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高二(上)段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玉米的白色种子和糯性种子 B.家兔的长毛和短毛 C.豌豆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 D.人的褐色头发与卷曲头发 ‎2.家兔毛色黑对褐是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下列哪种兔与它交配最好(  )‎ A.纯种黑毛兔 B.杂种黑毛兔 C.褐毛兔 D.长毛兔 ‎3.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4.在山羊遗传实验中,一黑色山羊与白色山羊杂交(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子一代均为黑色.子一代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个体中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则黑色个体和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分别为(  )‎ A.、 B.、 C.、 D.、‎ ‎5.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  )‎ A.性状的传递规律 B.蛋白质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 D.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6.如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示意图,分裂过程正确排序是(  )‎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7.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B. C. D.‎ ‎8.如图中字母表示特定的物质或结构,不正确的是(  )‎ A.表示脱氧核糖 B.表示核糖核苷酸 C.表示蛋白质 D.表示染色体 ‎9.下面是某学生模仿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其中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D.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10.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11.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后,经多次复制,所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中绝大部分(  )‎ A.不含35S B.含32P C.不含32P D.含35S ‎12.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15N标记,然后置于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当DNA分子复制n次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数为(  )‎ A.2 B.2n C.2n﹣2 D.2n﹣2‎ ‎13.如图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一个DNA片段,已知起始密码是AUG,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合成mRNA的模板链可能是②‎ B.该片段DNA所指导合成的多肽最多包括6个氨基酸 C.模板链上某碱基被替换不一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 D.该DNA片段有12个密码子 ‎14.小王患血友病,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表现正常,他的致病基因可能自于(  )‎ A.奶奶 B.爷爷 C.外婆 D.外公 ‎15.以下情况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先天愚型患者细胞中第21对染色体有3条 ‎②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分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④‎ ‎16.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18.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实质是个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C.共同进化产生生物的多样性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20.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 B.人体内所有细胞必须通过①②③④构成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①和②相比,前者化学成分中蛋自质含量通常较高 ‎21.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22.现有待区分的、从正常人体采集的两组液体.根据是否有颜色反应而把该组中的不同液体区分开来的检测项目是(  ) ‎ 检测项 试剂 待区分的样液 A 双缩脲试剂 组织液与淋巴 B 双缩脲试剂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C 斐林试剂 血浆与尿液 D 斐林试剂 组织液与淋巴 A.A B.B C.C D.D ‎23.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 D.3种说法正确 ‎24.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的平衡 ‎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2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27.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逆转,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28.图甲为某反射弧结构,图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抑制递质释放的药物放在b处,刺激e点时,a正常收缩 B.兴奋在b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递也是双向的 C.图乙是图甲g处的放大示意图 D.图乙中⑤释放的物质一定能使③的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 ‎29.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30.下列分析判断全都错误的一组(  )‎ ‎①若切断甲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②乙图所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一定是光照强度较弱 ‎③丙图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影响AB段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子是底物浓度 ‎④丁图若表示人体细胞中四种基本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其中b表示氧元素.‎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31.如图甲是高等动物(2N=4)细胞分裂的6个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A~G中,一定属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图象是  .‎ ‎(2)A图象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  .‎ ‎(3)图乙中D~E发生的现象叫  .‎ ‎(4)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乙中的时间段是  ,E~F段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 ‎3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生物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多种性状.如图表示遗传信 息在细胞中的传递过程,①﹣④为分子.据图回答.‎ ‎(1).该图中构成分子②的基本单位种类有  种,它们被称之为  .‎ ‎(2).分子①的中文名称是  .其转录形成②上﹣AUGG﹣的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是  .‎ ‎(3).在核糖体上发生的由分子②形成分子④的过程是  ;从左往右看,图中核糖体内的分子③所运载的氨基酸分别是  .‎ ‎(4).亲代生物的①通过复制传递给子代,子代再通过基因表达,合成与亲代相同的  分子,从而显现出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所以说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 ‎33.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  .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  中进行.‎ ‎(2)血液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  ,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  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  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  .‎ ‎34.如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   (填序号),效应器由  组成.‎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A的偏转情况是  ,电流表B的偏转情况是  ,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的偏转情况分别是  .‎ ‎(3)乙图中代表未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是  (填标号),形成此电荷分布的原因与  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乙图中能产生局部分电流的是  (填标号).‎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  (兴奋/抑制).‎ ‎(5)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  (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35.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有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称为“白脸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请回答:‎ ‎(1)“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  ;“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  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就上述材料而言,酒量大小与性别有关吗?  ,你的理由是  .‎ ‎(3)13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经常过量饮酒者和高龄产妇,生出患儿的概率增大.