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解析版)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一、选择题 ‎1.在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中多位科学家做了经典的实验,下列关于他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中只有在阳光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②梅耶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③萨克斯验证了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贮存在淀粉中。‎ ‎④鲁宾、卡门的实验能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⑤卡尔文的实验能说明光合作用需原料CO2。‎ ‎⑥恩格尔曼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反应物的水。‎ A. 6项 B. 5项 C. 4项 D. 3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 国家 科学家 (实验)‎ 结论或发现 ‎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 荷兰 英格豪斯 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 ‎1845年 德国 梅耶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1864年 德国 萨克斯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880年 美国 恩格尔曼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939年 美国 鲁宾、卡门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释放的是O2‎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20世纪40年代 美国 卡尔文 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详解】①英格豪斯认为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获得成功,即只有在阳光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更新空气,①错误;‎ ‎②梅耶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②正确;‎ ‎③萨克斯采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方法,证明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③错误;‎ ‎④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能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④正确;‎ ‎⑤卡尔文实验探究了暗反应过程中CO2中的碳的转移途径,能够说明光合作用需原料CO2,⑤正确;‎ ‎⑥恩格尔曼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反应物的水,⑥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④⑤⑥。‎ 故选C。‎ ‎2.下列有关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曲线中,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了抑制,有氧呼吸越来越强,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即澄清石灰水的浑浊度先降低后升高,A错误;‎ B、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了抑制,有氧呼吸越来越强,产生的CO2越来越多,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消耗的氧气的比值越来越低,B错误;‎ C、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了抑制,有氧呼吸越来越强,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 D、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了抑制,产生的酒精越来越少,所以酸性重铬酸钾变灰绿色的时间应该越来越长,D错误。‎ 故选C。‎ ‎3.洋葱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材料,下列实验中,用洋葱可以完成的实验有 ‎①观察细胞形态 ‎②观察减数分裂 ‎③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④观察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 ‎⑤用鳞片叶内表皮可清楚地观察到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 ‎⑥观察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①洋葱是多细胞生物,其体内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形态,①正确;‎ ‎②洋葱是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可以用来观察减数分裂,②正确;‎ ‎③洋葱是多细胞生物,其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可以用来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③正确;‎ ‎④洋葱是多细胞生物,其细胞中含有线粒体,成熟的绿色管状叶中含有大液泡、叶绿体,因此可以用来观察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④正确;‎ ‎⑤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成熟的大液泡,在有颜色的细胞外液和清水中可清楚地观察到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⑤正确;‎ ‎⑥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中,解离步骤细胞已经被杀死了,因此不可能观察连续过程,⑥错误。‎ 综上所述,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⑤。‎ 故选A。‎ ‎4.盐酸作为实验材料在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下列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B. 毕希纳利用盐酸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脲酶 C. 盐酸可用于催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水解 D.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实验中关于使用盐酸的实验的考查,如有丝分裂实验的解离步骤使用了盐酸、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使用了盐酸,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实验过程中也使用了盐酸,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A错误;‎ B、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是美国科学家萨姆纳,B错误;‎ C、盐酸可用于催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水解,C正确;‎ D、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D错误。‎ 故选C。‎ ‎5.生物学教材中多次出现丝状物,例如胞间连丝、细胞骨架、纺锤丝、星射线等。下列关于它们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A.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与纺锤丝有关 B. 哺乳类动物成熟红细胞也有细胞骨架 C. 胞间连丝就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 D. 细胞骨架与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植物多倍体的形成与纺锤丝有关,如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哺乳类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是也有细胞骨架,B正确;‎ C、植物细胞壁中小的开口,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彼此相连,两个细胞的滑面形内质网也彼此相连,构成胞间连丝,C错误;‎ D、细胞骨架与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6.下列图示中只能用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变化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间期:合成大量蛋白质;时间比分裂期长很多;细胞有生长。‎ 前期: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逐渐消失。‎ 中期:赤道板并非细胞结构,而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纺锤丝缩短,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末期: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2个子细胞。‎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复制一次减半一次,而减数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复制两次,减半两次,因此该图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数量变化,A正确;‎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因DNA复制而出现,因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而消失的现象,B错误;‎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核膜消失和重现的情况,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会先加倍后减半,D错误。‎ 故选A。‎ ‎7.下列实例中不涉及细胞凋亡的是 A. 花瓣或树叶自然脱落、凋零 B.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C. 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 D. 被乙肝病毒破坏的肝细胞的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花瓣或树叶的自然脱落、凋零,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被乙肝病毒破坏的肝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D。‎ ‎8.