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四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图1和图2表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物质可能是淀粉或糖元 B. 图1所示物质不能充当遗传物质 C. 图2所示物质可能是核酸片段或肽链 D. 图2表示核酸,它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的是多聚体,构成图1的单体相同;图2也是多聚体,构成图2化合物的的单体不相同。 【详解】A.淀粉或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图1中单体相同,所示物质可能似乎淀粉或糖原,A正确; B.遗传物质是核酸,构成的单体由于碱基的不同而有多种,图1所示物质不能充当遗传物质,B正确; C.图2所示物质单体不同,核苷酸有四种,氨基酸有20多种,因此可能是核酸片段或肽链,C正确; D.图2表示核酸,核酸有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它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D。 2.下列蛋白质所在位置及对应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 位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并结合激素 B. 位于类囊体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TP合成 C. 位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物质跨膜运输 D. 位于细胞质中的抗体,引起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主要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的功能: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的酶;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详解】A.位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并结合激素,A正确; B.位于类囊体膜上的ATP合酶,是光反应过程,该过程有ATP合成,B正确; C.位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参与物质跨膜运输,C正确; D.位于内环境中的抗体,引起特异性免疫,C错误; 故选D。 3.2009年10月7日,三位科学家因“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证实在核糖体的肽键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蛋白质、RNA或DNA B. 在核糖体上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 C. 核糖体RNA可能具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 D. 核糖体上形成多肽链的同时消耗ADP和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①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②准确地说,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 ③翻译需要的原料是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 【详解】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RNA,A错误; B.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错误; C.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上,因而核糖体RNA很可能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 D.核糖体上形成多肽键的同时会消耗ATP和产生水,D错误; 故选C。 4.动物细胞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溶酶体酶不作用于细胞正常结构成分的原因是:一方面酶被溶酶体膜包住,另一方面溶酶体内环境与细胞溶胶的pH不同,溶酶体内pH≤5,而细胞溶胶pH≈7,溶酶体膜上有质子泵持pH差异;植物细胞内无溶酶体,但其液泡执行类似的降解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合成的水解酶通过溶酶体的双层膜被运入 B. 质子穿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溶体酶在细胞溶胶中仍能发挥正常的水解作用 D. 细胞液渗透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2、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3、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大型细胞器,除了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贮存代谢的中间产物外,其内部还含有多种水解酶、pH值偏酸且具有类似溶酶体的功能。 【详解】A.溶酶体是单层膜,A错误; B.质子穿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细胞溶胶中的pH和溶体酶的pH不同,不能发挥正常的水解作用,C错误; D.液泡中含有无机盐以及多种水解酶是渗透压较高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5.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B. 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7.盐碱地中生活的某植物,其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都是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解析】 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Na+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C错误;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D正确。 8.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B. 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 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加热、Fe3+和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的原因都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D.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后,再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5分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如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详解】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A错误; B.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B正确; C.酶有高效性,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用滴加过肝脏研磨液滴管来滴加氯化铁溶液,滴管上残留的过氧化氢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错误; 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和淀粉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将同一温度保温下的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D错误; 故选B。 9.将黑藻叶片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1min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 M内观察到的颗粒结构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C. 将视野中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可清晰看到细胞核 D. 