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线上诊断性测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海南省新高考线上诊断性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B. 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 C. DNA和ATP具有相同的组成元素 D. 纤维素在人的肠道中彻底水解为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错误; C、ATP和DNA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C正确; D、人的肠道中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因此纤维素不能在人的肠道中彻底水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化学组成以及主要作用,B选项中凡是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B. 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色素积累 C. 细胞癌变通常是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 D. 细胞分化导致人体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B - 23 -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详解】A、细胞凋亡是基因编程性死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A正确; B、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色素积累,B错误; C、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作用下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人体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不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会发生改变。 3.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生殖器官内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含2对同源染色体,7条染色单体 B. 该细胞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C. 该细胞最终产生2种类型的精细胞 D. 该细胞4条染色体中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精巢内某细胞中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示意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3、4号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可能分别是XY染色体。 【详解】A、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但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中含2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 - 23 - B、根据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均有基因a可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该细胞由于发生过基因突变,所以该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有3种类型,C错误; D、该细胞的4条染色体为2对同源染色体,所以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B. 人工诱变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并且可获得预期性状 C. 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后可能引起基因重组 D. 花药的离体培养有利于获得纯合基因型,从而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猫叫综合症”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A正确; B、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所以不能获得预期性状,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C正确; - 23 - D、花药的离体培养实质是培养精子,获得单倍体植株,再利用秋水仙素加倍后获得纯合基因型,从而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意义,明确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正确区分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识记单倍体育种的步骤。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 C. 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不同 D.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也会发生进化,B正确; C、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可能不同,如桦尺蠖,C正确;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如AA:Aa:aa=1:2:1和只有Aa相比,基因频率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进行提供原材料。 6.下表表示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据此判断,表中A与B的含义分别是( ) 分泌腺体 激素名称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补碘前 补碘后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 - 23 - 下丘脑 A 正常 B 正常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升高 B. 促甲状腺激素,降低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降低 D. 促甲状腺激素,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等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缺碘人群缺乏甲状腺激素,所以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因此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升高。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具体内容。 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菌酶不一定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 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不一定是特异性免疫 C. 浆细胞一定来自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T淋巴细胞一定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 23 -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详解】A、溶菌酶也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A正确;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有作用,直接吞噬外来病原体,B正确; C、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还可以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错误; D、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在胸腺,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考生需要识记相关知识。 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 B. 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C. 乙烯可以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 D. 脱落酸主要在衰老的叶片和果实中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促进细胞分裂,可促进细胞分裂,植物生长,A正确; 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正确; C、乙烯可以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C正确; D、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D错误。 故选D。 - 23 - 【点睛】对不同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功能的区分记忆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最好可以进行列表比较记忆。 9.用平板划线法或稀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可以用固体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 B. 都需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 C. 接种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的火焰旁进行 D. 都可以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A错误;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B错误;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C正确;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D错误。 点睛:熟记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0.下列有关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可以用灭活的病毒促进细胞融合 B. 细胞融合前都要先制备原生质体 C. 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D. 都能够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不完全相同,且动物细胞融合只能形成杂种细胞,而植物细胞融合能形成杂种个体。 【详解】A、不能用灭活的病毒促进植物细胞融合,A错误; B、植物细胞融合前需要先制备原生质体,而动物细胞不需要,B错误; C、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 23 - D、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都能打破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是某细胞的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③④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③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C. 该细胞一定不含有细胞壁 D. 该细胞不可能为处于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其中①为高尔基体,②为中心体,③为线粒体,④为核糖体。 【详解】A、结构④为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结构③为线粒体,其能将丙酮酸分解,但不能将葡萄糖分解,B错误; C、该细胞含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其中低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C错误; D、该细胞仍有核膜和核仁,因此不可能为处于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图为蔗糖在不同植物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3 - A. 图中的物质运输过程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B. 图中的运输方式体现了胞间连丝的信息传递功能 C. ATP的合成减少会直接影响图中单糖的运输 D. 筛管内蔗糖水解前后,细胞质的渗透压大小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单糖才能运输,并且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图中的物质运输过程都是顺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图中的运输方式体现了胞间连丝的通道功能,B错误; C.单糖的运输是顺浓度的运输,不需要ATP,故ATP的合成减少不会直接影响图中单糖的运输,C错误; D.筛管内蔗糖水解后,细胞质的渗透压变大,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细胞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部分存储在ATP中 B. 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会产生[H] C. 人在剧烈运动时可通过分解肌糖原释放部分能量 D. 若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等于生成的CO2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3 -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存储在ATP中,A正确; B、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产生[H]和少量的能量,B正确; C、糖原是能源物质,人在剧烈运动时可通过分解肌糖原释放部分能量,C正确; D、若细胞呼吸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细胞可能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不一定产生CO2,D错误。 