎ B.5内质网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加工以及脂质的合成,B错误;‎ C.高等植物细胞不含有中心体,C错误;‎ D.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被破坏,细胞有丝分裂后不能正常分裂,导致出现双细胞核或多核现象,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颤藻、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B. 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 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D. 霉菌、酵母菌的细胞中都含有DNA,硝化细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只含有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核酸既有DNA,又有RNA,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中都含有DNA,核糖体可以进行蛋白质的翻译,所以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C错误;‎ D.硝化细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错误。‎ 故选B。‎ ‎11.生物学与我们的健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饮食中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可能会造成血管堵塞 B. 服用核酸保健品可以直接补充DNA和RNA C. 溶菌酶能够抗菌消炎,在临床上与抗生素复合使用,增强杀菌效果 D. 农田施加有机肥,既能提供矿质营养,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 ‎【详解】A、饮食中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A正确;‎ B、DNA和RNA是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须经水解成为小分子后方可被人体吸收,所以服用核酸保健品不能直接补充DNA和RNA,B错误;‎ C、溶菌酶和抗生素都能杀死细菌,两者复合使用,增强杀菌效果,C正确;‎ D、农田施加有机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12.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ATP、DNA和RNA等物质中 C.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代替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D. 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绝大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 B、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B错误;‎ C、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 故选B。‎ ‎13.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改变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 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 D. 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详解】A.细胞的高度分化不改变物种的遗传信息,A错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B错误;‎ 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癌症一般是不遗传给后代的,C错误;‎ D.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D正确。‎ 故选D。‎ ‎14.“细胞自噬”是人类细胞一个重要机制,溶酶体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自噬小体和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细胞自噬”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个体发育 C. 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 D. 利用“细胞自噬”可以清除衰老细胞器和无用大分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细胞自噬由内质网上脱落的膜形成自噬小体,再和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性溶酶体。溶酶体是细胞中分解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溶酶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解酶。故溶酶体在“细胞自噬”中起到催化水解的作用。‎ ‎【详解】自噬小体有内质网膜,溶酶体也是具膜细胞器,自噬小体和溶酶体融合,可以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A选项错误;“细胞自噬”参与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代谢,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个体发育,B选项正确;细胞自身成分中含有糖类、蛋白质和核酸,通过“细胞自噬”降解自身成分能够获得营养和能量,C选项正确;自噬性溶酶体中含有溶酶体中的各种水解酶,能够清除衰老细胞器和无用的大分子物质,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A。‎ ‎1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精子的种类及比例 对相应情况的分析 A AB︰ab=2︰2‎ 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AB︰Ab︰aB︰ab=1︰1︰1︰1‎ 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AaB︰b=2︰2‎ 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AB︰aB︰ab=1︰1︰2‎ 一定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据此答题。‎ ‎【详解】A.AB︰ab=2︰2时,两对等位基因也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队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时,AB︰Ab︰aB︰ab=1︰1︰1︰1,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aB︰b=2︰2,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则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可能为AB︰aB︰ab=1︰1︰2,D正确。‎ 故选D。‎ ‎16.遗传学家发现果蝇体内有一种名叫period(周期)的核基因,它编码的PER蛋白质与生物节律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period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 转录、翻译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period基因只存在于果蝇的特定细胞中以调控生物节律 D. 利用荧光标记物质可知道period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period(周期)”属于核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因此果蝇的所有体细胞中都有该基因,其控制合成的PER蛋白质与生物节律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period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RNA,翻译时tRNA的3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故转录、翻译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果蝇的所有体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period基因普遍存在于果蝇体细胞中,但是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是选择性表达的,C错误;要确定period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利用荧光标记物质显示,D正确;故选C。‎ ‎17.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 1970年,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 D.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采取了假说一演绎法,A正确;‎ B.1970年,科学家利用发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C正确;‎ D.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18.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C.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四种脱氧核苷酸 D. 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B正确;‎ C.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水解产生四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19.