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B. “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 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该蛋白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由此说明该物质为信号分子;并且该信号分子存在于“气泡”,属于分泌蛋白的一种,核糖体为该蛋白的合成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该蛋白进行加工和运输,线粒体在全过程中供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癌症蛋白”为分泌蛋白,而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癌症蛋白”是信息分子,由肿瘤细胞合成,作用于血管上皮细胞,响了血管上皮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使细胞向着肿瘤方向生长,B正确;“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癌细胞具有无限制增殖的特点,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的过程中,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癌症蛋白属于分泌蛋白,进而结合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判断涉及到的细胞器种类,明确癌细胞的分裂旺盛、细胞周期短。‎ ‎9.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了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0‎ C,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几个推测,你认为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一定存在红藻,吸收蓝紫光进行光合作用 B. 该生态系统一定存在硝化细菌,因为它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C. 该生态系统一定存在硫细菌,因为它能利用H2S气体 D. 该生态系统生活的生物,细胞中一定存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0C,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说明该处可能存在耐高温的生物,且该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由于该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因此该处存在的自养生物可能是硫细菌;硫细菌之所以被归类为自养型生物,是因它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供自己利用,只不过它不能像植物利用光能,而是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 ‎【详解】A、深海中的火山口没有蓝紫光,A错误;‎ B、硝化细菌利用的无机物是氨气,而此处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地区存在的一定存在硫细菌,因为它能利用H2S气体,C正确;‎ D、该生态系统生活的生物具有耐高温的特点,但是不一定存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C。‎ ‎10.下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这种细胞分裂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为 A. 此种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B. 单细胞生物都能经此分裂过程形成新个体 C.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D. 维持每种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左图细胞形成了纺锤体,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而右图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左图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A错误;‎ B、单细胞的细菌进行的是二分裂,而不是有丝分裂,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C正确;‎ D、维持每种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的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详细过程,识记不同分裂时期的典型特点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能够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行为等判断图示细胞发生的分裂方式和时期。‎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多细胞生物能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②淡水水域富营养化会导致水华现象的发生 ‎③新细胞是从老细胞中产生的 ‎④人体细胞基本元素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大小关系为C>O>H>N ‎⑤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后的根尖要用70%酒精溶液冲洗掉浮色 ‎⑥用台盼蓝染色法,可检验动物细胞的死活 ‎⑦酶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一般不与底物结合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知识点较多,包括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水体富营养化、细胞学说、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酶的作用等,回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①多细胞生物能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①正确;‎ ‎②淡水水域富营养化会导致水华现象的发生,海水水域富营养化会导致赤潮现象的发生,②‎ 正确;‎ ‎③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③错误;‎ ‎④人体细胞基本元素包括C、H、O、N,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大小关系为C>O> N > H,④错误;‎ ‎⑤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需要用蒸馏水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⑤错误;‎ ‎⑥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台盼蓝不能通过,因此用台盼蓝染色法,可检验动物细胞的死活,⑥正确;‎ ‎⑦酶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与底物结合,⑦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⑥。‎ 故选D。‎ ‎12.代号X-Y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X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Y,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B.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表达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 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的过程中一定利用了解旋酶和限制酶 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1)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详解】A、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和癌细胞,因此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有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受体,A正确;‎ B、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C、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但是不一定有DNA的复制,因此不一定利用了解旋酶,也没有利用限制酶,C错误;‎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则不能与胞外蛋白X结合而激活胞内信号分子Y,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进而不能阻止细胞异常增殖,即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D正确。‎ 故选C。‎ ‎13.如图是某同学画的人体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关于肝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肝细胞转运葡萄糖的方式中,有主动运输,也可能有被动运输 B. 肝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C. 肝细胞表面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但不应该存在神经递质受体 D. 肝细胞表面既有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也有甲状腺激素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部分示意图,其细胞膜表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也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肝细胞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而需要载体运输的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有可能是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A正确;‎ B、肝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增值,因此具有细胞周期,B正确;‎ C、肝细胞表面既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也存在神经递质受体,C错误;‎ D、肝细胞表面既有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也有甲状腺激素受体,D正确。‎ 故选C。‎ ‎14.据报道,科研人员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放入特制的环境中,诱导组织进一步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这个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衰老,则酶的活性都下降 D.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可逆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详解】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但是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B正确;‎ C、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转性,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是某同学对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的相关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操作或结论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用含放射性的35S和32P分别标记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并在培养基中培养两种细菌,最终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B. 