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4.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极体 5.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该家庭中传递的顺序是(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6.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 A. B. C. D. 7.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8.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 ) A. B. C. D. 9.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RNA中尿嘧啶占10%,则该RNA上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 ) A.50% B.10% C.30% D.无法确定 10.在制作DNA双螺旋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如图所示连接中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1.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12.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B.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DNA分子的复制需要引物,且两条的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D.因为DNA分子在复制时需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1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种植株将导致水稻产量较低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D.乙烯合成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15.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的G﹣C碱基对含量越多,其嘧啶碱基所占的比例越高 B.肽链上氨基酸的位置是由存在于②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C.②是细胞内携带氨基酸工具,共有61种 D.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均含①、② 16.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有四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亲本②和③杂交,可通过观察花粉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③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接近1:1 17.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 A.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不可遗传变异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18.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 A.二倍体 B.四倍体 C.三倍体 D.六倍体 19.如图表示四个个体内的体细胞.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三个 B.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A、B、D D.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2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C.接受病原体刺激后,抗体分泌增多 D.饮水不足时,机体尿量分泌减少 21.ATP通常用于脑出血后遗症、心功能不全及肝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若通过人体静脉注射ATP治疗心肌炎,ATP到达心肌细胞内至少要通过的细胞膜的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2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细胞免疫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丙可能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内环境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6 3.1~6.8 Pmol/L 胰岛素 18.0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加快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25.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6.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如果感受器、A、神经系统、C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效应器或靶器官 27.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争相躲避,这时人体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体温快速升高 ③高级神经中枢高度兴奋 ④机体耗氧量增加. A.只有一项正确 B.有二项正确 C.有三项正确 D.有四项正确 2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一般不会损坏组织细胞 29.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3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可能是( ) 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31.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 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表示分别注射的是( )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32.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33.植物的吲哚乙酸是最早在人尿液中发现提取的,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在人体内有合成生长素的酶系统,所以人粪、尿的肥效很高 B.人在食用了大量的植物果实和新鲜嫩叶后,生长素便进入人体内,但人体不存在破坏生长素的酶.生长素也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生长素在人体“免费旅游”了一圈后便通过肾脏将其排出体外 C.在人体的肾脏中有将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在肾脏中合成了吲哚乙酸,所以人体的尿液中有吲哚乙酸 D.题干部分的叙述是错误的,在人体的尿液中没有吲哚乙酸,但有吲哚乙酸的类似物,如吲哚丁酸、萘乙酸等,这些物质是人体内无生理功能的代谢副产品,但对植物却有强烈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3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35.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36.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37.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的萌发 B.生长期施放一定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籽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 38.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出生率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9.结合如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抗菌药物 青霉素 环丙沙星 红霉素 利福平 抗菌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可促进DNA螺旋化)的活性 能与核糖体结合,阻止了其与RNA结合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①②③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④过程 40.如图是大肠杆菌体内某代谢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a、b、c的合成过程伴随着水和ATP的生成 B.物质a、b、c和mRNA的合成过程都发生在大肠杆菌的拟核中 C.合成的物质a、b、c的分子结构相同 D.物质a、b、c能同时合成,体现了大肠杆菌物质合成效率高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麦的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右图所示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依据的变异原理是 ;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 .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 .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四)过程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 . 4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 (2)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写出两种即可).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图中字母). (4)图中c是 细胞,d是 细胞,②表示 过程,b可分泌 促进c的增殖分化. (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该过程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43.如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 . (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 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 . (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 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 状态下. 44.如图示为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 .D发生的现象是 .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 (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考点】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解答】解:A、狗的长毛与狗的卷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属于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这是实验验证,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是做出假设,B错误; C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这是演绎过程,C正确;D错误. 故选:C. 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 故选:A. 4.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极体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性母细胞及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他细胞均会同源染色体. 【解答】解:A、精子是减数分裂产生的,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也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而人体体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都不会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5.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该家庭中传递的顺序是(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本题是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的考查,回忆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然后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不患病,因此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正常女性个体有可能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男性个体没有携带者要么患病,要么没有该病的致病基因,该男孩的父亲、祖父、外祖父都不患病,含有该病的致病基因,因此该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来自他的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他的外祖母,因此血友病基因在该家庭中传递的顺序是外祖母→母亲→男孩. 