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F1表现型为黄色圆粒,表明黄色和圆粒都是显性性状 ‎②亲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产生yr和YR两种配子,F1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③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④F1雌雄各4种配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F2有16种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豌豆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图 ‎【详解】①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可知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①正确;‎ ‎②亲代(YYRR、yyrr)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别产生YR和yr两种配子,因此F1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圆粒,②正确;‎ ‎③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Y和y分离,R与r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③正确;‎ ‎④F1雌雄各4种配子组合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4种(2×2)表现型,比例为9:3:3:1,有9种(3×3)基因型,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①②③,故选A。‎ ‎20.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 甲、丙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为减数分裂 B. 甲、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2、2,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2‎ C. 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乙细胞中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则②上有基因A或a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将导致一个丙细胞产生4种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 B.甲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甲、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2,B错误;‎ C.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乙细胞中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则②上有基因a,C错误;‎ 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2种4个配子,所以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会导致一个丙细胞产生4种配子,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分离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所有遗传方式 B. 孟德尔解释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C. 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配子随机结合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会影响到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D.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遗传,不适用于细胞质遗传,孟德尔在研究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子代配子生活力、配子是否随机结合,以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详解】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A错误;孟德尔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B错误;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配子随机结合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会影响到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否符合理论比,C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配子,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以及适用范围,再根据题意作答。‎ ‎22.下图是艾滋病病毒(HIV左图)和T4噬菌体(右图)的结构模式图。有关述正确的是 A. 二者核心物质都是核酸,因为能进行增殖,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生物 B. 若想获得含32P标记的病毒,可以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 C. 二者都处于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细胞 D. HIV病毒的脂膜蛋白质是在其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的,T4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其核糖体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艾滋病病毒(HIV)由蛋白质外壳和RNA组成,还含有脂质膜;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 ‎【详解】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病毒能被称为生物的主要原因是能进行增殖,A正确;‎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不能直接用普通培养基培养,B错误;‎ C.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病毒的蛋白质合成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D错误。‎ 故选A。‎ ‎23.果蝇的“生物钟”同时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im基因调控。研究发现,夜间Per蛋白积累,而过多的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能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活性,使白天Per蛋白水平降低,实现昼夜节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生物钟”的形成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B. “生物钟”的形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Tim基因表达障碍时,Per蛋白会发生持续性积累 D. Per基因和Tim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表达时互不干扰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过多的Per蛋白反过来抑制Per基因的活性,说明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 B、“果蝇的“生物钟”同时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im基因调控”,意味着Per蛋白、Tim蛋白在部分细胞表达,体现了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 C、Tim基因表达障碍时,反馈抑制受阻,Per蛋白积累,C正确;‎ D、Per基因和Tim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反馈抑制也表明相关基因表达有干扰,D错误。‎ 故选D。‎ ‎【点睛】根据题意可知,Tim蛋白正常表达时,会与过多的Per蛋白结合抑制Per基因的表达,降低白天Per蛋白水平;若Tim基因表达障碍时,反馈抑制受阻,Per蛋白积累,昼夜节律会紊乱。‎ ‎24.如图是一个既有甲病(基因 A、a)又有乙病(基因 B、b)的系谱图。已知甲病是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Ⅱ-5 无致病基因。则 Ⅲ-1 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A. 1 / 3 B. 1 / 2 C. 2 / 3 D. 5 / 6‎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分析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Ⅱ-1、Ⅱ-2和Ⅲ-2,由“无中生有”可知乙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决定的,又因为Ⅱ-5无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不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Ⅲ-2的基因型为aaXbY,双亲Ⅱ-1和Ⅱ-2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Ⅲ-1号个体既不患甲病也不患乙病,则基因的可能性为(1/3AA+2/3Aa)(1/2XBXB+1/2XBXb),只有一种基因型不携带致病基因AAXBXB,概率为1/3╳1/2=1/6,所以Ⅲ-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1/6=5/6。‎ 故选D。‎ ‎25.某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白花两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蓝花 白花 蓝花 白花 ‎①蓝花×白花 ‎263‎ ‎0‎ ‎752‎ ‎49‎ ‎②蓝花×白花 ‎84‎ ‎0‎ ‎212‎ ‎71‎ A. 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第①组F2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C. 