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1)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1) 一.选择题 1.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②人工诱变 ③单倍体育种 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基因工程中使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其作用是( ) A.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出来 B.识别并切割特定的DNA碱基序列 C.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 3.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侵入受体细胞后才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是在受体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6.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③ B.④ C.②④ D.②③ 7.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 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9.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⑤ 10.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13.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微量、高效的特点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肌糖原和肝糖原均能分解补充血糖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4.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1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在切除胸腺的个体体内T细胞将无法发育成熟 16.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17.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也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8.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下列实验中,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1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0.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21.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因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上面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上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22.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23.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①鸟类鸣叫 ②孔雀开屏 ③萤火虫发光 ④蜜蜂跳舞 ⑤植物开花 ⑥昆虫发出的声音. A.①③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25.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26.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C.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D.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2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的承载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273倍 C.1.375倍 D.0.575倍 28.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29.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0.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31.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内环境→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32.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33.呆小症的病因是患者在婴幼儿时期缺乏( ) A.甲状腺激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3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进行人工补充激素,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5.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36.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37.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38.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皮肤冷觉和皮肤温觉感受器 B.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为的是减少散热 39.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40.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一半大一半小的歪西瓜.将这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按大小分成两半.发现较大的一半西瓜中是黑籽,而发育较差的较小一半西瓜中有较多的白籽.产生歪瓜的原因是( ) A.西瓜较小的一侧见不到阳光,造成西瓜较小的一半发育较差 B.西瓜较小的一侧从叶片得到的营养较少 C.由于瓜地中有较多的石头,使西瓜长得不圆 D.由于部分种子不发育,使西瓜较小的一侧得到的生长素较少而成歪瓜 二、非选择题 41.以下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研究,请回答: (一)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靴雉、昆虫 (1)如表反映了群落的 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 现象. (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 (二)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 法.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42.如图1为正常成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如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图,其中m、n为相关激素. (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与之相关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 机制. (2)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当细胞外液渗透压 (填“升高”或“降低)时,c→d时段该激素分泌增加,则肾小管和集合管 增强,最终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图2中的n由胰腺中的 合成和分泌.m和n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 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组织细胞将 (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 4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的两大“桥梁”是 . (2)图中丁是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 (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其大小取决于 .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 kg. 44.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是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 . (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 .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数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 . (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 )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图3“?”的处理方式是 ,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 倍.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②人工诱变 ③单倍体育种 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而无子;未授粉的雌蕊柱头,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由于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中没有形成种子. 【解答】解:①人工诱导多倍体有可能会出现染色体在联会时紊乱,会获得无子果实,如三倍体无籽西瓜,①正确; ②人工诱变是基因突变,不能获得无子果实,②错误; ③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③错误; ④用适度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也能促进未受精的雌蕊果实发育,如无子番茄,④正确. 故选:D. 2.在基因工程中使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其作用是( ) A.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出来 B.识别并切割特定的DNA碱基序列 C.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解答】解: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故选:B. 3.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侵入受体细胞后才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是在受体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解答】解:A、质粒是存在于细菌中一种环状DNA分子,不是细胞器,A错误; B、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B正确; C、在体外,若给予适宜的条件,质粒也可能进行复制,C错误; D、有的质粒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如大肠杆菌的Ti质粒的T﹣DNA,D错误. 故选:B. 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A错误; B、由以上A的分析,B错误;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个体,D错误. 故选:C. 5.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解答】解:ABD、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ABD错误;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C正确. 故选:C. 6.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③ B.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④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7.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正确; 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 C、淋巴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泪液、肠液、尿液等都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A正确; B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C正确; D、体温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D错误. 故选:D. 9.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中分灰质和白质,白质在外,连接传入神经和大脑;灰质在内,连接传出神经. 【解答】解:“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问题.“下肢运动障碍”,说明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说明神经中枢可能受伤.因此,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 故选:A. 10.