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高二理科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B. 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导致生物的进化 C.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杂交产生了三倍体物种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判断能力.‎ ‎【详解】骡子是不育的,不属于任何一个种群,所以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A错误.‎ 滥用抗生素不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其作用是对变异个体进行自然选择,B错误.‎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适者生存不适者逐步被淘汰,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可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点睛】一个物种必须能进行繁殖,种族得以延续,骡子和三倍体西瓜都不是新物种。抗生素不能诱导基因突变,只能对抗药性和非抗药性个体进行选择。‎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反馈调节在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D. 老人骨质疏松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 错误;由于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所以特定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稳态是正常机体在调节作用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血糖平衡的调节,必须依靠反馈调节,血糖才能在内环境中维持稳态,C正确;老人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所致,这与内环境中钙离子的稳态失衡有关,D正确。‎ ‎【点睛】注意: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的区别,前者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后者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中成分)。‎ ‎3.下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③和④在成分上最为相似 C. ①渗透压下降可导致③增多 D. ⑤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②(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③(组织液)和⑤(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①(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渗透,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代表效应器 B. ②代表神经中枢 C. 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D. 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 ‎【答案】D ‎【解析】‎ 由图知:②有神经节,②为传入神经;①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因此AB错误;③存在突触,突触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D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和分析,难度一般。这里提醒大家一句,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在完整的反射弧中传导方向是单向。‎ ‎5.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 B. 图中结构1的末梢与靶细胞1合称为效应器 C. 图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 D. 图中靶细胞1对靶细胞2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有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A项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细胞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B项正确;⑤为神经递质,其产生与[②]高尔基体有关,图中神经递质所在的位置为突触间隙的组织液,C项正确;图中靶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2,其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D项正确。‎ 考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甲中隐含的信息:“结构1是神经细胞,靶细胞1能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2”,准确识别图乙中的“各数字所指代的结构”,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6.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 ‎7.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 ‎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的a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是指甲状腺激素,d是指肾上腺素,e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④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 ‎8.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 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答案】C ‎【解析】‎ 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表现之一,不是唯一表现,A错误。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只是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并没有死亡,B错误。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起到了重要作用,C正确。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不是抗体,D错误。‎ 点睛: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裂解了靶细胞,使抗原失去了寄生的基础,但并没有杀灭抗原,还需要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掉。‎ ‎9.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 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C.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D.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细胞T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和控制生物节律等;脑干能维持呼吸、心血管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系统(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呼吸中枢在脑干,维持身体平衡在小脑,A错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B错误;切除胸腺后,不能产生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降低,C正确;注射乙肝疫苗后,就可以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进一步产生抗体,完成体液免疫,D错误。‎ ‎【点睛】注意:一是区别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与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二是区别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与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0.下面三幅图为生命活动调节常考图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B. 图1与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分别是体液和组织液 C. 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处没有感觉 D. 图3比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局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1通过体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2是传出神经作用于内分泌腺,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图3中X为传入神经,c为突触,ab在传出神经上,整个图中含有完整的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A正确;图1所表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B错误;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由于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激a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有感觉产生,C正确;图3所示的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图1所示调节作用范围较广,D正确。‎ ‎【点睛】区分三种调节方式的模式图(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基础,尤其要注意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 B. 