用黑藻观察胞质环流,若无流动,说明细胞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图示中L表示细胞壁,N表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面填充的是蔗糖溶液,M表示原生质层或液泡。 【详解】A.N表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面填充的是蔗糖溶液,A错误; B.M内观察到的颗粒结构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楚细胞核的结构,C错误; D.用黑藻观察胞质环流,若无流动,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不能说明细胞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B。 10.以下呼吸作用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解释正确的是 A. 酸奶“涨袋”是由于乳酸菌呼吸产生大量气体 B. 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 C. 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 D. 松土可避免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产生过多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对稻田举行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因缺氧而腐烂;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详解】A.乳酸菌为厌氧性细菌,无氧呼吸不产生气体,A错误; B.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防止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B错误; C.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增大酵母菌繁殖量,C正确; D.松土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D错误; 故选C。 11.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衰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科研人员研究中药党参对某种衰老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影晌,以此了解其对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组別 a酶活性相对值 B酶活性相对值 正常小鼠组 11.76 52.44 模型小鼠组 7.75 38.57 党参提取物低剂量组 7.66 38.93 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 9.81 43.15 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 11.02 49.63 (注: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二者均与细胞呼吸相关。) A. 细胞呼吸中a酶与b酶催化的反应均需消耗氧气 B. 本实验中的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 C. 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高,a酶和b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D. 高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比较: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主要是C6H12O6 丙酮酸+H2O [H]+ O2 产物 丙酮酸+[H] CO2+[H] H2O 释放能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酶和b酶都是线粒体中的酶,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两种酶催化的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酶b催化的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党参提取物剂量,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B正确; C.与模型小鼠组相比,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高,a酶和b酶的活性逐渐增强,C正确; D.与模型小鼠组相比,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两种酶的活性相对最高,说明高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D正确; 故选A。 12.下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RuBP为与CO2结合的五碳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O2转化为TP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B. 淀粉需水解成TP等产物通过载体运出叶绿体 C. 若TP运出过多,则可能会影响CO2的固定 D. 推测TR、GR和运出蔗糖的载体空间结构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需要条件 光、色素、酶 多种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反应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2H2O→4[ H ]+O2 ATP的合成:ADP+Pi+能量→ATP CO2的固定:CO2 +C5→2C3 C3的还原:2C3→(CH2O)+C5 能量变化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完成标志 O2的释放,ATP和[ H ]的生成 葡萄糖等有机物的生成 两者关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 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详解】A.CO2转化为TP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A正确; B.淀粉需水解成TP等产物,通过TR等载体以及蔗糖载体运出叶绿体内外膜,B正确; C.若TP运出过多,TP的含量下降,可能会影响CO2的固定,C正确; D.TR、GR和运出蔗糖的载体功能不同,空间结构不同,D错误; 故选D。 13.利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研究其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温的变化关系,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需要控制相同且适宜的呼吸强度 B. 真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出现在33℃左右 C. 15℃时此植物的ATP仅来自细胞呼吸 D. 曲线下降可能因为呼吸速率增加更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图示只能说明净光合速率的最适宜温度出现在33℃左右,而呼吸速率的情况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真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B错误;据图分析,15℃时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其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错误;曲线下降是因为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差值变小,可能因为呼吸速率增加更多,D正确。 14.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内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B. 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C. 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D. 