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四川省双流中学高2020届高三上期9月月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作用 B. 酵母菌氧浓度较低时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肺炎双球菌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D. 高等植物的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2)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氧浓度较低时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 C、肺炎双球菌原核生物,没有核仁,C错误;‎ D、高等植物的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酶和ATP,说法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细胞中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关联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 D.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某种酶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②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用于除去暗反应以外的其它各种耗能的生命活动,故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A正确;‎ B、细胞中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所需能量由ATP水解提供,B正确;‎ C、机体内AT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故人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与分解速率基本相等,C错误;‎ D、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为A-P,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而某些RNA可具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某种酶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教材中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利用了类比推理法,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利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相同 C. 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不再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一致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都要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不相同,前者是用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对根尖进行解离,后者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有利于染色剂给DNA染色。发生质壁分离后完全复原的细胞,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细胞吸水量受到限制,此时细胞液浓度不一定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 ‎【详解】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不相同,B错误;‎ C、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后,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不会一直吸水。当细胞不再吸水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 D、“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只需要用低倍镜观察即可,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提高了细胞物质运输效率 B. 发菜DNA中含有的端粒与其细胞衰老有关 C. 高度分化的细胞有可能永远失去增殖的能力 D. 细胞分化发生在胚胎期,细胞衰老与凋亡发生在老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不含细胞核,也不含染色体和具膜的细胞器,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发生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 ‎【详解】A、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的效率降低,A错误;‎ B、发菜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而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两端的结构,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进行分裂,甚至永远失去增殖的能力,如神经细胞,C正确;‎ D、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D错误。‎ 故选C。‎ ‎5.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II 、 III、IV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XdXd C. 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 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 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细胞表示雄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和2个染色体组(Ⅱ、Ⅲ、Ⅳ、X或Ⅱ、Ⅲ、Ⅳ、Y)。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的组成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A错误;‎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到了一个精细胞中,则与该细胞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另一个精细胞不含X染色体,基因型为bc,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基因型均为BCYd、BCYd,即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B错误;‎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不在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图3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的原因可能是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6.某二倍体植物有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且均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1:3:l。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现象 C. 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或受精卵)致死现象 D. 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占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1:3:l,即为9:3:3:1的变式(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出现该比例关系可能为某些基因型致死。‎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出现7:1:3:l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如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正确;出现7:1:3:l的原因是不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或受精卵)致死现象(若为纯合致死,则其他表现型的比例也会改变),C错误;若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自交后代中有三种纯合子,占3/12=1/4,D错误。故选B。‎ ‎7.囊泡在细胞内主要是指由磷脂分子(两层分子)有序组成的密闭双分子层的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细胞质不同部位间的物质转移主要通过囊泡进行,如图1中的各种小球形结构.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两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模式图,A、B、C、D表示细胞内的四种细胞器,a, b表示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特殊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标注的细胞器名称: [B]__; [C]__;‎ ‎(2)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____。‎ ‎(3)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抱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如果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指标超过正常值就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内质网 (3). 胞吐 (4). 不需要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物质 (5). 蛋白质(糖蛋白) (6). 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等物质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高尔基体,B为核糖体,C为内质网,D为溶酶体。a为胞吐,b为胞吞。据此答题。‎ ‎【详解】(1)由图2可知,C是内质网,B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吐,由图可知a为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胞吐不需要载体协助,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一般运输的是小分子的物质,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且消耗能量,所以胞吐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不需要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物质。‎ ‎(3)“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膜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 ‎(4)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等物质,所以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如果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指标超过正常值就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8.硅藻对蓝光和绿光具有出色的捕获能力,而对红光吸收很少,这与其叶绿体中光合色素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硅藻与蓝藻在细胞结构方面最本质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硅藻光合作用时,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其中ATP在叶绿体中的转移路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硅藻大多偏红色,因而其大量繁殖容易形成“赤潮”,试用所学知识分析,硅藻偏红色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某人制备了三组含有不同18O百分比的碳酸氢盐(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在密闭条件下,并供给光照射的硅藻培养物,分析氧产生的情况,结果如图所示:‎ ‎①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同位素标记法另外设计实验证上述结论: ________________。(仅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答案】 (1). 前者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成型的细胞核),后者没有 (2). ATP 和 NADPH([H]) (3). 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4). 硅藻中光合色素对可见光中的红光吸收较少 (5).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6). 取硅藻培养物均分为两组,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其他条件都相同,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分析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是否为18O2)‎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光反应可为暗反应提供ATP 和 NADPH([H]),而暗反应可为光反应提供ADP和NADP+。要想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的来源,可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作为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进行研究。‎ ‎【详解】(1)硅藻为真核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硅藻与蓝藻在结构方面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成型的细胞核),后者没有。‎ ‎(2)硅藻光合作用时,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H]),其中ATP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利用,所以叶绿体中ATP的转移路径为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3)硅藻的光合色素对蓝光和绿光具有出色的捕获能力,而对红光吸收很少,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硅藻大多偏红色,因而其大量繁殖容易形成“赤潮”。‎ ‎(4)①因为产生的氧气中的18O百分比与原料水中的18O百分比几乎相同,而与碳酸氢盐(提供二氧化碳)中的18O百分比不相同。所以上述实验结论是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自于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②为验证上述结论,可取硅藻培养物均分为两组,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其他条件都相同,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产生氧气的放射性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9.