故选:B. 6.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H、h表示),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则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为A_XHX_×A_XHY,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hY,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HXh×AaXHY.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HXh×AaXHY,就血友病而言,他们所生女孩的基因型为XHXH或XHXh,不会患血友病;就苯丙酮尿症而言,他们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对夫妇亲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故选:B. 7.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解: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但后面加入的S型细菌有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R型菌已经死亡,后面再加入S型菌的DNA也不会发生转化作用,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S型菌已经死亡,但S型菌的DNA能使加入的R型菌发生转化作用,产生S型菌,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故选:B. 8.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 ) A. B. C. D. 【考点】烟草花叶病毒. 【分析】阅读题干获取知识点,本题考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梳理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图及选项内容作出判断.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杂交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杂交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故应选D. 9.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RNA中尿嘧啶占10%,则该RNA上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 ) A.50% B.10% C.30% D.无法确定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分析题意可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则DNA分子中T占30%. “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RNA中尿嘧啶占10%”,则DNA模板链中A占10%,非模板链中T占10%,则模板链中T占30%×2﹣10%=50%,因此该RNA上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50%. 故选:A. 10.在制作DNA双螺旋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如图所示连接中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据此答题. 【解答】解:A、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A正确; B、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且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C正确; D、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且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 故选:B. 11.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回忆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的内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属于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B正确; C、DNA的双螺旋结构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C错误; 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体现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D正确. 故选:C. 12.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B.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DNA分子的复制需要引物,且两条的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D.因为DNA分子在复制时需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梳理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DNA解旋酶解开DNA双链的过程伴随ATP的水解,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新合成的DNA分子1条是模板链,1条是新合成的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引物,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 D、DNA分子在复制时需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D错误. 故选:D. 1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解答】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 D、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种植株将导致水稻产量较低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D.乙烯合成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植株的伸长生长,多次喷洒赤霉素会使其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B正确;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促进侧芽部位细胞分裂,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C正确; D、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A. 15.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的G﹣C碱基对含量越多,其嘧啶碱基所占的比例越高 B.肽链上氨基酸的位置是由存在于②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C.②是细胞内携带氨基酸工具,共有61种 D.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均含①、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DNA分子,其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②为tRNA,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解答】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目总是与嘧啶碱基数目相同,因此嘧啶碱基所占的比例与G﹣C碱基对的含量无关,A错误; B、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②为tRNA,B错误; C、②为tRNA,是细胞内携带氨基酸的工具,共有61种,C正确; D、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DNA,不含RNA,D错误. 故选:C. 16.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有四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亲本②和③杂交,可通过观察花粉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③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接近1: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芬里尔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产生的配子是两种类型,比例是1:1,按照自由组合定律,n对等位基因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2n种,比例1:1:…. 2、由题意知,A(a)、T(t)、D(d)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因此用花粉验证分离定律,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应该含有Aa或Dd,用花粉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应该含有AaDd. 【解答】解:A、亲本②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ttDd,可以通过花粉形态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 B、①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Ttdd,只含有1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①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Ttdd,没有糯性基因,不能培育糯性水稻,C错误; D、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ttDd,F1的花粉的基因型是AtD:Atd:atD:atd=1:1:1:1,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蓝色圆形、蓝色长形、棕色圆形、棕色长形四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故选:A. 17.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 A.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不可遗传变异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1)甲图中,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却产生了基因型为a的精子,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2)乙图中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了AB和ab的配子,说明两对基因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故选:D. 18.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 A.二倍体 B.四倍体 C.三倍体 D.六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其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解答】解: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可以得到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根据题干信息“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可知,该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据此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故选:B. 19.如图表示四个个体内的体细胞.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三个 B.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A、B、D D.