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变主要是因为人体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 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肿瘤干细胞和癌细胞是两种不同的细胞,二者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耗能,需要消耗ATP,B正确; C、BAX蛋白属于凋亡蛋白,编码其的基因不属于原癌基因,C错误; D、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逃避凋亡,故利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D正确。 15. c-myc蛋白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myc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很不稳定,合成后很快就被降解,而在癌细胞中稳定性显著提高。研究者用分化诱导剂(PA)处理某种癌细胞,并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c-myc蛋白能抑制细胞的分化 B. c-myc基因表达增强抑制细胞癌变 C. PA诱导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D. 可用单抗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用PA处理某种癌细胞,表达c-myc 基因的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即表明PA诱导剂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A正确; B、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并且c-myc蛋白在癌细胞中稳定性显著提高,说明c-myc蛋白能促进细胞的增殖,B错误; C、PA诱导剂可以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C正确; D、检测某种基因产物,可以同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故可用单抗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分化;细胞癌变的原因 【名师点睛】c-myc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很不稳定,合成后很快就被降解,而在癌细胞中稳定性显著提高,而用分化诱导剂(PA)处理某种癌细胞,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显著下降,可见c-myc蛋白能抑制细胞的分化,癌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增强 16.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7.下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是相关基因表达的产物 B. tRNA分子一定含有氢键 C. tRNA分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 D. 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详解】tRNA是相关基因转录的产物,A正确;据图分析,tRNA分子一定含有氢键,B正确;tRNA分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C正确;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可能相同,D错误。 18.托马斯因研究“DNA复制的修复机制”而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奖,其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图。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步骤①水解了磷酸二酯键 B. 步骤②水解了磷酸二酯键 C. 步骤③不需要酶合成氢键 D. 步骤③需要D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是过程①是把错配的碱基切除的过程,过程②是把错配单链的核糖以及部分碱基序列切除,过程③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DNA的作用下修复单链的过程。 【详解】A.步骤①切除错配核苷酸的碱基,没有破坏磷酸二酯键,A错误; B.步骤②水解了磷酸二酯键,B正确; C.步骤③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 D.步骤③出了完成单链的修复,还需把核苷酸连接到单链上,需要D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A。 19.用3H标记的胸苷和尿苷分别处理洋葱根尖。过一段时间后检测根尖细胞的细胞核中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 部分细胞核检测到了前者,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 B. 部分细胞核检测到了前者,只有局部细胞的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 C.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能检测到 D.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不能检测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尖细胞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胸苷和尿苷分别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洋葱根尖中,部分细胞能够进行DNA复制,所有的细胞均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前者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详解】A.根尖部分细胞进行DNA的复制,所以部分细胞核检测到了前者,所有活细胞的都要进行基因表达,所以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A正确; B.所有活细胞的都要进行基因表达,所以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B错误; C.根尖部分细胞进行DNA的复制,所以部分细胞核检测到了前者,C错误; D.根尖部分细胞进行DNA的复制,所以部分细胞核检测到了前者,所有活细胞的都要进行基因表达,所以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D错误; 故选A。 20.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DNA C. 子代放射性的比例随噬菌体增殖不断升高 D. 大肠杆菌被裂解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中,A错误; B.沉淀物的放射性也可来自细菌的DNA,B错误; C.子代放射性的比例随噬菌体增殖不断降低,C错误; D.大肠杆菌被裂解,子代噬菌体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中,进而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了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能结合题干信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1.真核细胞中的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它能识别靶mRNA并与之发生部分互补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中所有miRNA的核苷酸序列都相同 B. miRNA中的碱基类型决定此RNA是单链结构 C. miRNA通过阻止靶基因的转录来调控基因表达 D. miRNA的调控作用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不同的内源基因编码的miRNA是不同的,A错误; B.miRNA中的碱基比例决定其只能是单链结构,B错误; C.miRNA与mRNA结合,通过阻止靶基因的翻译来调控基因表达,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miRNA影响了翻译过程,说明其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22.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 B. 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 C. 该细胞将形成2种类型的精子 D. b基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分裂后产生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 【详解】A.