医院常用染色体上的一段短串联重复序列作为遗传标记(“+”表示有该标记,“﹣”表示无),对该病进行快速诊断.‎ ‎①为了有效预防13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②现诊断出一个13三体综合征患儿(标记为“++﹣”),其父亲为“+﹣”,母亲为“﹣﹣”.该小孩患病的原因是其亲本产生生殖细胞时出现异常,即  染色体在  时没有移向两极.‎ ‎③威尔逊氏病是由1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d)控制的遗传病.一对正常的父母生下了一个同时患有13三体综合征(与②原因相同)和威尔逊氏病的男孩,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 ‎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高二(上)段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玉米的白色种子和糯性种子 B.家兔的长毛和短毛 C.豌豆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 D.人的褐色头发与卷曲头发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解答】解:A、玉米的白色种子和糯性种子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家兔的长毛和短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豌豆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褐色头发与卷曲头发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家兔毛色黑对褐是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下列哪种兔与它交配最好(  )‎ A.纯种黑毛兔 B.杂种黑毛兔 C.褐毛兔 D.长毛兔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判断一动物个体是否是纯合子的方法是测交法,即选用隐性纯合个体与该个体交配.‎ 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家兔毛色黑对褐是显性,黑毛兔的基因型可以是AA,也可以是Aa,所以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最好用测交法即选用褐毛兔与它交配.如果后代出现褐毛兔,则黑毛兔为杂合体,如果后代都是黑毛兔,则亲本黑毛兔很可能是纯合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3.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让无尾猫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无尾相对于有尾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亲本无尾猫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它们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有尾猫占,而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说明A纯合致死.‎ ‎【解答】解: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A纯合致死,所以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C错误;‎ D、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其中无尾猫约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因分离定律,能根据题干信息“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判断显隐性;其次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判断出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4.在山羊遗传实验中,一黑色山羊与白色山羊杂交(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子一代均为黑色.子一代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个体中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则黑色个体和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分别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家鼠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2中出现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例.依据后代表现型比例,根据题意、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设黑色与白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一黑色家鼠AABB与白色家鼠aabb杂交,后代F1AaBb表现为黑色,F1个体间随机交配得F2,F2‎ 中出现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其基因型分别为(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aabb.因此,F2黑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2+2+4+2)÷12=10÷12=;F2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 ‎ ‎5.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  )‎ A.性状的传递规律 B.蛋白质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 D.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基因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即基因的传递规律.‎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要求考生识记遗传的基本规律及遗传规律的实质,明确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基因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的活动规律,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 ‎ ‎6.如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示意图,分裂过程正确排序是(  )‎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⑤细胞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重新出现,形成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因此,分裂过程正确排序是③﹣⑥﹣②﹣④﹣①﹣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7.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解答】解:A、A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属于体细胞,A错误;‎ B、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C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属于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D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属于体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 ‎ ‎8.如图中字母表示特定的物质或结构,不正确的是(  )‎ A.表示脱氧核糖 B.表示核糖核苷酸 C.表示蛋白质 D.表示染色体 ‎【考点】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图中A表示脱氧核糖,B表示脱氧核苷酸,C表示蛋白质,D表示染色体.‎ ‎【解答】解: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脱氧核糖,B表示脱氧核苷酸,C表示蛋白质,D表示染色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DNA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9.下面是某学生模仿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其中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D.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解:A、R型活细菌没有荚膜,没有毒,所以注射后不能使实验小鼠死亡,A正确;‎ B、将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没有活性的S型细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B正确;‎ C、S型活细菌有荚膜,有毒,所以注射后能使实验小鼠死亡,C正确;‎ D、注射S型菌的DNA+R型活菌,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而会引起小鼠死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及实验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10.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双链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回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A正确;‎ B、DNA分子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正确;‎ C、由C分析可知,C错误;‎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正确.‎ 故选:C.‎ ‎【点评】对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 ‎11.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后,经多次复制,所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中绝大部分(  )‎ A.不含35S B.含32P C.不含32P D.含35S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DNA中含有32P,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能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检测到32P放射性.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将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不到35S放射性.