若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 C. 可用18O同时标记小球藻光合作用原料中的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 D. 将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5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放射性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作用,梳理高中阶段生物科学研究所用的放射性方法,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用含放射性的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并利用未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最终证明了DNA分子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错误;‎ B、若小白鼠吸入18O2‎ ‎,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B正确;‎ C、可用18O分别标记小球藻光合作用原料中的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C错误;‎ D、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将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00%,D错误。‎ 故选B。‎ ‎16.某同学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中,得到光照强度对植物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植物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为零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同 C. 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强度是呼吸作用强度两倍 D. 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向环境中释放2单位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没有氧气的产生,说明此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与氧气的产生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强度是呼吸作用强度的一半,B错误;‎ C、光照强度为c时,氧气的产生总量等于a时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错误;‎ D、光照强度为d时,实际光合速率就是图中的氧气的产生总量8,即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为8,而呼吸作用产生6个单位的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弄清楚两个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情况,明确光照强度为0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且图中氧气的产生量代表的是实际光合速率。‎ ‎17.下列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假说—演绎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观察、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假说 B.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属于观察结果 C. “DdD_:dd=3:1”属于假说的内容 D. 测交实验的结果能检测预期结论是否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包括: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A项错误;‎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属于假说的内容,B项错误;‎ C、“DdD_:dd=3:1”属于观察实验,提出问题的过程,C项错误;‎ D、假说的正确与否可用测交实验来验证,若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说明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人工杂交实验中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产生的现象均属于观察实验、提出问题阶段的内容;测交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 ‎18.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粉色和红色三种。利用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粉色×白色,F1均为红色,F1自交得到F2为9红:3粉:4白。之后将F2自交,单株收获几种红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F3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红:3粉:4白的株系占所有株系的 A. 7/16 B. 4/9 C. 1/4 D. 1/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粉色与白色杂交,F1均为红色,F1自交得到F2为9红:3粉:4白,是9:3:3:1的变形,说明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假设两对等位基因是A、a和B、b,则子一代红花基因型为AaBb,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假设粉色基因型为A_bb,则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乙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则子二代红花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会发生9红:3粉:4白的性状分离比,因此F3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红:3粉:4白的株系占所有株系的比例为4/9。‎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子一代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子二代红花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情况。‎ ‎19.某生物(2n=4,性别决定为XY型)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其细胞中DNA数变化如图甲,图乙为该精原细胞某时期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IJ段的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可能为0、1或2条 B. 图甲CD段与GH段的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同 C. 图乙中的②③可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D. 图乙细胞处于图甲中CD段,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含量变化,其中A-E表示有丝分裂,F-K表示减数分裂;乙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上,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①④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②③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是形态结构不同,应该是异型的性染色体XY。‎ ‎【详解】A、图甲IJ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后期,因此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可能为0、1或2条,A正确;‎ B、图甲CD段可能含有1条或2条Y染色体,而GH段只含有1条Y染色体,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的②③可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X和Y,C正确;‎ D、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CD段,该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楚两种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准确判断甲图各个线段代表的分裂时期以及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0.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一半比X染色体短小,但是也有Y比X大的,如女娄菜,A错误;‎ B、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但是也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B正确;‎ C、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配子只含X染色体,雄配子可能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C错误;‎ D、无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如大部分植物是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之分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21.细胞中存在严格的机制完成对错误折叠蛋白质的修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使得内质网上活化的受体失去活性 B. 转录因子可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蛋白基因的表达 C. 伴侣蛋白mRNA被附着型核糖体所翻译 D. 伴侣蛋白的存在使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完成重新折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A能使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活化形成转录因子,转录因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伴侣蛋白基因的转录,形成的伴侣蛋白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伴侣蛋白,形成的伴侣蛋白可将错误折叠的蛋白进行修正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能使内质网上的受体活化形成转录因子,A错误;‎ B、由图可知,转录因子可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蛋白基因的转录,进而通过形成的mRNA调控伴侣蛋白的合成过程,B正确;‎ C、由图可知,伴侣蛋白mRNA与附着型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伴侣蛋白,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伴侣蛋白的存在使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完成重新折叠形成正确蛋白,D正确。‎ 故选A。‎ ‎22.