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必修3
章末质量检测(五) 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 解析:选C 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则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同化量 C.根据能量金字塔,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小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解析:选B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是没消化或没被利用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之间的能量关系;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有( ) 12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 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 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Ⅱ,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Ⅲ,前者向后者传递效率为Ⅲ/Ⅱ×100%;图中Ⅳ不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供给鱼类的能量可来自人工饵料的补给,故Ⅴ未必大于Ⅰ;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取能量的方式及用途可能不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即为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C.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D.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或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解析:选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它只是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中的很少部分。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 解析:选A 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残体中储存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的一部分,①正确。在食物链中,蜘蛛以小动物为食,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②正确。被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有一部分流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和暂不被利用,③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和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由于题目中没给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值(储存值为同化量减去消耗量),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④正确。 6.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 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选D 光照强度适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海水深度不同,能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不同,分布的藻类不同。藻类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开始,同时把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 7.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选A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③表示;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应小于消耗量。 8.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12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析:选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距排污口越近,有机物越多,而N、P等无机盐是经细菌等降解有机物才产生的,由于水体流动性,所以N、P等无机盐含量最多的地点是排污口下游某一段。 9.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缺少了这把“保护伞”,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产生、延续都将是不可能的。以下有关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低 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选D 臭氧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紫外线和其他短波辐射,减少其到达地面,降低对人类的辐射。 10.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圆褐固氮菌可以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 解析:选C b的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圆褐固氮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分解者,d表示分解者,丁过程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圆褐固氮菌可参与此过程;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的能量可来自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11.在“水藻→水蚤→虾→水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短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12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选B 若食鱼鸟减少,则水鱼增加,虾减少,水蚤增加,水藻减少。 12.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和丰富的物种类型。 13.右图所示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选C 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5条。在该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1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生物放大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12 解析:选B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占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随着大气循环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移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 15.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解析:选C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6.蜉蝣是水生生物,它们在转化为成体时最易被捕食者捕食,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从水中飞出进行交配和产卵。右图描述每天从水中飞出的蜉蝣数量和它们被捕食的数量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食的可能性越大 B.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食的可能性越小 C.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下降 D.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上升 解析:选B 图中横坐标为某天飞出的蜉蝣数量,纵坐标为被捕食量,需特别注意的是曲线并非是按时间先后依次划分的。由图可知,6月2日和7日飞出的蜉蝣数量较少,被捕食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6月5日和8日,飞出的蜉蝣数量较多,结果被捕食的比例较小。 17.据报道,青海某地为治理草场退化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鸡上山,羊入圈”。在这里,鸡的作用是充当(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分解者 解析:选B 鸡上山的含义是鸡以食草昆虫为食,建立食物链,故鸡是次级消费者。 18.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美国 日本 泰国 奥地利 西班牙 合计 由中国提供 8只 4只 2只 2只 2只 18只 繁殖幼子 4只 4只 1只 9只 12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 价值 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 C.人工圈养改变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 D.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曲线 解析:选A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不论人工圈养还是自然状态下的大熊猫生存,自然选择的方向是选择适应环境的生存,也就是方向是相同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食物供给方面的影响,不会呈“J”形增长。 19.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可以无限加长的 B.一条食物链通常有7个营养级 C.食物网中生物间具有捕食或竞争关系 D.食物链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选C 食物链各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有一定比例,随着营养级递增,营养级所含的能量会逐渐减少,通常一条食物链只有4至5个营养级,再往后传递,一个营养级上所含能量和物质就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了。在一个食物网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食物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A.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B.环境污染 C.外来物种的侵入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解析:选D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入。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主要原因,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有关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12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可发生改变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选C 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环境容量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22.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无机环境中去。 23.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析:选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制定必要的法规。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和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24.【加试题】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中、幼年龄段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甲、乙、丙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甲、乙、丙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甲、乙、丙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甲→乙→丙的食物链那么甲、乙、丙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12 D.若甲、乙、丙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乙、丙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解析:选C 若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中、幼年龄段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若甲、乙、丙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则甲、乙、丙与分解者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兼跨不同的营养级,即不同的营养级中可能出现同一种生物。 25.【加试题】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 O 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单位:102 kJ/(m2·年) GP NP R ① 16.04 2.81 13.23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它们一般为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捕食链,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逐级递减,据此可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为②→④→①→③。第三、四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0%≈5.5%。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总输入量为871.27×102 kJ/(m2·年)。而输出量为: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7 kJ/(m2·年),即生产者输入的能量多于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由于能量载体是有机物,因此系统有机物总量会增加。④营养级GP表示被④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其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在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时,其中有一部分残留于下一营养级的粪便中。④粪便中的能量是④在摄取了②后,未被④同化的能量,此能量不属于④的GP。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下图中a、b、c、m、n、g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o、p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i、q、r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2 (1)调查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模型中包含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____条,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鼠自身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对该湖进行围湖造田,则该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有效控制该湖的鼠患,短期和长期应分别采取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鼠同化的能量,一方面用于鼠的生长发育、繁殖,另一方面被自身呼吸消耗。围湖造田属于群落演替类型中的次生演替,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1)标志重捕法 (2)2 (n+g)/a b-e(或b-c-k) (3)次生演替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短期内应采用人工捕杀、药物防治等手段;从长远着手,要保护鼠的天敌等 27.(10分)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获得能量是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是二氧化碳,D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物到无机环境之间以CO2 12 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使其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9-1.3×108÷10%)×(10%)2=5.5×107 kJ。 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只答光合作用也可)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4)5.5×107 28.(10分)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 ,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据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____________(细胞器)中进行。 (4)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解析:分解者能分解有机废物。碳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是CO2,CO2是温室气体,减少CO2可从减少排放和增大吸收两方面考虑。过程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在叶绿体中进行。化学杀藻剂容易造成污染,可利用竞争、捕食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 答案:(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叶绿体 (4)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 捕食藻类 29. (12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2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细菌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基本上等于碳的释放量 (3)碳循环 CO2浓度 (4)光反应 有机物 30.【加试题】(8分)下图中A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 (1)如设种群Q1、Q2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N1、W1与N2、W2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用B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 (3)B图中Q1的b1和d1表示__________。 (4)若P和Q1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480 J/(cm2·a)和72 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 J/(cm2·a)和24 J/(cm2·a)。那么,能量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____________。 解析: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B图表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因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N1·W1>N2·W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P=b+c+d+e。能量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72/480)×100%=15%。 答案:(1)W1·N1>W2·N2 (2)P=b+c+d+e 12 (3)未被Q2利用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15%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