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则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A正确; B.该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B错误; C.由于一条染色体含有Bb基因,所以该细胞分裂后将形成2种类型的精子,C正确; D.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关系,但图中却为B和b,说明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B。 23.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 A. 遗传性状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规律 B.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规律 C. 有性生殖细胞形成时基因的传递规律 D. 生物性状表现的一般规律 【答案】C 【解析】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基因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的活动规律,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24.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黑色(B)是显性性状,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1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基因型是 A. BB B. Bb C. bb D. ABC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黑色(B)是显性性状,说明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由于黑色(B)是显性性状,所以杂种雌牛的基因型为Bb;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但由于后代数目较少,所以X雄牛的基因型可以是BB,也可以是Bb或bb,故选D。 25.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均为AB:ab:Ab:aB=4:4: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生物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 B. 该生物自交后代纯合子的比例为34/100 C. 上述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满足分离定律 D. 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2、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 1:1 ,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 1:1:1:1 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 9:3:3:1 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 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各有4种,所以该生物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A正确; B.纯合体为AAbb、AABB、aaBB、AAbb则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因此其后代纯合体的概率为上述各种纯合体概率之和34/100,B正确; C.A:a=1:1,B:b=1:1,因此上述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满足分离定律,C正确; D.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那么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均为Ab:ab:Ab:aB=1:1:1:1,D错误; 故选D。 26.现有纯种果蝇品系①~④,其中品系①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果蝇品系中只有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又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都位于Ⅱ 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所以选择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27.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lAC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质可杀死鳞翅目昆虫。研究者将CrylAC基因转入玉米中,T0代转基因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发现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比值为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CrylAC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C. T0代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玉米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将CrylAC基因转入玉米中,T0代转基因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测交的结果就是1:1,但是,现在是3:1,说明转入的基因转到了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要有CrylAC基因,就表现为抗虫,也就是测交的结果基因型是1:1:1:1,表现型为3:1。 2、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3:3:1 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CrylAC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假如用O1表示该染色体上不存在抗虫基因,X1表示该染色体上存在抗虫基因,则T0可表示为(X1O1 X2O2)代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1,C错误; D.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玉米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 故选C。 28.某种果蝇野生型个体的翅为圆形。该种果蝇有两种纯合的突变品质,一种为椭圆形翅,另一种为镰刀形翅。将这三种果蝇相互杂交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杂交 亲本 F1 雌蝇 雄蝇 雌蝇 雄蝇 1 镰刀形 圆形 镰刀形 镰刀形 2 圆形 镰刀形 镰刀形 圆形 3 镰刀形 椭圆形 椭圆形 镰刀形 A. 镰刀形相对于圆形为显性 B. 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圆形和椭圆形由非等位基因控制 D. F1椭圆形与圆形杂交可产生镰刀形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判断基因的位置(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1)已知显隐性的情况下,可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行判断 ①对于XY型性别决定生物,应选择的杂交组合为: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与显性性状的纯合雄性个体。若子代中雌性全为显性性状,雄性全为隐性性状,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对于ZW型性别决定生物——选用隐性雄性个体,显性雌性个体,即ZbZb×ZBW。 规律:两条同型性染色体的亲本选用隐性性状,两条异型性染色体的亲本选用显性性状。 (2)不知显隐性的情况下,利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判断 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基因在X染色体上。 ④判断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一般选用的雌雄组合方式为: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纯合雄性个体。