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解析版)
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三(10月)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的多样性只与五碳糖及碱基的种类有关 B. 胆固醇可参于人体血液中脂类的运输 C. 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仅存在于肽键和肽链一端的氨基中 D. tRNA、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都会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千变万化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每个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是特定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核酸的多样性与碱基的排列顺序也有关,A错误; B.胆固醇可参于人体血液中脂类的运输,B正确; C.蛋白质中的氮元素还可能存在于R基上,C错误; D.tRNA发挥一次作用后不会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B。 2.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染色剂染色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所用试剂 待测材料 颜色变化 A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 液酸性条件下与乙醇混合 溶液层现灰绿色 B 健那绿染液 活的口腔上皮细胞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C 溴麝香草酶蓝水溶液 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溶液由黄变蓝再变绿 D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 核区被染成绿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酒精使酸性重铬酸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健那绿能把线粒体染成蓝绿色;二氧化碳使溴麝香草酶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能使DNA染成绿色,RNA染成红色。 【详解】A.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混合使溶液呈现灰绿色,A正确; B.健那绿染液能使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呈现蓝绿色,B正确; C.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溴麝香草酶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错误;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核区被染成绿色,D正确。 故选C。 3.生物实验中常需要设置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A. 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核和无核两部分 B. 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清水的对照实验 C.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需撕取两片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设置对照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32P标记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无机催化剂的对照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遵循的是前后自身对照;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能用“35S和32P标记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应分别标记。 【详解】A.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核和无核两部分,A正确; B.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无机催化剂的对照实验,B错误;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遵循是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单独设对照组,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能用35S和32 P标记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应分别标记,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的示意图,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P肽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可继续合成新生肽但无法将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B. 合成①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但⑥的合成与核仁无关 C. 多个核糖体结合的①是相同的,但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D. 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结构一定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P肽段可以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所以当P肽段功能缺失时,新生肽链无法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该蛋白质也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A正确;①为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⑥为核糖体,其合成与核仁有关,B错误;多个核糖体均结合在同一条mRNA(①)上,以同一条mRNA(①)为模板进行翻译,合成的多肽链是相同的,C错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有不同的密码,故①的结构与多肽链的结构的对应关系不一定是唯一的,D错误。 【考点定位】翻译过程及相关知识 5.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极性运输进出细胞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 质壁分离的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水可实现质壁分离复原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D. 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生长素极性运输进出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水实现质壁分离复原,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供应与氧气浓度无关,C正确;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内流,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B。 6.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蓝藻、霉菌、水绵的细胞中不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②人和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也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无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④抑制细胞膜上载体活性或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毒素,都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⑤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⑥细菌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其主要成分不同 ⑦在一个细胞周期中,T和U两种碱基被大量利用时,细胞一定处于分裂间期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①原核细胞、真核细胞都含核糖体,细胞中含有两类核酸(DNA和RNA),①错误; ②人和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产生乳酸,但不产生二氧化碳,②错误; ③原核生物如蓝藻不含叶绿体和线粒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③错误; ④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协助,所以抑制细胞膜上载体活性或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毒素,都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④正确; ⑤性激素属于脂质物质,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⑤正确; ⑥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⑥正确; ⑦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T为原料合成DNA,需要U转录RNA来合成蛋白质,⑦正确。 综上④⑤⑥⑦正确。 故选D。 7.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B. 由图可知,D点和H点对应的条件是储存酶的较佳条件 C. 图中E点对应的条件为该酶的最适pH,H点对应的条件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D. 由图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或浓度);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而pH值过低或过高酶均会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详解】A.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其酶促反应速率将降低,A错误; B.