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解析版)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B. 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ATP转化成ADP的过程需要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能缓和温度变化,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氢键,热能必须先将氢键破坏才能使使分子运动变快,温度才会上升,所以加热时,水的温度上升的慢,反之,水温的降低会形成较多的氢键,而氢键的形成又会释放热量,这就使得细胞内的温度变化比较缓和,A正确;水作为溶剂,在细胞内的液体、血浆等人和动物的体液及植物的汁液中,都溶有多种多样生物必需的溶质,所以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B正确;水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ATP转化成ADP的过程属于水解过程,需要水,D正确。‎ 考点:水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物体内水的代谢图解 ‎2. 溶菌酶是存在于眼泪和白细胞中的酶,有杀菌功能,整个分子大致呈球形,故称为球蛋白(如下图)下列关于溶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从细胞进入泪液不穿过生物膜 B. 溶菌酶是由两条多肽链共同组成的 C. 双缩脲试剂A与双缩脲试剂B等体积混合后与溶菌酶反应呈紫色 D.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溶菌酶是多肽,通过胞吐分泌到外界环境,所以从细胞进入泪液不穿过生物膜,A正确;从图形看出,溶菌酶是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B错误;双缩脲试剂A液和B溶液,应先后加,不能混合起来加,C错误;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名师点睛】注意:解决本题需要明确中溶菌酶示意图中包含的多肽链条数,只有1条。‎ ‎3. 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 氧气进出红细胞需要血红蛋白的协助,属于易化扩散 C. 需要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方式一定属于主动转运 D. 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后会改变形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胞吞的物质是大分子的物质,是不能通过跨膜运输的物质,但不一定是固体物质,A错误;氧气进出红细胞不需要血红蛋白的协助,是自由扩散,不是易化扩散,B错误;通过载体蛋白进行的物质转运可能是易化扩散,也可能是主动转运,C错误;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后会改变形状,D正确。‎ 考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名师点睛】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 ‎1.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举例 ‎ 被动 运输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各种离子、氨基酸等 ‎2.非跨膜运输——胞吞与胞吐 胞吞(内吞)‎ 胞吐(外排)‎ 条件 细胞摄取或排出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方式 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性 特点 物质通过小泡转移,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 方向 细胞外→内 细胞内→外 实例 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4.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植物进行需氧呼吸,不能进行厌氧呼吸 B. 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 乳酸菌既能需氧呼吸又能厌氧呼吸 D. 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高等植物进行需氧呼吸,在缺少氧气时,也可以进行厌氧呼吸,A错误;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也产生CO2,B错误;乳酸菌只能厌氧呼吸,C错误;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正确。‎ 考点:细胞呼吸 ‎5. 已知一段信使RNA有3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那么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C+G的数目为( )‎ A. 30个 B. 24个 C. 12个 D. 36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总碱基数是mRNA的2倍,共60个。由于mRNA有30个碱基,其中A+U=12个,则G+C=18个。由此推测转录成信使RNA的DNA片段中模板链上C+G=18个,另一条链上的碱基与模板链互补,所以另一条链上G+C=18个。整个DNA分子片段中G+C=36个,选D。‎ 考点:DNA分子的结构和转录 ‎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C.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属于细胞内液的组成成分,不属于血浆的成分。所以A选项错误。‎ 考点:内环境与稳态 ‎【名师点睛】总结:(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他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7. 侏儒症患者是由于幼年时缺乏( )‎ A. 生长激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激素 D. 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侏儒症人体生长发育受阻碍而智力发育不受影响的患者,只有人体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才会导致,选A。‎ 考点:激素的生理作用 ‎8.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出现了新的基因 B. 发生了染色体畸变 ‎ C. 改变了基因频率 D. 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详解】A、出现了新的基因,只是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发生了染色体畸变 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是新物种形成标志,B错误;‎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种群进化的实质,不是新物种形成标志,C错误;‎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注意区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9.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B. 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C. 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也是细胞分化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即形成各种组织。‎ ‎【详解】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A正确;‎ B、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B正确;‎ C、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但不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注意从核酸和蛋白质角度分析都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分析。‎ ‎10. 下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B. 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C. 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 D. 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磷脂,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②表示胆固醇。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III染液只能鉴定脂肪,A错误;①表示磷脂,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只有一层膜,B错误;②表示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C正确;①‎ 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体现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脂质的组成元素,检测脂肪的实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熟悉生物膜的结构组成和特点。‎ ‎11. 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 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答案】C ‎【解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2. 现有三支试管a、b、c,先向试管内加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右图所示步骤操作后,分别用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检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试管和b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a试管和c试管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 实验结果是a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D. 