若为同源区段则为XbXb×XBYB交配,后代全为显性;若为非同源区段则为XbXb×XBY交配,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 【详解】A.由杂交1的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可知,镰刀型对圆形是显性,A正确; B.由杂交组合2和杂交组合3可知,果蝇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圆形和椭圆形以及镰刀型是由复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假设椭圆形基因是D,镰刀型基因是D1,圆形基因是d,则子代中,圆形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dY,椭圆形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DXD1,F1椭圆形与圆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DY、XD1Y、XDXd、XD1Xd,其中XD1Y、XD1Xd表现为镰刀型,D正确; 故选C。 29.下图表示某种植物花色的合成途径示意图。该植物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酶B对温度较敏感,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保持低活性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紫花植物与白花植物杂交,F1可能全开红色花 B. 一株开紫色花的植物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红色花 C. 一株开红色花植物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白色 D. 基因A和基因B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当环境温度高于20℃,基因A和B同时存在是花是红色,如果当环境温度低于20℃,基因A和B同时存在是花是紫色或者红色,当为aa时,花色为白色。花色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详解】A.紫花植物(AAbb)与白花植物(aaBB)杂交,F1可能全开红色花(AaBb),A正确; B.当环境温度低于20℃,基因A和B同时存在是花是紫色,一株开紫色花的植物自交,后代能出现红色花,B错误; C.一株开红色花的植物(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白色,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表现型还受到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30.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 C. 父母均为O型血时,不可能生出B型血后代 D. 由于H的作用ABO血型无法明确判断亲子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根据图示可以判断,不存在H基因时,IA和IB基因均不能表达, hh个体的血型表现为O型。 【详解】A.两对等位基因I/i和H/h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据图可知,不存在H基因时,IA和IB基因均不能表达,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B正确; C.父母基因型为IAIBhh和HHii时,可生出基因型为HhIBi的个体,表现为B型血,C错误; D.由于H/h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仅根据ABO血型不能准确判断亲子关系,D 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植物根尖根毛细胞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各种细胞的来源是___________,根毛细胞和F细胞的形态、功能等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吸水,图中与这一功能有关的结构字母符号及名称是_________,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吸水的原因是_________。 (3)图2中根细胞吸收NO3-和SO42-的方式为_________。小陈同学判断“土壤氧气为0或不足时,植物将以被动运输吸收无机盐。”请对此判断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4)如果给土壤施肥过多,会产生“烧苗”现象,请画出施肥过多后图中所示根毛细胞的示意图_________。 (5)根据图中所示结构和功能,下列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 ①通常情况下F细胞比根毛细胞的渗透压低,所以能从根毛细胞中获得水分 ②若用碱性染料对上述细胞进行染色,可观察到某些细胞有清晰的染色体 ③A、B结构同时控制NO3-等离子进入细胞,为植物提供无机盐 ④土壤中的NO3-随着水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 (1).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分化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D液泡 (4). 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渗透压)高于土壤溶液,使根毛细胞能够渗透吸水 (5). 主动运输 (6). 不准确,植物细胞无氧呼吸可为主动运输提供ATP (7). (要画出质壁分离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核) (8). ①②③④ 【解析】 【分析】 1、根毛细胞中A是细胞壁,B是细胞膜,C是细胞质,D是液泡,E是细胞核。 2、根据根吸收离子速率图可知,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吸收离子的速率先增高,而后趋于稳定,因此该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此时限制离子吸收速率的因素主要是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 【详解】(1)图中所示各种细胞均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分化而来的,同一植株细胞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通常情况下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吸水,是因为成熟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液泡中细胞液的浓度(渗透压)高于土壤溶液,使根毛细胞能够渗透吸水。 (3)由图可知,图2中根细胞吸收NO3-和SO42-的与氧气浓度有关,说明该吸收方式需要能量,因此为主动运输。图示可知,氧气浓度为0时,不能说明细胞没有能量,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能量,并能将能量储存在ATP中,供给生命活动。 (4)如果给土壤施肥过多,导致土壤中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得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甚至使植株死亡,如图所示:。 (5) ①通常情况下F细胞比根毛细胞的渗透压高,所以能从根毛细胞中获得水分,①错误; ②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观察到染色体,该图为根毛区细胞,都是成熟细胞,正常状态下没有分裂能力,②错误; ③A为细胞壁,没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③错误; ④土壤中的NO3-随着水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④。 【点睛】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也能产生能量。 32.为了探究油菜素内脂(BR,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对黄瓜生长的调节作用,用BR和Brz(植物合成BR的抑制剂)分别处理黄瓜幼苗。实验处理25天后,对植株的生物量和生长参数进行测定,获得以下数据。 表1 BR和Brz处理对植物生长参数的影响 叶片面积 cm2 茎长 cm 根长 cm 叶绿素含量 g·cm-2 CO2同化速率 μmol·cm-2·s-1 气孔导度 mmol·cm-2·s-1 A 121.7 7.7 30.6 340.3 18.2 258 BR 170.1 9.8 50.8 345.4 23.1 255 Brz 66.1 6.0 25.7 402.3 14.8 250 (1)设计该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_______(填标号),A处的处理为________。 ①所选幼苗长势相同 ②幼苗进行随机分组 ③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 ④重复进行实验 ⑤在光饱和(或合适)、正常大气C02浓度下进行实验 (2)BR通过与植物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________植物生理活动,如催化GTP形成cGMP,发挥胞内信使的作用,GTP名称为________。 (3)光反应的产物为________,结合Brz的数据推测,小郭同学认为“BR主要通过促进光反应提高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请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4)BR影响植物生长还表现在对IAA的影响,野生型植株IAA分布在分生区和伸长区;而BR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IAA只在分生区有分布。小张同学推测“BR能够促进IAA 的极性运输”。请选择合适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和实验预期,证明上述假设为真(填标号)。 a.野生型 b.IAA基因敲除突变体 c.BR基因敲除突变体 d.导入含IAA基因的表达载体 e.导入含BR基因的表达载体 f.导入空载体 g.IAA分布在分生区和伸长区 h.IAA只在分生区有分布 实验组步骤组合以及实验预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步骤组合为和实验预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④⑤ (2). 蒸馏水 (3). 受体 (4). 调节 (5). 鸟苷三磷酸 (6). ATP、[H]、O2 (7). 不合理:①BR明显促进生长,但叶绿素升高不明显; ②假如BR通过提高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那么Brz处理叶绿素含量应下降,实验结果与数据不符。 (8). ceg (9). cfh 【解析】 【分析】 1、由题目可知,加入BR的生长状况最好,加入Brz的生长状况最差,由此可知A为对照,用蒸馏水处理。 2、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 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详解】(1)设计该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选择生长状态一致,对幼苗随机分组,多重复几次,减少误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图表可知,A为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2)BR为激素,通过与植物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调节植物生理活动,如催化GTP形成cGMP,发挥胞内信使的作用,GTP名称为三磷酸鸟苷。 (3)光反应的产物为[H]和ATP以及O2,结合Brz的数据推测,该同学推测的不合理;原因是①BR明显促进生长,但叶绿素升高不明显;②假如BR通过提高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那么Brz处理叶绿素含量应下降,实验结果与数据不符。 (4)BR影响植物生长还表现在对IAA影响,野生型植株IAA分布在分生区和伸长区;而BR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IAA只在分生区有分布。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该过程,实验组:植株没有BR基因,自身不能合成BR,分生区有分布,伸长区没有分布,而后导入含BR基因的表达载体,预期实验结果是:发现IAA分布在分生区和伸长区;对照组:植株没有BR基因,自身不能合成BR,分生区有分布,伸长区没有分布,而后导入不含有BR基因的表达载体,预期实验结果:发现IAA只在分生区有分布,说明BR能够促进IAA的极性运输。 【点睛】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3.下图为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1)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的第__________阶段,通过Ⅰ、Ⅲ、Ⅳ的作用,__________(增大/减少)该细胞器的__________两侧氢离子浓度差,形成电位差得以合成ATP。 (2)UCP是分布在②上的载体蛋白。UCP基因在酵母菌中过量表达,可降低酵母菌的②内外电位差,表明UCP运输的物质及方向是___,从而使生成ATP的效率_____,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3)肥胖抵抗即吃高脂肪食物而不发生肥胖的现象。科研人员筛选出高脂饮食肥胖大鼠、高脂饮食肥胖抵抗大鼠,探究不同饲料饲喂后,检测大鼠UCP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以峰面积表示表达量;UCP1基因主要在褐色脂肪组织中表达,UCP2基因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UCP3基因主要在骨骼肌中表达),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高脂饮食肥胖组与基础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肥胖组UCP1~3基因的表达情况是__________。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能量摄入的条件下,高脂饮食肥胖抵抗组大鼠UCP基因的表达量____。基于酵母菌中UCP的作用及以上以大鼠为实验材料的研究结果推测,高脂饮食肥胖抵抗组大鼠在高能量摄入的条件下,未出现肥胖现象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三 (2). 增大 (3). 内膜(②) (4). 将H+从膜间隙运回线粒体基质 (5). 降低 (6). ①UCP1基因表达上基本不变,UCP2和UCP3基因的表达量均降低(注:UCP2、3,与UCP1分别表述) (7). ②提高 (8). UCP基因的表达量高,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比例增加(ATP生成效率降低),同时增加机体能量消耗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该过程中存在O2和H生成水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①为线粒体外模,②为线粒体内膜。 【详解】(1)分析图示,该过程消耗O2、NADH,所以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通过I、II、IV的作用可将H+从线粒体基质运进线粒体膜间隙,从而增大线粒体内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 (2)依题意,UCP基因表达过量可以降低内膜内外电位差,判断UCP可将H+从膜间隙运回线粒体基质,从而使ATP的生成效率降低。 (3)分析图示,UCP1基因表达量基本不变,UCP2和UCP3基因的表达量均降低。分析图示,能量摄入条件下,高脂饮食肥胖抵抗组大鼠UCP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使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比例增加,而ATP的生成效率降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所以未出现肥胖。 【点睛】通过观察图中消耗O2、NADH,所以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4.在生命传承中,DNA的合成和复制必须高度精确,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一)在研究DNA复制机制中,研究者用大豆根尖进行了如下实验: 验,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① 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 步骤② 取出根尖,洗净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大约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1)步骤①,若DNA复制产物为________(填字母),说明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若第一个细胞周期检测到所有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_______(能、不能)确定假说成立。 (2)若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图乙_____(填字母),且第三个细胞周期检测结果符合______(填字母),则假说成立。