第②组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D. 白花植株与第②组F1蓝花植株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花×白花,F1均为蓝花,①组F2蓝花:白花=15:1,②组F2蓝花:白花=3:1,可推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①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②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或aaBb。‎ ‎【详解】由图中F2的性状分离比可推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第①组F2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是AABB、AAbb、aaBB,B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C正确;白花植株(基因型aabb)与第②组F1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D 正确。‎ ‎26.如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 A. 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 B. 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②,会出现具有放射性的④‎ C. 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有ATP水解酶 D. 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根据a需要光照,说明a是叶绿体,叶绿体需要水分和二氧化碳,同时b是线粒体,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判断出:①二氧化碳、②水、③丙酮酸、④氧气。‎ ‎【详解】A.分析图可知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所有细胞基本都有的,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而叶绿体只是植物中一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有的,所以,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但是有线粒体的不一定有叶绿体,比如根毛细胞,A正确;‎ B.水的光解产生氧气,所以用18O标记图中的②,会出现具有放射性的④,B正确;‎ C.叶绿体基质消耗ATP,需要ATP水解酶,线粒体内膜能合成ATP,含有ATP合成酶,C正确;‎ D.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但由于叶绿体中含有色素,故不能作为观察b线粒体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点,识记和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呼吸作用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两种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02浓度 B. 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是C02供应不足引起的 C. 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D. 转基因水稻光饱和点比原种水稻大,更适合栽种在强光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左图:两种水稻的起点相同,说明开始时气孔导度相同,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大于原种水稻。‎ 分析右图:右图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与原种水稻相同,但光照强度高于8×102μmol·m-2·s-1时,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大于原种水稻。‎ ‎【详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随光照强度增加,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强,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A错误;由普通与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与光照强度变化关系曲线可看出:光强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原因是光照过强导致叶片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快使水分散失过快,气孔部分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小,而光照强度增大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当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时,光合速率基本不变,所以原种水稻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是C02‎ 供应不足引起的,B正确;比较左图中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曲线图可知,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大于原种水稻,说明PEPC酶可以提高气孔导度,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二氧化碳进入叶肉细胞的速度快,光合作用强度增强,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转基因水稻光的饱和点较原种水稻高,光照强度大于8×102μmol·m-2·s-1时,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大于普通水稻,因此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28.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Ⅱ、Ⅲ、Ⅳ、X、Y 表示染色体,A、a,R、r表示基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RXr 和 AaXrY B. 该对果蝇杂交后得到的 F1 代中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3/4‎ C. 基因 A 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D. 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细胞中含有两条 Y 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图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知,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RXr 和 AaXrY,A正确;‎ B. 该对果蝇基因型为AaXRXr 和 AaXrY,故杂交后得到的 F1 代中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纯合子=1-1/2×1/2=3/4,B正确;‎ C. 基因 A 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 D. 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经过复制存在染色单体,但着丝点未分裂,则此时细胞中只含一条 Y 染色体,D错误。‎ ‎29.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l;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 B. 基因R纯合个体会致死 C. 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 D. 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红色的基因型为R_ii,白色的基因型为R_I_,rrI_,rrii。根据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 5:1(其中后代红花R_ii占1/6=2/3 ×1/4),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R_ii)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其中红花R_ii也是占2/3),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台定律,是独立遗传的,但控制花色的基因型中RR致死,这样才能导致两次自交后代中红花始终占2/3,而不是2/4。由此得出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RrIi,子一代红花的基因型为Rrii。‎ ‎【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 5:1,后代红花R_ii占1/6=2/3 ×1/4,说明两对等位基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台定律,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自交后代中红花始终占2/3可知,控制花色的RR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Fl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RrIi、rrII、rrIi、rrii,共5种,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RrIi,RR基因纯合致死,D正确。‎ ‎【点睛】关键:突破口在于亲本白花自交产生的F1中红花占1/6的拆解分析以及F1红花自交产生的F2中红花的所占比例的分析,推测得出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控制红花的基因R纯合致死的结论。‎ ‎30.果蝇的红眼基因(H)对白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A)对残翅基因(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3/8为白眼长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hY B. 