如图A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2n=24)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B、图C为该过程中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是______分裂,图A所示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般情况,图B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____。‎ ‎(3)图C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 ,埋由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图C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则分裂后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致目为 _________条。‎ ‎【答案】 (1). 有丝 (2). 睾丸 (3). A、a、 B、b (4). 初级精母细胞 (5).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质出现均等分裂 (6). 13或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A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其中Ⅰ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Ⅱ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图A中过程Ⅰ分裂前后染色体含量不变,仍然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相同,所以过程Ⅰ是有丝分裂过程。根据分析可知,经过过程Ⅰ有丝分裂后,细胞又进行了减数分裂,说明该细胞为生殖器官中的性原细胞,又因为图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为雄性动物,性器官为睾丸,性原细胞为精原细胞。即图A所示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睾丸。‎ ‎(2)如果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相同,而图B为有丝分裂后期,所以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A、a、B、b。‎ ‎(3)图C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 (4)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2n=24,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平均分向两极。若图C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则分裂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含13条染色体,一个含11条染色体,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将产生两个含13条染色体的精细胞和两个含11条染色体的精细胞。‎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表示的时期,能准确判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即可。‎ ‎10.已知某XY型雌雄异株植物(2n=28)花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A和a, B和b)控制。酶1能催化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粉色物质,酶2能催化粉色物质转化为红色物质,酶1由基因A控制合成,酶2由基因B或b控制合成。已知基因B, b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应测_______条染色体。‎ ‎(2)现有纯合的白花、粉花和红花植株若干,试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是B还是b,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 ‎(3)若已知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现有纯合粉花雌性植株甲、纯合红花雄性植株乙和含基因B的纯合白花雄性植株丙,试设计实验判断基因A和基因B的位置关系,并判断基因A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5 (2). 让纯合的粉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全为红花植株,则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若后代全为粉花植株,则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 (3). 选择植株甲和植株丙杂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传粉产生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4).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花:白花=9: 3: 4,且白花植株既有雄株也有雌株 ‎【解析】‎ ‎【分析】‎ 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每对常染色体中各一条和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由题意可知“酶1能催化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粉色物质,酶2能催化粉色物质转化为红色物质,酶1由基因A控制合成,酶2由基因B或b控制合成。己知基因B, b位于常染色体上”,可知白色变成粉色必须有A基因,粉色变成红色必须有B或者b基因,即粉色为A_bb(或者A_B_),红色为A_B_(或者A_bb),其余基因型aaB_、aabb为白色。‎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应测15条染色体。‎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纯合白花的基因型种类为多种,而无论酶2受B基因还是b基因控制,若让纯合的粉花植株AAbb(或者AABB)和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或者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均为AABb,通过观察其表现型可进行判断。若B基因控制酶2的形成,则AABb表现为红花。若b基因控制酶2的合成,则AABb表现为粉花。所以实验结果和结论为:若后代全为红花植株,则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若后代全为粉花植株,则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 ​(3)若已知酶2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由于纯合粉花雌性植株甲和纯合红花雄性植株乙都只含有A基因,不含a基因,若让二者杂交后代不能出现性状分离,无法判断A基因的位置,所以要检测基因A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可用雌性植株甲和含基因B的纯合白花雄性植株丙杂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传粉产生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亲本中纯合粉色雌性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含基因B的纯合白花雄性植株丙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随机传粉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9A_B_):粉花(3A_bb):白花(3aaB_、1aabb)=9:3:4,且白花植株既有雌株也有雄株。若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亲本中纯合粉色雌性植株甲的基因型为bbXAXA,含基因B的纯合白花雄性植株丙的基因型为BBXaY,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F1随机传粉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B_XA_)3/4×3/4:粉花(bbXA_)1/4×3/4:白花(--XaY)1×1/4=9:3:4,且白花植株只有雄株。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支持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花:白花=9: 3: 4,且白花植株既有雄株也有雌株。‎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所学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11.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对杏果的利用一直停留在鲜食果肉或杏仁上。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开发,成功酿制出杏果酒,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检测发现果酒中总黄酮达20%,是目前天然可食植物制品黄酮含量最高的饮品,具有抗癌防衰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酿制出杏果酒的开始时一般要先通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______检测酒精的存在。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杏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2)酿制杏果酒时,不需要对杏果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制作成功的杏果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______(填“充足”或“缺少”)。‎ ‎(4)黄酮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提取果肉中的黄酮。‎ ‎【答案】 (1). 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2). 重铬酸钾溶液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该环境而受抑制 (5).‎ ‎ 空气中含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6). 缺少 (7). 萃取法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酿酒时先通气让其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隔绝空气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重铬酸钾反应,产生灰绿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2)由于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该环境而受抑制,因此酿制杏果酒时,不需要对杏果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制作成功的杏果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是因为空气中含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能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黄酮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因此常采用萃取法提取果肉中的黄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注意不同的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菌种是不同的,代谢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检测方法等都是不同的。‎ ‎12.现代生物科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器官移植己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免疫排斥。目前临床上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使用 _______,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些药物可使免疫系统中的_____淋巴细胞增殖受阻。‎ ‎(2)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可简称为EK细胞。EK细胞可从_______中分离出来,这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____________,可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人们发现小型猪的器官可用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但小型猪器官细胞表面的某些抗原仍可引起免疫排斥,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将某些调节因子导入小型猪基因组中,以期达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中的目的基因可以从DNA文库中获取,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免疫抑制剂 (2). T (3). 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4).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5). 定向分化 (6). 抑制小型猪器官细胞表面杭原的表达 (7). 将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中 ‎【解析】‎ ‎【分析】‎ ES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通过ES细胞可以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可以解决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 ‎【详解】(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免疫排斥(细胞免疫)。目前临床上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由于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免疫中的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所以这些药物可使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 ‎(2)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定向分化,可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为了防止小型猪的器官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科学家试图利用基因工程对小型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导入小型猪基因组中的一些调节因子属于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作用是抑制小型猪器官表面抗原的表达。该过程中的目的基因可以从cDNA文库中获取,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是将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中。‎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