正常蚕豆细胞有24条染色体,则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后期,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的范围是_______。 (二)DNA聚合酶缺乏“从头合成”的能力,即不能从模板链的3′端从头合成新链。所以细胞内的DNA合成与PCR一样,也需要一段引物,不同的是细胞内的引物是一段单链RNA。 DNA聚合酶只能从RNA引物的末端以5′→3′方向合成新链。新链合成后RNA引物随后被降解。由于DNA聚合酶的特点,DNA末端空缺处无法合成新链,所以DNA每复制一次,染色体便缩短一段,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称为“端粒”,对于维持染色体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与个体衰老和细胞癌变密切相关。在部分细胞中存在一种含有RNA模板的端粒酶,可通过延伸模板链的3′端增加端粒的长度,过程如右下图: 根据题干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描述端粒酶的作用过程:____________。 (2)人类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而生殖系统的性原细胞具有较高端粒酶活性,这种差异具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癌细胞同样具有较高端粒酶活性,请根据题意提出抗击癌症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不能 (3). B (4). B和C (5). 24 (6). 0-24 (7). ①端粒酶的RNA模板与DNA3′单链末端互补配对; ②端粒酶以5′到3′方向合成新DNA链; ③端粒酶脱落,DNA聚合酶以RNA为引物从5′到3′方向延伸新链,使DNA恢复双链。 (8). (2)人类体细胞缺乏端粒酶,使得体细胞不能无限增殖分裂,是生命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维持机体平衡有重要意义;性原细胞具有高活性端粒酶,使其端粒得到保护,使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端粒不会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保证了亲子代遗传的稳定性。 (注:解答本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体细胞缺乏端粒酶”部分从衰老和凋亡的意义谈起;“性原细胞具有高活性端粒酶”从保证生殖细胞染色体长度谈起) (9). 可从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诱导凋亡、抑制端粒酶表达的角度阐释。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a表示半保留复制;b表示全保留复制;c表示混合复制。 2、分析乙图:A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放射性;B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C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含放射性。 3、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存在于自然中生物的DNA复制(RNA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人工合成的引物(通常为DNA引物)。之所以需要引物是因为在DNA合成中DNA聚合酶仅仅可以把新的核苷酸加到已有的DNA链上。 4、D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即子链合成方向是从3'到5'端,这和脱氧核苷酸的基本结构有关,DNA的合成,不论体内或体外,都需要一段引物,原因是在DNA合成中DNA聚合酶仅仅可以把新的核苷酸加到已有的DNA链上。 【详解】一(1)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分子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种有一条链为亲代链,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子链,即图甲中的a;DNA分子复制方式可能为半保留复制(a)、全保留复制(b)或混合复制(c);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可能是半保留复制,也可能是混合复制,因此该结果不能确定假说成立。 (2)若假说成立,即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即符合图乙中的B;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有一半染色体不含放射性,另一半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即符合图中的B和C;正常蚕豆细胞有24条染色体,由于半保留复制,一半的染色单体还有放射性,则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后期,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24 ,由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一半还有放射性,但是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级是随机的,则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的范围是0~24条。 二(1)端粒酶的作用过程:①端粒酶的RNA模板与DNA3′单链末端互补配对; ②端粒酶以5′到3′方向合成新DNA链;③端粒酶脱落,DNA聚合酶以RNA为引物从5′到3′方向延伸新链,使DNA恢复双链。 (2)人类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而生殖系统的性原细胞具有较高端粒酶活性,人类体细胞缺乏端粒酶,使得体细胞不能无限增殖分裂,是生命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维持机体平衡有重要意义;性原细胞具有高活性端粒酶,使其端粒得到保护,使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端粒不会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保证了亲子代遗传的稳定性。 (3)由题意可知,癌细胞的无限增殖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效应T细胞可以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因此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巴因子、DNA疫苗等)可以对于癌症进行有效治疗。 【点睛】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把DNA复制损失的端粒填补起来,使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 35.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1所示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落粒性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F2代不落粒水稻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2)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_____(是或否,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说明理由:________。 (3)野生稻多表现落粒,请说明其生物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稻的紫粒和白粒是1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SSR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如CA重复或GT重复),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次数不同(如CACACA或CACACACA),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者将纯种紫粒和白粒水稻杂交,F1全为紫粒,F1自交后提取F2中结白色籽粒的50株单株的叶肉细胞DMA,利用4号和8号染色体上特异的 SSR进行PCR扩增,结果如下图。 图2 ①“小生”同学据图2判断,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依据是“F2白粒植株4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多数与白粒水稻亲本4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基本一致”。 