由图可知,D点为低温,H点为最适pH值,对应的条件是储存酶的较佳条件,B正确; C.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C错误; D.酶的高效性是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由本题信息不能得出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B。 8.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dATP(d表示脱氧)是三磷酸脱氧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 B. 细胞内生成dATP时有能量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在DNA合成过程中,dATP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dATP具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反应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ATP的分子结构特点、ATP的功能及其形成过程,能结合题意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dATP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 A.根据题意,dATP与ATP结构类似,从其结构简式可知,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A正确; B.细胞内生成dATP时要形成高能磷酸键,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 C.DNA的结构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而dATP是三磷酸脱氧腺苷,有三分子磷酸,因此,dATP不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C错误; D,d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反应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ATP组成图析: 由结构式可看出,ATP的结构特点可用“一、二、三”来总结,即一个腺苷、二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 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场所 B. 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 核糖体是溶酶体中酸性水解酶的合成场所 D. 细胞质基质是mRNA加工成熟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人体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肽链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高尔基体是肽链的加工场所,B错误; C.溶酶体中酸性水解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mRNA加工成熟的场所是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10.以下关于酶和ATP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TP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酶的催化 B. ATP和有些酶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同 C. 酶和ATP都是重要的细胞代谢产物 D. 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ATP的合成需要合成酶,分解需要水解酶,故A正确; B、ATP的化学元素组成为C、H、O、N、P,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中RNA的化学元素组成为C、H、O、N、P,故B正确; C、酶和ATP都是重要的细胞代谢产物,故C正确; D、酶促反应不一定需要ATP提供能量,如放能反应不需要消耗能量,故D错误。 故选D。 11.下列是几种同位素标记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32P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和分泌途径 B. 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C. 给水稻提供14CO2,则一段时间后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 给水稻提供H218O,则可在叶肉细胞中发现18O和C18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和分泌途径。 【详解】A.亮氨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因此不能用32P标记亮氨酸,A错误; B.水稻利用14CO2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B正确: C.水稻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因此给水稻提供14CO2,则一段时间后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6OH,C正确; D.给水稻提供H218O,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第二阶段丙酮酸与H218O反应生成[H]和C18O2,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H218O光解生成18O2和[H],D正确。 故选A。 12.将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大豆植株分为两组,I组用遮光网处理以降低光照强度,II组不做处理,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叶肉细胞合成[H]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 c点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C. 一天中有机物总量最少的是f点 D. 在dg对应的时间段进行遮光处理,可提高大棚栽种作物的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Ⅰ组是遮光网处理后的植物光合作用实验,Ⅱ组是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实验。Ⅰ线上abc三点的含义不同,c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等于呼吸,c点以前呼吸大于光合,但要认识到光合作用能发生。C点以后光合大于呼吸,由于是遮光处理,光照强度弱,光合作用能力受限制,若是增加光照,光补偿点会提前出现。由横坐标为时间,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植物一直在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量在累积。Ⅱ组ef点产生的原因,由于12点到14点左右,全天光照最强烈温度高,此时从图象上看出曲线下降有可能是因为气孔关闭,不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导致。总光合速率=净光合+呼吸,从图象看出d点两条线重合,净光合相同,而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CO2,可以根据CO2量来分析呼吸的强弱。 【详解】A.ab段表明植株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有氧呼吸,故其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正确; B.c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合成ATP,B正确; C.f点出现的原因是光合午休,但不是一天中有机物总量最少的点,C错误; D.根据图示,可在dg对应的时间段(约1:30-3:30)进行遮光处理,可提高大棚栽种该作物的产量,D正确。 故选C。 13.大棚栽培的植物在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会使叶绿体内C3化合物含量上升和C5化合物下降,导致这种变化的环境变化因素最可能是 A. 给植物增施氮肥和镁肥 B. 增施农家肥料补充CO2 C. 给植物补充适宜程度的人工关照 D. 夜间适当降低大棚的环境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H]和ATP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 【详解】A.增施氮肥和镁肥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使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C3的还原,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A错误; B.CO2是合成C3的原料,当CO2增多,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B正确; 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使[H]和ATP增加,加速C3的还原,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C错误; D.夜间适当降低植物的环境温度对光合作用没有影响,C3和C5的含量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B。 14.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湖泊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封装于6对密封的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瓶,黑瓶为不透光瓶),剩余的水样测得原溶氧量为10mg/L。将6对密封黑白瓶分别置于6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由a→c逐渐加强),其他条件相同,24小时后,实测获得6对黑白瓶中溶氧量,记录数据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0(黑暗) b d c d e 光照强度(klx) 白瓶溶氧量mg/ L 3 10 16 24 30 30 黑瓶溶氧量mg/L 3 3 3 3 E E A. 瓶中所有生物正常生活所需耗氧量在24h内为7mg/L B. 光照强度为d、e时,黑瓶中溶氧量应为3 mg/L C. 光照强度为c时,在24h内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17 mg/L D. 