赤霉菌可以合成赤霉素,使水稻患恶苗病,赤霉菌合成的赤霉素不是植物激素 C.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喷施赤霉素溶液也能促进水稻生长 D. 采用流水浸泡种子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萌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所以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或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不是植物激素。常见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其中生长素(IAA ‎)是色氨酸经过一些列反应转变而成,对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有促进作用;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植株长高;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促进植物器官的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生长素(IAA)是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有机物,A正确;赤霉菌可以合成赤霉素不是植物激素,因为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但的确能使水稻患恶苗病,B正确;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喷施赤霉素溶液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水稻生长,C错误;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用流动的水浸泡种子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的萌发,D正确。‎ ‎【点睛】注意:植物激素是植物体自身产生的,若由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或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不是植物激素。‎ ‎12.植物的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主要由下列哪些激素共同起作用(  )‎ ‎①萘乙酸 ②生长素 ③乙烯 ④细胞分裂素 ⑤2,4-D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⑤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植物果实发育过程中需要④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需要②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在果实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需要③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因此为②③④,B正确。‎ ‎13.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①果树整枝修剪 ②无籽番茄的培育 ③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④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①根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原理,果树整枝修剪能去掉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从而提高产量,①有关;②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培育无籽果实,②有关;③芽可以产生生长素,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③有关;④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的目的是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这与植物激素无关,④无关;故答案为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进行分析,如果树修剪枝叶、农作物的打顶、无子番茄的培育、带芽枝条的扦插等等都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 ‎14.少华龙葵是一种耐高镉污染并富集镉的植物。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图,据图分析正确是( )‎ A. 激素甲表示生长素,其作用抑制侧芽的生长 B. 激素乙表示细胞分裂素,其作用抑制侧芽的生长 C. 激素甲表示细胞分裂素,其作用促进侧芽的生长 D. 激素乙表示生长素,其作用抑制侧芽的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侧芽部位,甲激素在去掉顶芽后,含量降低,属于生长素,乙激素在去掉顶芽后浓度升高,随着乙激素浓度升高,侧芽萌动并以较快速度生长,因此乙是细胞分裂素。‎ ‎【详解】激素甲表示生长素,由于存在顶端优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A正确;激素乙表示细胞分裂素,据图分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芽生长,B错误;激素甲表示生长素,其作用是抑制侧芽生长,C错误;激素乙代表细胞分裂素,其作用是促进侧芽生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曲线的含义,分析确定两条曲线代表的植物激素:依据是去顶会导致侧芽长度伸长,而侧芽处生长素减少,所以甲是生长素,乙则是细胞分裂素。‎ ‎15.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B. 喷洒高浓度2,4一D溶液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C. 生长素和脱落酸都参与了植物“瓜熟蒂落”的过程 D. 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到植物基因组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非独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A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喷洒高浓度2,4—D会疏花疏果,不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B错误;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叶片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的作用,故生长素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受到植物基因组的调控,D正确 ‎16.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迁出率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值 ‎【答案】C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B错误;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17.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 型增长 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A、在自然条件下,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正确;‎ B、由曲线Ⅰ可以知道,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天敌多不会导致种群完全消失,两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增长 ‎【名师点睛】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18. 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 A. 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 健康人的一滴鲜血 C. 一罐鲜酵母菌培养液 D. 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树洞中久积的一些雨水中生活着各种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健康人的鲜血不属于生物,B错误;一罐鲜酵母培养液不含有生物,C错误;一瓶密封的蒸馏水不含有生物,D错误。‎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19.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B. 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D. 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答案】D ‎【解析】‎ 洪水和泥石流导致生物种类减少或消失,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项错误;泥石流发生区域含有植物的种子或根系,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群落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洪水和泥石流导致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D项正确。‎ ‎20.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B. 图中蜘蛛与青蛙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 植食性鸟减少,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图中食物链有:草→植食性鸟→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共5条食物链,A错误;对图中蜘蛛与青蛙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食草昆虫,因此属于竞争关系;青蛙吃蜘蛛,因此蜘蛛与青蛙又属于捕食关系,B正确;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吃植食性动物的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因此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青蛙共4种,C错误;由于鹰可以从5条食物链获得能量,所以当植食性鸟减少时,不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食物链和食物网 ‎【名师点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是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以及以后的营养级都是肉食性动物。