实验结果是b试管和C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比较a试管和b试管,自变量是酶不同,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a试管和c试管只有温度不同,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a试管中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还原糖,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红黄色沉淀,C正确;b试管和c试管不能产生还原糖,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不会出现红黄色沉淀,D错误。‎ 考点:酶活性的相关实验 ‎【名师点睛】注意:本题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分析是关键要抓住单一自变量分析实验要验证的目的。‎ ‎13.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 F2中杂合子占总数的7/8‎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F1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A正确;精子的数量远远多于卵细胞,B错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错误;F2中杂合子占总数的3/4,D错误。‎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注意:自然界中高等生物有性生殖中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 ‎14.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据图判断 A. 该时期有6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 B. 该时期可能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图像 C. 该时期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D. 该图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二极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时期有3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A错误;该时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错误;该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该图可能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错误.‎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未分裂,染色体排列散乱,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据此答题.‎ ‎1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 C、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6.下列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过程叫作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 甲图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C. 乙图所示过程叫作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 甲图和乙图所示过程中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图所示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甲图中,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正确;乙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tRNA,其中只有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两者配对方式不同,甲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U-A、C-G、G-C,乙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T-A、C-G、G-C,D错误。‎ ‎17.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有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为 A. 11/18 B. 5/9‎ C. 4/9 D. 3/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正常夫妇生出正常男孩和患病女孩,那么遗传病是隐性基因,男孩的两种基因型及其概率:Aa2/3,AA1/3。女孩母亲患病表现型正常,那么基因型一定是Aa,生出的儿子表现正常,那么只有可能是Aa和AA,且要携带致病基因,那就只可能是Aa,也就是算得生出基因型为Aa儿子的概率是多少。男孩Aa与女孩Aa产生表现正常且携带致病基因的儿子的概率为2/3,男孩AA与女孩Aa生出表现正常且携带致病基因儿子的概率为1/2,两种情况再与之前可能性的概率合算,即2/3×2/3+1/3×1/2,得出的结果就是11/18,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 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A项正确;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做几倍体,B项正确;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C项正确;人工诱导多倍体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处理,D项错误。‎ ‎19.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B. 图2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 C. 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 D. 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故A错。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敏感,较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其生长,故B正确。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在E和F之间,故C错。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故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和A,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曲线分析能力。‎ ‎20. 下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B. 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C.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D.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答案】D ‎【解析】‎ 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A错误;①为感受器,能接受一定的刺激,而不是各种刺激,B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图中数字代表的反射弧的结构名称,确定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且有足够强的刺激。‎ ‎21. Graves氏病发病原因如右图所示: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产生高水平X激素所致。研究发现寡核苷酸UDP能 够减弱Graves氏病症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X激素是甲状腺激素,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 B. 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后,能起到与Y激素相似的功能 C. 患者血液中Y激素的含量显著髙于正常水平 D. UDP能减弱Graves病症状可能与UDP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激素Y是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上的激素,故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X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因此是甲状腺激素,A正确;从题干的信息可知,若缓解Graves病,可以阻止与Y激素受体结合的抗体的数量,因此推测UDP减弱Graves病症状的机理是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 B正确; 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多,通过反馈作用,Y激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C错误;结合题干信息,UDP能减弱Graves病症状可能与UDP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有关D正确。‎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与反馈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基本类型(虚线为反馈调节)‎ 解读: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4)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性激素的分泌及调节也是如此)‎ ‎22. 