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A.蛋白质 B.脂质 C.核酸 D.吲哚乙酸 ‎2.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是(  )‎ A.1.3g/L B.1.3~1.4g/L C.0.8~1.2g/L D.1.6~1.8g/L ‎3.下列哪项不属于神经元的结构(  )‎ A.胞体 B.树突 C.轴突 D.髓鞘 ‎4.阉割幼兔以利育肥,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性激素 D.信息激素 ‎5.在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  )‎ A.垂体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6.下列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A.手无意中被火烫一下,迅速缩手 B.草履虫向水温适宜的地方运动 C.衣藻避开过强的阳光刺激 D.含羞草叶子受刺激后下垂 ‎7.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A.神经中枢 B.反射弧 C.中枢神经系统 D.神经元 ‎9.实验证明幼苗尖端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的是(  )‎ A.达尔文父子 B.波森•詹森 C.孟德尔 D.温特 ‎10.某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病因是幼年某种激素分泌过少,缺少的激素和所患疾病是(  )‎ A.甲状腺激素、呆小症 B.甲状腺激素、侏儒症 C.生长激素、侏儒症 D.生长激素、呆小症 ‎11.下列有关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 C.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12.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1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剌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15.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16.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不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白洛嘉区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韦尼克区 ‎17.如图1、2为实验的初始状态,以下关于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和图2的实验结果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而图3则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1的实验结果A、B都不弯曲,但原因不相同 C.图2中的实验结果是放M的胚芽鞘弯向一侧而放N的不弯曲 D.图3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 ‎18.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19.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20.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21.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22.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a、c、d ‎24.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 A.K+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B.Na+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C.K+经被动转运入膜内 D.Na+经被动转运入膜内 ‎25.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B.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不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会降低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26.细胞信息传递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率地发送与接受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机制.下表列出的是部分细胞信息传递的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产生信号分子 的细胞或器官 信号 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接受信号分子的 受体所在细胞 细胞反应 甲 垂体 激素a 血液 甲状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乙 性腺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调节基因的转录 丙 神经细胞 ‎①‎ 突触 唾液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A.激素a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 B.激素b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的分泌将停止 D.上述三种信息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27.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2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1‎ ‎53.7‎ ‎53.2‎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29.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①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起协同作用;‎ ‎②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③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④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⑤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A.①③④ B.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62分)‎ ‎30.图1(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图1(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1(丙)表示燕麦胚芽鞘.‎ ‎(1)图1(甲)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的效应是  .‎ ‎(2)图1(乙)中b侧生长素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引起的.‎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图1(丙)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右侧以单侧光照射,在图2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下面用文字说明.‎ ‎  .‎ ‎31.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  (填序号)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填序号).‎ ‎(2)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的相互关系,血液中的O2被运输到各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  层生物膜.‎ ‎(3)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是  的必要条件.‎ ‎32.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感受器是  (填字母),当其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填字母),d所释放的物质是  .‎ ‎(2)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  .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还会受  控制.‎ ‎3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  调节;“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  调节.‎ ‎(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  ,垂体某些细胞膜上有  (填字母)激素作用的受体.‎ ‎(3)神经调节具有  、  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  、  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4.向小白鼠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使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假说:‎ 假说一:该现象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假说二:该现象是通过促进  ,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为了验证哪一假 与实际情况相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材料与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A,B两组小白鼠、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手术器械等;‎ ‎(2)实验步骤:‎ ‎①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的  的含量.‎ ‎②切除A组小白鼠的  ,B组做相同的外科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③向两组小白鼠注射  .‎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A,B两组小白鼠一段时间.‎ ‎⑤测定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3)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含量  ,则支持假说一.‎ 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含量  ,则支持假说二.‎ ‎35.在动物激素中,有些种类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另一些种类则不需要通过囊泡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1)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50mg/dL)‎ 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①‎ 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Y物质(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2)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检测各组培养液中②的含量.‎ 请回答:‎ ‎(1)实验目的:  .‎ ‎(2)设置丙组的作用是为了研究  .‎ ‎(3)题中①是  ,②  .葡萄糖浓度采用150mg/dL的作用是  .‎ ‎(4)若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序号 预期检测结果 结论 一 两组检测结果一致 胰岛素只存在  分泌途径 二 甲组检测结果:  ;乙组检测结果:  ‎ 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 三 ‎(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  ‎ 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 ‎ ‎ ‎2016-2017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A.