光照强度为d时,再增加光照强度,白瓶中溶氧量也不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黑瓶为不透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黑瓶中氧气的减少是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单位时间氧气变化代表呼吸作用强度;白瓶通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溶液中氧气的变化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结果,单位时间氧气的变化可以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分析黑瓶可知,24h氧气的消耗量是10-3=7(mg/L),即瓶中所有生物正常生活所需耗氧量在24h内为7mg/L,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光照强度变化,消耗的氧气不变,因此光照强度为d、e时,黑瓶中溶氧量应为3mg/L,B正确; C.光照强度为c时,24h氧气的増加量是24-10=14(mg/L),呼吸消耗量是7mg/L,因此在24h内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14+7=21(mg/L),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d之后再增加光照强度,白瓶中溶氧量也不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存在,但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B. 蔬菜瓜果类的保鲜环境,温度和氧气含量越低越好 C. 皮肽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 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伤口宜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蔬菜瓜果类的保鲜环境为零上低温、低氧和适宜湿度,不是温度和氧气含量越低越好,B错误; C.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C正确; D.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D错误; 故选C。 16.图甲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强度的关系曲线。假设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图甲代表水稻,图乙代表蓝藻,则图甲的c时与图乙的C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 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b相当于图乙的B点 C. 光照强度为d时,图甲植物单位时间内从周围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 D. 图乙中的B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2、分析图甲:图甲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3、分析乙图: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 【详解】A.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A错误; B.图甲的b光照强度时,O2产生总量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CO2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与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的差值,因此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图乙的B光照强度时,实际光合作用消耗CO2量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即细胞呼吸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 C.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呼吸速率为6,光照强度为d时,细胞实际光合速率为8,需要从周围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C正确; D.图乙中B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C。 17.图甲为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所示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结构③的数目在图乙的ab段加倍 B. 图甲中的结构④⑤在图乙的de段开始消失 C. 图乙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的时期在cd和hi段 D. 细菌不具有图甲所示结构,但细菌分裂过程中也会出现D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乙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且在细胞分裂的末期会形成两个细胞核,故曲线中bc(gh)段为前期,cd(hi)段为中期,de(ij)段为后期,ef(jk)段为末期。 【详解】A.图甲中结构③代表染色质(丝状染色体),ab段表示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但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对应图乙的de和ij段,A错误; B.图甲中结构④⑤分别代表核仁和核膜,在有丝分裂前期消失,对应图乙bc和gh段,B错误; C.图乙的cd和hi段代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C错误; D.细菌为原核生物,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其分裂方式为二分裂,且分裂过程中也会出现DNA复制,D正确。 故选D。 18.如图为制作的家兔肝脏的临时装片镜检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乙所处时期发生的DNA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B. 细胞丁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细胞甲中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且最多,便于观察 D. 细胞乙→细胞丙→细胞甲→细胞丁→细胞戊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乙所处时期为分裂间期,细胞丙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丁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戊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细胞乙所处时期为分裂间期,此时期发生的DNA复制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分裂后期发生的着丝点分裂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题图为制作的家兔肝脏的临时装片,而肝脏细胞不能发生减数分裂,因此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 C.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但染色体数目不是最多,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后期,C错误; D.细胞丙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丁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戊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乙→细胞丙→细胞甲→细胞丁→细胞戊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D。 19.如表所示为人体四种细胞某些基因表达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细胞名称 肝细胞 幼嫩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 浆细胞 mRNA mRNA1 mRNA2 mRNA3 mRNA4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 呼吸酶 免疫球蛋白 A. 与上述四种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B. 四种细胞转录的mRNA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mRNA3在其他细胞中也有 C. 四种细胞的全能性有差异,如幼嫩红细胞的全能性大于造血干细胞 D. 四种蛋白质的功能不同,原因就是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 【详解】A.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而题表四种蛋白质中,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不是分泌蛋白,A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四种细胞转录的mRNA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如mRNA3在其他细胞中也有,B正确; C.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故造血干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幼嫩红细胞,C错误; D.蛋白质的功能不同是由于其结构不同,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千变万化,D错误。 故选B。 20.神经干细胞(NSC)是一群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下列关于神经干细胞(NSC)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SC在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B. NSC分化成星形细胞时有新基因的产生和表达 C. NSC能自我更新,不会出现细胞代谢变慢现象 D. NSC发生癌变时,抑癌基因会转变成原癌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干细胞属于体细胞,其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神经干细胞会逐渐衰老。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NSC的自我更新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A项正确。 B.NSC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会产生新基因,B项错误。 C.随着NSC自我更新代数的增加,NSC会逐渐衰老,代谢会减慢,C项错误。