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疗效显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 血清中的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成熟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 C. 患者的效应B淋巴细胞可识别类毒素 D. 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A正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产生,B错误;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错误;通过产生抗体来产生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考点: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 ‎23. 图中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代表两种气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不考虑厌氧呼吸)( )‎ A. e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为该植物的光饱和点 B. 在甲图中的a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3、 m4、n3、n4‎ C. 在甲图中c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2、 n2‎ D. 在甲图中a、b、c、d、e任意一点,乙图中都有 m1=n1>0,m2=n2>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e点以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说明e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的饱和点,A正确;在甲图中的a点时,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3、m4、n3、n4,B正确;甲图中c点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则乙图中m1=n1=m4=n4,所以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2、m3、n2、n3,C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为光补偿点,此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乙图中 m1=n1>0,但m2=n2=0,D错误。‎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名师点睛】光合——呼吸中“CO2与O2交换”的物理模型 解读:绿色植物进行光合——呼吸过程中,O2和CO2的去路与(1)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O2的去路:①用于植物呼吸作用;②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2)叶绿体光合作用利用CO2的①来自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②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若是水生植物,则从周围的水中吸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间的关系,可参见下表:‎ 光照条件 生理过程 气体进出图解 生物学含义 无光照(或黑暗) ‎ ‎⑤和⑥ ‎ 只进行呼吸作用 ‎ 弱光照 ‎ ‎①②⑤⑥ ‎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 较强光照 ‎ ‎①② ‎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强光照 ‎ ‎①②③④ ‎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24.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 A. 处于CD段的细胞核中染色体数加倍 B. 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 C. 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相同 D. 处于AB段所对应分裂期的细胞中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即表示等位基因未分离,因此分裂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G段,B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HI段)的基因型为TTRR和ttrr或TTrr和ttRR,C错误; 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前期和中期时细胞中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D正确。‎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区别二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方法:‎ 有丝分裂全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且在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 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不加倍),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25. 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I-IV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许多种酶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的特征,细胞2有无限增殖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IV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I、III、IV B. 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C. 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坏死,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根据题意,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故其属于癌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A错误;细胞体现全能性是指这个细胞已经形成完整的生物体个体,但从图解来看,成体干细胞只是分化形成功能不同的细胞,并未形成个体,B错误;细胞2属于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都旺盛,所以细胞内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不一定更高,C错误;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考点: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细胞生命历程各过程中的遗传物质变化 ‎ ‎ 结果 ‎ 遗传物质变化 ‎ 细胞分裂 ‎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 ‎ 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 ‎ 细胞分化 ‎ 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癌变 ‎ 变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 细胞衰老 ‎ 细胞正常死亡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凋亡 ‎ 细胞正常死亡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26.以下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1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 图1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C. 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D. 图2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B侧K+浓度高于A侧,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故B为膜内侧;K+由A侧运输到B侧需要载体和ATP,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B侧运输到A侧需要载体但不耗能,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图2中①~为产生动作电位过程,③~⑤为恢复静息电位过程。‎ ‎【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1中A侧为神经细胞膜外侧,B侧为膜内侧,A错误;‎ B、载体具有专一性,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不都能运输Na+,B错误;‎ C、神经冲动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C错误;‎ D、图2中去极化时钠离子通道开放,复极化时钾离子通道开放,因此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教材有关知识点解读题图:根据神经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判断A、B两侧分别对应膜外、内侧;根据图示物质运输的条件判断K+进出细胞的方式。‎ ‎27.