蛋白质 B.脂质 C.核酸 D.吲哚乙酸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要与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要区分开,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而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 ‎【解答】解: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动物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故选:D.‎ ‎ ‎ ‎2.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是(  )‎ A.1.3g/L B.1.3~1.4g/L C.0.8~1.2g/L D.1.6~1.8g/L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g/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 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渡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解答】解: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是0.8~1.2g/L.‎ 故选:C.‎ ‎ ‎ ‎3.下列哪项不属于神经元的结构(  )‎ A.胞体 B.树突 C.轴突 D.髓鞘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轴突和树突);神经纤维是套有髓鞘的轴突;神经末梢为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 ‎【解答】解: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其中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但不包括髓鞘.‎ 故选:D.‎ ‎ ‎ ‎4.阉割幼兔以利育肥,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性激素 D.信息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解答】解:阉割幼兔是将幼兔的卵巢和睾丸切除,该器官能够分泌性激素,阉割后兔将不能产生性激素,从而导致兔的生殖器官不发育,吸收的营养将全部用于营养生长,以利于育肥.‎ 故选:C.‎ ‎ ‎ ‎5.在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  )‎ A.垂体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解:大脑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具有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故选:B.‎ ‎ ‎ ‎6.下列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A.手无意中被火烫一下,迅速缩手 B.草履虫向水温适宜的地方运动 C.衣藻避开过强的阳光刺激 D.含羞草叶子受刺激后下垂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1、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反射是通过反射弧结构来完成的.反射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可以将反射看作是应激性的一种高级形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神经系统参与.‎ ‎【解答】解:A、手无意中被火烫一下,迅速缩手,有神经系统参与,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 B、草履虫向水温适宜的地方运动,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 C、衣藻避开过强的阳光刺激,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 D、含羞草叶子受刺激后下垂,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A.‎ ‎ ‎ ‎7.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 ‎【解答】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 故选:C.‎ ‎ ‎ ‎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A.神经中枢 B.反射弧 C.中枢神经系统 D.神经元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故选:B.‎ ‎ ‎ ‎9.实验证明幼苗尖端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的是(  )‎ A.达尔文父子 B.波森•詹森 C.孟德尔 D.温特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5)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5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解答】解:A、达尔文父子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错误;‎ B、波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孟德尔的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 ‎ ‎10.某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病因是幼年某种激素分泌过少,缺少的激素和所患疾病是(  )‎ A.甲状腺激素、呆小症 B.甲状腺激素、侏儒症 C.生长激素、侏儒症 D.生长激素、呆小症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解答】解:人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呆小症,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而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患呆小症,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故选:C.‎ ‎ ‎ ‎11.下列有关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 C.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据此答题.‎ ‎【解答】解:A、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时需要能量,因此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B正确;‎ C、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D正确.‎ 故选:C.‎ ‎ ‎ ‎12.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此外生长素还具有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作用.‎ ‎【解答】解: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①和②错误、③正确;‎ 植物扦插繁殖时,由于没有形成根,吸水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进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④正确.‎ 故选:D.‎ ‎ ‎ ‎13.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 ‎ ‎1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剌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 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 ‎ ‎15.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反射的过程.‎ ‎【分析】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的原因是:延长光照时间的刺激被鸡眼睛感知,将此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再传递给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使得性腺发达、并分泌更多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所以鸡的产蛋率增加.‎ ‎【解答】解:A、延长光照刺激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提高产蛋率,A错误;‎ B、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成熟和排卵,B正确;‎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C正确;‎ D、动物的行为是遗传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 ‎ ‎16.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不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白洛嘉区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韦尼克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表达性语言中枢,即白洛嘉区有关.盲人不能利用视觉性语言中枢,即韦尼克区.‎ 故选:D.‎ ‎ ‎ ‎17.如图1、2为实验的初始状态,以下关于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和图2的实验结果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而图3则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1的实验结果A、B都不弯曲,但原因不相同 C.图2中的实验结果是放M的胚芽鞘弯向一侧而放N的不弯曲 D.图3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琼脂能让生长素通过,而玻璃片不能.‎ ‎【解答】解:A、图1和图2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而图3说明靠外侧生长素浓度大,植物生长快,不是体现两重性,A错误;‎ B、图1中A由于玻璃片的阻挡作用,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植物不生长不弯曲;而B由于尖端遮光,植物直立生长,不弯曲,所以它们不弯曲的原理不相同,B正确;‎ C、由于M和N都是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央,又因为没有感受单侧光的胚芽鞘尖端,所以都直立生长,不会弯曲,C错误;‎ D、图3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促进生长,因而长成卷须状,D错误.‎ 故选:B.‎ ‎ ‎ ‎18.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 解: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 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 ‎ ‎19.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解答】解:A、根据试题的分析,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有助于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组织细胞,C正确;‎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活动减弱,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A.‎ ‎ ‎ ‎20.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反射题,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 ‎【解答】解:A、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 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C错误;‎ 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 故选:C.