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考点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小,但却是各地高考卷每年均热衷的切入点之一,命题集中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特征及机制,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结合科研最新成果考查细胞癌变的特征、机制及治疗等,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迷惑性很大,解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21.如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A. 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B.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 C.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 D. 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中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断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甲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乙图:乙图中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分析丙图:丙图中a组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组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体细胞一样,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空间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不会出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A错误; B.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则可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某过程,则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而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C错误; D.若图丙表示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出现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22.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C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大 B.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h,于5°C相比,该植物在25°C环境中生长更快 C.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则该植物在35°C的环境中无法生存 D. 由图可知,温度在5~15°C范围内,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总光合作用强度,减去细胞呼吸强度后,可以得到净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A.由图可知,在15℃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差值最大,故有机物积累速率最大,A正确; B.假设光照时间为a,在5℃时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可表示为4a-24,在25℃时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可表示为6a-48,当a=12时,4a-24=6a-48,当a<12时,(4a-24)>(6a-48),即每天日照时间少于12h,在5℃时该植物生长更快,B错误; C.在35℃时,有机物积累量可表示为5×12-3×24=-12,故该植物无法生存,C正确; D.由图可知,在5~15℃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几乎没有变化,D正确。 故选B。 23.蔗糖酶能够催化蔗糖水解。下表是在同一温度下研究蔗糖酶和蔗糖浓度对水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蔗糖酶浓度 0% 1% 2% 4% 5% 2% 2% 2% 2% 2% 蔗糖浓度 10% 10% 10% 10% 10%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0 25 50 65 65 A. 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有差异,因变量相同 B. 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 C. 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 D. 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 【答案】C 【解析】 实验一的自变量是蔗糖酶浓度,无关变量是蔗糖浓度,因变量是相对反应速率;实验二的自变量是蔗糖浓度,无关变量是蔗糖酶浓度,因变量是相对反应速率。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有差异,因变量相同,A正确;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 ,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B正确;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反应速率一直随酶浓度上升而上升,说明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酶浓度,C错误;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反应速度不再随着蔗糖浓度上升而上升,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D正确。 24.现有阳生和阴生植物两种,从这两种植物上各取一片大小和生理状态相近的叶片,分别放在两个透明盒子中。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二者的放氧速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光照强度(μmol光子.m-2.s~1)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 释放氧气的速率 (pemol .m-2. s--1) 叶片A -20 -10 -5 -1 5 15 28 28 叶片B -2 -0.5 1.5 3 6 10 12 11 A. 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取自阳生植物的叶片的是A B.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中NADPH、ATP的生成 C. 当灯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1时,叶片B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叶片A D. 当光照强度>600μmol·光子·m-2·s-1时,叶片A释放氧气的速率主要受CO2浓度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照强度为0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此时的值可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释放氧气的速率大于0之后,此时的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即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矿质元素等,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 【详解】A.取自阳生植物的叶片的光饱和值比较高,释放氧气的速率相对也比较高。分析表格可知,光照强度为500μmo1光子·m-2·s-1时,两种植物都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叶片A释放氧气的速率为28μmo1·m-2·s-1,叶片B释放氧气的速率为12μmol·m-2·s-1,所以取自阳生植物的叶片的是A,A正确; B.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光反应的重要因素,能直接影响光反应中NADPH、ATP的生成,B正确; C.当光照强度为50μmo1光子·m-2·s-1时,叶片A产生的氧气量为(-1)+20=19,叶片B产生的氧气量为3+2=5,叶片B产生的氧气量小于叶片A,C错误; D.当光照强度>600μmo1光子·m-2·s-1,时,叶片A释放氧气的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此时二氧化碳浓度是主要的限制因素,D正确。 故选C。 2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的胰岛A细胞,其细胞核会变大,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减少 B. T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控制抗体合成的基因会表达 C. 骨髓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出各种血细胞,说明其具有全能性 D.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对机体都是不利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细胞核变大、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减少是衰老细胞的特征,A正确; B.控制抗体合成的基因只能在浆细胞内表达,B错误; C.骨髓造血干细胞虽可以分化为各种血细胞,但不能发育成动物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表示发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生理过程,A、B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反应场所。图乙表示植物在不同氧气浓度下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曲线___________可表示不同氧气浓度下图甲所示过程中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曲线I和曲线II在P点相交后重合,表明从P点开始该植物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当氧气浓度为5%时,物质A将在_________(填甲图中的序号)中生成CO2 (4)请写出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丙酮酸 (2). [H](或NADH) (3). Ⅱ (4). 