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含aXh的配子占1/4‎ C. F1代出现红眼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8‎ D. 亲本中的红眼果蝇可能形成含两条XH染色体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因为3/8=1/2×3/4,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3/8为白眼长翅,只能是1/2(白眼)×3/4(长翅)=3/8白眼长翅,不会是1/2(长翅)×3/4(白眼)=3/8白眼长翅;Aa×Aa→3/4A_(长翅),所以亲本关于长翅的基因型都为Aa;F1代的雄果蝇眼色取决于亲本雌果蝇,结合题干的信息“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所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HXh,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hY。‎ ‎【详解】A.根据分析,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hY,A正确;‎ B.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HXh,产生的配子中,含aXh的配子占1/4,B正确;‎ C.F1代出现红眼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A_×1/4XHY=3/16,C错误;‎ D.由于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亲本中的红眼果蝇两种次级卵母细胞,含两条XH染色体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含两条Xh染色体的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注意本题中分析思路的突破口:拆解3/8=1/2×3/4,反推F1代的雄果蝇中3/8为白眼长翅,只能是1/2(白眼)×3/4(长翅)=3/8白眼长翅。‎ ‎31.鸡的小腿胫骨颜色通常是浅色的,当有黑色素存在时,胫色变黑,黑色素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在一个现代化的封闭式养鸡场内,偶然发现一只胫色为黑色的雌鸡(ZW),科研人员让这只雌鸡与浅色胫的雄鸡(ZZ)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有18只鸡黑色胫,56只鸡浅色胫,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黑色胫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 黑色素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C. F1中的雄鸡产生的精子,一半含有黑色素基因 D. 若F1雄鸡与这只雌鸡交配,则子代中黑色胫的全为雄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伴性遗传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掌握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理解ZW型性别决定中伴性遗传的特点,熟练运用分离定律进行相关的推理、分析,是本题的难点和解题的关键。‎ ‎【详解】A.根据题意,偶然发现一只胫色为黑色的雌鸡与浅色胫的雄鸡(ZZ)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说明黑色胫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正确;‎ B.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有18只鸡黑色胫,56只鸡浅色胫,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说明黑色素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偶然发现的胫色为黑色雌鸡的基因型为ZaW,与浅色胫的雄鸡(ZAZA)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即雌性为ZAW,雄性为ZAZa),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ZAW:ZaW:ZAZA:ZAZa=1:1:1:1,即F2中黑色胫:浅色胫=1:3,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1中的雄鸡(ZAZa)产生的精子,一半含有黑色素基因,C正确;‎ D.若F1雄鸡(ZAZa)与这只雌鸡(ZaW)交配,则子代中ZAW:ZaW:ZAZa:ZaZa=1:1:1:1,即子代黑色胫鸡中雄鸡:雌鸡=1:1,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32.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β 细胞核内进行 C.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D. 图甲表示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A.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 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 C.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 D.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33.下列关于DNA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一个双链含15N的DNA分子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占2/2n B. 活细胞需要不断合成蛋白质,其细胞核中应存在有活性的RNA聚合酶 C. 翻译时,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 D. 某基因替换了几个碱基对后,其遗传信息一定改变,其表达的蛋白质一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内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一个双链含15N的DNA分子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共有2n个,只有2个DNA含15N,故比例为2/2n,A正确;‎ B、活细胞需要不断合成蛋白质,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故细胞核中应存在有活性的RNA聚合酶,B正确;‎ C、翻译时,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提高翻译效率,C正确;‎ D、某基因替换了几个碱基对后,其遗传信息一定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表达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的性状和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②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XY为杂合子;雌性个体XX为纯合子 ‎③人体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女孩若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一定是由父亲遗传来的 ‎⑤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隔现象 ‎ ‎⑥色盲患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A. ③⑤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是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2、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且表现为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特点,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Y染色体上的遗传往往没有显隐性关系,表现为限男性遗传。‎ ‎【详解】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决定生物的性状,①错误;‎ ‎②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纯合子和杂合子是根据生物体的基因型划分的,不是根据染色体组成划分的,②错误;‎ ‎③人体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③正确;‎ ‎④女孩若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④错误;‎ ‎⑤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隔现象,即交叉遗传现象,⑤正确;‎ ‎⑥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⑥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③⑤⑥,故选A。‎ ‎35.如图是由基因H、h控制的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图,其中II-3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 B. 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 C. II-4具有分裂能力的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可以含有2个致病基因 D. 