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解答】解:A、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故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四个,A错误; B、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故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B正确;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B、C、D,A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一个染色体,C错误; D、B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故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和AaaBBBcccDDd,abc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abbcc含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2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C.接受病原体刺激后,抗体分泌增多 D.饮水不足时,机体尿量分泌减少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解: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运输氧气的功能增强,维持内环境稳态,A错误; B、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机体色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出现中暑症状,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维持内环境稳态,C错误;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D错误. 故选:B. 21.ATP通常用于脑出血后遗症、心功能不全及肝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若通过人体静脉注射ATP治疗心肌炎,ATP到达心肌细胞内至少要通过的细胞膜的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静脉注射这种药物后,ATP进入毛细血管→经过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进入心肌细胞被利用.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静脉注射这种药物后,ATP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肌细胞处,出毛细血管,要经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然后经组织液进入心肌细胞,要经过一层心肌细胞膜,故共经过三层细胞膜. 故选:C. 2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细胞免疫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丙可能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内环境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 图中甲表示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乙表示垂体,垂体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 【解答】解:A、甲过程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其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错误;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D.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6 3.1~6.8 Pmol/L 胰岛素 18.0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加快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A正确; B、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在正常值范围内,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含量趋于正常,B错误; C、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在正常值范围内,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速度没有太大改变,C错误; D、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由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2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 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25.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解答】解:A、多糖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本题选:D. 26.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如果感受器、A、神经系统、C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效应器或靶器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寒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肾上腺素”,C正确; D、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该反射弧中,效应器为图中的效应器或靶器官(含神经末梢),D错误. 故选:D. 27.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争相躲避,这时人体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体温快速升高 ③高级神经中枢高度兴奋 ④机体耗氧量增加. A.只有一项正确 B.有二项正确 C.有三项正确 D.有四项正确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 【解答】解:①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人的应激能力,表现为警觉性提高,①正确; ②由于神经﹣体液调节,人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不可能太大变化,②错误; ③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高级神经中枢高度兴奋,③正确; ④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人的代谢水平,机体耗氧量增加,④正确. 故选:C. 2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一般不会损坏组织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A错误; B、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B正确; C、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C正确; D、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坏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A. 29.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主要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答】解:抗体都是蛋白质,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浆细胞(效应B细胞)是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 故选:A. 3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可能是( ) 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2、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解答】解: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 ﹣、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A正确; B、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B正确;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C正确; D、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D错误. 故选:D. 31.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表示分别注射的是( )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动物的激素调节,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由于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①、②、③对应的曲线分别是C、B、A. 故选:B. 32.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分析图示,图中甲表示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大脑皮层,丁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答】解:A、图中的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 D、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故选:D. 33.植物的吲哚乙酸是最早在人尿液中发现提取的,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在人体内有合成生长素的酶系统,所以人粪、尿的肥效很高 B.人在食用了大量的植物果实和新鲜嫩叶后,生长素便进入人体内,但人体不存在破坏生长素的酶.生长素也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生长素在人体“免费旅游”了一圈后便通过肾脏将其排出体外 C.在人体的肾脏中有将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在肾脏中合成了吲哚乙酸,所以人体的尿液中有吲哚乙酸 D.题干部分的叙述是错误的,在人体的尿液中没有吲哚乙酸,但有吲哚乙酸的类似物,如吲哚丁酸、萘乙酸等,这些物质是人体内无生理功能的代谢副产品,但对植物却有强烈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已知植物的吲哚乙酸(生长素)是最早在人尿液中发现提取的,而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动物不能合成.依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植物的吲哚乙酸是最早在人尿液中发现提取的,说明人体尿液中有生长素,但是不能说明是人体合成的,A错误; B、人体内的实际上是来自食物,人在食用了大量的植物果实和新鲜嫩叶后,生长素便进入人体内,生长素是植物激素,人体缺乏相应的分解生长素的酶,所以人体无法分解生长素,又随尿液排出了体外,B正确; C、生长素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植物激素,人体无法合成,是由食物进入人体,而后排出的,C错误; D、由人教版的课本可知确实在人体的尿液中发现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3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⑦⑧中旋转的方式不同,⑦是花盆跟着暗盒转,⑧只有花盆转. 【解答】解: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 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 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 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 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 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 故选:C. 35.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图示中横轴虚线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另根和茎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横轴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故浓度过高时曲线应位于横轴虚线下方,另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则根的曲线图位于茎的左侧. 故选:C. 36.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是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 【解答】解: 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A错误. B、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B正确. C、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有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故D错误. 故选B. 37.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的萌发 B.