‎ ‎21.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 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对农药的分解有助于生态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 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可降解农药残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于生态保护,D正确。‎ ‎22.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 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 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①表示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飞船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而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为热能,不能被植物利用,C错误;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故选D。‎ ‎【点睛】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 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 C.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③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要包括生物所生存的无机环境,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就会减少,进而导致生物种类的基因也随之减少,B正确;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等措施,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D正确。‎ ‎【点睛】注意: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圈内所有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的全部基因(基因多样性)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构成。‎ ‎2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限制酶只在获取目的基因时才用 B. 重组质粒的形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C.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D. 天然载体往往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要对其进行人工改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常用操作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详解】在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载体时都要用限制酶,A错误;重组质粒的形成是在细胞外完成的,B错误;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一般来说,天然质粒往往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对其进行人工改造,D正确。‎ ‎【点睛】注意两点:一是往往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载体,以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使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二是基因工程是细胞外的操作技术。‎ ‎25.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A. 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C.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该过程采用的是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没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A项错误;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该过程属于基因工程育种,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项正确;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该过程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没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C项错误;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该过程采用的是诱变育种的方法,没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6. 下列物质或过程不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的是( )‎ A.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Tag酶 B.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DNA酶 C. 遗传信息的翻译、PCR中DNA解链 D. cDNA文库的构建、基因突变过程 ‎【答案】C ‎【解析】‎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凡是涉及到DNA和RNA合成或分解的过程都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DNA聚合酶、Taq酶、DNA连接酶所催化形成的产物都是DNA,RNA聚合酶、逆转录酶所催化形成的产物都是RNA,因此它们都可以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酶可以催化DNA水解,导致磷酸二酯键的断裂,A、B项错误;遗传信息的翻译产物是蛋白质,PCR中DNA解链是利用高温使连接两条DNA链间的氢键断裂,C项正确;cDNA文库的构建离不开逆转录酶、DNA连接酶等的催化,基因突变过程涉及到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D项错误。‎ ‎【考点定位】DNA复制、转录、逆转录、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突变 ‎27.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使用Taq聚合酶 B. 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 C. 过程③可将重组表达质粒导入所有的大肠杆菌 D. 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己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cDNA;过程②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 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过程②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过程中解旋是通过高温解链实现的,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过程③可将重组表达质粒导入用CaCl2溶液处理的大肠杆菌(即感受态细胞),C错误;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D正确。‎ ‎28.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B.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 c表示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分析图可知: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 ‎【详解】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都是这样,比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的四倍体西瓜,A错误;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性,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b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由于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两个物种,故c表示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的形成三个基本环节,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也不全是这样,比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29.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 ‎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③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④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 ‎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⑥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 ‎⑦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A. 零项 B. 一项 C. 二项 D. 三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用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标记物对标记动物的生活、再次捕捉等没有影响且不易脱落。