‎ ‎ ‎ ‎21.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故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故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在整个段时间内,酶活性基本不变;故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 ‎ ‎22.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下丘脑作为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与神经调节、动物节律行为、体温调节的关系,分析具体描述对其进行判断.‎ ‎【解答】解:A①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性有关.所以①描述正确.‎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的活动来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体温.所以②描述错误.‎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③‎ 描述错误.‎ ‎④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所以④描述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中描述正确的有①④.‎ 故应选A.‎ ‎ ‎ ‎2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a、c、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生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应为茎的生长曲线.‎ 由图乙可知,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由于其受到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的分布情况为a<b,c<d.‎ ‎【解答】解: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生长曲线NP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生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所以N对应c点,P对应d点,另一条生长曲线MQ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应为茎的生长曲线,所以M对应a点,Q对应b点.所以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a、c、d、b.‎ 故选:B.‎ ‎ ‎ ‎24.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 A.K+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B.Na+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C.K+经被动转运入膜内 D.Na+经被动转运入膜内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之后,在膜上由于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钾离子运输进膜内,将内流的钠离子运出膜外,从而成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 ‎【解答】解: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Na+经主动运输运出膜外.‎ 故选:B.‎ ‎ ‎ ‎25.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B.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不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会降低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缓冲物质,A错误;‎ B、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病变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有所升高,C错误;‎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因此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 ‎ ‎26.细胞信息传递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率地发送与接受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机制.下表列出的是部分细胞信息传递的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产生信号分子 的细胞或器官 信号 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接受信号分子的 受体所在细胞 细胞反应 甲 垂体 激素a 血液 甲状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乙 性腺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调节基因的转录 丙 神经细胞 ‎①‎ 突触 唾液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A.激素a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 B.激素b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的分泌将停止 D.上述三种信息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垂体分泌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 性腺分泌的激素b是性激素,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 神经细胞分泌的①‎ 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解答】解:A、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为甲状腺细胞膜上有特定的受体,A正确;‎ B、激素b是性激素,属于脂质,具有脂溶性,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 C、①是神经递质,若神经毒素阻止①分解,则①持续发挥作用,使唾液腺细胞持续分泌,C错误;‎ D、激素运输方式是通过体液运输,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所以上述三种信息都离不开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 ‎ ‎27.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寒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肾上腺素”,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过程为:“针刺激→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有关肌肉”,D错误.‎ 故选:D.‎ ‎ ‎ ‎2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1‎ ‎53.7‎ ‎53.2‎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表格: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B正确;‎ C、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 D、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D错误.‎ 故选:B.‎ ‎ ‎ ‎29.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①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起协同作用;‎ ‎②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③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④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⑤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A.①③④ B.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生长素和乙烯随时间变化在植物茎段中的含量,由题图可知,生长素浓度高于M后,植物开始合成乙烯,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都出现了峰值,但峰值的出现是不同步的,生长素的峰值在乙烯的峰值之前.图2可知,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离体植物的茎段,植物茎段的生长量不同,在图中的几个浓度范围内,10﹣6 mol/L时,植物茎段的生长量最大,该浓度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大于该浓度,促进作用减弱,但是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茎段的生长量大于或等于空白对照组,因此图中的几个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解答】解:①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起拮抗作用,①错误;‎ ‎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如10﹣5 mol/L、10﹣4 mol/10﹣3 mol/L、10﹣2 mol/L的生长素处理的植物茎段的生长量都大于或等于空白对照组,因此这些浓度的生长素不能抑制植物茎段的生长,②错误;‎ ‎③由题图可知,生长素浓度高于M后,乙烯开始出现,说明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③正确;‎ ‎④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④错误;‎ ‎⑤由题图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⑤正确.‎ 则正确是说法有③⑤.‎ 故选:B.‎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62分)‎ ‎30.图1(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图1(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1(丙)表示燕麦胚芽鞘.‎ ‎(1)图1(甲)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芽的效应是 促进 .‎ ‎(2)图1(乙)中b侧生长素浓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重力 引起的.‎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图1(丙)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右侧以单侧光照射,在图2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下面用文字说明.‎ ‎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根据丙图可知,本实验需设置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云母片阻断的部位不同,同时实验还需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即不处理.‎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 ‎(3)②‎ 本实验的目的是“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胚芽鞘尖端,所以阻断A段后,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因而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阻断B段后,生长素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而不作处理的对照组则弯向光源生长.‎ 故答案为:‎ ‎(1)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2)小于 重力  ‎ ‎(3)‎ ‎ ‎ ‎31.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 ①②③ (填序号)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①② (填序号).