生长期施放一定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籽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因此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的萌发,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生长期施放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籽果实的形成,C正确;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因此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不会加速叶片黄化,D错误. 故选:C. 38.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出生率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才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39.结合如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抗菌药物 青霉素 环丙沙星 红霉素 利福平 抗菌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可促进DNA螺旋化)的活性 能与核糖体结合,阻止了其与RNA结合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①②③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④过程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途径,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的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其中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少数病毒中. 【解答】解:A、①②③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④⑤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A正确; B、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DNA复制过程无关;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因此会抑制细菌的转录过程,不会抑制DNA复制过程,B错误; C、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少数病毒中,不会发生在结核杆菌细胞中,C错误; D、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因此会抑制细菌的①②过程,而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因此会抑制细菌的③过程,D错误. 故选:A. 40.如图是大肠杆菌体内某代谢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a、b、c的合成过程伴随着水和ATP的生成 B.物质a、b、c和mRNA的合成过程都发生在大肠杆菌的拟核中 C.合成的物质a、b、c的分子结构相同 D.物质a、b、c能同时合成,体现了大肠杆菌物质合成效率高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能量、原料(氨基酸)、酶和tRNA(转运氨基酸). 【解答】解:A、物质a、b、c的合成过程伴随着水的生成和ATP的消耗,A错误; B、物质a、b、c的合成发生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上,mRNA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大肠杆菌的拟核中,B错误; C、物质a、b、c是由同一个DNA分子上的不同基因控制合成的,因此控制物质a、b、c合成的模板不相同,则合成的物质a、b、c的分子结构不相同,C错误; D、物质a、b、c能同时合成,体现了大肠杆菌物质合成效率高,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麦的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右图所示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Ⅰ(单倍体育种) ,依据的变异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 ;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 .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 DT、ddTT .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花药离体培养 ;(四)过程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秋水仙素 .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为杂交育种,Ⅱ为单倍体育种,据此答题.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依据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即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其最大优点是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方法Ⅱ为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即在形成配子,等位基因彼此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的组合. (2)图中①为配子,基因型为DdTt的F1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配子(DT、Dt、dT、dt).因为①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形成DDTT,故①的基因型为DT;图中④是由配子②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配子②是dT,所以④的基因型为ddTT. (3)(二)过程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D和d是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三)过程是获得单倍体幼苗,常采用的方法称为花药离体培养;(四)过程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TT和ddTt,其中纯合体占. 故答案为: (1)Ⅰ(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DT、ddTT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4) 4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 (2)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写出两种即可).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 (填图中字母). (4)图中c是 B淋巴 细胞,d是 记忆B 细胞,②表示 呈递抗原 过程,b可分泌 淋巴因子 促进c的增殖分化. (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6、8、9 (用图中数字表示),该过程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效应B细胞(浆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表示B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⑥ 表示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⑦表示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⑧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⑨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答】解:(1)根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所示的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2)e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效应B细胞,其中e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具有识别能力的细胞是abcd. (4)图中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②表示呈递抗原过程,bT淋巴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5)预防接种后,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图中⑥⑧⑨.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故答案为: (1)体液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a、b、c、d (4)B淋巴 记忆B 呈递抗原 淋巴因子 (5)6、8、9 43.如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 (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 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 f<y<2f . (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 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小于f .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 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 状态下.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0﹣g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生长素浓度为g时,促进作用最大,因此g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生长素浓度为g﹣h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1)看图可知: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 (3)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 (4)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从而表现为顶端优势,所以,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起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f<y<2f (3)小于f (4)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 44.如图示为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 向左弯曲生长 .D发生的现象是 不生长也不弯曲 .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 (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 主动运输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 甲组实验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 乙组实验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下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上端. 若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则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D不生长不弯曲; 若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则胚芽鞘DC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C不生长不弯曲; 若生长素既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则胚芽鞘C和D均向左弯曲生长. 【解答】 解:(1)甲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供应块的生长素能运输到接受块,因此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乙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下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上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接受块中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D不生长也不弯曲. (2)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供应,是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向左弯曲生长 不生长也不弯曲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2)主动运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