请对该判断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如果该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SSR扩增结果的类型是______,可能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 ②2号和47号单株出现特殊的扩增结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3/7 (3). 否 (4). 落粒水稻需要含有2种显性基因:非落粒水稻其含有1种显性基困,其自交后不可能出现含2种显性基因的个体 (5). 成熟后落粒利于种子的传播和萌发,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 (6). ①判断正确白粒基因和白粒亲本4号染色体SSR连锁,才会出现图2结果。 (7). 3种 (8). 1:2:1 (9). ②Fl形成配子过程中,籽粒颜色基因与SSR标记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同时含白色基因和紫粒水稻亲本SSR标记的配子 【解析】 【分析】 1、据题意和图解可知,落粒与不落粒杂交后代全为落粒,则落粒为显性,F1自交后代落粒:不落粒=9:7,为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由基因A、a和B、b表示,根据自交结果说明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落粒,其他均表现为不落粒。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控制水稻该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以上分析,F2代不落粒水稻植株共计7份,其中中纯合子占3份,其比例为3/7。 (2)据以上分析可知,不落粒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则杂合不落粒水稻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自交后都表现为不落粒,没有发生性状分离 (3)野生稻多表现落粒,落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利于萌发产生后代,因此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 (4)①依据是“F2白粒植株4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多数与白粒水稻亲本4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基本一致”,得出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判断正确,白粒基因和白粒亲本4号染色体SSR连锁,才会出现图2结果。如果该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SSR扩增结果的类型是3种,如都为紫色亲本,或者都为白色亲本,或者既有紫色亲本又有白色亲本,可能的比例是:1:2:1。 ②2号和47号单株出现特殊的扩增结果,原因是Fl形成配子过程中,籽粒颜色基因与SSR标记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同时含白色基因和紫粒水稻亲本SSR标记的配子。 【点睛】注意自由组合定律中特殊分离比,如两对基因双杂合,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值为9:7、9:6:1或者15:1等,比值的和为16就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6.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_______(填字母:a正交和反交,b自交,c测交)实验后,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突变。 (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2号、X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四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 后代 亮红眼♂×朱红眼♀ 亮红眼♂×朱砂眼♀ 亮红眼♂×猩红眼♀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F1 57♂:66♀ 0 77♀ 63♂ 0 114♂:110♀ F2 116♂:118♀ 90♂:92♀ 75♂:79♀ 110♂:109♀ 0 227♂:272♀ 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①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 (3)色氨酸是动物无法自身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果蝇的眼色与色素合成细胞产生的眼黄素有关,眼黄素由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研究发现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与色氨酸__________有关。 (4)相对野生型红眼果蝇而言,白眼、朱红眼均为隐性突变性状,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为判断三种影响眼色的突变是否为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 实验:P白眼♀蝇×朱红眼♂蝇 F1 红眼♀蝇:白眼♂蝇=1:1; F1♀、♂相互交配 F2。 ①F2出现红眼雄性的原因__________。 ②F2雄性个体只有3%表现为红眼。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约有_____%的初级卵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答案】 (1). a (2). 常 (3). 隐性 (4). ①EeXbY (5). ②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 (6). 进入色素合成细胞 (7). ①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8). ②1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杂交后代F1和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基因的显隐性以及遵循的遗传规律。 【详解】(1)在基因显隐性未知的情况下判断基因位置,应采用正反交实验。根据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可判断亮红眼是一种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2)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由此可判断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亮红眼eeXBY与朱砂眼EEXbXb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 。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说明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均不含有野生型基因,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 (3)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与色氨酸进入色素合成细胞量减少有关。 (4)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雄性个体都为白眼,说明控制白眼基因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3%表现为红眼;这可能是雌性个体在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引起的,由于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与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含X的精子与含Y的精子结合机会均等,各占1/2。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的机会是1/2,这样的话,也就是说每4个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红眼基因)卵细胞才有一个和含Y的精子结合的机会,因此要形成3%的XY(红眼雄果蝇),需要有12%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点睛】熟练掌握遗传规律中的性状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熟练的推倒遗传的亲子代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