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①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①错误;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捕捉过一次的动物更难捕捉,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大,②错误;③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组成多少,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但物种数并没有减少,所以该地物种丰富度没有下降,③错误;④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如坐标曲线、数学公式等)描述、解释和预测,④正确;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只能用于探究农田里具有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和种群数量,⑤错误;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⑥错误;⑦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一般是同一方位的两边)以及夹角定点上的菌体,⑦错误;综上所述,只有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易错点:黑光灯诱捕法只使用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的计数原则是方格内和相邻两边(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以及夹角的定点。‎ ‎3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A、B、C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 y,则 y=20ax+5x C. 丙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递到B D.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A—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组织液、血浆或淋巴,A错误;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B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10%÷10%,即100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10%,即10×(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100ax+10×(1-a)x=90ax+10x,B错误;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碳在生物群落之间(A传递到B)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31.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A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B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C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D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不是特定的器官分泌的,而是由产生部位分泌,然后作用于作用部位的靶细胞,A项错误;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而蜜蜂的圆圈舞是为同种动物提供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项错误;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其分泌后作用于神经元或肌细胞等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项正确。‎ ‎32.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E表示神经递质 B. 若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E与F结合后,Ⅱ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E分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C. 若上图E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Ⅱ是下丘脑或甲状腺细胞 D. 若图中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细胞Ⅰ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细胞Ⅱ,与细胞Ⅱ上的相应受体蛋白F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 ‎【详解】如果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则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如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 则E表示抗利尿激素,与Ⅱ靶细胞肾小管细胞上的受体F结合后,Ⅱ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E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B正确;如上图E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Ⅱ是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甲状腺细胞,而不会是下丘脑,C错误;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物质X反过来作用于细胞Ⅰ,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 ‎【点睛】图中E为信号分子,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33.如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代表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 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 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D. 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错误;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图示表示负反馈调节,这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但与生长激素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若A代表脊髓,a为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不同的传出神经,C错误;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C,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连接在传出神经上,不是与脊髓(神经中枢)相连。‎ ‎34.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IAA(生长素)浓度在曲线 a点(10-10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ad 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B.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 C.‎ ‎ A侧IAA浓度为a是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IAA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较A侧慢 D. 太空中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此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有关。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f-c属于促进作用,c-d属于抑制作用。‎ ‎【详解】由图可知a-c属于促进作用,c-d属于抑制作用,A错误;由图可知,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B正确;由于重力作用,A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若A侧IAA浓度为a是最适宜浓度,则B侧IAA浓度高于A侧,相当于曲线cd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受到抑制,较A侧生长慢,C错误;在太空中,由于失去重力作用,根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其生长受IAA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但此生长素的曲线同样适用于根的生长,D错误。‎ ‎【点睛】注意: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从题图中曲线观察,低浓度范围是f-c(不包括f、c点),高浓度范围是大于c。‎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B. 消费者的作用有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植物传播花粉、种子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D. 食物网中不存在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A 正确;消费者的作用有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植物传播花粉、种子,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食物网中包含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物成分,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忽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只有三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是生物成分。‎ ‎36.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性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详解】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图1的f点、图2的h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K值,所以C正确。