故选D。 【点睛】对于人来说,只有有氧呼吸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存时,氧气的消耗量都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14.先天性夜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先天性眼病,俗称“雀蒙眼”。某先天性夜盲症高发群体有男女各300人,经调查,该群体中有女性夜盲症患者20人,男性患者48人,且群体中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则该高发群体中女性夜盲症基因携带者有() A. 8人 B. 36人 C. 56人 D. 78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设由该群体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根据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可得(20×2+x)/(20×2+x)300×2=48/300,进而20×2+x=96,x=56。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中需要考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取信息,设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再分别计算女性中夜盲症基因频率和男性中致病基因频率,根据二者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15.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3 - A. RNA聚合酶在miRNA基因转录时发挥作用 B. 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C与G、A与U配对 C. miRNA在细胞核中转录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中加工,用于翻译 D. miRNA抑制W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翻译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再加工后与W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阻碍翻译过程的进行。 【详解】A、miRN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该基因首端的启动子相结合,开始转录,A正确; B、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B正确; C、真核生物中W基因转录形成mRNA后,首先在细胞核内加工,再进入细胞质中用于翻译,C错误; D、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miRNA通过与W基因的mRNA结合成双链来抑制mRNA的翻译,D正确; 故选C。 16.图是动物细胞内、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d被切断时,刺激b,c处仍然能够产生反应 C. 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 D. 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则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 23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中心法则:; 2、反射弧的组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4、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正确; B、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d、b、e、c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当d(传入神经)被切断时,刺激神经中枢b,c可以作出反应,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细胞,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C正确; D、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直接作用于抗原,而不是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识记神经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心法则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完成概念图。 17.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都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B. 选取的样方一般呈长方形,样方面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大小 C.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 23 - D. 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且要计算样方边线上所有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动物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的采用样方法,A错误; B、样方的性状应该根据选定的地方的地形决定,所以不一定是正方形,B错误; 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第一次捕捉个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C正确; 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对于压线的个体计数方法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故选C。 【点睛】了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易错点是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18.某生态养殖大棚内,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水面上有浮床.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菜在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同时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螃蟹、绿叶蔬菜、黄瓜等生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浮床遮光有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 D. 大棚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化学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3 -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完整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A、螃蟹、绿叶蔬菜、黄瓜等生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B错误; C、浮床遮光不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C错误; D、从题干中看出大棚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没有人工提供能量(化学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对于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的掌握。 19.下列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的几种研究,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进行示踪,可得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途径 B. 用单细胞绿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进行分析可得出暗反应的途径 C. 给予某人131I通过测定甲状腺的放射性可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D. 将某噬箘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用32P和35S标记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 【详解】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进行示踪,可得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途径,即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正确; B、用单细胞绿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分析可得出暗反应的途径是14CO2→14C3→(14CH2O),B正确; C、I是合成甲状腺细胞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给予某人131I,通过测定甲状腺激素的放射性可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观察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 23 - 20.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B. 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C.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 ⑥过程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2、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①⑧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④是光合作用,③⑤⑦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A错误; B、疏松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从而加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正确; C、③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 D、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所以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需要考生结合图解分析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再结合碳循环的过程进行解答。 二、非选择题 - 23 - 2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相关生理过程进行了测定,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光照强度的单位为千勒克斯,CO2的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单位不作要求): 项目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 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植物吸收CO2的速率 黑暗条件下CO2 释放的速率 甲 1 3 18 10 乙 3 8 30 15 当光照强度为2千勒克斯时,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乙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的去向是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乙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_____。 (2)下图所示装置可以测定一些生理活动强度(仅考虑以葡萄糖为呼吸作用底物): ①若甲烧杯中为酵母菌培养液,乙烧杯中为NaOH溶液,液滴向左移动,则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_________。 ②若甲烧杯中为小球藻培养液,乙烧杯中为_____,装置置于适宜光照强度条件下,液滴向______移动,则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代表小球菜净光合作用的强度。 【答案】 (1). 一部分供线粒体有氧呼吸消耗,一部分释放到体外 (2). 全部供线粒体有氧呼吸消耗 (3). 45 (4). 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强度 (5). 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 (6). 右 【解析】 【分析】 - 23 -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光照强度为2时,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甲叶片释放氧气一部分供线粒体有氧呼吸消耗,一部分释放到体外;同理乙植物此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乙叶片释放氧气全部供线粒体有氧呼吸消耗。乙植物光饱和点与光照强度为8时已经达到光饱和点,乙叶绿体产生氧气量为45。 (2)①NaOH溶液将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吸收使内部体积变小,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强度。 ②若甲烧杯中为小球藻培养液,乙烧杯中为CO2缓冲溶液,装置置于一定的光照强下,若液滴向右移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代表小球藻净光合作用的强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没有光照就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在有光和无光的时候都能进行。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两个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中还要保证无光变量相同且适宜,要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 22.氨基丁酸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氨基丁酸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可能需要经_______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氨基丁酸释放,并与位于图中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 ____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 (2)人体注射麻醉剂后,麻醉剂起到了与____ ( 填物质名称)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 (1). 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 (2). 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受体) (3). 动作电位 (4). 氨基丁酸 (5). 延长 - 23 - 【解析】 【分析】 1、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所以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的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氯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产生。 (2)麻醉剂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和氨基丁酸一样的功能,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要理解氨基丁酸引起的是抑制作用,理解抑制作用产生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23.请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回答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问题: (1)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填“基因”或“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染色体变异不同于基因突变之处有①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比基因突变的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观察或对性状影响的角度考虑)。 (2)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________。 (3)果蝇隐性突变基因a纯合时雌蝇不育(无生殖能力),但雄蝇无影响。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产生子一代,子一代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子二代与子一代相比,A的基因频率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 (2). - 23 - 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基因突变则不能(或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通常大于基因突变) (3). 4:4:1 (4). 增大 (5). A基因纯合致死 (6). Aa:aa=1:1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染色体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加或减少及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2、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隐性纯合子发生显性突变,一旦出现显性基因就会出现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形成的杂合子仍然是显性性状,只有杂合子自交后代才出现隐性性状。 【详解】(1)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化,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变化多,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同时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 (2)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1 /3 ,Aa占2/ 3 ;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 /3 +2/ 3×1/ 2 =2 /3 ,a的基因频率为1 3 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 3 ×2/ 3 ,Aa为2×1/ 3 ×2 /3 ,aa为1/ 3 ×1/ 3 ,下一代中AA:Aa:aa=4:4:1。 (3)按照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子一代雄性个体都是可育的,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雌性个体aa不育,因此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自由交配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是AA:Aa:aa=2:3:1,子二代A的基因频率是2 /6 +1/ 2 ×3 /6 =7 /12 ,子二代与子一代相比,A的基因频率增大。 (4)如果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子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或A基因纯合致死或AA致死或A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中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是A:a=1:2,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2×1 /3 ×2 /3 ,aa=2/ 3 ×2/ 3 ,所以第一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1。 - 23 -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遗传平衡定律的使用条件和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之间计算关系。 24.下表表示某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V”表示存在捕食关系)。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被食者 捕食者 绿藻 螺螄 水草 鯽鱼 轮虫 螺螄 √ √ 鯽鱼 √ √ √ √ 轮虫 √ (1)此生态系统中鲫鱼属于第三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_条,在该食物网中占有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有______。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螄全部死亡,则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__。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1 kg需消耗绿色植物 ____________kg。 (4)可以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中放养鱼的种类,如草鱼、鱅鱼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该生态系统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加快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的速率。 (5)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投入鸡粪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向湖泊中少量投入适量的鸡粪不会对该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鲫鱼 (3). 螺螄和鲫鱼、轮虫和鲫鱼 (4). 降低 (5). 46 (6). 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7). 物质转化 和能量流动 (8).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 - 23 - 【详解】(1)鲫鱼属于第三营养级的食物链有绿藻→螺蛳→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3条,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螺蛳和轮虫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占有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鲫鱼,有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2)螺蛳和鲫鱼都捕食水草和绿藻,同时鲫鱼捕食螺蛳,所以二者有竞争和捕食关系;生态系统物种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螺螄全部死亡,生物种类减少,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3)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1 kg需消耗绿色植物为1/5÷10%÷10%+1/5÷10%÷10%+1/5÷10%+2/5÷10%=46Kg。 (4)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可以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加快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少量投入适量的鸡粪不会对该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根据表中关系准确判断食物链的条数;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5.“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制”项目生产的药用蛋白具有表达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高、易于分离纯化的优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如果直接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得抗虫基因,需要用到_______酶,该种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获得抗虫基因的过程可用图中序号____________表示。 (2)上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中,在②过程中一般采用____________,受体细胞一般是____________;在③过程中一般采用____________。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经在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中成功表达,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 (2).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制DNA分子 (3). ① (4). 重组DNA(或基因表达载体) - 23 - (5). 显微注射法 (6). 受精卵 (7). 农杆菌转化法 (8). 抗原一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①是目的基因的获取,A是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B,②③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⑤为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过程。 【详解】(1)如果直接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得抗虫基因,需要用到限制酶从细菌DNA分子中将目的基因进行切割,限制酶的作用特点是一种该酶(或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的位点上切割DNA分子;图中①是目的基因的获取。 (2)B是重组DNA(或基因表达载体);②为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体细胞(受精卵)中,一般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方法;③为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棉花)植物细胞,而一般使用农杆菌转化法。 (3)在分子水平上检测转基因山羊的乳汁中是否存在药用蛋白的方法是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如果出现杂交带,表明乳汁中出现了药用蛋白;如果不出现杂交带,表明乳汁中未出现药用蛋白。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结合基因工程操作流程,结合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逐一解决各个问题。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