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解答】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答】解:A、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蛋白酶在碾磨中会分解胰岛素,一般先夹住导管使外部萎缩,剩下胰岛后再提取,A错误;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减少,C错误;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没有说明和神经的关系,但不能说明和神经无关,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微量、高效的特点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肌糖原和肝糖原均能分解补充血糖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A正确;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能分解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水解回血糖,B错误;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14.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调节机制: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B错误; C、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b增多,C错误; D、下丘脑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D错误. 故选:A. 1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在切除胸腺的个体体内T细胞将无法发育成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④表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⑤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错误;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成熟的T细胞,D正确. 故选:AD. 16.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免疫缺陷病形成机制的理解.解题时,要看清图示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联系HIV和T细胞的关系、细胞免疫过程进行解答. 【解答】解:A、图中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T细胞增多,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A错误;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B错误; C、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IV,C错误; D、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机体死亡,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也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运输、分布和双重性,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和非极性运输(如在成熟组织中是非极性运输,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A正确;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B正确; C、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而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C错误; D、根和茎的生长素浓度的低和高是相对的,生长素的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C. 18.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下列实验中,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快,运输到作用部位,则植株能直立生长,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玻璃片,则右侧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不生长,而左侧正常生长,则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左弯曲生长,C错误; D、由于胚芽鞘尖端云母片的存在,使得胚芽鞘尖端两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 1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处,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A. 20.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决定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为鸟类同食物和栖息空间. 故选:D. 21.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因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上面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上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火山岩上植被已经彻底破坏,因此火山爆发形成的新岛上面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正确; B、沼泽地上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并且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其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C错误; D、乱砍滥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22.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解答】解: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A错误; B、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①鸟类鸣叫 ②孔雀开屏 ③萤火虫发光 ④蜜蜂跳舞 ⑤植物开花 ⑥昆虫发出的声音. A.①③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 (3)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解答】解:①鸟类鸣叫属于物理信息,①正确; ②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②错误; ③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③正确; ④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④错误; ⑤植物开花靠光周期的影响,故为物理信息,⑤正确; ⑥昆虫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⑥正确; 故属于物理信息的有①③⑤⑥. 故选:B.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CH2O)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该过程可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既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也能表示无氧呼吸,进行该活动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 B、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B. 25.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 B、①②③表示甲、丙、乙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回归到大气中,B正确; C、④是光合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正确; D、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D错误. 故选:D. 26.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C.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D.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1)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 (2)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 (3)某种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故选:A. 2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的承载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273倍 C.1.375倍 D.0.575倍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解答】解: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x÷10%+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y÷10%+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故选:C. 28.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样方法的常用方式是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A正确; B、调查古树木和蝗虫幼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 D、假设种群数量为N,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重捕的n个,其中被标记的m个,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故选:B. 29.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P0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30.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 B、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B错误;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C正确; D、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 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C. 31.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内环境→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C. 32.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 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人体细胞内,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AT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 B、发热又轻度腹泻,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中钠离子不会降低,B错误; C、发热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C正确; D、由于新陈代谢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也加快,所以糖原合成减少,D错误. 故选:C. 33.呆小症的病因是患者在婴幼儿时期缺乏( ) A.甲状腺激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分泌过多会得甲亢,幼年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 【解答】解:A、呆小症的病因是婴幼儿时期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缺乏促性腺激素会延缓第二性征的发育,B错误; C、缺乏生长激素会得侏儒症,C错误; C、缺乏肾上腺素会影响代谢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故选:A. 3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进行人工补充激素,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蛋白质类激素是生物大分子,当随饮食进入消化道后,会在各种蛋白酶及肠肽酶作用下消化为氨基酸,消化后的产物被吸收后将不再起“激素”的作用,因而这类激素必须直接注射入血液,不能口服或饲喂.甲状腺激素属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固醇类,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因此,可随饮食补充 【解答】解:①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分解作用而失效,①正确; ②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小分子,都既可口服,又能注射,②错误; ③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类激素必须直接注入血液,不能口服或饲喂,③正确; ④性激素属固醇类,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因此,可随饮食补充,④错误. 