‎ ‎2、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解答】解:A、用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都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A错误;‎ B、用32P标记一个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子代噬菌体的DNA,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32P标记的DNA,但只有2个含有放射性,B错误;‎ C、用32P标记一个噬菌体的DNA,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2个32P标记的DNA,绝大部分不含32P,C正确;‎ D、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在子代噬菌体中都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 ‎12.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15N标记,然后置于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当DNA分子复制n次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数为(  )‎ A.2 B.2n C.2n﹣2 D.2n﹣2‎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能得到2n个子代DNA分子.‎ ‎2、DNA分子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解答】解:将大肠杆菌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然后置于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当DNA分子复制n次后得到2n个子代DNA分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一条亲代链,即含有15N标记,其余DNA分子均不含15N标记.因此不含15N的DNA分子数为2n﹣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结果,明确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可形成2n个子代DNA分子;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能根据题干要求计算出子代中不含15N的DNA分子数.‎ ‎ ‎ ‎13.如图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一个DNA片段,已知起始密码是AUG,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合成mRNA的模板链可能是②‎ B.该片段DNA所指导合成的多肽最多包括6个氨基酸 C.模板链上某碱基被替换不一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 D.该DNA片段有12个密码子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A、已知起始密码是AUG,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来的,因此合成mRNA的模板链可能是②,A正确;‎ B、该DNA片段共有18个碱基对,转录形成的mRNA有18个碱基,6个密码子,因此所指导合成的多肽最多包括6个氨基酸,B正确;‎ C、模板链上某碱基被替换,可能导致密码子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不一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C正确;‎ D、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够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确定模板链;识记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并且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 ‎ ‎14.小王患血友病,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表现正常,他的致病基因可能自于(  )‎ A.奶奶 B.爷爷 C.外婆 D.外公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解答】解:小王为血友病患者(XhY),其致病基因h来自母亲,而母亲正常,则母亲的基因型为XHXh;由于外祖父、外祖母均正常,因此母亲的致病基因h来自外祖母,即外祖母的基因型也为XHXh.因此,该男孩的血友病基因来自于外祖母,其在该家族中的传递途径是外祖母→母亲→男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次要求考生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推断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的传递途径.‎ ‎ ‎ ‎15.以下情况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先天愚型患者细胞中第21对染色体有3条 ‎②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分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倒位、易位和重复.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①、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对染色体有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①错误;‎ ‎②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正确;‎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③错误;‎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④错误;‎ ‎⑤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基因突变,⑤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明确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识记常见的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例子可以轻松解题.‎ ‎ ‎ ‎16.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诱变育种.‎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育种方法,其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⑩表示杂交育种,③⑤⑥⑧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⑨表示单倍体育种.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③到④过程是诱变育种,会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 B、由于⑥植株是多倍体,由⑤和⑥杂交得到⑧的育种过程属于多倍体育种,其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C正确;‎ D、由③到⑦过程中会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A.‎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 ‎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只有经过一定的物质激活以后,才有生物活性;载体上的抗性基因主要是有利于筛选含重 组DNA的细胞,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解答】解:A、基因工程中受体细胞中常用植物受精卵或体细胞(经组织培养)、动物受精卵(一般不用体细胞)、微生物──大肠杆菌、酵母菌等,A正确;‎ B、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常用的工具是限制性核 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B正确;‎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只有经过一定的物质激活以后,才有生物活性,C正确;‎ D、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是为了检测并筛选出载体有导入受体的细胞用的,它不会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 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的了解,内容较简单.‎ ‎ ‎ ‎18.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实质是个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C.共同进化产生生物的多样性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共同进化,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液体的名称,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20.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 B.人体内所有细胞必须通过①②③④构成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①和②相比,前者化学成分中蛋自质含量通常较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毛细血管;b是组织细胞;C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由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而且人体内少数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小肠薄膜上皮细胞可直接从肠腔中吸收营养物质,B错误;‎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C正确;‎ D、血浆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含量通常比组织液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21.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糖类由C、H、O组成,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包括: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2、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B、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 C、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中的物质的判断和糖类的分类,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及相关物质存在的场所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22.现有待区分的、从正常人体采集的两组液体.