‎ ‎(2)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 的相互关系,血液中的O2被运输到各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 6 层生物膜.‎ ‎(3)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动物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 ,是 细胞正常生存 的必要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细胞内液,⑤是红细胞.①②③组成内环境.‎ ‎【解答】解:(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图中的①②③;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①②.‎ ‎(2)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互关系.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3)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动物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①②‎ ‎(2)物质交换 6‎ ‎(3)动物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正常生存 ‎ ‎ ‎32.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感受器是 A ‎ ‎(填字母),当其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内正外负 .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a、b、c (填字母),d所释放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 ‎(2)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 .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还会受 大脑皮层 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 ‎【解答】解:(1)图1中感受器是A,当其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突触小泡所释放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图2所示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还会受大脑皮层控制.‎ 故答案为:‎ ‎(1)A 内正外负 a、b、c 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脊髓 大脑皮层 ‎ ‎ ‎3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 神经 调节;“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 体液 调节.‎ ‎(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 肾上腺素 ,垂体某些细胞膜上有 A、C (填字母)激素作用的受体.‎ ‎(3)神经调节具有 快速 、 准确 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 持续时间长 、 作用范围广 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 ‎【解答】‎ 解:(1)“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肾上腺在此调节中属于效应器;“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下丘脑有关细胞在此调节中属于靶细胞.‎ ‎(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肾上腺素,垂体某些细胞膜上有A和C激素作用的受体.‎ ‎(3)神经调节具有快速准确、作用范围小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长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 ‎(1)神经 体液 ‎(2)肾上腺素 A、C ‎(3)快速 准确 持续时间长 作用范围广 ‎ ‎ ‎34.向小白鼠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使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假说:‎ 假说一:该现象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假说二:该现象是通过促进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为了验证哪一假 与实际情况相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材料与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A,B两组小白鼠、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手术器械等;‎ ‎(2)实验步骤:‎ ‎①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的含量.‎ ‎②切除A组小白鼠的 甲状腺 ,B组做相同的外科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③向两组小白鼠注射 等量且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 .‎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A,B两组小白鼠一段时间.‎ ‎⑤测定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3)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下降 ,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含量 下降 ,则支持假说一.‎ 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上升 ,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含量 ‎ 下降 ,则支持假说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该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目的判断注射甲状腺激素后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的原因,切除甲状腺,可排除观点二.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设置对照实验相同外伤处理.‎ ‎【解答】解:(1)通过题意可知,假说二为:这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2)假说一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调节下丘脑,假说二是通过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调节,因此在做对照实验时,只要切除一方的甲状腺,然后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再观察两组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变化,因此在实验之前必须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3)若支持假说一,切不切除甲状腺对该调节没有影响,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减少,且减少的量相等;若支持假说二,切除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因此A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B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故答案为:(1)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 ‎(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甲状腺 ③等量且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 ‎(3)下降 下降 上升 下降 ‎ ‎ ‎35.在动物激素中,有些种类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另一些种类则不需要通过囊泡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1)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50mg/dL)‎ 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①‎ 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Y物质(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2)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检测各组培养液中②的含量.‎ 请回答:‎ ‎(1)实验目的: 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 ‎(2)设置丙组的作用是为了研究 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 ‎(3)题中①是 生理盐水 ,② 胰岛素 .葡萄糖浓度采用150mg/dL的作用是 作为胞外信号 .‎ ‎(4)若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序号 预期检测结果 结论 一 两组检测结果一致 胰岛素只存在 调节型 分泌途径 二 甲组检测结果: 有胰岛素 ;乙组检测结果: 没有胰岛素 ‎ 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 三 ‎(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  ‎ 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动物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如下实验”,可推导出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信息分子刺激,因变量是胰岛素含量,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 ‎【解答】解:(1)根据实验分析可知:乙组、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空白对照组,应该加入生理盐水.‎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即胰岛素的分泌量.‎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是组成型分泌还是调节型分泌,即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2)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设置丙组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R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设置对照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思路中的①是生理盐水.胰岛B细胞产生的是胰岛素,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因此需要观察胰岛素含量多少来观察实验,推测分泌途径,因此②是胰岛素含量.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 ‎(4)若两组检测结果一致,则胰岛素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若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结果:有胰岛素,乙组检测结果:没有胰岛素;若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为:‎ 故答案为:‎ ‎(1)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说明:是否通过囊泡分泌也属于途径)‎ ‎(2)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生理盐水 胰岛素 作为胞外信号 ‎(4)调节型 有胰岛素 没有胰岛素 ‎(柱形图说明: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