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曲线③‎ 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后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详解】A、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因此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所致,A正确;‎ B、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而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只会使生活资源减少,生存环境变差,B错误;‎ C、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C正确;‎ D、曲线④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用以指导灭虫,如果仅杀死一半害虫,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理解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有一定限度。‎ ‎28. 某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2N=36)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用Dd、Rr表示)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则该正常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或DdRR B. 基因R与突变后产生的r基因,所含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有可能相等 C. 基因D和基因R同时存在时,该植物的花色才可能表现为红色,所以基因D和基因R表现为共显性 D. 在杂交时,需要套袋、授粉和套袋处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示意图,红花的基因型为D_R_,白花的基因型有D_rr,ddR_和ddrr. 若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说明两对控制基因中有一对是纯合的,有一对是杂合的,即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DDRr或DdRR,A正确;若基因R通过替换基因中少数碱基的方式突变产生的r基因,则所含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有可能相等,B正确;共显性指一对相对性状在同一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不是只两对基因同时存在于个体上,C错误;在杂交时,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需要在授粉前后作套袋处理,D正确。‎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突变和杂交试验过程 二、非选择题 ‎29.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奸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蓝细菌)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分析回答:‎ ‎(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关系是 。‎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案: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P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水体,应该选择的较理想藻类是 ,理由 。‎ ‎②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选择这一体长鲮鱼的原因是 。‎ ‎(4)请补充以下罗氏沼虾所在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答案】(1)竞争和捕食 ‎(2)偏高 ‎(3)①绿藻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4)用于生长和繁殖(次级生产量)‎ ‎【解析】‎ 试题分析:(1)通过题干信息“绿藻、蓝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奸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分析,画出食物网,,则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 = 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如果藻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此类鱼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4)罗氏沼虾同化量一方面满足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散失,另一方面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方面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另一方面被分解者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能量传递、种群密度调查 ‎30. 下图为光合作用模式图,Ⅰ~Ⅳ表示叶绿体的结构,①~⑤表示参与光合作用的物质。‎ ‎(1)I的基本骨架是 ,Ⅲ是 ,②是 。‎ ‎(2)通常情况下,脱离卡尔文循环的产物④可用于合成多种有机物,除了合成淀粉、蔗糖外,还可合成 ‎ (至少写出2种)。‎ ‎(3)卡尔文循环产物④大量运出叶绿体,却没有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越来越少,补充叶绿体内磷酸的途径是 。‎ ‎(4)卡尔文循环过程有特定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酶的活性实现。如当某种环境因素X减弱时,H+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催化CO2固定的酶活性下降,但其他大多数酶的活性并未受影响;当减低环境因素Y时,催化CO2固定的酶与其他绝大多数酶的活性均降低。由此推测环境因素X、Y分别是 、 。‎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 叶绿体膜 NADPH ‎(2)脂质、蛋白质、氨基酸(至少写出两种)‎ ‎(3)三碳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同叶绿体/叶绿体外磷酸运冋叶绿体内 ‎(4)光照强度 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判断:Ⅰ表示类囊体薄膜,Ⅱ表示叶绿体基质,Ⅲ表示叶绿体的双层膜,Ⅳ表示类囊体膜内基质;图中①是O2,②是NADPH,③是ATP,④S是(CH2O),⑤是Pi。‎ ‎(1)根据前面的分析,Ⅰ是类囊体薄膜,是生物膜,其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Ⅲ 是叶绿体的双层膜,②是NADPH。‎ ‎(2)通常情况下,脱离卡尔文循环的产物④可用于合成多种有机物,除了合成淀粉、蔗糖外,还可合成脂质、蛋白质、氨基酸等。‎ ‎(3)根据图示可知,无机盐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转运,从叶绿体外跨膜运冋叶绿体内。‎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结合而题意:环境因素X减弱时,H+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催化CO2固定的酶活性下降,但其他大多数酶的活性并未受影响;说明X最可能是光照强度。当减低环境因素Y时,催化CO2固定的酶与其他绝大多数酶的活性均降低,说明最可能是温度。‎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名师点睛】‎ ‎31.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刚毛与截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为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提示:图B为果蝇X、 Y染色体同源区段(I区段)和非同源区段(Ⅱ、Ⅲ区段),I、Ⅱ、Ⅲ区段上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均为伴性遗传。‎ ‎(1)若只根据实验一,可以推断出等位基因B、b位于____染色体上,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__________区段上(填“I”“Ⅱ”或“Ⅲ”)。‎ ‎(2)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若只考虑果蝇的体色性状,在F2的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3)用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实验二F1中果蝇精原细胞中基因B、D及等位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中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某基因型的雄果蝇与任何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均为刚毛。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中,符合上述条件的雄果蝇在各自F2中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常 (2). I、II (3). BBXDYD、bbXdXd (4). 1/3 (5). 基因B与b(成D、d)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6). 0 (7). 1/2‎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内容:两组实验中F1表现为灰身,F2无论雌雄果蝇皆出现灰身:黑身=3:1,说明灰身为显性性状,控制性状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一中F2截毛性状只在雄性个体出现,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可能位于I或Ⅱ区段上;实验二F2中截毛性状只在雌性个体出现,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详解】(1)据分析可知,若只根据实验一,可以推断出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I或Ⅱ区段上。‎ ‎(2)据分析可知,实验二中亲本的灰身刚毛雄果蝇基因型为BBXDYD,黑身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dXd。