故选:A. 35.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示过程的可知,细胞甲乙丙分别为B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处理呈递过程,②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③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④为二次某中抗原刺激记忆细胞的过程,⑤为抗体和抗原结合的过程. 【解答】解:A、细胞乙为记忆B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为效应T细胞,A错误; B、物质丁为抗体,不包括淋巴因子,B错误; C、②过程为二次免疫过程,比初次免疫要快,免疫效应更强,C错误; D、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也必须经过④抗原过程的刺激,D正确. 故选:D. 36.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 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B. 37.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解答】解:A、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a点兴奋,如图中②情况,后恢复为静息电位,然后b点兴奋,如图中③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 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③、②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 C、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①和④的情况,C正确; 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②情况,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③情况,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D错误. 故选:D. 38.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皮肤冷觉和皮肤温觉感受器 B.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为的是减少散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错误; B、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相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B正确; C、人体冬天散热量大于夏天,则汗腺活动减弱,使得散热量减少,C错误; D、汗腺活动加强与体温调节有关,增加散热量,D错误. 故选:B. 39.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等. 【解答】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或进食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另一方面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渴觉. 故选:A. 40.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一半大一半小的歪西瓜.将这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按大小分成两半.发现较大的一半西瓜中是黑籽,而发育较差的较小一半西瓜中有较多的白籽.产生歪瓜的原因是( ) A.西瓜较小的一侧见不到阳光,造成西瓜较小的一半发育较差 B.西瓜较小的一侧从叶片得到的营养较少 C.由于瓜地中有较多的石头,使西瓜长得不圆 D.由于部分种子不发育,使西瓜较小的一侧得到的生长素较少而成歪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因是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市场上发育不均匀的西瓜的原因是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产生的生长素少,或者不产生生长素,引起该侧的子房发育不好.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以下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研究,请回答: (一)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靴雉、昆虫 (1)如表反映了群落的 垂直 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 (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阳光 . (二)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 取样器取样 法.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分析表格:植物和动物都分为三层,不同层次动植物种类不同,说明了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分析图形: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在漏斗上方还需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解答】解:(一)(1)表格中植物具有上中下三层,分布了不同的植物,说明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与阳光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二)(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2)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故答案为: (一)(1)垂直 分层 (2)阳光 (二)(1)取样器取样 (2)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42.如图1为正常成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如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图,其中m、n为相关激素. (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与之相关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 反馈调节 机制. (2)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当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填“升高”或“降低)时,c→d时段该激素分泌增加,则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 增强,最终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图2中的n由胰腺中的 胰岛B细胞 合成和分泌.m和n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 拮抗 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组织细胞将 减缓 (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2、水盐平衡调节 【解答】解:(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以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特点是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类激素,临床上可以通过口服用于治疗某些甲状腺激素缺乏疾病.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此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即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3)据图分析,物质n可以降低血糖,可推知n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m具有升血糖的功效,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拮抗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不能接受胰岛素的作用,则组织细胞将减缓摄取血糖. 故答案为: (1)反馈调节 (2)升高 对水的重吸收 (3)胰岛B细胞 拮抗 减缓 4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 光合作用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的两大“桥梁”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 (2)图中丁是 大气中的CO2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化石燃料燃烧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 ①②③④ (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其大小取决于 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逐级递减 .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 25 k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甲与丁之间为双箭头,且丁指向外的箭头只有一个,所以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传递,⑥⑦为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解答】解:(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2)图中丁是大气中的CO2,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化石燃料燃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所以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大小取决于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含有两条食物链甲→A→C→D,甲→B→C→D,则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的量为1÷20%÷20%=25kg.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2)大气中的CO2 化石燃料燃烧 ①②③④ (3)自我调节 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逐级递减 25 44.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是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 调节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 (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 C、B .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数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 0<x<f . (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图3“?”的处理方式是 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 5 倍.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原因是 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IAA)和赤霉素的种类,因变量是胚芽鞘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评价和完善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等.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解答】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根的远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茎的近地一侧浓度高促进生长,并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曲线上生长时间越短,促进作用越强烈,所以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点依次是:C、B;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比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促进作用强烈,所以x的促进作用不能在f~2f之间,浓度小于f,用数学式表示x的范围:0<x<f. (3)本实验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或共同使用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中除激素的因素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称为无关变量;图中“?”处理相当于空白对照,所以处理方式是加等量蒸馏水.根据柱形图分析,IAA单独处理伸长6﹣4=2,而两种激素联合处理伸长14﹣4=10,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5倍;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是因为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故答案为: (1)调节 吲哚乙酸 (2)C、B 0<x<f (3)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5 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017年1月30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