若III-7和III-10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II-3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故该病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7号患病,3号正常,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男女发病率相同,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女患者多于男患者,B错误;因为2号正常,即为隐性纯合子hh,故4号是杂合子Hh,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经过DNA复制会含有2个致病基因,C正确;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II-7号和III-10号均为Hh,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3/4×1/2=3/8,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III-7号的基因型为:XHXh,III-10号的基因型是XHY,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6.大菱鲆是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资料还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 ‎ ‎(1)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_试剂鉴定。‎ ‎(2)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控制实验温度,酶和底物应_____________(填“先分别保温再混和”或“先混和再保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4)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双缩脲试剂 (3). 2、8 (4). 先分别保温再混和 (5). 底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 (6). 不能 (7). 在15℃~1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一直在增强,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所以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曲线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8。根据曲线图2,温度在15~18℃间,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未出现酶活性峰值,还无法确认酶的最适温度。‎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影响蛋白酶活性的因素,根据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因此干酪素为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2)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因此温度是自变量,pH值等为无关变量,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pH等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由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8。‎ ‎(3)为了控制温度,底物和酶都应先放在水浴中保温再混合;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4)由图2可知,温度在15~18℃间,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未出现酶活性峰值(或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其中主要是探究酶的最适pH和温度,当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pH是无关变量,在所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选酶的最适pH,以防止pH对酶活性的干扰。‎ ‎37.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由HIV引起,死亡率极高。如图所示为HIV的增殖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进行②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进行③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则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________为模板。‎ ‎(3)若HIV的蛋白质衣壳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转运丝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GUG,则前病毒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_______。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有尿嘧啶128个,占总碱基数的32%,其逆转录生成的双链DNA分子中,A占总碱基数的30%,则该DNA分子中含鸟嘌呤的个数是________。‎ ‎(4)已知HIV携带的整合酶由a个氨基酸组成,指导整合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多于3a,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四种核糖核苷酸 (2). 核糖体(宿主细胞) (3). DNA的两条链 (4). AGACTTGTG (5). 160 (6). mRNA上存在不编码氨基酸的碱基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RNA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②表示DNA转录形成RNA,③表示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 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1)图中②转录形成RNA,所需的原料是RNA的基本单位--四种核糖核苷酸,进行③翻译过程的场所是 T(淋巴)细胞(或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2)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则HIV前病毒复制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3)若HIV的蛋白质衣壳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一丝氨酸一谷氨酸一组氨酸一”,转运丝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GU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前病毒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GACTTGTG。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中有尿嘧啶128个,占总碱基数的32%,说明RNA中含有的碱基为128÷32%=400个,RNA逆转录生成的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有800个,A占总碱基数的30%,由于A+G=50%,则该DNA分子中含鸟嘌呤G为800×(50%-30%)=160个。‎ ‎(4)已知HIV携带的整合酶由a个氨基酸组成,指导整合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多于3a,主要的原因是mRNA上存在不翻译的碱基。‎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看懂题图中HIV侵染T淋巴细胞后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即①表示RNA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②表示DNA转录形成RNA,③表示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进而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38.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下图是马铃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卡尔文循环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密切相关,这两种物质是在图中_______(填“①”或“②”)阶段被利用,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2)在叶绿体内,磷酸丙糖形成后,如继续参与卡尔文循环,则会形成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蔗糖进入韧皮部细胞的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这一结果表明,蔗糖进入韧皮部可能是___________(填“顺”或“逆”)浓度梯度。‎ ‎(4)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若摘除一部分块茎,叶肉细胞液泡中的蔗糖含量会____________;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下侧叶片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C3的还原 (3). C5 (4). 逆 (5). 增加 (6). 下降 (7). 光合产物(蔗糖)积累,抑制了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的进行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是光合作用碳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阶段,②是碳反应中的三碳酸的还原阶段。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也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在叶肉细胞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 ‎【详解】(1)卡尔文循环(暗反应)中,NADPH和ATP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即图中的②阶段。‎ ‎(2)由图可知,磷酸丙糖形成后,如继续参与卡尔文循环,则会形成C5(即五碳化合物)。