有氧呼吸 (5). ①② (6).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为植物细胞有氧呼吸过程,A、B分别表示丙酮酸和[H],①②③分别表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分析图乙,植物在不同氧气浓度下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I表示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总释放量,曲线II表示有氧呼吸CO2释放量,曲线III表示无氧呼吸CO2释放量。 【详解】(1)据上分析,A、B分别代表丙酮酸和[H]。 (2) 图甲为植物细胞有氧呼吸过程,图乙中曲线II可表示不同氧气浓度下有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曲线I和曲线II在P点相交后重合,表明从P点开始该植物的呼吸类型只有有氧呼吸。 (3)由图乙可知,当氧气浓度为5%时,该植物细胞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丙酮酸可以在①细胞质基质通过无氧呼吸生成CO2,也可以在②线粒体基质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 (4)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过程及影响呼吸速率的因素。掌握呼吸作用各阶段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要求考生牢记各阶段的原料及产物。 27.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肾性糖尿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转运葡萄糖的_________缺失,从而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某些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将癌症称为“膜的分子病”,并请简要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可供选择的材料和用具有蛋清、煮熟的蛋白块、蛋白酶溶液、蒸馏水、菲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量筒等。请写出“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实验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利用pH分别为3、4、5、6、7、8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是否恰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2). 载体蛋白 (3). 患者体内相关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缺乏或受损 (4). 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或癌细胞的膜蛋白成分发生改变) (5). 在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煮熟的蛋白块的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蛋白块的大小 (6). 不恰当,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酸性范围内,应利用pH分别为0、1、2、3、4、5、6、7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有三大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2) 肾性糖尿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缺失,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某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也没有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该患者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失。 (3) 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或癌细胞的膜蛋白成分发生改变),故有人将癌症称为“膜的分子病”。 (4)要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因为蛋白酶也属于蛋白质,可以在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煮熟的蛋白块的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蛋白块的大小。 (5)由于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酸性范围内,应利用pH分别为0、1、2、3、4、5、6、7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故题干中所选范围进行预实验不恰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8.癌症免疫疗法是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可能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一个手段。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而PD-1抗体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是治疗一些晚期癌症的特效药。回答下列问题: (1)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原癌基因主要负责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___________的功能。细胞癌变后,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起作用。 (3)PD-1抗体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_________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从而消灭癌细胞。 (4)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_________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_________(填“促进”或“阻断”)病人PD-1的功能,并有利于器官的存活。 【答案】 (1). 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2). 监控和清除 (3). 细胞 (4). 和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 (5). 免疫排斥 (6). 促进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3)PD-l抗体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和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从而消灭癌细胞的。 (4)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排斥反应,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因此促进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题干叙说所属疾病的类型,难度适中。 29.如图所示为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表明_________,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 (2)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0~24h内,_______(用图示字母表示)点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图中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_________。一昼夜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_________(天“增加”、“减少”或“不变”)。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右侧截取的小叶片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重量为_________g。 【答案】 (1). 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弱 (2). 合理密植 (3). D (4). B点、D点 (5). 增加 (6). (b-a)/12 【解析】 【分析】 1、图甲中,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减弱。 2、图乙中,B点和D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6~18h之间二氧化碳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 3、图丙中,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 【详解】(1)由分析可知,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减弱。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2) 在6~18h之间二氧化碳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而其他时间段都是消耗有机物,故0~24h内,D点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故图中B点和D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该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因此一昼夜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增加。 (3) 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一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因此b-a=总光合作用。则右侧截取的小叶片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重量为(b-a)/12(g)。 【点睛】本题考查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