‎ 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所以D错误。‎ ‎【点睛】易混点:最大持续捕捞量和最大日捕捞量不同;种内斗争的剧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37.下列有关以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只是用时不同 B. 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降低了群落丰富度 C.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只含有一个物种 D. 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详解】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A错误;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没有降低了群落丰富度,因为森林中物种数目没有减少,B错误;一个物种可以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中,从而形成多个种群,而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针对某区域内不同物种而言,不是对同一物种形成的种群而言,D错误。‎ ‎【点睛】注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的统称,所以不能以群落中某个种群来体现其空间结构,而是所有种群呈现出来的结构。‎ ‎38.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中都有细菌 B. —条蛇吃了一条蜥蜴,可获得该蜥蜴同化能量的10% ~20%‎ C.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都是呈负相关的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但由于细菌种类太多,生活习性复杂,不同类别的细菌可以充当不同的成分,如硝化细菌充当生产者,根瘤菌充当消费者,枯草杆菌充当分解者等。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任何生态系统都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且两种稳定性大小一般呈负相关,但也有少数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较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所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都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详解】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A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条蛇和一条蜥蜴都是个体,不能代表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生态系统都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且两种稳定性大小一般呈负相关,但苔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由于环境恶劣,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低,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通常大于其直接价值,D错误。‎ ‎【点睛】易错点: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这是指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具有捕食关系的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9.下列关于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 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沟通,对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沟通效果不明显 D. 制作的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 ‎【答案】C ‎【解析】‎ A.在农田、果园中适当增加或延长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A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B正确; C.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制作的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补充能量,D正确。‎ ‎40.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工具,某质粒上有两种抗药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a、b、c为三个可能出现的目的基因插入点,如右图所示。如果用一种限制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处理后,合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某高等植物受体细胞后,用含有药物的培养基筛选受体细胞,预计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出现①结果,说明两个抗药基因都没有被破坏,转基因实验获得成功 B. 如果出现①结果,说明限制酶的切点在c点,目的基因在c点的断口处 C. 如果出现②或者③结果,说明转基因实验失败 D. 转移到受体细胞中的a、b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转基因实验成功的标准在于目的基因的表达,而与标记基因无关。所以如果出现①结果,不能说明插入成功,故A项错误;如果确认目的基因已经插入质粒,且出现①结果,表明两个抗药基因都没有被破坏,则根据题意可推知限制酶的切点只能在c点,目的基因在c点的断口处,B项正确;如果出现②结果,说明目的基因插入位点为a,如果出现③结果,说明目的基因插入位点是b,所以如果出现②或者③结果,说明转基因实验成功,C项错误;a、b基因位于质粒上,而质粒上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项错误。‎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41.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4依次是图1〜3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标号1〜7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8〜11代表不同的液体。‎ ‎(1)图1所示,刺激迷走神经,能促使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 ‎(2)当神经冲动到达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结构2中的_______将被释放到突触间隙,该物质与结构5上的_______结合。‎ ‎(3)图3中,在饭后5小时,标号[______]的细胞分泌的激素浓度增加。‎ ‎(4)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图4中8~11四种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_______。‎ ‎【答案】 (1). 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外分泌部 (2). 神经递质 (3). 特异性受体 (4). 6 (5). ‎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2中1-5分别表示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图2中6、7是两种不同的胰岛细胞(AB);图4中8-12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静脉端)、淋巴、血浆(动脉端)。‎ ‎【详解】(1)反射弧的效应器由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1中刺激迷走神经,促使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外分泌部。‎ ‎(2)结构2是突触小泡,能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结构5是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结构5对Na离子通透性增强,导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饭后5小时,人体已经出现饥饿现象,此时人体内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所以图3中【6】胰岛A细胞活性增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4)据图分析可知,图中8-11‎ 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其中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也是双向的,但是淋巴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是单向的,如图所示:。‎ ‎【点睛】易错点:一是效应器的组成容易遗漏一部分(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二是忽视饭后5小时人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浓度偏低,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饭后”是指消化吸收的2小时内,血糖浓度偏高,所以两种情况下,前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而后者是分泌胰岛素增加。‎ ‎4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有关实验。‎ ‎①图为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溶液的操作示意图(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的________原则。‎ ‎②若该实验是探究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做该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观察指标。‎ ‎【答案】 (1). Ⅱ (2). d (3). 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或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4). 