‎ ‎(3)根据题干信息,蔗糖进入韧皮部细胞的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说明该过程消耗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可能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和能量。‎ ‎(4)若摘除一部分块茎,由叶肉细胞运往块茎的蔗糖减少,会有更多的蔗糖贮藏在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因此液泡中蔗糖含量会升高;由于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摘除一部分块茎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蔗糖运出到块茎的量减少而积累在下侧叶片中,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作出解释的能力。‎ ‎39.果蝇的灰身、黑身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白眼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灰身红眼雌果蝇和黑身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红眼果蝇,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请回答:‎ 果蝇性别 灰身 黑身 红眼 白眼 雌果蝇(只)‎ ‎152‎ ‎48‎ ‎200‎ ‎—‎ 雄果蝇(只)‎ ‎147‎ ‎54‎ ‎99‎ ‎102‎ ‎(1)控制果蝇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身由_____(填“显”或“隐”)基因控制。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 ‎(2)若F2的果蝇随机交配。则F3中黑身红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 ‎(3)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的刚毛和截毛分别由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控制,但不确定其位置在Ⅰ区段还是Ⅱ区段。请选择下列野生纯合体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探究D、d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 甲:刚毛雄性 乙:截毛雄性 丙:刚毛雌性 丁:截毛雌性 杂交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实验过程:让亲本杂交产生F1,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d)位于Ⅰ;‎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d)位于Ⅱ。‎ ‎【答案】 (1). 常 (2). 显 (3). X (4). 13/64 (5). 甲×丁 (6). F1雄性果蝇全为截毛,雌性果蝇全为刚毛 (7). F1雌雄果蝇全为刚毛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控制体色和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子二代雌、雄果蝇灰身:黑身≈3: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子二代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红眼:白眼≈1:1,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 ‎【详解】(1)由亲代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子代全为灰色可知,灰色为显性性状,并由表格子二代雌雄灰身:黑身均为3:1,没有性别差异,所以控制果蝇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亲代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子代全为红眼可知,红眼为显性性状,并由表格子二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有性别差异,所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F2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相互交配,F3代中黑身果蝇占1/4,F2中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XBXB、1/4XBXb、1/4XBY、1/4XbY,雌性中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3/4XB、1/4Xb,雄性中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1/4XB、1/4Xb、1/2Y,则后代产生的红眼的比例为3/16+1/16+3/16+6/16=13/16,所以F3中黑身红眼果蝇的比例为1/4×13/16=13/64。‎ ‎(3)依据题干信息刚毛对截毛为显性,选用纯合的截毛雌性(丁)和纯合刚毛雄性(甲)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若F1雄性果蝇全为截毛,雌性果蝇全为刚毛,则D(d)位于Ⅰ(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若F1雌雄果蝇全为刚毛,则D(d)位于Ⅰ(X、Y的同源区段)。‎ ‎【点睛】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 ‎40.野生型三叶草能够产生氰酸(有氰酸)。这一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突变品系不能产生氰酸(无氰酸),某研究小组做了如表所示杂交实验(F2由F1自交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 F1‎ F1自交得F2‎ 突变株1×野生型 有氰酸 ‎240无氰酸,780有氰酸 突变株2×野生型 无氰酸 ‎1324无氰酸,452有氰酸 突变株1×突变株2‎ 无氰酸 ‎1220无氰酸,280有氰酸 ‎(1)突变株1和突变株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所得的F1继续自交,F2无氰酸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为鉴定某株突变型三叶草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将该植物与突变株1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的F2。‎ ‎①若仅根据F1产氰酸的情况及比例就能确定该待测突变株的基因型,则符合此情况的三叶草突变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②若仅根据F1产氰酸的情况及比例不能确定该待测突变株的基因型,但如果F2中无氰酸:有氰酸为_________,则可确定该三叶草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 (1). aabb (2). AABB (3). 3/13 (4). 2 (5). 29: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突变株1与野生型杂交后代为有氰酸,F2无氰酸:有氰酸=1:3,说明F1中有一对基因纯合,推测F1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突变株2×野生型杂交后代为无氰酸,并且自交后代无氰酸:有氰酸=3:1,推测F1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突变品系无法产生氰酸,野生型能产生氰酸,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后代为无氰酸,因此判断无氰酸为显性性状,并且F1自交后代F2中无氰酸:有氰酸=13:3,推测F1的基因型是AaBb,推测突变株1和突变株2的基因型是aabb、AABB,野生型个体基因型为aaBB。‎ ‎【详解】(1)突变品系无法产生氰酸,野生品系能够产生氰酸,突变株1×突变株2,F1表现为无氰酸,F1自交,F2中无氰酸:有氰酸13:3,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且有氰酸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其余均为无氰酸个体,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突变株1×野生型,F1均表现为有氰酸,F2中无氰酸:有氰酸=1:3,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突变株2×野生型,F1均表现为无氰酸,F2中无氰酸:有氰酸=3:1,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综合三组的杂交结果,可得出突变株1的基因型为aabb,突变株2的基因型为AABB,野生型三叶草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2)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F1表现为无氰酸,F1自交,F2中无氰酸:有氰酸=13:3,F2‎ 无氰酸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AABB、aaBB(或AAbb)、aabb,所占的比例为3/13。‎ ‎(3)①假设有氰酸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由题意可知,突变型三叶草关于该性状可能的基因型有7种,即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与突变株1杂交,F1均表现为无氰酸;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突变株1杂交,F1有氰酸:无氰酸为1: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突变株1杂交,F1有氰酸:无氰酸为1:3,故若仅根据F1产氰酸的情况及比例就能确定待测突变株的基因型,则符合此情况的三叶草突变株的基因型有2种。‎ ‎②若该三叶草的基因型为AaBB,其与突变株1杂交,F1均表现为无氰酸,F2中有氰酸所占的比例为1/2×3/16=3/32,无氰酸所占比例为1-3/32=29/32,故F2中无氰酸:有氰酸为29: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格中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并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熟练识记并运用孟德尔定律的性状分离比分析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