因为环境温度的骤降,某育种工作者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产生的F1全为高茎;但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高茎∶矮茎=35∶1,据此可判断该F1植株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某育种工作者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产生的F1全为髙茎,基因型为Aa,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而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髙茎:矮茎=35:1,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是1/36,可能是由于F1植株Aa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基因型为AAaa,其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4:1,aa的概率为1/6,则后代aaaa的概率为1/36,符合题意,故选D。‎ ‎23.某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BB:Bb:bb=25:10:1,则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最可能为 A. 4:2:1 B. 4:3:1 C. 4:1:3 D. 4: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子一代中BB:Bb:bb=25:10:1,且该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的,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说明亲本有繁殖能力的个体(BB、Bb)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中,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1/36,即b的基因频率=1/6,则B的基因频率=5/6。‎ ‎【详解】A、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2:1,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2/6=1/6,符合题意,A正确;‎ B、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3:1,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3/7=3/14,不符合题意,B错误;‎ C、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1:3,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1/5=1/10,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1:2,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1/5=1/10,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4.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B. 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C. 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项错误;‎ B、昆虫相应的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B项错误;‎ C、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不影响昆虫的交配,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 D、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因此一种生物的进化可能会导致其他相关生物的进化,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5.下列关于不同物质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或通透性增大),组织液蛋白质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C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故选B。‎ ‎26.某人不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一种单链RNA病毒),下列有关此人体内的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 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 C. 埃博拉病毒毒性过强,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抗体 D.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病毒感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增殖,A错误;‎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B正确;‎ C、埃博拉病毒毒性过强,但是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可以产生相应抗体,C错误;‎ D、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只能证明是否有RNA的存在,而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和病毒中都有RNA,因此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病毒感染,D错误。‎ 故选B。‎ ‎27.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 在0~20 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 乙的浓度大于20 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 据图推测,用30 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分析:‎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 ‎(5)图中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详解】‎ 由图可知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作用,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下降,然后有抑制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由图可知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窝苣幼芽促进其生长,只是促进作用下降,D错误。故选:D。‎ ‎2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 B.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 南极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导致结果偏高,A错误;‎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 C、南极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29.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30.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 B、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B错误;‎ C、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人体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有多种类型,可统称为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 ‎(1)G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______(细胞中的结构或场所)中加工后,分布到细胞膜上。‎ ‎(2)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胰岛B细胞。由右图可知,两种转运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______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摄入葡萄糖速率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脂肪细胞等细胞中表达。推测可知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___(大于/小于)G4。‎ ‎(4)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以_________方式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使正常情况下的尿液不含葡萄糖。‎ ‎【答案】 (1).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 较高 (3). 低 (4). 合成(肝)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 (5). 大于 (6). 高于 (7).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肝细胞和红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比对照组自由扩散高,说明与蛋白质载体G1、G2有关;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G是葡萄糖转运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的,然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运输到细胞膜。‎ ‎(2)据图分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更快,说明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较高,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低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者转化为非糖类物质。‎ ‎(3)根据题意分析,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脂肪细胞等细胞中表达,而脑内神经元消耗能量更多,据此推测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大于G4。‎ ‎(4)根据题意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说明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即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而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是逆浓度进行的,为主动运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能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图示三条曲线,分析红细胞和肝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 ‎32.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着图1所示的代谢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CO2被固定生成C3过程中_______(需要/不需要)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研究发现,RuBP羧化加氧酶还可催化C5与O2反应产生乙醇酸,乙醇酸中75%的碳又重新生成CO2和C3的光呼吸过程。