移去1 mL溶液 (5). 等量 (6). 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科学性和可行性 (7). 生根的平均条数 ‎【解析】‎ ‎【分析】‎ 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据图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详解】(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3)①根据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移去1mL溶液,以保证各烧杯中溶液量相等,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应遵循的等量性原则。‎ ‎②若该实验是探究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做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科学性和可行性。该实验可以用生根平均条数作为观察记录的指标。‎ ‎【点睛】不管是分析(2)小问还是(3)小问,都是实验问题,需要结合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在遵循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实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4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图中d表示____________;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___千克。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调查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若调查图中第二、三营养级里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则调查它们的种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耕地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4)下图所示为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的数学模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若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天敌K值的数据为_____(P1/ P2/P3)。‎ ‎【答案】 (1). (c/a)×100% 或者[(b-h)÷a]×100% (2).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3). 1250 (4). 单向流动 (5). 逐级递减 (6). 样方法 (7). 随机取样 (8). 取样器取样法 (9). 次生演替 (10). 水平 (11). 负反馈 (12). P2‎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前图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a表示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的同化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h表示第二营养级产生的粪便中能量(流入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甲c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被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i表示第二营养级形成的尸体、残骸等含有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丙g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图是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直观地反映出该种害虫和天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趋势,这种数量变化趋势是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下维持并形成的。‎ ‎【详解】(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前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的百分率,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或者[(b-h)÷a]×100%。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至少需要生产者50÷20%÷20%=1250千克。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是绿色植物,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应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若调查图中第二、三营养级里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则调查它们的种类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3)由于耕地中保留了部分种子或繁殖体,所以耕地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由于曲线代表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它是体现了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形成。由图可知,害虫的种群数量在N2上下波动,天敌种群数量在P2上下波动,故天敌K值的数据为P2。‎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每个营养级中能量流动特点:如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其同化量+粪便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尸体、残骸中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其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粪便量和尸体残骸量。‎ ‎44.基因工程重要环节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图1为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图2表示DNA片段,图3表示目的基因及限制酶切点,图4表示质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2就是图1中的最左边显示的三个碱基对,则④⑤⑥⑦⑧⑨对应的碱基依次是________。限制酶EcoRⅠ切割外源DNA,切开的位置是图2中编号为______位置的________键。‎ ‎(2)已知DNA复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图3中的A、B、C、D在不同情况下可以作为引物,在PCR技术中,扩增此目的基因,应该选用________两个作为引物。该DNA分子在PCR仪中经过4次循环后会产生目的基因片段__________个。‎ ‎(3)图4中,如果用限制酶PstⅠ、EcoRⅠ和HindⅢ对此质粒进行三种方法切割。第一种方法用其中一种酶、第二种方法用其中两种酶、第三种方法用其中三种酶分别切割,依次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片段。‎ ‎(4)用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切割,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______________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经____________处理过的_____________态的大肠杆菌中。‎ ‎【答案】 (1). AAGTTC (2). ③ (3). 3,5磷酸二酯键 (4). B和C (5). 16 (6). 3 (7). 6 (8). 3 (9). PstⅠ、EcoRⅠ (10). DNA连接 (11). Ca2+ (12). 感受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因工程的工具:(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1)若图2就是图1中的最左边显示的三个碱基对,即G-C、A-T、A-T,由于图1中G位于一条链中5,端,对应图2中⑥,图1中C位于另一条链的3,端,所以对应图2中另一条链中⑨,由此确定图2中④⑤⑦⑧⑥⑨对应的碱基依次是AAGTTC。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中,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以磷酸基团和五碳糖相连.由题目可知,EcoRⅠ识别的DNA序列只有G和A,故切开的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即图2中③)之间相连的3,5-磷酸二酯键。‎ ‎(2)若利用PCR技术增加目的基因的数量,由图2可知,DNA复制只能从5’到3’,因此构建前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应选取 B和C 作为引物,该DNA分子在PCR仪中经过4次循环后会产生基因片段16个。‎ ‎(3)如果用限制酶PstⅠ、EcoRⅠ和HindⅢ对质粒进行切割,若Pst I酶的切割位点用1表示,EcoR I酶的切割位点用2表示,HindⅢ酶的切割位点用3表示,若用其中一种限制酶切割,每次只有一个切点,则形成1→1,2→2,3→3三种片段;若用其中两种限制酶切割,则每次只有两个切点,则形成的DNA片段1→2,2→1,2→3,3→2,1→3,3→1六种片段;若用其中三种限制酶切割,由于产生3个切点,则形成1→2,2→3,3→1三种片段。‎ ‎(4)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质粒定向连接并且有利于受体细胞的筛选,提高重组效率,四环素抗性基因没有被破坏,应该选择的限制酶是 PstⅠ、EcoRⅠ。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经钙离子处理过的感受态的大肠杆菌中。‎ ‎【点睛】解答第(1)小题关键要抓住DNA双链中的3,端和5,端,将图1和图2进行对比确定碱基排列顺序和方向。‎ 解答第(2)小题涉及PCR技术的四次循环,说明基因复制了4次,产生了16个基因片段。‎ 解答第(3)小题关键在于对题意的理解和把握,用其中一种或两种限制酶进行切割是指分开使用得到的所有不同的DNA片段。‎ 解答第(4)小题关键在于不能破坏目的基因且目的基因两端最好选择不同的限制酶(防止目的基因自身连接或质粒的自身连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