若只考虑果蝇的体色性状,在F2的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3) 基因B、D及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只能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观察到四个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而如果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基因B与b(成D、d)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4)实验一中,如果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I片段,F2雄果蝇基因型为XDY和XdY,如果位于II片段,F2雄果蝇基因型为XDYd和XdYd;实验二中,F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D和XdYD;用某基因型的雄果蝇与任何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均为刚毛。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中,符合上述条件的雄果蝇在各自F2中所占比例分别为o和1/2。‎ ‎【点睛】解题思路是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拆解成分离定律来分析,最后将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正确答案;在未知相对性状显隐性时,可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判断基因的位置: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32. 苦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功效显著。查尔酮合成酶(CHS) 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下图为将CHS基因导入苦荞,培育髙产黄酮苦荞品系示意图。‎ ‎(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 。‎ ‎(2)可利用 、 方法获取CHS基因。‎ ‎(3)过程①中切开质粒的酶是 。它能在质粒特定的部位切割的原因是 。‎ ‎(4)过程②、③分别是 。苦荞细胞能培养成植株的根本原因是 。‎ ‎(5)为培育转基因苦荞植物,还可将该植物幼叶消毒后,用 酶混合液处理,获得了原生质体。酶混合液中含有适宜浓度的甘露醇,其作用是 。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原生质体,经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 得到分散的胚性细胞,发育成 ,生长发育后获得该转基因植株。‎ ‎(6)愈伤组织继代次数过多会丧失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下列原因错误的是 。(填选项编号)‎ A.愈伤组织发生遗传变异 B.愈伤组织不能分散成单细胞 C.愈伤组织中激素平衡发生改变 D.愈伤组织对外源激素敏感性发生改变 ‎【答案】(1)构建重组DNA分子 ‎(2)从基因文库获取、化学方法合成成PCR合成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4)脱分化、再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细胞中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5)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写全才得分)维持滲透压 液体悬浮培养 胚状体 ‎(6)B ‎【解析】‎ 试题分析:(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重组DNA分子)。‎ ‎(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获取、化学方法合成成PCR合成。‎ ‎(3)过程①中切开质粒的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它能在质粒特定的部位切割的原因是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双链DNA分子。‎ ‎(4)过程②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③是再分化形成试管苗。苦荞细胞能培养成植株的根本原因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细胞中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5)由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处理过程中酶混合液中含有适宜浓度的甘露醇,其作用是维持渗透压,防止原生质体被过度吸水或者失水死亡。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原生质体,经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得到分散的胚性细胞,发育成胚状体,生长发育后获得该转基因植株。‎ ‎(6)愈伤组织继代次数过多会丧失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可能的原因有愈伤组织发生遗传变异,愈伤组织中激素平衡发生改变,愈伤组织对外源激素敏感性发生改变等,所以本题选B。‎ 考点: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 ‎33. 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诱导细胞凋亡。以下是相关的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 实验材料: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液,0.02% 二甲亚砜溶液,用0.02% 二甲亚砜溶解的0.5ug/mL、lug/mL、1.5ug/mL的蜂毒素溶液,培养瓶等。‎ 实验思路:‎ ① 将等量的人肝癌细胞(HepG2)悬液,分别接种于若干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将培养瓶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静置、去掉上清液;‎ ‎② ,再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于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③培养72h,每24h用细胞计数仪检测癌细胞数。‎ ‎(1)请完善上述实验思路中相关内容。‎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实验中,每组细胞培养瓶不止一个,统计后求平均值,目的是 。‎ ‎(3)设对照组癌细胞增殖率为100%,用下面公式计算各用药组癌细胞增殖率:增殖率(%)=[(用药组各肘段癌细胞数-用药组开始癌细数)/(对照组各时段癌细胞数-对照组开始癌细胞数)]×l00。得到以下数据:‎ 表1蜂毒素对HepG2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组别 培养时间(h)‎ ‎24‎ ‎48‎ ‎72‎ 对照组 ‎100‎ ‎100‎ ‎100‎ 给药组(ug/mL) ‎ ‎0.5‎ ‎78‎ ‎62‎ ‎48‎ ‎1.0‎ ‎68‎ ‎26‎ ‎48‎ ‎1.5‎ ‎48‎ ‎12‎ ‎5‎ ‎①请将表中前48小时的数据转化为相应给药组细胞增殖率随时间变化的柱形图。‎ ‎②通过数据和柱形图分析可以得出蜂毒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效果的特点是: 。‎ ‎(4)人体内癌细胞凋亡 (会/不会)引起炎症。‎ ‎【答案】(1)分别加入等量的0.02% 二甲亚砜溶液,用0.02% 二甲亚砜溶解的0.5ug/mL、lug/mL、1.5ug/mL的蜂毒素溶液 ‎(2)蜂毒素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减少误差 ‎(3)‎ 蜂毒素浓度越高,对细胞生收的抑制作用越强;作用时间越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4)不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实验材料中提供了“用 0.02% 二甲亚砜溶解的0.5ug/mL、1ug/mL、1.5ug/mL的蜂毒素溶液”,因此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第二步中应分别加入等量的 0.02% 二甲亚砜溶液,用 0.02% 二甲亚砜溶解的0.5ug/mL、1ug/mL、1.5ug/mL的蜂毒素溶液。‎ ‎(2)根据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蜂毒素的浓度,同时在观察实验结果时“每24h用细胞计数仪检测癌细胞数”,因此作用时间也属于实验的自变量。实验验中,每组细胞培养瓶不止一个,统计后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误差。‎ ‎(3)①题干要求将表中前48小时的数据转化为相应给药组细胞增殖率随时间变化的柱形图,因此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图即可。②通过数据和柱形图分析可知,蜂毒素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作用时间越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4)表格中看出,实验组的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减少,因此可以推测蜂毒素使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且表格中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增多,而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因此可以推测蜂毒素可能通过促进HepG2内的bax基因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由此说明人体内癌细胞凋亡不会引起炎症。‎ 考点: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的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 ‎【名师点睛】注意:在探究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同时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分析实验设计过程,要实时结合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更好得出存在的科学性原理和正确的判断结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