根据是否有颜色反应而把该组中的不同液体区分开来的检测项目是(  ) ‎ 检测项 试剂 待区分的样液 A 双缩脲试剂 组织液与淋巴 B 双缩脲试剂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C 斐林试剂 血浆与尿液 D 斐林试剂 组织液与淋巴 A.A B.B C.C D.D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解答】解:A、组织液和淋巴中均含有少量的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区分,A错误;‎ B、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中均含有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区分,B错误;‎ C、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而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区分,C正确;‎ D、组织液和淋巴中均含有葡萄糖,不能用斐林试剂进行区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 ‎23.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 D.3种说法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解答】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④正确;‎ ‎⑤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⑤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动物的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液体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4.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的平衡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糖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正确;‎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B正确;‎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 D、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成分,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再判断各选项中哪些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 ‎ ‎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pH).正常人体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这是外界不利引起引起的,属于细胞坏死,B正确;‎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以PM2.5为题材,考查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血浆中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 ‎ ‎2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Ⅰ表示传入神经,Ⅳ表示神经中枢,Ⅲ表示传出神经.‎ ‎【解答】解: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反射,A错误;‎ B、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递到效应器.刺激Ⅲ处,在Ⅰ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B错误;‎ C、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正确;‎ D、Ⅳ处的神经元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7.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逆转,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在左侧第一个神经元上的a点给予一个刺激,兴奋将从a点传到b点,再传到d点,不能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 B、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C正确;‎ D、由于a点位于电流表①两极的中央,兴奋同时传到两极,无电位差,且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 ‎ ‎28.图甲为某反射弧结构,图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抑制递质释放的药物放在b处,刺激e点时,a正常收缩 B.兴奋在b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递也是双向的 C.图乙是图甲g处的放大示意图 D.图乙中⑤释放的物质一定能使③的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甲图中d结构尅判断出f是感受器,g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到是单向的,这由d结构决定的.当抑制递质释放的药物放在b处,对d突触结构没有作用,因此刺激e点时a正常收缩.神经纤维上产生兴奋时,膜外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结构,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乙图是甲图中d的放大示意图.‎ ‎【解答】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突触后膜.当抑制递质释放的药物放在b处,对d突触结构没有作用,因此刺激e点时,a正常收缩,A正确;‎ B、兴奋在d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递也是单向的,B错误;‎ C、图乙是图甲d处的放大示意图,C错误;‎ D、⑤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不一定能使③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组成成分、突触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 ‎29.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解答】解: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由于惊恐时,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异常,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也会出现无意识排尿,说明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 ‎30.下列分析判断全都错误的一组(  )‎ ‎①若切断甲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②乙图所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一定是光照强度较弱 ‎③丙图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影响AB段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子是底物浓度 ‎④丁图若表示人体细胞中四种基本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其中b表示氧元素.‎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结构;乙图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丙图表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在人体细胞中,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C、H、O、N,其中含量最的是O元素.‎ ‎【解答】解:①若切断甲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由于神经兴奋传导是双向的,所以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错误;‎ ‎②乙图所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较弱,也可能是温度,错误;‎ ‎③丙图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影响AB段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子是底物浓度,正确;‎ ‎④丁图若表示人体细胞中四种基本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其中b表示氧元素、a表示碳元素,正确.‎ 所以判断全都错误的有①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酶活性因素及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31.如图甲是高等动物(2N=4)细胞分裂的6个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A~G中,一定属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图象是 B、F .‎ ‎(2)A图象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 ‎(3)图乙中D~E发生的现象叫 受精作用 .‎ ‎(4)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乙中的时间段是 A~B ,E~F段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有丝分裂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细胞分裂图:A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细胞表示原始生殖细胞和体细胞;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细胞表示有丝分裂中期;G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分析曲线图:图乙中A﹣D表示减数分裂,D﹣E表示受精作用,E﹣F表示有丝分裂.‎ ‎【解答】解:(l)图甲A~F中,其中属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图象是B(有丝分裂的后期)、F(有丝分裂中期).‎ ‎(2)由于A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分裂不均等,所以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3)图乙中D~E发生的现象叫受精作用,使得染色体数目回归本物种数目.‎ ‎(4)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即图乙中的时间段是AB段;E~F段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不变,表示有丝分裂.‎ 故答案为:‎ ‎(1)B、F ‎ ‎(2)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3)受精作用 ‎(4)A~B 有丝分裂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3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生物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多种性状.如图表示遗传信 息在细胞中的传递过程,①﹣④为分子.据图回答.‎ ‎(1).该图中构成分子②的基本单位种类有 4 种,它们被称之为 核糖核苷酸 .‎ ‎(2).分子①的中文名称是 脱氧核糖核酸 .其转录形成②上﹣AUGG﹣的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是 ﹣TACC﹣ .‎ ‎(3).在核糖体上发生的由分子②形成分子④的过程是 翻译 ;从左往右看,图中核糖体内的分子③所运载的氨基酸分别是 丙氨酸和亮氨酸 .