该过程______(降低了/促进了/不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使细胞内O2/CO2的比值_______,有利于生物适应高氧低碳的环境。‎ ‎(2)根据对光呼吸机理的研究,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手段设计了只在叶绿体中完成的光呼吸替代途径AP(依然具有降解乙醇酸产生CO2的能力)。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了某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降低了_________,进而降低了过氧化物酶体中乙醇酸的含量,从而影响光呼吸。检测三种不同类型植株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回答:‎ 当胞间CO2浓度较高时,三种类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分析其原因是__。‎ ‎【答案】 (1). 不需要 (2). 降低了 (3). 降低(减小) (4). 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 (5). AP+RNA干扰>AP>野生型 (6). AP途径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降解乙醇酸产生CO2,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且当乙醇酸转运蛋白减少(叶绿体内乙醇酸浓度高)时AP途径更高效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图1叶绿体中氧气与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乙醇酸,乙醇酸经过一系列反应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三碳化合物,进而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图2显示,胞间CO2浓度较高时,与野生型相比,AP组的光合速率较高,AP+RNA干扰组的光合速率最高。‎ ‎【详解】(1)根据暗反应过程分析可知,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生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根据题意分析,光呼吸过程中,C5与O2反应产生了乙醇酸,而乙醇酸中仅有75%的碳又重新生成CO2和C3,说明该过程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使细胞内O2/CO2的比值降低,有利于生物适应高氧低碳的环境。‎ ‎(2)图1显示乙醇酸在叶绿体产生后需要运输到线粒体,因此若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则乙醇酸从叶绿体向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的转运会减少。据图2分析,当胞间CO2‎ 浓度较高时,AP+RNA干扰组的光合速率最高,AP组次之,而野生型组光合速率最弱,其原因可能是AP途径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降解乙醇酸产生CO2,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且当乙醇酸转运蛋白减少(叶绿体内乙醇酸浓度高)时AP途径更高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能够分析图中光呼吸利用氧气的的特殊过程,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图2中两个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33.咪唑喹啉衍生物(BEZ)和长春花碱(VLB)两种药物常用于治疗卵巢癌、肝癌等癌症,为研究二者对肾癌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探究BEZ和VLB单独及联合使用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 ‎(2)Caspase-3是细胞内促凋亡蛋白,Mcl-1是Caspase-3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为研究BEZ和VLB治疗肾癌的机制,研究人员对各组细胞进行实验处理24小时后,检测Mcl-1的mRNA和蛋白质含量,结果如图2。‎ 图2中左图与右图GAPDH内参的化学成分_____(填“相同”或“不同”)。据图2推测BEZ和VLB通过_____影响Mcl-1蛋白含量,进而使Caspase-3含量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 (1). BEZ的浓度、VLB的浓度及不同浓度的组合 (2). 单独使用BEZ和VLB对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二者联合使用促进癌细胞凋亡,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3). 不同 (4). 抑制Mcl-1蛋白质的合成(翻译)或促进Mcl-1蛋白质降解 (5). 升高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3、动物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BEZ和VLB单独及联合使用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EZ的浓度、VLB的浓度及不同浓度的组合;根据图形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EZ和VLB对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二者联合使用促进癌细胞凋亡,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2)分析图2电泳图可知,左图与右图GAPDH内参的化学成分不同;据图2推测BEZ和VLB通过抑制Mcl-1蛋白质的合成(翻译)或促进Mcl-1蛋白质降解影响Mcl-1蛋白含量,进而使Caspase-3含量升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等知识点,能够根据实验的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根据图形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 ‎34.果蝇体色黄色(A)对黑色(a)为显性,翅型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研究发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到F1,F2中出现了5:3:3: 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请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 假说一: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假说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以上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两种假说的正确性(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和AABb (2). 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3). 实验思路:用F1与F2中黑色残翅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1:1:1,则假说二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尤其是对异常性状分离比的分析。‎ ‎(1)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出现了5:3:3:1性状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按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9:3:3:1,表现双显性的基因型应为4种,即:AaBb4/9、AABb2/9、AaBB2/9、AABB1/9,F2中出现了5:3:3:1性状分离比,其中双显性表现型少了4/9,且有两种基因型个体死亡,则说明致死的基因型是AaBB 和 AABb。‎ 假说二:雄配子或雌配子有一方中AB基因型配子致死或无受精能力,则双显性个体会减少4/9,F2中也会出现5:3:3:1的性状分离比。‎ ‎(2)如需验证两种假说的正确性,必须进行测交,F1(AaBb)与F2中黑色残翅(aabb)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按假说二推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F1(AaBb)只能产生三种配子,且比例为1:1:1。因此测交后则只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即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1:1:1,则假说二正确。‎ ‎35.某XY型性别决定动物皮毛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相关等位基因用A、a表示,但是当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b)中的B存在时,含A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白色。现取白色纯合品种的两只该动物甲和乙交配,得F1,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结果如表。‎ 亲本组合 F1‎ F2‎ 甲(♀)×乙(♂)‎ 雌雄均为白色 雌性白色 雄性黑色:白色=3:5‎ 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_____。‎ ‎(2)写出甲乙杂交产生F1的遗传图解_________。‎ ‎(3)令F2中的白色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个体随机交配,生出白色雌性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 ‎【答案】 (1). aaXbY (2). AXB、aXB、AXb、aXb (3). 遗传图解如图 ‎ ‎ (4). 1/4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用A、a表示,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白色。现取两只白色纯合的该种动物杂交,得F1均为白色,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性均为白色,雄性中有白色和黑色,据此可判断B、b位于X染色体上,A、a位于常染色体上,据此推测,亲本为AAXBXB、aaXbY,F1为AaXBXb、AaXBY,据此分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乙的基因型为aaXbY,子一代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因此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为AXB、aXB、AXb、aX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乙的基因型为aaXbY,F1基因型为为AaXBXb、AaXBY,其遗传图解为:‎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基因型为为AaXBXb、AaXBY,则F2中的白色雌性个体(都是白色,产生的配子A:a=1:1,XB:Xb=3:1)与黑色雄性个体(1/3AAXbY、2/3AaXb Y)随机交配,后代生出白色雌性纯合子(aaXbXb)的概率=1/2×1/3×1/4×1/2=1/48。‎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再根据子二代雌雄性别表现型的差异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进而判断子一代和亲本的基因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