‎ ‎(4).亲代生物的①通过复制传递给子代,子代再通过基因表达,合成与亲代相同的 蛋白质 分子,从而显现出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所以说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①﹣④分别为DNA分子、mRNA分子、tRNA、蛋白质分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1)构成分子②mRNA的基本单位种类有4种核糖核苷酸.‎ ‎(2)分子①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形成②上﹣AUGG﹣的模板链(DNA单链)对应的碱基序列是﹣TACC﹣‎ ‎(3)在核糖体上发生的由②MRNA形成④蛋白质的过程是翻译(蛋白质合成);核糖体内的③所运载的氨基酸密码子(看MRNA对应的碱基)分别是GCU、CUU,分别对应着丙氨酸和亮氨酸.‎ ‎(4)亲代生物的①DNA通过复制传递给子代,子代再通过基因表达,合成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分子,从而显现出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所以说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 ‎(1)4 核糖核苷酸 ‎(2)脱氧核糖核酸﹣TACC﹣‎ ‎(3)翻译 丙氨酸和亮氨酸 ‎(4)蛋白质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33.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 丙酮酸 .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 线粒体基质 中进行.‎ ‎(2)血液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 肝糖原 ,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 脂肪 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 胰岛素 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 信息交流 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图中X是丙酮酸,在有氧情况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2、血糖浓度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元;转化为非糖物质,主要是脂肪以储存能量.‎ ‎3、白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加工运输到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为成熟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最后由细胞膜外排出去.‎ ‎【解答】解:(1)据图分析,X为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基质和水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2)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存储,多余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降低血糖浓度,其中脂肪是机体的储能物质.‎ ‎(3)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4)白蛋白为分泌蛋白,在肝细胞基质内,葡萄糖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通过细胞膜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故出现放射性的细胞结构依次为:细胞质基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故答案为:‎ ‎(1)丙酮酸 线粒体基质 ‎(2)肝糖原 脂肪 ‎(3)胰岛素 信息交流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点评】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血糖调节和分泌蛋白的合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34.如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 ⑤  (填序号),效应器由 运动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 组成.‎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A的偏转情况是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电流表B的偏转情况是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的偏转情况分别是 A不偏转,B偏转一次 .‎ ‎(3)乙图中代表未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是 ① (填标号),形成此电荷分布的原因与 K+ 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乙图中能产生局部分电流的是 ② (填标号).‎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 抑制 (兴奋/抑制).‎ ‎(5)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 ⑦ (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要完成一个发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丙图是突触结构图,2是突触小泡,内含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出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传导是单向的.‎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在传至效应器的过程中,引起电流表A和电流表B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但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流表A不会发生偏转,电流表B能发生一次偏转.‎ ‎(3)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如乙图中的①所示;形成的原因是K+通过主动运输向膜外运输所致.当神经细胞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这样兴奋部位就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如乙图中②的所示.‎ ‎(4)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不能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而会抑制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突触间隙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而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促使神经递质的分解,而是抑制了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功能,不能使通道打开,因而不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1)⑤运动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 ‎(2)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A不偏转,B偏转一次 ‎(3)①K+②‎ ‎(4)抑制 ‎ ‎(5)⑦‎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评判、推理和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5.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有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称为“白脸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请回答:‎ ‎(1)“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 aaBB、aaBb ;“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 乙醛 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就上述材料而言,酒量大小与性别有关吗? 无关 ,你的理由是 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 ‎(3)13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经常过量饮酒者和高龄产妇,生出患儿的概率增大.医院常用染色体上的一段短串联重复序列作为遗传标记(“+”表示有该标记,“﹣”表示无),对该病进行快速诊断.‎ ‎①为了有效预防13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适龄生育、不酗酒、产前诊断 .‎ ‎②现诊断出一个13三体综合征患儿(标记为“++﹣”),其父亲为“+﹣”,母亲为“﹣﹣”.该小孩患病的原因是其亲本产生生殖细胞时出现异常,即 父亲的13号(或答次级精母细胞) 染色体在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时没有移向两极.‎ ‎③威尔逊氏病是由1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d)控制的遗传病.一对正常的父母生下了一个同时患有13三体综合征(与②原因相同)和威尔逊氏病的男孩,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乙醇生成乙酸需同时具有两种酶,并且分别由A基因和b基因控制,即基因型为A_bb.“白脸人”没有乙醇脱氢酶,则其基因型为aa__.此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 ‎【解答】解:(1)“白脸人”无法转化酒精,且两种酶都没有,因此,其基因型是aaB_,即aaBB、aaBb.“红脸人”体内只有ADH,其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酒量大小与性别无关.‎ ‎(3)①为了有效预防13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适龄生育、不酗酒、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等.‎ ‎②根据父亲为“+﹣”,母亲为“﹣﹣”,患儿标记为(++﹣),说明患儿的“++”都是来自父亲.因此是父亲的13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导致.‎ ‎③遗传图解为.‎ 故答案为:‎ ‎(1)aaBB、aaBb 乙醛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无关 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3)①适龄生育、不酗酒、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 ‎②父亲的13号(或答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③‎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红脸人”的基因型;掌握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